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漢語體認語法芻議
        ——試論“對稱原則”為漢語最重要的語法手段①

        2022-04-02 01:24:24
        關(guān)鍵詞:語言

        王 寅

        (四川外國語大學 語言哲學研究中心,重慶 400031)

        一、引 言

        由于漢語的字詞缺乏像印歐屈折語那樣的形態(tài)變化(inflection),因此運用西方葛朗瑪從詞法到句法的“詞本位”研究語法的思路不適合漢語,學界近幾十年來先后提出了“語素本位、字本位、詞本位、詞組本位、小句本位、句本位、構(gòu)式本位、移動本位(多本位、交叉本位)、復(fù)本位、無本位”等理論,使得漢語語法研究出現(xiàn)了一片繁榮景象?,F(xiàn)將這些觀點以表1小結(jié)如下,以饗讀者。

        表1 漢語語法研究的本位觀一覽表

        更為值得點贊的是,我國漢語學界突破了傳統(tǒng)的描寫主義研究思路(注重語料收集和整理)的束縛,始而轉(zhuǎn)向理論層面的思考(陸儉明等[26];潘文國[8]55)。但也有令人擔憂之處,如此多的本位理論,使人大有無所適從之感,我們需要一個能為大多學者所接受的語法理論體系。本文沿著戴浩一[27-28]的“漢語認知功能語法”的思路,基于體認語言學提出了“漢語體認語法”的設(shè)想,既可望擺脫印歐語法框架之窠臼,又可走出學界所爭論的各種“本位觀”之局限,也對戴氏的理論做了點滴補充。

        二、體認語言學與體認語法

        20世紀末從西方傳來兩股學術(shù)新思潮“后現(xiàn)代哲學”和“認知語言學(簡稱CL)”,但長期以來它們一直未能對話。我們嘗試將這兩股思潮結(jié)合起來,在哲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語言哲學,后現(xiàn)代、中國后語言哲學,等等)的視野中研究語言[29-32],得到國內(nèi)一批學者的響應(yīng)(胡壯麟[33],錢冠連[34],王銘玉[35],張克定[36-37],牛保義[38],魏在江[39],帖伊、覃修桂[40],廖巧云[41],廖光蓉[42],雷卿[43],林克勤[44-46],劉玉梅[47-48],趙永峰[49-51],張智義[52],劉云飛[53],彭志斌[54],等等)。

        從20世紀語言學理論發(fā)展周期來看,一個學派可各領(lǐng)風騷50~60年,CL亦已流行40多年,早已進入全盛時期,已有學者開始質(zhì)疑其不足,如Dabrowska曾以“認知語言學的七宗重罪”[55]為題聲討其罪過,言辭灼灼,憤怒之狀躍然紙上,文章言辭過激,更無修補方案,大有“憤青”之嫌。但不管怎么說,這篇論文可視作批判CL的檄文,在召喚語言研究新理論的問世。我們也在反思其不足的基礎(chǔ)上建構(gòu)了具有本土化特色的“體認語言學(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s,簡稱ECL)”,意在強調(diào)語言研究可沿著馬列主義辯證唯物論和人本觀,以及后現(xiàn)代哲學新觀點來重新審視語言,用“體”強調(diào)語言研究中的唯物論,以反思索緒爾和喬姆斯基基于唯心主義哲學所建立的語言理論;用“認”突顯語言研究中的人本觀,以批判這兩位大師忽視語言研究中“社會人”的中心地位。我們堅定地認為,語言本質(zhì)上具有“體認性”,語法亦如此。

        戴浩一于1990年提出了“漢語認知功能語法”,主張基于人類對時空的基本認知能力,結(jié)合一般的交際原則來建構(gòu)漢語語法,提出了五條原則:時間順序原則;整體與部分的關(guān)系;空間詞語的比喻用法;突顯原則;信息中心原則[27-28]。我們認為這一語法研究思路是可取的,且主張在ECL的基礎(chǔ)上將戴氏觀點“語法結(jié)構(gòu)來自對現(xiàn)實的象征”更明確地表述為“語法具有體認性”,將這一研究方向稱為“體認語法”,本文重點論述“對稱原則”。這不僅為語言起源和語法成因問題又提供了一個唯物論的新方案,也為21世紀語法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方向。

