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璠 劉鳳斌
【摘 要】 胃腸功能障礙是腹部手術術后常見的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術后康復,臨床上以肝脾相關理論為基礎,采用疏肝理脾、活血利水法,以當歸芍藥散合四逆散為主方加減治療腹部術后胃腸功能障礙可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 疏肝理脾;活血利水;腹部手術;胃腸功能障礙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22)03-0077-05
對于各種腹部手術術后患者,常見到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肛門排氣排便停止、惡心嘔吐、腹脹等胃腸功能障礙表現。術后胃腸功能的快速有效恢復對于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減少并發(fā)癥產生具有重要的意義。西醫(yī)對于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的治療乏善可陳,多從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抑制腺體分泌及促胃腸動力、營養(yǎng)支持、抗感染等方面治療[1]。中醫(yī)藥方面,目前對于上述情形,多采取以大承氣湯為代表的行氣通腑攻下法進行治療,但臨床效果欠佳[2]。而經筆者臨床實踐發(fā)現,對于腹部術后胃腸功能障礙,從肝脾相關理論入手,采取疏肝理脾、活血利水法,以當歸芍藥散合四逆散加減治療腹部術后胃腸功能障礙可取得較好效果,現論述如下,以饗同道。
1 從肝脾論治的理論基礎
早在《內經》《難經》均有關于肝脾相關理論的詳細論述,肝脾之間生理、病理方面的聯系主要通過五臟配五行,五行生克乘侮來論述。肝氣條達,可使中焦氣機通暢,從而協(xié)助脾之運化?!端貑枴毭握摗吩弧巴恋媚径_”,肝之升發(fā)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使土宣達之功正常,脾才能正常運化水谷、水濕;如果肝氣疏泄失調,則脾之運化功能也會受到影響,從而會出現腸胃功能障礙癥狀[3]。肝脾也會對全身氣機運行造成影響,肝的氣機運動主要體現于調暢、發(fā)散這兩個方面。氣機調暢,可推動氣的運行,不會瘀滯不前;脾為全身氣機之樞紐。肝脾間相互配合,共同維持人體氣機正常運行。另外,肝脾間的生理關系還在功能互用方面有所體現: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運化功能正常,氣血才能生化有源,肝才有血可藏,藏血充足才能維持肝氣之條達[3]。但是如果脾失運化,則氣血生化無源,肝失所養(yǎng),則會對其疏泄功能產生影響。在《金匱要略》中也明確闡述了肝脾間的病理關系。《金匱要略》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奔疵鞔_提出了肝病可導致脾病,且提出了“脾實,肝病自愈”的治療方法。后世醫(yī)家在該思路基礎上提出了“抑木扶土”的治療原則,且在該治療原則指導下形成了一大批治療方劑,如逍遙散等。近現代,臨床各醫(yī)家也在肝脾相關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各自的認識,其中以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鄧鐵濤教授辨治脾胃疾病思想影響力較大。鄧鐵濤教授認為,中醫(yī)的脾胃應包括整個消化系統(tǒng)以及支配整個消化系統(tǒng)的神經及體液;調理脾胃能治療各個系統(tǒng)的具有脾胃癥狀的廣泛疾病。并提出脾胃屬土,肝屬木,脾虛往往肝氣乘之,治療時不能忽視脾胃與肝腎的關系;同時提出對于慢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脾胃虧虛是發(fā)病的關鍵,臨證須注意平調臟腑功能,辨病和辨證相結合,三因制宜。而對于功能性腸道疾病,多從“肝脾不調”論治[4]。以上論述也為從肝脾不和論治腹部術后胃腸功能障礙提供了理論基礎。
