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濤 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qū)茌山學校
初中義務教育教材進行了改版,統(tǒng)一實行了部編版教材,現(xiàn)有的版本與以前相比做了一個修訂,可以說是為初中的學習源頭注入了活水,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進行語文教學呢?大家都知道語文教學特別注重閱讀教學能力,那么如何在部編教材的大背景下進行閱讀教學呢?
關于部編教材的培訓進行得很廣泛,但是究竟怎樣關注部編教材本身的特點呢?我們從最簡單的角度入手,部編教材在教學上,呈現(xiàn)出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三位一體。三種課型融為一體,教讀課、自讀課、課外閱讀,三種課型三位一體。這三種課型要在教學中明晰地顯現(xiàn)出來,特別是自讀課文,一定要讓學生利用大量的時間學語言、練能力。原教材由精讀改為教讀,由略讀改為自讀,部編版教材格外注重往課外閱讀延伸,并且每一篇教讀課文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求課外閱讀。
第二個特點:實踐活動。必須強調(diào)課堂上有學生的大量的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習得語言,提升讀寫能力。教材安排實踐活動顯著的標志是從八年級上冊開始,每冊教材中都安排了一個活動探究的單元。八年級第一學期活動探究單元就是新聞單元,不僅要讀新聞還有采訪活動,還要學著寫作新聞。
第三個特點:文學教育。部編教材非常關注文學,部編教材有濃郁的文學教育的氛圍,整個教材編寫體系的語言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有文學知識教育的要求。
文學教育鮮明地表現(xiàn)在知識點的落實上,教材的編者說,教材編寫梳理出學生必須學習并且要掌握的上百個知識點和能力訓練的環(huán)節(jié),按照梯度把它鑲嵌安排在各個年級各個單元的教學中,方便一線教師把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一些東西想辦法落到實處,這就要求我們落實知識教育,特別是文學知識教育。例如七年級上《散文詩兩首》的“閱讀提示”:“散文詩有詩的想象和情緒,像詩一樣精粹、凝練,但不像詩歌那樣分行和押韻,而是以散文的形式出現(xiàn)?!边@兩首散文詩通過描寫金色花、荷葉、紅蓮等物象寄托情感,篇幅短小、情感細膩、語言清新。所不同的是,《金色花》寫想象之事,以兒童的視角來表現(xiàn)對母親的依戀,《荷葉母親》則寫現(xiàn)實與聯(lián)想,以荷葉比喻母親,歌頌偉大的母愛。這種提示全是文學的,這些都是運用文學的語言表述文中的文學的技法。
我們再看七年級下冊教材中的術語。在導語、預習要求、練習中滲透出來的文學術語,是要求教師會用的,如動作描寫、故事情節(jié)、托物言志、直接抒情、間接抒情、鋪陳排比、借景抒情、寫景狀物、烘托、稱謂、制造懸念、文章起筆、科幻小說、傳記文學、傳奇、第一人稱口吻、畫面感、韻律美、埋下伏筆、誤會、一波三折、象征、暗寫等等,七年級下就出現(xiàn)了那么多的文學的術語,教師一定要關注到并滲透到教學之中。
第四個特點:綜合利用。這套教材告訴我們,在教學設計上要綜合利用課文中的各種資源。每一冊每一單元的導語部分就是一種資源,比如教讀課型文本前的預習,文本后的思考探究、積累拓展,以及自讀課文文本后的閱讀提示等等,它們往往含有教學設計的基本要求,如果我們忽略了它們,也許就回到原來各套教材陳舊的習慣中去了。
例如,《驛路梨花》思考探究一:“下面的人物分別與小茅屋有過什么故事,誰是小茅屋的主人呢?”這就是活動一,它解決文義把握的問題。思考探究二:“本文構(gòu)思巧妙,層層設置懸念和誤會,使故事情節(jié)一波三折,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分析這種寫法,說說其表達效果?!边@是第二個活動,欣賞小說的文學之美。思考探究三:“闡釋各處‘梨花’的含義,并說說這幾次出現(xiàn)對全篇文章結(jié)構(gòu)的作用。再想一想《驛路梨花》做標題有什么妙處。”這是第三個活動,是解決文章主旨和表達最精彩手法的問題。這篇課文只要能抓住這三個綜合實踐活動設計一堂課,都比任何一個想了很多辦法來設計的課更有質(zhì)量。