        ECL所建構(gòu)的核心原則“現(xiàn)實—認知—語言”認為,語言是人們在對現(xiàn)實進行“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引號中的八個字可進一步提煉為“體認”(《現(xiàn)代漢語詞典》已收錄該詞),是我們建構(gòu)“體認語言學”的初衷。本文基于這一核心原則進而認為,語法也是人們基于對生活經(jīng)驗的認知加工提煉而成的,它來自實踐,是為了滿足表達實際生活的需要。如:句法的“主—謂—賓”順序反映的是人們實際生活中“施事性動作的順序”;“定語”和“狀語”滿足了對事物和動作等觀察仔細的需要;“時體態(tài)式”的語法形式是為了表示實際動作發(fā)生的時間、體態(tài)、主動性或被動性、真實或虛構(gòu);等等。因此,我們主張基于馬列主義辯證唯物論,雷約(雷科夫和約翰遜的簡稱)的體驗哲學(其第一條原則為:心智具有體驗性)以及戴氏的思路來建構(gòu)“體認語法”。據(jù)此我們得出結(jié)論:全世界各語言及其法則之所以有相同點,完全是因為全人類擁有相同(或相似)的客觀外界,且人的身體結(jié)構(gòu)和各部位的功能也都相同,這就決定了地球村幾十億人必有部分共同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其語法規(guī)則也會有相同或相似之處,這可用“體”來表示;又因人類天各一方,民風有異,習俗各別,幾千種語言自有一套表達方法和法則,皆因人具有主觀能動性所致,即各民族認知能力和方式的差異是形成語法差異性的根本原因,這可用“認”來表示。這便是我們所論述的“體認語法”。我們曾基于漢語的兩大語法手段“詞序”和“虛詞”增添了第三大手段“對稱原則”,且在分析它們的體認性時發(fā)現(xiàn),前兩者的缺陷可用“對稱原則”作出有效彌補。

        三、漢語語法手段的體認性

        學界一般認為,漢語主要有“詞序”和“虛詞”兩大語法手段,它們可用“對稱原則[31]”重新作出合理解釋,而且這三者都具有體認性。

        (一)詞序的體認性

        由于印歐語言要用詞尾屈折變化來表示名詞的性、數(shù)、格,動詞的時、體、態(tài)、式,而且“主—謂”在語法上還需要保持一致,這是西方學者確定語法分析以“詞形變化、主謂結(jié)構(gòu)”為語法研究基本出發(fā)點的依據(jù)。此時詞序顯得不很重要,表示主格或賓格的名詞不管擺在什么位置,憑其詞尾形式總能辨別出主語或賓語的身份(1)由于英語不像德語、法語、俄語那樣有嚴格的主賓格等形態(tài)變化,其詞序顯得相對重要。。而漢語的字詞缺少類似的形態(tài)變化,其詞序就顯得較為重要,主語一般出現(xiàn)在謂語之前,賓語在后,從而形成了以“主—謂—賓”為序的基本句法結(jié)構(gòu)和以“施—動—受”為序的主要語義結(jié)構(gòu),這是就原型用法而言的,但也有不少例外。