2 腹部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病因病機
在中醫(yī)學中并沒有腹部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的相關論述,但是根據腹部術后出現的食欲下降、腹部脹滿、脹氣、胃脘疼痛、腹痛、便秘等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yī)學“脅痛”“胃脘痛”“腹痛”等范疇。其病因比較復雜,李軍[5]認為,其原因主要是手術金刃損傷、外感六淫、術后長期禁食、平臥制動及術中、術后藥物不良反應等;論其病機,從生理上及病理上都與肝脾兩臟密切相關?!鹅`樞·經脈》篇云:“肝足厥陰之脈,起于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后,上腘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上貫膈,布脅肋……是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弊阖赎幐蚊}過陰器、抵小腹,布脅肋;而腹部手術驟然創(chuàng)傷,一方面使得肝經絡脈受創(chuàng),絡脈瘀滯,肝經經氣受阻,壅滯腑氣,氣機失暢;且術中的手術操作造成的實質性損傷,耗損臟腑精血,引起水谷精微受納、腐熟及敷布失常,土虛而木郁,瘀滯濕熱或毒瘀結于六腑不能轉化,氣機升降失常,腑氣壅塞。氣血津液運行不利導致三焦氣化失常,水道失調,津液外溢脈管,濕瘀互結,加重氣滯;另一方面,手術患者多因術前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加之術后疼痛等因素,易出現憂慮、悲觀等不良心理因素,致肝氣不舒;術后制動、禁食及藥物反應,使得中焦生化乏源,氣機運行不利,腑氣不行,進一步加重脹滿、疼痛、嘔吐諸癥。因此臨床上表現出胃腸道功能障礙各癥狀[5-7]。陳志強[8]亦通過研究表明,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的病證主要為虛證,或者以虛證為主、虛實夾雜。其虛者,主要為氣虛(脾氣虛、脾肺兩虛)或氣血兩虛;實證則主要為氣滯(脾胃氣滯、肝郁氣滯)、血瘀、或夾熱、夾濕,通里攻下法不適宜于絕大多數術后胃腸功能障礙患者??梢?,腹部術后胃腸功能障礙多由虛、滯、瘀、逆引起。因此,在術后的治療中應當根據以上的病因病機,根據不同病情采取相應治法,以恢復患者的胃腸道功能。
3 疏肝理脾、活血利水法在腹部術后胃腸功能障礙中的應用
3.1 基于疏肝理脾、活血利水法選用當歸芍藥散合四逆散 根據上述病因病機,筆者臨床上一般選用當歸芍藥散合四逆散為主方治療腹部術后胃腸功能障礙,并適當加減,臨床上可獲得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
當歸芍藥散出自于《金匱要略》,在《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第五條與《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第十七條中均有論述:“婦人懷妊,腹中痛,當歸芍藥散主之”,“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當歸芍藥散的藥物組成有:當歸、芍藥、川芎、白術、茯苓、澤瀉。全方可起到調肝理脾、活血利水之效,適宜肝脾不調、水瘀互結之證。有研究者總結當歸芍藥散可治療以下幾個方面的疾?。孩僮訉m內膜異位癥、痛經等以腹痛為主要癥狀的月經相關疾病;②特發(fā)性浮腫、輸卵管積水、慢性盆腔炎、陰道炎、附件炎、宮頸糜爛等以水腫、滲出為主要特征的疾病;③如泌尿系結石、慢性腎炎、腎盂積水、慢性腎功能衰竭、前列腺增生癥等以小便異常為主要表現的疾病;④如血管神經性頭痛、眩暈、美尼爾氏病、老年癡呆等神經系統(tǒng)的疾病;⑤如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術后腹痛等以腹痛或脅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9]。
