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國力,王 麗,馮玲玲,白君姬
(南陽油田總醫(yī)院 內(nèi)科,河南 南陽 474780)
慢性支氣管炎(Chronic bronchitis,CB)是呼吸道常見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具有病程長、易反復、治愈率低等特點[1]。長期患有該病,可影響呼吸道功能,加大支氣管擴張、肺結(jié)核、肺心病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降低患者生活質(zhì)量。臨床治療該病以減輕癥狀、降低肺功能損傷為主[2]。常規(guī)西藥治療可達到控制感染、祛痰、止咳的目的,短期效果明顯,但用藥后疾病易復發(fā),且用藥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臨床應用受限[3]。而中醫(yī)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效果確切[4]。故本文探討止嗽散加味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療效,以期為臨床治療該病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收集南陽油田總醫(yī)院門診2018年4月-2021年2月收治的74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n=37)和對照組(n=37)。對照組中,年齡43~72歲,平均年齡(33.48±5.72)歲。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62±1.33)d?;A病:糖尿病13例,高血壓10例,冠心病14例。聯(lián)合組中,年齡42~75歲,平均年齡(34.79±5.85)歲。病程2~12年,平均病程(5.92±2.01)d?;A?。禾悄虿?5例,高血壓14例,冠心病8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程、基礎病等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南陽油田總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經(jīng)檢查診斷符合《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15) 》[5]中關于慢性支氣管炎的診斷標準,癥狀表現(xiàn):支氣管腺體增生、黏液分泌增多,咳嗽、氣喘;X線檢查,見兩肺紋理增粗、紊亂,呈條索狀,見斑點狀陰影。
中醫(yī)診斷標準: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醫(yī)辨證分型為痰熱郁肺型。主癥:咳嗽痰多,黏稠不易咳出,胸悶氣喘,夜間或受寒時加重。次癥:面潮紅,口渴,胸脘滿悶,舌體胖大,脈細數(shù)。
納入標準:與中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疾病反復發(fā)作,每次發(fā)病持續(xù)時間≥3個月;入院前未接受過其他治療;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合并急性發(fā)作者;合并自身免疫功能障礙者;合并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
脫落標準:中途不耐受治療退出研究者;治療期間出現(xiàn)嚴重過敏反應,如出血、高血鉀等。
1.5.1 對照組 口服左氧氟沙星(第一三共制藥(北京)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091;0.5 g×4 s),0.5 g/次,1次/d;鹽酸氨溴索片(山德士(中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228;30 mg×20 s),30 mg/次,3次/d;布地奈德福莫特羅吸入粉霧劑(AstraZeneca AB(瑞典);國藥準字H20160447;(320 μg+9 μg)×60吸),1吸/次,2次/d。2個月后評估療效。
1.5.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止嗽散加味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止嗽散藥物配方:桔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各90 g、甘草30 g、陳皮45 g。伴風寒癥者,加紫蘇15 g,干姜12 g,前胡10 g;伴咳嗽痰稀者,加細辛15 g,干姜10 g;伴痰黏稠且黃者,加枇杷葉10 g,黃芩8 g;伴驚風、盜汗者,加防風15 g,白術10 g。水煎服,早晚各1次。將上述藥物研磨成粉,加入黃酒,混合均勻,行穴位貼敷。選穴:肺俞穴、合谷穴、章門穴、太淵穴、膻中穴、腎俞穴、雙足三里穴。常規(guī)消毒,將適量混合后止嗽散涂抹于上述穴位處,治療巾覆蓋,貼敷15~20 min后揭下。1次/d,7 d為1個療程,30 d為1個治療周期,共治療2個周期。