        正如上文所述,語法具有體認性,漢語的詞序主要依據(jù)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順序。經(jīng)驗告訴我們,人可發(fā)出一個動作,將其施加在某對象上,這在語義邏輯上就形成了“施—動—受”順序,它決定了句法上的“主—謂—賓”順序。若這個被力所作用的對象發(fā)生了變化,在賓語之后就用“補足語”來表達這個變化。這就是CL和ECL近年來所論述的“順序像似性(2)iconicity 原譯為“象似性”,但近年來經(jīng)過深入思考,擬將“象”改為“像”,增加了一個“單人旁”,意在突出語言的人本性。體認語言學的核心原則為“現(xiàn)實-認知-語言”,認為語言是經(jīng)由人與現(xiàn)實世界的互動體驗(體)以及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認知加工(認)而形成的,這就是筆者近年來所提出的“體認語言學”之緣由。據(jù)此可知,“像”與“不像”,皆因人所由(這就是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說的“惟人參之”),故而擬用“像”字。語言中的“像似性”因人而生,是認知加工的產(chǎn)物?!盵56][57]142-146,漢語主要依據(jù)時間順序來組句,先發(fā)生的事先說,后發(fā)生的事后說,這便是“體”;為了使語句表達多樣化,行文不至于呆板,漢句詞序也出現(xiàn)了很多例外,這可從人的主觀感知順序的角度做出解釋(見下文),詞序違反了時序,其后必有說話人的認知動因,可歸因于人的主觀能動性,即“認”。

        (二)虛詞的體認性

        生活經(jīng)驗告訴我們,人類最初接觸到的是實實在在的事物,它們在語言中形成了“實詞”。隨著人類智力的發(fā)展,進化出抽象思維的能力,為適應(yīng)語言豐富表達的需要,表明詞與詞之間的各種關(guān)系,逐步語法化出“虛詞”。例如:

        [1]我在家。 [2]我在家休息。

        例[1]中的“在”為實實在在的動詞,而例[2]的句義重點在“休息”上,“在家”的意義就顯得較虛,此時“在”的實義就虛化為“介詞”,出現(xiàn)了動詞虛化的語法化現(xiàn)象。CL認為,語言中的虛詞來自其對應(yīng)的實詞[58],實詞是隨著與現(xiàn)實的互動感知而形成的,“實詞虛化”的過程就是人基于“認”的主觀加工。

        (三)對稱結(jié)構(gòu)的體認性

        學界認為“對稱”是大自然固有的屬性(3)自然現(xiàn)象、生物體、微觀世界的基本結(jié)構(gòu)大多具有對稱性,它代表著平衡、均勻、協(xié)調(diào)、守恒、美感、生命。春夏秋冬、晝夜交替、東西南北、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無不以相輔相成的對稱格局相伴而存。,我們的身體和所處世界中到處都有這一現(xiàn)象[31-32, 59-60],它不可避免地會映射到人類的心智之中,形成“對稱性體認方式”,充分運用在建筑設(shè)計、人工產(chǎn)品之中。ECL和體認語法認為,外界普遍存在的對稱現(xiàn)象必然會影響我們的心智,落腳在語言表達時就形成了對稱結(jié)構(gòu),這在很多語言中都有具體實現(xiàn)。特別是漢語,因其自身特點,在“字詞、詞組、小句、句章”以及“音形義用”等層面都大量使用對稱(包括平行)結(jié)構(gòu)。如,許多字的寫法都具有對稱性,或左右,或上下,或上下和左右都對稱[31]。漢語使用的方塊字可保證對稱表達所占的空間相同,長短一致,十分方便形成尾部對齊,使得行文美觀。唐詩宋詞中的對偶句,用排比法寫成的語篇和駢文等都明顯具有這一特征。我們通過細致分析還發(fā)現(xiàn),漢語中存在兩種對稱結(jié)構(gòu):

        其一,隱現(xiàn)對稱軸,兩要素直接耦合,可用字母表示為“x y”,如語音層面的“平仄”結(jié)合,自唐朝后大量出現(xiàn)的雙音詞,雙聲疊韻連綿詞,四字成語,等等,均屬此類。沈家煊認為,漢語是基于“二二式”簡單對言結(jié)構(gòu)逐步擴大形成其基本語法結(jié)構(gòu)的,首先從二二式到四言格,再到五言格、六言格、七言格等,如此便可“積詞成句、積句成章”,這就是他所說的“四字互文可成倍放大”[61]。

        其二,彰顯對稱軸,以某中心詞或標點為對稱軸形成的左右對稱的結(jié)構(gòu),可用字母表示為“x Z y”,如若干成對表述的詞語常以“逗號”或“分號”為對稱軸,左右各置等量對稱性字詞。如:

        [3]左耳進,右耳出。

        [4]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5]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6]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7]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上述表達一般都要成對使用,它們形成了前后照應(yīng)、相輔相成的對稱格局,為我漢民族所喜聞樂見。

        上述兩種對稱關(guān)系大致相當于呂叔湘論述的“聯(lián)合(如姊妹、妯娌等)”和“組合(如討論的題目、父親的差使等)”關(guān)系。他還指出,在這兩種關(guān)系中,前者可加諸如“和、及、而、且、又……又”等一類的“并列性關(guān)系詞”,后者在白話中用“的”,在文言中用“之”,但這兩個修飾性關(guān)系詞也可不用,如“甘草、小說”等[62]。要說明白用或不用這兩個字,非三言兩語可了,主要原則為“結(jié)合得緊就不用,結(jié)合得松就要用”,可用CL中的“距離像似性”原則作出合理解釋[57]86-116。本文認為省與不省關(guān)系詞都可說,是因為它們都符合對稱的規(guī)律,參見下文。

        以上兩種對稱結(jié)構(gòu)可互相轉(zhuǎn)換,如“吃飯”是兩個詞之間對偶組合,為“x y型對稱”。如說成“吃著飯、吃了飯、吃過飯”等可視為以“著、了、過”為中心軸的對稱結(jié)構(gòu),是“x Z y型對稱”。這一對比和轉(zhuǎn)換相當于陸儉明提出的“粘合式vs組合式”之間的區(qū)分和轉(zhuǎn)換[63],前者如“買票、說話、上課”“抓緊、看見、聽到”等,后者如“買了票、說著話、上過課”“抓得緊、看得見、聽得到”等。這種“對稱翻轉(zhuǎn)”可視為漢語語法的一個重要手段,這既為呂叔湘和陸儉明的論述提供了體認機制,也為我們下文的分析奠定了基礎(chǔ)。

        四、“對稱原則”對詞序和虛詞的解釋力

        漢語語法所概括出的這兩大方法“詞序”和“虛詞”也存在很多例外,其用法十分靈活。我們發(fā)現(xiàn)它們的不足可用“對稱原則”作為補充,現(xiàn)分別論述如下。

        (一)詞序問題

        我國漢語界在1955年前后曾就“主語、賓語”問題展開過一次大討論,有人主張依據(jù)意義上“施—動—受”來確定主語和賓語,有人主張依據(jù)句法上“主—謂—賓”順序來確定,但無論基于哪一種方法都難以統(tǒng)一解釋呂叔湘所舉的下兩個著名例子:

        [8]主席團坐在臺上。

        [9]臺上坐著主席團。

        例[8]基本符合漢語的“施—動—受(方位)”順序,而例[9]不符,“臺上”顯然不是“施動”,視為主語不合適。但是這兩句話都可接受,不同學者作出了不同的解釋。陸儉明曾運用“變換法”來解釋這兩句話[64],后又嘗試用CL中的意象圖式(image schema)來解釋這兩句話的生成機制[65]。他認為,第一句從施事者入手進行描述,第二句從場景說起,隱含了施事義,這兩句話反映了人們觀察場景時所獲得的兩種不同的意象圖式。沈家煊運用CL的“圖形—背景(figure-ground)”[66]來分析如下兩句:

        [10]亭子在湖中心。

        [11]湖中心有個亭子。

        他認為,當人們先感知目標,后感知背景時就說例[10];若先感知背景,后感知目標就說例[11]。這兩個表達式反映了不同的感知方向。沈家煊在論述“存現(xiàn)句”時又述及了呂叔湘這兩個著名例句,認為在存現(xiàn)句中涉及“目標”和“方位”時,兩者之間的“施—受”對立關(guān)系不明顯,因此出現(xiàn)了這兩種表達式[67]。

        還有學者認為可用CL的“突顯原則”來分析這兩句話,例[8]突顯的是目標或圖形“主席團”,例[9]突顯的是方位或背景,兩句話雖都對,但句子的突顯義不同?;蛟S,學界還會有其他不同的解釋方案,他們都在嘗試用CL的理論來解釋它們,這也說明該學科的解釋力。