四逆散出自于《傷寒論》,原文為:“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痹闹兴哪嫔⒈挥糜谥委熞驓鈾C不暢、陽氣郁閉于內不能外達四肢而出現的熱厥輕證。從條文中可以看出,該方主治證候多樣,主要包括因上焦心肺之氣宣通失常而出現的“咳”“悸”;因下焦蒸騰氣化失司而出現的“小便不利”;因肝失疏泄,氣機郁結而克脾土所出現的“腹痛”“泄利下重”。目前各醫(yī)家已經將四逆散廣泛用于氣機失暢、表里不和的各類疾病[10]。四逆散的方藥組成為柴胡、芍藥、枳實、甘草,配伍精當、獨特,全方可起到疏肝理脾、降濁升清、緩急止痛之效,乃疏肝解郁、調和肝脾之祖方。
3.2 當歸芍藥散合四逆散方藥分析 當歸芍藥散方中當歸與白芍可養(yǎng)血柔肝,養(yǎng)肝體、助肝用。當歸可和血調肝;白芍可緩急止痛,《本草備要》認為其“補血,瀉肝,益脾,斂肝陰,治血虛之腹痛”,《湯液本草》中認為其可治腹中虛痛;芍藥性酸收,守而不走,當歸性辛散,走而不守,芍藥又可引當歸入肝經,二者合用,起到和血柔肝,養(yǎng)營補血;川芎為血中氣藥,不僅可以行氣活血,還可以化瘀通絡,同時還可開郁結而止痛;白術、茯苓、澤瀉可健脾利水,升清降濁;脾之運化功能強健,則氣血生化有源,養(yǎng)肝陰,柔肝體,則肝氣條達。健脾即可和肝,為“扶土抑木”之治法。柴胡可行氣疏肝,使肝之疏泄正常;枳實可理氣行滯,破肝之逆,黃元御認為枳實能破結開瘀,泄痞消滿;炙甘草補氣和中,不僅有利于柴胡、白芍宣通氣血,同時還可以健運中焦,協(xié)助枳實行氣消滯,《名醫(yī)別錄》中還認為炙甘草能利血脈;諸藥合用,肝脾同治,可疏肝氣、理脾氣、活血化瘀而利水。
藥理學實驗[11]顯示,當歸芍藥散的主要入血成分為芍藥苷硫酸酯、芍藥內酯苷、芍藥苷、阿魏酸、川芎內酯I、藁本內酯和丁烯基苯酞。芍藥苷解痙作用明顯,芍藥苷及芍藥浸出液可以很好地抑制豚鼠離體小腸的自發(fā)性收縮,減輕其緊張性[12]。當歸及其揮發(fā)油均可對抗胃腸平滑肌痙攣,使平滑肌收縮幅度降低、收縮頻率減慢并減慢胃腸推進及排空,并可減少血小板聚集,對腸黏膜的血液循環(huán)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13-14]。川芎有效成分川芎內酯、阿魏酸、藁本內酯可有效解除平滑肌痙攣,改善胃腸粘膜皺襞血流供給,保護血管內皮[15]。白術有效成分白術內酯I能促進離體家兔小腸對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并對腸管受到乙酰膽堿等刺激引起的腸管痙攣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16]。甘草可明顯舒張離體家兔小腸,且甘草有效成分總黃酮還可減輕結腸粘膜炎性浸潤,并與芍藥苷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17]。柴胡、枳實可使胃排空增強,同時還能增強小腸推進功能[18]。
當歸芍藥散藥理學實驗研究[19]顯示,當歸芍藥散對醋酸和催產素所致大鼠平滑肌痙攣有抑制作用,能明顯的減少和降低出血時間和出血量及縮短大鼠的凝血酶原作用時間。并可有效改善血液流變學,增加循環(huán)血量;同時具有顯著的抗炎、鎮(zhèn)靜、鎮(zhèn)痛效應[20]。四逆散藥理學研究[21]顯示四逆散含藥血清可抑制腸肌,降低腸肌張力,降低并能對抗乙酰膽堿和氯化鋇所致腸肌痙攣性收縮。近年研究[22]顯示,四逆散可改善慢性身心應激大鼠的胃電波異常、胃腸神經遞質的異常、胃黏膜形態(tài)及結構、胃酸及胃黏膜血流量的異常,緩解因胃腸神經遞質紊亂導致的模型大鼠胃腸功能失調,促進胃排空和小腸推進??梢姰敋w芍藥散合四逆散不僅正對腹部術后胃腸功能障礙之病機,同時用藥及配伍得當,臨床實用性強。其發(fā)揮作用的藥理學機制,也值得更深入進行研究探討。
