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龍 信曉萌 王 勇 張殿福 劉玉喜 牟振強 趙春周
(1.山東省壽光市林業(yè)發(fā)展中心,山東 壽光 262700;2.山東省濰坊市林業(yè)發(fā)展中心,山東 濰坊 261041;3.山東省壽光市國有機械林場,山東 壽光 262716)
木犀科白蠟屬樹種約有60 余種,多數分布于亞熱帶和溫帶區(qū)域的北半球。該屬植物分布在我國除西藏自治區(qū)之外的其他地區(qū)[1-2]。由于白蠟屬樹種適應能力強而且這些樹種抗性強、材質好、生長快、經濟價值高[1,3],并且具有較強的耐鹽堿、耐干旱、耐貧瘠特點而成為我國沿海鹽堿地防護林、用材林、風景林等造林的首選樹種[1]。
小線角木蠹蛾(Streltzoviella insularis),又叫小木蠹蛾[4],兩年一代,幼蟲經過兩次越冬[5-6]。是毛白蠟的主要蛀干害蟲,嚴重影響毛白蠟生長,為害嚴重的會造成樹干枯枝、風折,甚至死亡,幼蟲取食樹干排出的木屑掛滿樹干、樹枝或飄落地面,嚴重污染環(huán)境[7]。據調查在山東省壽光市白蠟屬植物主要是絨毛白蠟(Fraxinus velutina Torr)和速生白蠟(Fraxinus americanc),筆者對小線角木蠹蛾在這兩種白蠟樹上的發(fā)生情況進行了調查,并觀察了兩種白蠟的樹皮結構,旨在掌握兩種白蠟對小線角木蠹蛾的抗性差別,為在造林綠化時進行樹種選擇和小線角木蠹蛾的監(jiān)測防治提供依據[8]。
調查地點在山東省壽光市雙王城水庫生態(tài)公益林,樹種絨毛白蠟和速生白蠟;林齡8 a;株行距2 m×2 m;每塊標準地面積1 998 m2。調查時間為2022 年9 月。
1.2.1 小線角木蠹蛾對兩種白蠟危害情況調查 絨毛白蠟和速生白蠟各設5 塊標準地,對每塊標準地內毛白蠟受小線角木蠹蛾為害情況進行全面調查。小線角木蠹蛾為害樹木的嚴重度按每株樹上受害木段數量為標準[9]。1 級代表值0,沒有為害;2 級代表值1,整株樹上有1 段受害處;3 級代表值2,整株樹上有2 段受害處;4 級代表值3,整株樹上有3 段受害處;5 級代表值4,整株樹上有4 段以上受害處。
計算公式如下:
被害指數=[(每級被害株數×該級代表值的綜和)/(調查總株數×最高級數)]×100%[9]
被害株率=(被害株數/調查總株數)×100%[9]
1.2.2 兩種白蠟上小線角木蠹蛾蟲口數量調查 分別隨機選取被未經過越冬的小線角木蠹蛾幼蟲危害和經過一次越冬的幼蟲危害的毛白蠟各10 株,絨毛白蠟和速生白蠟各5 株,把被害部位劈開,記錄每株樹的全部蟲口數量,用千分尺測量頭殼寬度。
1.2.3 樹皮結構調查 兩種白蠟隨機各選取30 株,用千分尺測量樹皮厚度,查看樹皮粗糙度、緊密程度和皮孔大小。
兩種毛白蠟對小線角木蠹蛾抗性調查結果見表1。根據兩種毛白蠟實際被害指數,將對小線角木蠹蛾的抗性水平劃分為4級(表2)。表1的結果表明,絨毛白蠟被害指數在0.92%~2.18%之間,平均1.66%,被害指數在0~5%范圍內,處于2級,處于對小線角木蠹蛾抗性較強的水平;速生白蠟被害指數在10.13%~14.30%之間,平均11.60%,被害指數大于10%,處于4級,在對小線角木蠹蛾抗性弱的水平。由此得出絨毛白蠟對小線角木蠹蛾有較強的抗性,速生白蠟對小線角木蠹蛾抗性非常弱,易受小線角木蠹蛾的為害。
表1 小線角木蠹蛾對兩種白蠟的危害情況Tab.1 Damage of Streltzoviella insularisto two species of Fraxinus