所以綜合利用是非常有價值的,它讓我們更多地關注課中訓練資源,設計更高層次的課堂教學。
第五個特點:語言質(zhì)量。運用部編教材特別強調(diào)提高老師的語言質(zhì)量,這種語言質(zhì)量是課堂教學的語言質(zhì)量。
七年級下學期教材中的“評價語”,對語文現(xiàn)象進行了多樣的評價,例如幽默詼諧、繪聲繪色、鏗鏘有力、慷慨悲壯、悄愴幽邃、構(gòu)思巧妙、直抒胸臆、抑揚頓挫、精致凝練、富有詩意、意境悲涼、別具一格、弦外之音、意趣橫生、詩中有畫等全是評價語,這就是教材中的內(nèi)容,不是我們加上去的,如果我們忽略了這些,那么,自己的語言質(zhì)量就難以提升,學生就受不到感染。
再看七年級下學期教材中的“指導語”,就是要我們老師這樣跟學生說話:瀏覽、略讀、追讀、速讀、簡要概括、涵詠品析、選取關鍵詞句、品味語句含義、體味表達效果、感受語言的表現(xiàn)力、分析評價性詞語、體會作品的意境、觸摸作者情懷、挖掘文章意蘊、梳理文脈思路、感受語言風格、體會詞句蘊含的情感,解釋其衍生的意義等等,要求老師“指導語”要到位。所以使用部編教材,研究教材,能促進我們自身的專業(yè)水平和教學素養(yǎng)的提升。
有了對部編教材的研究,在教學實踐中就要加強教學設計,關于教學實踐活動設計有以下五點需要注意:
第一點:教學設計十分講究“課文研讀”。我們的教學設計要講究課文研讀,要有非常高明的優(yōu)秀的教材研讀的能力,才能夠提煉課文中的教學資源,老師才能實施有效的精致的指導。
第二點:教學設計非常重視“教學思路”。在教學設計中要十分重視教學思路。教學思路應該清晰明了,教學思路講究落實,其中訓練環(huán)節(jié)很重要,要層層推進。
第三點:教學設計關鍵在于“課堂活動”。我們的教學設計關鍵要設計學生的活動。教學設計的落腳點在于學生的課堂活動中,要設計、構(gòu)思學生的課堂活動,讓學生當堂有收獲。
第四點:教學設計時時融入“能力訓練”。教學設計的基本要求還要時時關注能力訓練,用課文來訓練學生,而不是就課文教課文。
第五點:教學設計精心考慮“知識積累”。每堂課都讓學生有豐富的知識積累,從而在日積月累中使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
論述提高課堂實踐活動質(zhì)量,不能不說語文閱讀課堂教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有五個永恒的關注點:語言學用、技能訓練、知識滲透、集體訓練、氣質(zhì)養(yǎng)成,這是語文課本身最需要牢牢地把握的教學點。任何教學都得關注語言學用,關注學生的技能訓練,關注老師對學生的知識教育,只有如此,語言能力、讀寫能力、知識儲備能力才能夠在課堂上呈現(xiàn)。再有就是集體訓練,少讓我們的課堂教學大量浪費學生時間,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中人人都讀、人人都寫、人人都背、人人都學,于是每個學生在這個課上都有大致相近的收獲,當老師的,要非常善于將時間交給每一位學生,由他們來把握自己的時間,不要輕易地浪費學生的課堂時間。最后,我們的教學要關注學生的氣質(zhì)養(yǎng)成,包括教師課堂教學用語、教師和學生的交流以及課堂教學的管理等等。
課堂實踐活動的質(zhì)量保證需要兩點:一是教師的教材研讀和教學資源的提取,有了豐富的教學資源,課堂教學活動的質(zhì)量就能得到保證;第二就是教師實踐活動的理論與集體訓練的意識。集體訓練的反面就是“碎問碎答式”的活動,因為老師在一個課上和無數(shù)的學生進行臨時對話,這基本上是沒有訓練作用的,我們要把握讓教學更加高效的細節(jié),那就是:堅持利用課文,克制碎問碎答,關注時間效益,豐富活動形式,強調(diào)課中積累。
我們研究提問的最高境界就是研究怎樣不提問,不是研究多問、追問。研究不提問,學生才能夠得到真正的訓練。我們一定要關注每一節(jié)課的時間效益,增加課堂的容量和厚度。要豐富學生的活動形式,不是一節(jié)課從頭問到尾的,而要分版塊設計學生的活動,并且關注形勢的變化,強調(diào)豐富的活動形式,就是要對學生有不同角度的訓練,把所有的活動落實到一個點上,就是強調(diào)課中積累。課中積累至關重要,學生素養(yǎng)都是在課中形成的。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八個字:板塊思路,主問設計。板塊思路就是每節(jié)課都有幾次訓練的任務;主問設計就是每一個訓練都有一個點,把任務交給學生,這是最簡單最有效率的做法。例如《蚊子和獅子》這篇小文章,它簡單到我們初中有的老師沒有辦法去教學,三年級學生都讀得懂,如果用提問的方法來教學,那就太浪費學生的時間了?,F(xiàn)在我們來設計兩次活動:(1)練朗讀,讀清故事層次,表達人物的語氣,表現(xiàn)故事情緒。利用反復朗讀提升學生朗讀的能力,朗讀三遍,利用課文訓練學生;(2)練品析,品析情節(jié)、品析語言、品析寓意,進行三品。一到這個層面上就難了,包括最早寓意的情節(jié)分析,很多老師沒有參考書,就難以著手。所以利用課文來訓練學生,而不是帶著學生始終在最低層次的理解課文基本內(nèi)容上徘徊。