3.3 臨床加減 腹部手術術后患者由于氣血虧虛,瘀血水濕互結,阻滯絡脈,絡脈不暢而引起胃腸功能障礙,采用當歸芍藥散養(yǎng)血調肝、活血利水,合用四逆散疏肝理脾、暢達氣機。出現兼夾癥狀及證侯者,隨癥加減,如腹脹、大便不通,可加大黃、厚樸、虎杖等;如腹部疼痛位置固定,瘀血明顯,可合用桃紅四物湯以活血養(yǎng)血或合用徐長卿、延胡索、香附等活血止痛;如具有明顯的氣虛癥狀,可加用五指毛桃,或合用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等以補脾益肺;如水濕之邪較重,則可加砂仁、薏苡仁、檳榔、土茯苓、益母草等;夾濕熱者,可加用廣東土茵陳、竹茹,或合用香連丸等。陽氣虧虛者,可加肉桂、小茴香、臺烏等溫陽行氣??傊谂R證過程中,在掌握到腹部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病因病機情況下,以當歸芍藥散合四逆散為主方隨癥加減,獲效甚顯。
4 典型病例
患者某某,男,75歲,因“升結腸癌術后10余天,腹脹腹痛、便秘伴反酸5天”于2016年11月25日前來我院治療,患者10余天前因腸鏡發(fā)現右側升結腸癌于外院行右側升結腸癌切除術,術后出現腹脹、腹痛、便秘、反酸等癥狀,曾口服“麻仁軟膠囊”“奧美拉唑”及中藥后癥狀無明顯緩解,為進一步治療來我院就診。就診時腹脹明顯,陣發(fā)性腹痛,呈刺痛,伴反酸,平躺為甚顯,納差,眠差,大便數日未解。舌淡紅苔白微膩,有瘀斑,脈細弦稍澀。來診時體查:劍突下壓痛,無反跳痛,全腹未見明顯腸型及蠕動波,右側腹部可見一長約15cm手術切痕及數個微創(chuàng)切口,切口周圍皮膚稍紅,愈合良好,未見明顯滲液。腸鳴音弱,約1~2次/分。診斷:西醫(yī)診斷:①腹脹痛查因:腸癌胃轉移?②升結腸癌術后;中醫(yī)診斷:腹痛(肝脾不和,瘀毒內結)。來診后患者查血常規(guī)示HGB為107g/L,HCT為35.3%,MCH為25.12 pg,NE%為84.9%,LY為0.62×109/L。HsCRP 26.5 mg/L。肝腎功、凝血、電解質等均未見異常。立臥位腹平片未見異常,上腹部CT示:右半結腸切除術,術區(qū)包裹性積液并與胃竇部、十二指腸降段及部分小腸有黏連,建議CT增強檢查。西醫(yī)治療予以奧美拉唑針護胃制酸、脂溶性維生素針補充能量、小牛脾提取物針增強免疫力,莫沙必利片促進胃腸動力,復方消化酶助消化等。中醫(yī)則根據患者術后氣血驟虧,氣機郁滯的病機特點,施以“疏肝理脾,活血化瘀解毒”之法,選方以當歸芍藥散、四逆散合半夏厚樸湯為主,處方如下:紫蘇梗20 g,敗醬草15 g,姜厚樸15 g,柴胡10 g,法半夏6 g,醋延胡索15 g,醋香附6 g,海螵蛸30 g,白芍20 g,當歸8 g,茯苓20 g,澤瀉15 g,麩炒枳實10 g,桃仁10 g,紅花6 g,五指毛桃30 g,炒稻芽15 g,炒麥芽15 g。5劑,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3次。
11月30日(二診),患者腹痛、腹脹、反酸減輕,腹部陣發(fā)性隱痛,時有噯氣,納差,睡眠稍好轉,已排出大便,便溏,每日4~5次。舌淡紅苔白膩,有瘀斑,脈細弦稍澀。去半夏厚樸湯,加參苓白術散以健脾,處方如下:醋延胡索15 g,柴胡10 g,太子參15 g,當歸8 g,白術15 g,白芍20 g,澤瀉15 g,炒白扁豆15 g,麩炒枳殼15 g,化橘紅15 g,桃仁10 g,紅花6 g,敗醬草15 g,海螵蛸30 g,五指毛桃30 g,炒麥芽15 g,炒稻芽15 g,徐長卿30 g,柿蒂30 g。4劑,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3次。
12月3日(三診),患者噯氣、反酸明顯減輕,無明顯腹脹,輕微腹痛,胃納好轉,每日可食少許米粥,眠可,大便仍溏,每日4~5次,舌淡紅苔薄白,有瘀斑,脈濡細。患者仍脾虛濕浸征象明顯,方以參苓白術散加減,加土茯苓利濕,石榴皮收斂固澀,處方如下:黨參15 g,炒白扁豆15 g,白術15 g,桔梗10 g,茯苓15 g,蒸陳皮10 g,薏苡仁15 g,蓮子15 g,炙甘草10 g,山藥15 g,醋香附5 g,大棗15 g,紅花6 g,姜黃10 g,酒川芎6 g,石榴皮15 g,炒麥芽15 g,炒稻芽15 g,徐長卿30 g,土茯苓30 g。4劑,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3次。