表2 兩種白蠟對小線角木蠹蛾抗性水平劃分標準Tab.2 Standards for the level division of resistance of two species of Fraxinus to Streltzoviella insularis
從表3、表4看出,受小線角木蠹蛾危害的絨毛白蠟和速生白蠟上的蟲口數量與幼蟲頭寬差別非常大,絨毛白蠟上當年孵化未越冬的小幼蟲平均蟲口為217.2頭,平均頭寬1.644 mm;速生白蠟上平均蟲口為677.4頭,平均頭寬1.878 mm。經過一次越冬的大幼蟲,絨毛白蠟上的平均蟲口為47.2頭,平均頭寬3.84 mm;速生白蠟上平均蟲口為192.0頭,平均頭寬4.156 mm。由此表明,絨毛白蠟上小線角木蠹蛾的危害輕于速生白蠟。由表3和表4的調查數據看出,危害絨毛白蠟的小線角木蠹蛾當年孵化未經過越冬的幼蟲平均蟲口基數為217.2頭,經過一次越冬后的幼蟲平均蟲口基數降為47.2頭,死亡率為78.27%,危害速生白蠟的小線角木蠹蛾平均蟲口基數由未經過越冬的677.4頭降為經過一次越冬的192.0頭,死亡率為71.66%。從而可得出絨毛白蠟對小線角木蠹蛾的生長發(fā)育產生一定的影響。
表3 兩種白蠟上未經過越冬的小線角木蠹蛾小幼蟲蟲口數量Tab.3 The number of unoverwintered larval of small Streltzoviella insularis larva on two species of Fraxinus
表4 兩種白蠟上經過一次越冬的小線角木蠹蛾大幼蟲蟲口數量Tab.4 The number of a single overwintered large Streltzoviella insulariss larva on two species of Fraxinus
表5表明絨毛白蠟樹皮厚度為(3.053±0.44) mm,速生白蠟樹皮厚度為(1.152±0.177) mm,兩者的樹皮厚度差別很大;絨毛白蠟樹皮表面粗糙、樹皮結構緊密,速生白蠟樹皮表面光滑、樹皮結構疏松。因此絨毛白蠟與速生白蠟的樹皮結構差別較大,可能對小線角木蠹蛾的寄主選擇和生長發(fā)育產生較大的影響,即樹皮薄、表面光滑、結構疏松易受小線角木蠹蛾的侵害。
表5 兩種白蠟樹皮結構情況Tab.5 Bark structure of two species Fraxinus
本研究利用被害指數評價了絨毛白蠟和速生白蠟兩種白蠟屬樹種對小線角木蠹蛾抗性水平,并對兩種白蠟上小線角木蠹蛾的蟲口進行調查和樹皮結構觀察,結果表明,絨毛白蠟對小線角木蠹蛾具有較強的抗性,速生白蠟對小線角木蠹蛾抗性弱,在生產上也表現出類似的情況。此次調查的地片是小線角木蠹蛾發(fā)生比較重的地片,兩種毛白蠟所表現出的抗性水平也符合實際情況,比較客觀的。同樣,在小線角木蠹蛾發(fā)生重的情況下,才能表現出兩種毛白蠟對小線角木蠹蛾的抗性水平。在林業(yè)生產實踐中,關于樹種對害蟲抗性的評價水平,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以便更好地指導生產,避免害蟲的為害。
林木對有害生物的為害不是處于被動受害狀態(tài),而是通過生理過程和形態(tài)結構的變化對有害生物作出一定的方位反應[10],或通過營養(yǎng)和水分的變化、樹皮的厚度和粗糙度、揮發(fā)物來影響昆蟲對食物的選擇、攝食和群體生物學[11]。苓建強[1]通過測定樹皮、樹枝組織結構物理性質的差異,樹皮中內含物組成成分差異以及樹葉揮發(fā)性化合物種類與含量的差異研究了對花曲柳吉丁蟲不同抗性的8種白蠟樹,結果表明,抗蟲性與樹皮厚度、粗糙程度、皮孔大小、緊實程度成反比;樹種內部組織結構中,導管面積和木化細胞面積與抗蟲性呈負相關;樹皮中的多酚含量與抗蟲性呈負相關;8個白蠟樹種在機械損傷前后揮發(fā)性化合物的變化是,抗蟲類樹種酯酮類增加幅度較大,感蟲類樹種醇類增幅較大,萜類在所有樹種中都增加。