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娟
我覺得自己特別幸運,遇到的都是好鄰居,總想對他們說聲謝謝,今天終于有機會了,我要借助筆墨,把對他們的感謝表達出來。
我們家屬院都是老房子,每一家都有獨立的庭院,中間有一條大路,是公共的地方,也是家屬院最熱鬧的地方。下班回家,這是必經(jīng)之路,短短的七八十米路程,我得走好半天?!熬?,下班了?”“嬸子,今天在家呢?”“回來了?”“我家今天吃餃子,來我家吃飯吧!”……一句句問候,我感覺特別溫暖。
婆婆會做粉漿飯,因為味道純正,成了家屬院里的招牌飯。每過一段時間,家屬院的嬸子們就會提醒婆婆:“老李,做一次粉漿飯吧!”婆婆總是樂呵呵地答應(yīng)。于是,張家的面條,李家的小白菜,王家的海帶絲都送到了我家。到了吃飯的時候最熱鬧,有買小菜的,有買油條的,有買燒餅的,大家拿著自家的碗筷,甚至還有自帶凳子的,都來到我家。我早早就把家里的兩個大桌子兩個小桌子收拾出來,客廳坐不下,就擺在院子里。有盛了飯坐下來吃的,也有端回自己家吃的。遇到只盛飯的,婆婆一定要追上去送兩個燒餅?!鞍パ剑灰?,家里有!”“拿著吧,客氣啥,都是他們買的,不吃白不吃!”大伙兒哄堂大笑,在這笑聲里,我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
在我們家屬院,誰家有了紅白事,那就是全家屬院的事。記得老馬家娶兒媳婦,按照習(xí)俗,提前一天做大鍋菜,那天中午有近200人吃飯,可是真正的大鍋菜了。各種蔬菜都已到位,各種肉丸子在頭天就已經(jīng)炸好,家屬院的男人們分工明確,有洗白菜的,有切土豆的,有負(fù)責(zé)燒火的,有去買饅頭的……女人們的分工也很明確:洗盤子和碗筷。幾百套盤子碗筷被分成幾份,然后就成了流水線,有一道工、二道工、三道工,說笑間,干干凈凈的碗碟就擺好了。晚上,菜剛剛分好盤,轟隆隆的雷聲就響了,接著就有雨點落下來。怎么辦?只見男人們迅速動手,找塑料布,拉大棚。正說笑的女人們有的管孩子,有的幫忙系繩子,有的把桌子往中間抬。一通忙碌,終于趕在雨下大之前收拾完畢。坐在大棚下,聽著雨聲,吃著菜,喝著酒,聊著家常,好不熱鬧。主家一個勁兒地道謝,大家都說他太客氣了,要當(dāng)老公公了,這是福氣來了。
家屬院里除了這些集體活動能看出鄰里關(guān)系,鄰里之間的稱呼也很有意思。我是宅女,不大愛外出,但有了女兒后,我也成了家屬院公共區(qū)域的一員。走出家門我才發(fā)現(xiàn),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每天有替我看孩子的,有教我女兒識字的,我感覺特別溫馨。女兒學(xué)說話了,給家屬院里的奶奶們做了區(qū)分,有美奶奶、漂亮奶奶、瘦奶奶、胖奶奶、眼鏡奶奶、親奶奶、親親奶奶……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我爺爺去世的時候。家里人都回了老家,而我既要上班又要接送孩子,還得回老家守靈。在我感覺分身乏術(shù)的時候,鄰居蔡嬸對我說:“孩子你不用管了,我給你接回來,還能照顧她吃飯睡覺,你就忙去吧!”于是,我就把孩子交給了她。如果沒有起碼的信任和深厚的感情,誰會這么做呢?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搬了新家,但原來的鄰居們依然是我們的親人。隔三岔五,總有老鄰居來我家,送點蔬菜,和婆婆聊聊天。上個星期,幾家人在我家的客廳一起包了餃子,過了一個集體的節(jié)日。鄰居們還組建了一個旅游團,自己規(guī)劃路線,集體出資,每到一處就拍視頻??粗R頭里的他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生活在這樣一個鄰里和睦的大家庭里,我們何其有幸,我不由得想起一首詩:關(guān)門是小家,開門是大家;鄰里多招呼,溫暖你我他。
鄰里團結(jié)是非少,家庭和睦百事興。家庭是社會的基石,而社區(qū)更是社會的縮影。我們親如一家的家屬院,不正是中國和諧發(fā)展的縮影嗎?
(本文獲第三屆“血脈傳承——我的家風(fēng)家教故事”征文活動一等獎)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