12月7日(四診),患者已無明顯腹痛癥狀,無腹脹、噯氣、反酸,納可,每餐可食少少量軟飯。大便仍溏,每日1~2次。舌淡紅苔薄白,有瘀斑,脈濡細稍弦。目前濕象好轉不顯,但仍存脾虛癥狀,前方去土茯苓、石榴皮,加蟬花益氣扶正、增強免疫力,敗醬草清腸解毒,處方如下:黨參15 g,炒白扁豆15 g,薏苡仁15 g,白術15 g,桔梗10 g,茯苓15 g,山藥15 g,蒸陳皮10 g,蓮子15 g,炙甘草10 g,大棗15 g,紅花6 g,姜黃10 g,炒麥芽15 g,炒稻芽15 g,徐長卿30 g,酒川芎6 g、醋香附5 g,蟬花15 g,敗醬草15 g。4劑,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3次。
12月12日(五診),患者腹痛腹脹不明顯,腹部傷口處偶有陣發(fā)性隱痛,大便逐漸成型,每日1~2次,舌淡紅苔薄根稍膩,有瘀斑,脈細稍澀。結合患者舌脈象,目前濕瘀之邪漸去,但還需補益正氣,繼續(xù)予參苓白術散加減,處方如下:黨參15 g,炒白扁豆15 g,山藥15 g,薏苡仁15 g,桔梗10 g,白術15 g,茯苓15 g,大棗15 g,蒸陳皮5 g,蓮子15 g,炙甘草10 g,徐長卿30 g,醋香附6 g,姜黃10 g,五指毛桃30 g,敗醬草15 g。5劑,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3次。并讓患者湯藥服完后繼續(xù)服用參苓白術丸,約1月而愈,至今未發(fā)。
按語:腹部手術術后氣血驟虧,且手術對腹部經絡造成損傷,致使氣機郁滯,氣血郁滯不通,不通則痛,腸道失濡,且氣機郁滯,脾胃升降失調,故見腹痛、腹脹、反酸、噯氣等癥狀。且足厥陰肝經行于小腹,夾胃兩旁,肝經經氣受損,一診時選當歸芍藥散疏肝理脾、活血利濕,四逆散行氣疏肝,半夏厚樸湯和胃降逆。二診時氣滯減輕,濕邪夾瘀明顯,且正氣未復,故去半夏厚樸湯,繼續(xù)予當歸芍藥散合四逆散疏肝理脾、活血利濕,并合用參苓白術散增強健脾利濕之力;三診時仍便溏,且次數多,脈象轉濡細。肝氣郁滯雖減輕,但脾虛濕浸仍明顯,故以健脾利濕為主,去當歸芍藥散、四逆散,改以參苓白術散為基礎,川芎、紅花、徐長卿、姜黃、醋香附以行氣祛瘀止痛,石榴皮收斂固澀,土茯苓利濕,并以炒麥芽、炒稻芽兼顧胃氣;四診時濕邪已不明顯,但是正氣未復,大便仍溏,次數減少,故前方去石榴皮、土茯苓,加蟬花以益氣扶正,敗醬草清腸解毒。五診時腹痛腹脹已不明顯,大便逐漸成型,濕瘀之邪漸化,但還需補益正氣,繼續(xù)予參苓白術散健脾利濕,加用五指毛桃補氣,徐長卿聯合片姜黃活血化瘀止痛,敗醬草清腸解毒。并使用參苓白術丸鞏固療效。本案中綜合把握病機變化,靈活加減,結合基礎西醫(yī)治療,故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5 結語
術后胃腸功能障礙是腹部術后最常見且最重要的并發(fā)癥,由于其發(fā)病原因涉及術式及術中的操作、麻醉鎮(zhèn)痛藥的使用、機體內環(huán)境紊亂、術中及術后胃腸道血流灌注的不足、胃腸道炎性反應、胃腸激素紊亂、神經內分泌等多方面因素[23]。西醫(yī)治療方面缺乏主動干預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方法,因此積極發(fā)揮中醫(yī)整體治療優(yōu)勢,緊緊抓住腹部術后胃腸功能障礙肝脾不和的病機,通過以當歸芍藥散合四逆散為主方加減,是腹部圍手術期術后胃腸功能障礙中醫(yī)治療行之有效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奚曉華,楊剛.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的現代概念[J].吉林醫(yī)學,2013,34(1):127-130.