        (二)虛詞問題

        學界一直認為,漢語常用“虛詞”來表示印歐語須用屈折形式所表示的語法關(guān)系,總的說來這話沒錯,但仔細推敲問題也不少。如漢語常用“的”表示定語,用“地”表示狀語,可在這類表達中也可不用這兩個虛詞。如:

        [12]我國 我們國家

        [13]我的國 我們的國家

        這兩種表達都對,目前學界還沒有找到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區(qū)分方案,似乎用“可分離(alienable)vs不可分離(inalienable)”的原則也難以說清楚[68]。同樣,下兩種說法也都可接受:

        [14]仔細觀察

        [15]仔細地觀察

        這兩種表達式之間究竟有何區(qū)分?有人認為兩者都對,意義相同。但這又違背了語言中的經(jīng)濟原則,因為語言中很少有絕對同義詞語,這就是CL和ECL所說的“像似性原則”,符號不同了,意義就會不一樣。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到底如何分析,尚待深入研究。

        (三)用“對稱原則”彌補

        從上可見,漢語界所公認的兩大語法手段“詞序”和“虛詞”使用起來常常捉襟見肘。我們認為,可用“對稱原則”為它們作出彌補。

        就詞序而言,我們祖先依據(jù)生活經(jīng)驗的“施—動—受”順序,語法化出“主—謂—賓”表達順序,這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詞序方式,全世界許多語言都用了這一基本句式。但是為了表達形式的多樣化,言辭達意的有效性,語言中還出現(xiàn)了很多其他詞語順序,如漢語中的下兩組例句:

        [16]人吃飯。 [17]八個人吃一桌飯。

        [18]我們吃得倒胃口。 [19]小張喝醉了酒。

        [20]客人來了他家。 [21]來賓坐第一排。

        上組例句完全符合我們的“施—動—受”生活經(jīng)驗,也符合“主—謂—賓(補語)”語法結(jié)構(gòu),可實際交流中更多的人會說:

        [22]飯吃飽了。

        [23]一桌飯吃八個人。

        [24]這頓飯吃得我倒胃口。

        [25]酒喝醉了小張。

        [26]他家來了客人。

        [27]第一排坐來賓。

        例[16]~[21]基本符合“主—謂—賓(補)”語法結(jié)構(gòu)和“施—動—受(方位)”的語義框架;例[22]~[27]雖不符一般順序規(guī)則,但仍能接受,甚至會感到它們比前六句更順口。這些不合邏輯的表達式為何就被順利接受了呢?解釋起來確實還頗費心思。

        我們認為,這兩組例句之所以都能被接受,是因為它們都符合“對稱原則”,運用的是上述第二種對稱結(jié)構(gòu)“x Z y”,以“吃、吃得、醉了、來、坐”為對稱軸Z,兩邊各放一個詞語。就例[17]和例[23]而言,差別只在于將“一桌飯”和“八個人”哪個置于對稱軸的前面,哪個置于后面。

        體認語法認為“語法具有體認性”,語言表達是對生活環(huán)境的“互動體驗(體)”和“認知加工(認)”。上述兩組例句完全取決于人們對環(huán)境的不同感知和識解,必須從“生活經(jīng)驗”以及基于此而形成的“認知結(jié)構(gòu)”的角度才能作出較好的解釋。首先,語句必須有個著落點或出發(fā)點,CL和ECL稱其為“認知參照點(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或“圖形(figure)”。若講話人首先感知到的是“人”,就可以“人”為出發(fā)點,從“人”說起,就形成了第一組例句的表示順序;若眼前首先感知的是“背景”或“場所”,這就出現(xiàn)了第二組例句的表達順序。如例[23]表明,講話人眼中看到的是“擺在面前的一桌飯”,或腦海里首先想到的是“一桌飯”,可用它作為參照點或圖形,然后通過它再帶出“可供幾個人”來吃,此時就表達為例[23],其他各對應(yīng)例句的道理相通。