(1)免疫球蛋白:用藥前、用藥2個月后,抽取患者控制靜脈肘血4 mL,奧林巴斯全自動生化分析儀AU640(成都普朗醫(yī)療設備有限公司)測定患者免疫球蛋白-M(IgM)、IgE、IgG水平。測定方法: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劑盒購自成都普朗醫(yī)療設備有限公司。(2)肺功能:用藥前、用藥2個月后,日本CHEST捷斯特肺功能測試儀HI-801(成都柏威斯科技有限公司)測定呼氣末肺內(nèi)功能殘氣量(FRC)、最大呼氣峰流速值(PEF)、呼吸頻率(RR)。(3)血氣分析:用藥前、用藥2個月后,西門子血氣分析儀RAPID Point 500(寰熙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測定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4)不良反應:包括頭暈、嗜睡、惡心嘔吐等。
優(yōu):臨床體征消失或明顯改善,X線檢查,肺部無陰影,肺部聽診,濕羅音消失;良:臨床體征好轉(zhuǎn),肺部陰影減少;差:臨床體征持續(xù)存在,癥狀加重,肺部陰影及濕羅音明顯。
與用藥前相比,用藥后2個月,兩組患者IgM、IgG均上升,IgE水平均下降;組間比較,研究組IgM、IgG水平更高,IgE水平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免疫球蛋白比較
與用藥前相比,用藥后2個月,兩組患者FRC、RR均下降,PEF均上升;組間比較,研究組FRC更低,RR、PEF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比較
用藥后2個月,兩組患者PaO2均上升,PaCO2均下降;組間比較,研究組PaO2更高,PaCO2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氣分析指標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30%,與對照組的91.89%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70%,較對照組的27.03%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n(%)]
常規(guī)西藥治療慢性支氣管炎以抗菌、消炎、止咳等綜合手段為主,但單用效果不佳,且對患者免疫功能及肺通氣功能的作用不甚明顯。故臨床考慮聯(lián)合中醫(yī)治療,以提升臨床療效。
中醫(yī)將慢性支氣管炎歸為“喘咳”“咳嗽”范疇,肺、腎、脾三臟相互連通,肺為氣之主,脾為生痰之源,腎為氣之根,肺陰虛內(nèi)燥,肺失治節(jié),脾失濡養(yǎng),肺氣上逆,腎陰脾損,經(jīng)血不暢,氣不歸元,則諸證滋生[8],故臨床治療應以宣肺健脾、止咳散痰、祛風解表為主。止嗽散源自《儒門事親》卷十五,由桔梗、荊芥、紫菀、陳皮、百部、白前、甘草等藥物組成,具有解表邪、止咳嗽、宣肺氣、化痰涎等功效[9]。方中紫菀、百部為君藥,屬肺經(jīng),可潤肺化痰、止嗽宣肺。桔梗宣肺化痰,白前降氣化痰,二者共為臣藥,可復肺氣,增強君藥止咳化痰之力。荊芥可祛風解表,解除外邪,宣解肺氣,陳皮可理氣化痰,二者均為佐藥。甘草緩急和中,可調(diào)和諸藥,配合桔梗、荊芥,發(fā)揮利咽止咳功效。諸藥合用,溫潤而不燥,散寒解表而不傷正[10]。
肺主氣,司呼吸,氣則為血之帥。肺俞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是肺氣轉(zhuǎn)輸、輸注之處,是治療肺臟疾病的重要穴位,具有止咳祛痰、消炎止喘的作用。合谷穴歸屬手陽明大腸經(jīng),為臟腑原氣所過和留止大腸經(jīng)之原穴,具有疏風解表、清熱開竅、通經(jīng)活絡、鎮(zhèn)靜止痛的作用。章門穴歸屬足厥陰肝經(jīng),是肝風停留之處,具有疏肝健脾、理氣清熱的作用。太淵穴歸屬肺經(jīng)腧穴,為氣血運行通道,具有散化肺經(jīng)濕氣、強化肺氣運輸?shù)淖饔?;膻中穴歸屬任脈俞穴,可改善肺部氣機,寬胸理氣、止咳平喘。腎俞穴歸屬于足太陽膀胱經(jīng),是腎氣輸注之背俞穴,內(nèi)應腎臟,具有滋補腎陰,溫補腎陽,陰陽雙補之特性。腎俞穴是補腎之要穴,凡腎氣虧虛之疾皆可用之,臨床常以補法為用,尤善適宜灸法。足三里穴歸屬足陽明胃經(jīng),為本經(jīng)之合穴,胃腑的下合穴,為強壯保健要穴,具有調(diào)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jīng)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11-12]。
在本研究中,聯(lián)合組治療后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優(yōu)于對照組,且聯(lián)合組的肺部功能及血氣指標表現(xiàn)均較對照組理想。這提示止嗽散加味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優(yōu)勢明顯[13]。止嗽散內(nèi)服配合穴位貼敷,可發(fā)揮標本兼治作用,穴位貼敷基于中醫(yī)經(jīng)絡學說,通過將止嗽散研磨成粉后,黃酒調(diào)和,利用透皮吸收原理,直接作用于穴位,使藥效經(jīng)經(jīng)絡傳導,內(nèi)病外治,調(diào)和肺功能,調(diào)和肺部氣血運行,減輕肺炎癥[14],改善肺部病理狀態(tài),配合止嗽散內(nèi)服,有效通肺氣,固肌表,營陰陽,祛邪扶正,達到增強呼吸功能,增加肺通氣量、肺活量及耗氧量,減低氣道阻力,減少咳嗽次數(shù)的作用[15]。本研究樣本量較少,后續(xù)有待擴大研究范圍,以進一步提高結(jié)果可靠性和準確性。
綜上,止嗽散加味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療效理想,對免疫球蛋白影響小,可改善肺功能及血氣分析功能,治療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