[2]曹立幸,黃陽雪,陳其城,等.中藥防治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20(8):1-8.
[3]丁站新,宋雅芳,劉友章.肝脾相關理論的經典溯源[J].遼寧中醫(yī),2013,40(7):1344-1346.
[4]羅迪,劉鳳斌.鄧鐵濤教授辨治脾胃病特色探討[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3,24(9):2293-2294.
[5]李軍.腹部術后胃腸功能障礙中醫(yī)辨治思路[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2,19(11):90-91.
[6]董璐.針灸聯合運脾飲治療腹部外科全麻非胃腸術后胃腸功能紊亂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7,26(28):3126-3128.
[7]任東林,蘇丹,陳經寶.“脾胃學說”在腹部外科術后胃腸動力恢復中的應用[C].//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圍手術期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二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圍手術期醫(yī)學專題研討會論文集,2007:42-45.
[8]陳志強.圍手術期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的辨證論治策略[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33(2):149-154.
[9]崔德強.當歸芍藥散方證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
[10]蔡蓉蓉,姚魁武,劉守堯.四逆散方證變及臨床應用進展[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4,9(9):1020-1025.
[11]陳林霖,王艷慧,戚進,等.當歸芍藥散入血成分的分析及藥代動力學研究[J].中國天然藥物,2011,9(5):363-368.
[12]鄭世存,李曉宇,歐陽兵,等.芍藥苷藥理作用研究新進展[J].中國藥物警戒,2012,9(2):100-103.
[13]程小平,吳國泰,劉峰林,等.當歸揮發(fā)油對實驗性胃腸動力障礙的作用及機制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1,27(4):54-56.
[14]鄧春霞,葉春生.當歸對血液與循環(huán)系統(tǒng)作用的藥理研究概況[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0,22(5):54-55.
[15]舒冰,周重建,馬迎輝,等.中藥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6,22(9):1043-1047.
[16]李偉.白術的有效物質及質量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1.
[17]樂永紅,楊惠琴.用血清藥理學方法觀察芍藥甘草湯對離體兔腸平滑肌的影響[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10,31(10):56-58;
[18]胡晨霞,鳳良元,鄢順琴.四逆散對小鼠胃腸運動影響的拆方研究[J].中醫(yī)藥學刊,2004,22(5):886-887.
[19]周永祿,周世清,王曉東,等.當歸芍藥散的藥理研究[J].中成藥,1991,13(12):28-29.
[20]周本宏,羅順德,蔡鴻生.當歸芍藥散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成藥,1993,15(5):38-39.
[21]謝碧桃,王永安,袁偉,等.四逆散的藥理作用研究[J].瀘州醫(yī)學院學報,1980(2):9-13.
[22]謝慧臣.加味四逆散對慢性身心應激模型大鼠胃腸結構及功能的影響[D].武漢: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3.
[23]談善軍,吳國豪,虞文魁,等.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的病因研究進展[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6,19(3):351-355.
(收稿日期:2021-05-08 編輯:黃麗君)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FGIDs中醫(yī)證候多維量化診斷網絡的系統(tǒng)建模及臨床實證模式研究(編號:81774264)。
作者簡介:劉璠(1988-),男,漢族,本科,同等學力碩士在讀,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yī)藥對脾胃病、老年病的臨床治療及研究。E-mail:540728395@qq.com
通信作者:劉鳳斌(1963-),男,漢族,博士,主任中醫(y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研究方向為中醫(yī)藥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臨床及基礎研究。E-mail:liufb1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