        現(xiàn)以上述基本觀點來考察例[8]~[11]。根據(jù)經(jīng)驗可知,存現(xiàn)場景中會涉及“目標、背景、存現(xiàn)動詞”這三個要素,它們有兩種不同的組句方式,可分別從目標(例[8]和[10])或場景(例[9]和[11])說起。它們都符合生活經(jīng)驗。本文認為這兩句都以“存現(xiàn)動詞(坐在/著;在/有)”為對稱軸,兩邊各置一個要素,形成了一個漢民族喜歡的“對稱結(jié)構(gòu)”,可用“對稱原則”作出合理解釋。至于“目標”和“背景”哪個在前,哪個在后,其區(qū)別在于所突顯的對象或感知的方向不同而已,采用的是從小到大、從近到遠的掃描程序,還是從大到小、從遠到近的掃描程序。

        不管怎么說,上述兩組例句(例[16]~[21]和[22]~[27])都對稱,再結(jié)合從經(jīng)驗過程中獲得的“感知順序”和“突顯”的體認原則,就可對這類表達作出較好的解釋。

        就虛詞而言,漢語中“的”和“地”??墒∪ゲ挥?,人們依舊能知曉其間的語法關(guān)系。我們認為不管省略或不省略虛詞,它們都符合“對稱原則”,如例[12]和[14]所遵循的為“x y型對稱”格式,定中結(jié)構(gòu)直接排列共置;而例[13]和[15]遵循的是“x Z y型對稱”格式,它們分別以“的”和“地”為中心詞,兩邊各置一個成分。因此這兩種類型的所有格構(gòu)式的區(qū)別僅在于“屬格”和“被屬”之間有無對稱軸。況且“的”和“地”不僅可用來構(gòu)成所有關(guān)系或修飾關(guān)系,本身還可用作實詞,不像英語中的很多虛詞,已遠離實詞的特征,實詞虛化了;而漢語的這兩個字是“虛實兼之”。

        可見,“對稱原則”也可用來解釋漢語兩大語法手段“詞序”和“虛詞”的用法特征,完全可將其視為漢語最重要的語法手段。

        (四)中動態(tài)

        近年來國外語言學家在傳統(tǒng)語法區(qū)分 “主動態(tài)vs被動態(tài)” 的基礎(chǔ)上又提出了“中動態(tài)(middle voice)”,從這一術(shù)語的字面意義來講,它是介于“主動vs被動”之間的一種語法形態(tài),學界常將其定義為“用主動形式表示被動含義”。很多學者認為,漢語中像例[22]~[27]一類的中動態(tài)句子(不一定人人都同意)比英語中的要多,且多得多。它們都可運用體認語法做出較好的解釋。從語義邏輯的角度來說,中動態(tài)是不符合邏輯的,但人們確確實實就這樣說了,英語中有,漢語中更多,盡管不符合正常詞序,也違反邏輯,但符合對稱組句法。這也從一個側(cè)面說明,漢民族在邏輯容錯能力方面比英民族的更強?,F(xiàn)再舉部分漢語例子如下:

        [28]書背了吧! [29]實驗做了吧?

        [30]合同簽了嗎? [31]酒喝完了嗎?

        [32]論文寫好了。 [33]狗已經(jīng)遛過了。

        仔細推敲起來,這些句子都不合邏輯,但它們都符合“對稱原則”,因此為我們所接受。但也不是所有的句子都可倒過來說的,例如:

        [34] 電視看哭了張三。

        [35]*張三看哭了電視。

        我們還要考慮到語句內(nèi)容是否與基于感知體驗所獲得的認知框架相符,當然這里還有個表達習慣問題,如例[34]中的動結(jié)構(gòu)式“看哭”,表示結(jié)果的“哭”指向賓語,因此例[35]就講不通了。

        五、“對稱原則”可解釋漢語怪句

        漢語中有許多不合語法或不合邏輯的怪句,學界為其提出了很多解釋方案,但往往是能解釋得了某一類怪句的理論,又解釋不了其他類型的怪句,有時分析起來還十分復(fù)雜,人們不免會發(fā)出“為何簡單問題一定要復(fù)雜化”的感嘆!

