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想
一些父母的壞情緒上來時,會罵孩子、吼孩子。卻往往忽視了,很多日常話語,看似隨口一說,卻隱含了很多負面情緒和攻擊性。孩子感受到這些負面情緒和攻擊性時,會生出莫名的憤怒和煩躁,卻又說不出什么來。日久天長,會導(dǎo)致內(nèi)心受傷,和父母的關(guān)系漸行漸遠。有些父母還莫名其妙:“我很少吼孩子,對孩子也很上心,孩子怎么會離我們越來越遠呢?”下面這幾句話,如果父母經(jīng)常說,孩子就容易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看看你中了幾條。
例句:你看看人家,你再看看你。人家怎么就能,你怎么就不能?
這句話,可能位居孩子反感指數(shù)第一名吧。
別說孩子,每個人都討厭被拿來和別人做比較。
你看見有哪個成年人會說:“你看看人家多漂亮,你怎么就不知道捯飭一下呢?”“你看看人家多能賺錢,你再看看你?!边@是明晃晃要吵架的節(jié)奏。
但父母們就是這么毫無顧忌地,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激勵”自家孩子,還期待孩子見賢思齊。
樹立榜樣是無可厚非的,但前提是要激發(fā)孩子的上進心,而不是羞恥心。
“你看看人家”,這句話隱含的意思是:你太差了,你不如別人!還帶著嫌棄的意味。
結(jié)果就是,成功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挫敗感,一肚子的憤怒無處發(fā)泄。
內(nèi)心弱一點的孩子,會默默地聽著,暗自傷心。
內(nèi)心強一點的孩子,直接懟回去:那你給人家當家長去。
說多了,會導(dǎo)致孩子破罐子破摔:我就是做不到。
不管反應(yīng)如何,有一點是相同的——如果總是這么說,孩子可能真的會認為:我就是不夠好。
類似的句型:你看,我說什么來著。
我和你說過多少次了,你就是不聽,現(xiàn)在知道了吧。
很多父母在孩子跌了跟頭后,都會忍不住補這么一句。
也許本意是想讓孩子記住教訓(xùn),以后多聽父母的話,但怎么聽怎么有種隱隱的勝利者的姿態(tài):當初不聽我的,你看你掉坑里了吧。
如果和孩子一起客觀地把事情捋一捋,總結(jié)經(jīng)驗,孩子可能會心平氣和地接受。
但如果父母用這樣的話試圖讓孩子反思,只能激起孩子的羞愧感。
為了逃避這種很難受的感覺,孩子會表達出強烈的惱怒和逆反:你說得對又怎樣?我就是不聽。
結(jié)果就是,把一次很好的復(fù)盤機會瞬間變成了壞情緒的對抗。
父母還百思不得其解,往往會說出下面這句話。
例句:我都是為了你好。我打你管教你,還不是為了你好,別人家的孩子讓我管我還不管呢。
父母經(jīng)常說這句話,很可能意味著兩件事:
1. 父母經(jīng)常越界干涉孩子,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
2. 說起來是為孩子好,實質(zhì)上是滿足自己的需求。
就像一個人越標榜不在乎什么,其實越在乎什么。
真正為孩子好的父母,是很少把“為你好”掛在嘴邊的。
而且,細品這句話,總感覺有一些道德綁架的意味——我是父母,我還能害你嗎?你要理解我的這份苦心。
說這話時,父母也往往一副苦口婆心的樣子。
這會讓孩子感受到無形的親情壓力:明明不想聽父母的,明明覺得父母做得不對,卻又說不出什么來。再反駁,好像就是自己沒良心、不孝順了。
這種憋悶感讓孩子非常煩躁,恨不得大吼一聲:你能別對我這么嗎?!
例句: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早就給大人做飯了,哪像你,還等著父母給你做飯。
我當年都是走山路去上學(xué),刮風(fēng)下雨都是自己走,哪像你,天天開車接送,起個床還得催半天。
我上六年級時就出去賣冰棍賺零花錢了,你連買個東西都不敢自己去。
我小時候……
當然,很多時候父母不會講出后半句,但那個意思已經(jīng)呼之欲出了,孩子只要不笨,都能腦補。
這類話的潛臺詞是:我能吃苦,你怎么不能吃?我能做到的,你也要做到。你做不到,說明你嬌氣、軟弱、沒出息。
看上去是對孩子要求嚴格,但孩子感受到的卻是一種道德優(yōu)越感的碾壓,是一種蠻不講理。
結(jié)果就是,成功地激起孩子的不屑、憤怒和抗拒:你是你,我是我,憑什么要求我要像你一樣?時代不一樣,憑什么這樣比?還有隱隱的挫敗感。
因為好像無論怎么努力,都無法超越父母口中昔日的“輝煌”,索性破罐子破摔:我就這樣了,你又能怎樣?
有趣的是,和母親們比起來,似乎父親們更喜歡這么說。
可能是父親們更容易陶醉在過往的驕傲中(且不論是否有所夸大),思維也不像母親那么靈活有彈性,更容易停留在“幾十年前如此,現(xiàn)在也應(yīng)該如此”的刻板模式里。
例句:一天到晚就知道(? ?),你還能干點啥?
括號里可替換為:打游戲、吃、睡覺、打扮、看閑書、頂嘴……
這句話又是直接全盤否定孩子的努力和付出,讓孩子感到自己一無是處,每個毛孔都充滿了挫敗感。
孩子可能不會和你頂嘴,這個打擊面太大,讓人不知從哪里反駁,索性什么也不說了。
如果希望孩子變得一無是處,不妨多說這句話,因為他會慢慢認同你的說法。
06你愛怎樣就怎樣,我不管了
這句話,看上去不像前面幾句那樣帶有很明顯的壞情緒,但殺傷力也很大,屬于冷暴力。
它的潛臺詞是:如果你不聽我的,我就切斷和你的連接。
也就意味著,我不要你了,你好自為之,自生自滅。
孩子天生依戀父母,最恐懼的事就是被父母拋棄,哪怕是心理層面的。
所以,這句話看似退讓,實則脅迫,并表達了一種冷漠:我愛你,是有條件的,如果你沒有滿足我的條件,我就不愛你了。
為了繼續(xù)得到父母的愛,孩子很可能會按父母說的做,但實際上,孩子已經(jīng)受傷了。
這是孩子小的時候,當孩子大一些,有能力反抗了,可能就不再接受脅迫——不管就不管,隨你便。
面對孩子的決絕,父母的殺手锏失效了,也很受傷:這孩子,小時候不是挺聽話的嗎,現(xiàn)在怎么變成這樣了呢?
如果走到這一步,只能是兩敗俱傷。
這些話,你中了幾條?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父母,壞情緒上來時,難免口不擇言,多多少少都說過類似的話。
不過,當我們意識到這些話語對孩子的傷害時,就要管住嘴,盡量少說。
在脫口而出前,有個覺察,看看這句話隱含了什么情緒和固有模式,到底想表達什么?
別說“我就是隨口一說”“我還不是為了孩子好”。
坦誠地回答這兩個問題,停一兩秒鐘,你可能會咽下這句話,換成更有建設(shè)性的語言、更積極的表達方式。
管住嘴真的不容易,但值得。
責(zé)編/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