李會平[12]的研究表明樹皮厚度、粗糙度、緊密度及皮孔大小與樹木抗蟲性有關,木質部基本容積重、纖維素、木質素及灰分含量越高其抗蟲性越強。楊雪彥等[13]通過研究樹皮的形態(tài)結構發(fā)現天牛危害樹的樹皮厚度,在一定范圍內,樹皮太薄不利于天牛產卵,較粗糙的樹皮便于成蟲刻槽產卵,樹皮栓質堅硬粗糙不利于天??滩郛a卵。楊雪彥等[14]還認為樹皮富含臘脂,光滑不利黃斑星天??滩郛a卵。不同樹種含不飽和脂肪酸油酸、亞油酸、亞麻酸三者總和在粗脂肪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對天牛產生的抗性也不同;樹皮含氮物質中蛋白態(tài)氮所占的比例越低,木質部C/N比越高,越不利于幼蟲取食;水分在葉、皮、木質部中較高對該蟲有利。劉鵬程[15]認為單寧含量是影響紅腹柄天牛取食的因素。王希蒙等[16]的研究是通過在喂養(yǎng)天牛的飼料中加入單寧,結果發(fā)現天牛食量發(fā)生變化,由此說明樹木中所含的單寧是一種抗蟲物質。本文的觀察結果是速生毛白蠟的樹皮薄、結構疏松易受小線角木蠹蛾的為害,絨毛白蠟對小線角木蠹蛾的生長發(fā)育產生一定的影響,關于兩種毛白蠟對小線角木蠹蛾表現出的不同抗性,究竟是由哪方面引起的,需在以后作更進一步的研究。
在林業(yè)生產上的主要大敵之一就是害蟲[17],在林業(yè)害蟲防治方面的常用方法仍然以化學防治方法為主,這雖然能夠對害蟲起到暫時的控制作用,但起不到治本的作用。由于化學防治需使用大量化學農藥,這容易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對人畜也帶來一定危害;同時,頻繁使用化學農藥導致害蟲產生抗性,而且,由于多數化學農藥是廣譜性殺蟲劑,在殺死害蟲的同時,也把天敵昆蟲殺死,其結果破壞了生物鏈原有的平衡狀態(tài),天敵昆蟲減少,降低了自然界對害蟲的自控能力,造成的結果是在主要害蟲爆發(fā)成災的同時,次要害蟲也會大量爆發(fā),這樣一來,蟲災不但沒有得到控制,反而會變得更加嚴重和猖獗[11],森林資源損失嚴重[18]。因此,在造林過程中,人們更加重視采取營林措施[19],選擇具有高抗性的林木品種[11]。
在造林綠化規(guī)劃設計中,在遵循樹種多樣性的原則下,應利用造林樹種對當地主要林業(yè)有害生物的抗性,合理配置不同抗性樹種,以便在提高造林樹種整體對當地主要林業(yè)有害生物抗性水平的同時,減少化學農藥防治的利用,從而降低藥物防控費用,減輕農藥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污染,保護了生態(tài)環(huán)境[20],維護了生物多樣性[21],真正實現林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良性循環(huán),使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22],生態(tài)環(huán)境水平得到有效提升[23]。對于小線角木蠹蛾的監(jiān)測和防控而言,應盡量選擇抗性強的樹種。同時,也可在林中少量定植抗性弱的樹種作為餌木,從而實現監(jiān)測和集中除治目的害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