        上文我們嘗試用“對稱原則”來彌補兩大基本語法手段“詞序”和“虛詞”之不足。另外,我們發(fā)現(xiàn)還可用其來解釋漢語怪句,它們之所以能被接受,是因為符合漢語的“對稱結(jié)構(gòu)”這一基本規(guī)律,這些怪句可用“x y”的格式對偶而成,其間不需要對稱軸,例如:

        [36]救 火 [37]剪 頭

        [38]恢復(fù) 疲勞 [39]打掃 衛(wèi)生

        有些怪句常以一個詞(多為動詞)或短語為對稱軸,兩邊各放一個或一些詞語,形成了 “x Z y”的對稱結(jié)構(gòu),例如:

        x Z y

        [40]王冕 死了 父親。

        [41]他家 倒了 一面墻。

        [42]茅臺酒 喝哭了 志愿者。

        [43]青草 吃肥了 羊群。

        [44]論文 寫得我 頭昏。

        [45]故事 聽樂了 孩子。

        [46]大門 頂上了 杠子。

        六、結(jié) 語

        漢語常說的“對話、對白、對口、對仗、對子、對聯(lián)、對歌、對句、對偶、對比、對接、對照”等,無一不以“對”為本,以“對”為好,體現(xiàn)的就是“對稱美”,在漢語中這類表達面大量廣,俯拾皆是,且為漢民族所崇尚和愛好,將其視為漢語最重要的語法手段可謂實至名歸。

        這一現(xiàn)象完全可用體認語法的基本原理“現(xiàn)實決定認知,體認決定語法”做出合理解釋。自然世界和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對稱現(xiàn)象,它必然要映射到人類的心智之中,各個民族的認知結(jié)構(gòu)中都有“對稱性體認方式”,在各語言里都有一定的體現(xiàn),只是量多量少和層次不同的問題。由于漢語的自身特征(如方塊字、音節(jié)文字、二言成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的遞歸),決定了我們母語在各個層面上都出現(xiàn)了大量的對稱結(jié)構(gòu),可用“對稱原則”作出合理解釋。該原則還可彌補漢語兩大語法手段“詞序”和“虛詞”之不足,也可解釋漢語怪句的體認成因。

        本文基于ECL擬將戴氏的“漢語認知功能語法”發(fā)展為“漢語體認語法”,提出了漢語語法最重要的“對稱原則”,但離完整的理論體系還相差甚遠,試以此拙磚引出眾家之貴玉,以盼能為漢語語法研究開出一條新路。

        猜你喜歡
        語言
        詩之新,以語言創(chuàng)造為基
        中華詩詞(2023年8期)2023-02-06 08:51:28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對語言磨蝕的補正之道
        累積動態(tài)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日常語言與播音語言
        新聞傳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5:04
        語言技能退化與語言瀕危
        我有我語言
        論語言的“得體”
        語文知識(2014年10期)2014-02-28 22:00:56
        Only Words慎用你的語言
        狼色精品人妻在线视频| 男人的天堂av一二三区| 亚洲av色香蕉第一区二区三区| 后入少妇免费在线观看| 99久久婷婷国产亚洲终合精品| 国产a∨天天免费观看美女| 美女又色又爽视频免费| 免费看奶头视频的网站| 日韩乱码精品中文字幕不卡| 黑丝美腿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女人av一区二区| 大屁股人妻女教师撅着屁股| 国产人妻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大片免费|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夜夜|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国产99| 精品久久人妻av中文字幕| 人人澡人人澡人人看添av|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乱片子| 精品国产一品二品三品| 高清不卡av一区二区| www婷婷av久久久影片| 久久久精品456亚洲影院|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乱子| 日本高清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人妻| 成人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国产黄色看三级三级三级|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芒果| 亚洲色www成人永久网址| 不卡国产视频|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在线| 乱中年女人伦av三区| 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图片| 欧亚精品无码永久免费视频| 97久久国产精品成人观看| 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伦人伦xxxx国语对白| 久久精品韩国日本国产| 中文字幕高清视频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