我列舉兩個例子來說明利用課文落實學生的實踐活動,提高課堂實踐活動質(zhì)量,這直接關系到的就是老師的能力、教學意識和讀教材的水平。
例一:以少勝多。部編版教材所選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代表性的文章,可以說是語言的搖籃,也是技能訓練的搖籃,我們要利用它來訓練學生。如選取《大自然的語言》這篇文章的第一段進行訓練。原文:“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這個段落,通過訓練,學生將大有收獲。第一練,認讀識記關鍵詞,我提煉了一下,都是美妙高雅的書面語:孕育、萌發(fā)、次第、翩然、風雪載途、銷聲匿跡、衰草連天、周而復始。第二練,分析層次。這既是概括能力的訓練,又是具體而微的分析文章層次的訓練。此段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是物候現(xiàn)象;第二層是物候的規(guī)律。在現(xiàn)象的基礎上提煉出規(guī)律,淺層次的說法就是分總式,跟學生在交流的時候這兩種說法都可以,但是一定要注意高層次說法。第三練,四字短語賞析。分析四字短語為什么用得好,如“翩然歸來”用得好,它描繪了燕子的輕捷、灑脫。老師舉例詞語,學生進行實踐鍛煉,每一位學生都要分析一個短語。第四練,說明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這個練習的難度很大,這就是中考的難度、高考的難度,是絕對的能力訓練。第五練,背誦積累。很簡單,背下來即可。我們想想這一課四十分鐘,一個段落讓學生有如此豐厚的收獲,各個角度的訓練都進行了,這就是老師的訓練意識、利用教材的意識所形成的教學效果。
例二:淺中見深。分析文章先設計淺顯訓練,再往縱深設計訓練,這就要體現(xiàn)出訓練的力度和難度。如《赫爾墨斯和雕像者》,同樣是七年級上學期,任何學生一讀就懂的課文,特別有訓練性。第一練:概寫,說說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一個概寫的訓練,所有的學生都動筆了,所有的學生都進行概括能力的訓練,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概寫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交流之后,老師滲透文學的知識,讓學生有收獲。第二練:朗讀。讀出書中文字的情味,還要體味故事的層次美。朗讀也有分析能力的訓練和賞析能力訓練。第一層次為人物出場、場景設置,或者故事的開端。第二層次就是故事的發(fā)展、高潮和結(jié)局,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jié)就在這個場景中展開。在這個前提下,還要加大難度,進行第三練:賞析課文語言。賞析文中三問三答的作用。這就是難點。為什么要寫三問三答呢?其作用是什么呢?效果是什么呢?這叫淺中見深。再如賞析赫爾墨斯的笑。赫爾墨斯聽說宙斯的雕像一個一元,他就笑著問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他笑的潛臺詞太豐富了,很難體味出來。賞析課文語言,老師要給學生解答這三問三答的作用,它推進故事情節(jié)、呈現(xiàn)故事的細節(jié)、刻畫人物的性格、形成奇妙的波瀾,這樣一分析學生就全然明白了。通過訓練,學生知道了對話描寫的作用,再看其他作品的對話描寫時也就能夠大致分析一二了。
以上就是在部編教材的大背景下進行閱讀教學的一點分析。研究部編教材、使用教材,對提高課堂設計、提高課堂實踐活動質(zhì)量、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和教學素養(yǎng)都有極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