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蕊 戴偉芳(漢中市中心醫(yī)院婦科,陜西 漢中 723000)
目前臨床治療婦科腫瘤疾病的常見治療手段以手術、放療、化療等綜合療法為主,其中手術治療的目標是切除病灶、恢復器官功能,提高生活質量[1]。但手術作為一種創(chuàng)傷性治療手段,術后存在并發(fā)癥風險,其中盆底功能障礙(PFD)是婦科腫瘤術后常見并發(fā)癥類型,包括尿失禁、尿潴留、盆腔疼痛、膀胱刺激征等[2]。PFD出現后早期癥狀輕微,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影響較小,但如放任不管,經長年發(fā)展后可能導致功能障礙進一步發(fā)展,引發(fā)盆腔器官功能異常,加重病情,因此臨床給予早期干預阻止病情進展尤為重要[3]。探討盆底肌康復訓練配合護理干預治療婦科腫瘤術后盆底肌功能障礙(PFD)的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婦科腫瘤術后PFD患者9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8例。觀察組均為女性,年齡32~68歲,平均(50.1±6.2)歲;疾病類型:子宮肌瘤19例,子宮脫垂者15例,卵巢腫瘤14例;PFD:尿潴留25例,膀胱刺激征15例,尿失禁8例。對照組均為女性,年齡31~70歲,平均(50.8±6.0)歲;疾病類型:子宮肌瘤20例,子宮脫垂者14例,卵巢腫瘤14例;PFD:尿潴留23例,膀胱刺激征16例,尿失禁9例。納入標準:均自愿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研究獲得患者知情同意;均為婦科良性疾??;患者意識清楚;患者主動配合研究。排除標準:排除妊娠期者;排除既往有降低盆底肌功能者;排除精神異常者;排除不配合研究者;排除臨床資料不完整者;排除合并其他類型的嚴重軀體疾病者。已上報本單位倫理委員會并獲得批準。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盆底肌康復訓練:(1)術后第5天開始實施盆底肌鍛煉,護士全程負責指導,詳細解釋術后尿管停留時間與膀胱功能恢復過程、盆底肌鍛煉的過程、注意事項、方法等,提高患者治療信心與配合度。(2)憋尿動作:鍛煉Ⅰ類肌肉:指導患者保持全身放松,緩慢收縮肛門、陰道、尿道,收縮5 s后再慢慢放松,暫停5 s后繼續(xù)收縮,反復循環(huán)共10 min;鍛煉Ⅱ類肌肉:用同樣方法,收縮1 s,放松2 s,連續(xù)5次,暫停休息5 s,再重復原來動作,持續(xù)鍛煉10 min;鍛煉過程中指導患者避免同時收縮腹肌與雙側大腿肌,第1~3天鍛煉1次/d;4~6天鍛煉2次/d;第7天鍛煉3次/d,20 min/次,直至拔管;術后第7日開始間歇性夾閉尿管,每隔3 h開放1次,每次開放前指導患者醞釀尿意,做排尿動作。(3)采用多功能電療綜合治療儀(型號 P2-9632C),連接導電貼片與導線,在骶尾部貼梯形導電貼片,在會陰部貼蝶形導電貼片,連接導線后指導患者保持平臥位,并攏雙腿,打開電源,選擇脫垂治療模式,確認后開始治療,強度為0~50 mA,治療時間為20 min,2次/d。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4]、國際尿失禁咨詢委員會問卷簡表(ICI-Q-SF)評分[5]、WHO生存質量測定量表評分[6]及護理滿意度。
2.1臨床療效 觀察組患者痊愈32例、有效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92%;對照組患者痊愈14例、有效22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75.00%。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22.437,P<0.05)。
2.2ICI-Q-SF評分 觀察組干預前(15.86±2.05)分、干預后(7.02±1.00)分,對照組干預前(15.94±1.97)分、干預后(10.32±1.02)分。干預后兩組ICI-Q-SF評分較干預前均降低(t=26.851、17.552,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t=16.006,P<0.05)。
2.3生活質量評分 干預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n=48]
2.4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非常滿意34例、一般滿意13例、不滿意1例,滿意度為97.92%;對照組患者非常滿意19例、一般滿意20例、不滿意9例,滿意度為81.25%。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χ2=14.892,P<0.05)。
婦科手術過程中可能損傷盆腔中的器官、神經、組織,相對減弱膀胱順應性,導致副交感神經損傷,減弱排尿感覺,增加排尿后殘余尿路,誘發(fā)尿潴留、尿失禁等并發(fā)癥[7]。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干預后ICI-Q-SF評分低于對照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發(fā)現,觀察組給予盆底肌康復訓練配合護理,盆底康復訓練是一種物理康復手段,治療過程中可幫助修復受損的盆底肌肉、神經,提高盆底肌收縮能力,早期訓練可有效阻止PFD進程[8]。反復練習收縮肌肉可喚醒盆底肌肉知覺、提高收縮輕度,增強盆底肌鍛煉,指導患者正確收縮盆底肌,增加肌張力,促使近端尿道與膀胱頸部在骨盆內提升,在腹壓作用下確保膀胱恢復正常解剖位置,提高機體控制排尿的能力,促進恢復自主排尿,恢復支配膀胱的神經功能,預防肌肉萎縮,提高尿道括約肌作用。通過低頻電刺激強化盆底肌群,喚醒盆底肌肉感受器,發(fā)揮被動鍛煉肌肉的效果,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縮,發(fā)揮鎮(zhèn)痛、加速局部組織血液循環(huán)的效果,增強神經反射,提高盆底肌收縮能力。
綜上所述,婦科腫瘤術后PFD患者給予盆底肌康復訓練配合護理干預治療效果樂觀,可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與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