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萌,陳紹俊,何慧丹
(如東縣中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江蘇南通 226400)
在實施外科手術后,對于危重癥患者來講,其機體處于應激狀態(tài),基礎代謝率居較高水平,可顯著增加能量消耗,進而促使機體呈現(xiàn)出負氮平衡狀態(tài),大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代謝紊亂、全身性炎癥反應綜合征、感染等問題。患者還有較高的胃腸道血流灌注異常發(fā)生風險,腸道缺血為主要引發(fā)病程早期出現(xiàn)腸道功能障礙原因[1-2]。此外,腸黏膜通透性增加也是重要的誘導腸屏障功能損傷的因素,故需重視營養(yǎng)支持工作的開展,以改善營養(yǎng)狀況指標,推動康復進程[3-4]。既往臨床多運用腸外營養(yǎng)支持方案,但長期實施會對腸黏膜屏障功能構成破壞,使感染風險增加。腸內營養(yǎng),尤其是早期腸內營養(yǎng)可促腸黏膜通透性恢復,并對腸源性感染進行防范,同時可使免疫功能提高,降低腸功能衰竭風險,進而使代謝紊亂得以糾正,對改善預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5]。本次研究對外科手術后入住ICU進行監(jiān)護的患者予以腸內營養(yǎng)支持治療,及其應用價值及對感染、免疫功能產生的影響展開探討,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外科手術后在ICU監(jiān)護的患者110例,均為如東縣中醫(yī)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間收治,采用隨機數字表予以分組。觀察組55例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26例;年齡42~79歲,平均年齡(60.45±3.27)歲;手術類型:肝葉切除術6例,膽總管切開取石術17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32例。對照組55例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齡40~80歲,平均年齡(60.71±3.33)歲;手術類型:肝葉切除術8例,膽總管切開取石術18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29例。兩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可比性(P>0.05)。患者及家屬對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如東縣中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并批準本研究展開。納入標準:①均接受外科手術并轉入ICU;②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疾?。虎跓o自主溝通能力;③合并惡性腫瘤疾病;④合并器質性疾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營養(yǎng)支持方案。術后24 h將蛋白磷酸酶抑制劑于3 L袋中混合,實施靜脈持續(xù)滴注,持續(xù)3 d。觀察組應用腸內營養(yǎng)支持療法。術后24 h經鼻腸管泵將0.9%氯化鈉注射液200 mL緩慢注入,泵入速度于20 mL/h控制;若患者無明顯不適,術后第2 d可取腸內營養(yǎng)混懸液與溫開水各200 mL混合成水營養(yǎng)液400 mL繼續(xù)注入,結合患者情況對流速調整;術后第3 d,可將腸內營養(yǎng)混懸液750 mL與溫開水400 mL混合進行注入,流速于81~95 mL/h控制,用藥3 d后停用。開展術后鍛煉,以對胃腸蠕動予以促進。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感染性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包括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瘺。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發(fā)癥發(fā)生例數/總例數×100%。②對比兩組營養(yǎng)狀況指標:在開展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送檢,離心(3 000 r/min,10 min)對營養(yǎng)狀況指標即血清前白蛋白、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進行測定并比較,試劑盒由上海北加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③對比兩組免疫功能指標:即在開展治療前后,取空腹靜脈血(采血條件同②),對免疫功能指標即T輔助細胞/T抑制細胞(CD4+/CD8+),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進行測定并比較,試劑為日立公司生產的配套試劑。④對比兩組臨床恢復時間:包括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⑤對比兩組生活質量:在開展護理工作后,應用生活質量量表(WHOQOL-BREF)[6]評估患者生存質量,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物質條件、社會功能4個維度,單項為100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理想。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通過[例(%)]表示,施以χ2檢驗;計量資料通過(±s )表示,施以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感染性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各1例,感染性并發(fā)癥率為5.45%(3/55);對照組患者肺部感染5例,吻合口瘺3例,腹腔感染3例,切口感染4例,感染性并發(fā)癥率為27.27%(15/55),觀察組感染性并發(fā)癥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565,P<0.05)。
2.2 兩組患者營養(yǎng)狀況指標水平對比 兩組患者在開展治療前,營養(yǎng)狀況各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均上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營養(yǎng)狀況指標水平對比( ±s )
表1 兩組患者營養(yǎng)狀況指標水平對比( ±s )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血清前白蛋白(mg/L) 血紅蛋白(g/L) 血清白蛋白(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5 194.81±19.72 252.17±25.19* 93.22±5.07 117.47±14.39* 35.17±3.22 42.72±3.19*對照組 55 195.79±19.78 215.83±22.14* 93.19±5.12 102.83±12.41* 35.19±3.17 39.60±3.27*t值 -0.260 8.036 0.031 5.714 -0.033 5.065 P值 0.795 0.000 0.975 0.000 0.974 0.000
2.3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水平對比 兩組患者在開展治療前,免疫功能指標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CD4+/CD8+、IgA、IgM水平均有所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水平對比( ±s )
表2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水平對比( ±s )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CD4+/CD8+:T輔助細胞/T抑制細胞;IgA:免疫球蛋白A;IgM:免疫球蛋白M。
組別 例數 CD4+/CD8+ IgA(g/L) Ig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5 1.31±0.34 2.28±0.42* 1.24±0.30 1.79±0.42* 1.54±0.31 2.13±0.59*對照組 55 1.33±0.29 1.75±0.37* 1.26±0.29 1.53±0.41* 1.56±0.35 1.82±0.40*t值 -0.332 7.022 -0.355 3.285 -0.317 3.225 P值 0.741 0.000 0.723 0.001 0.752 0.002
2.4 兩組患者臨床恢復時間對比 觀察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恢復時間對比(h, ±s )
表3 兩組患者臨床恢復時間對比(h, ±s )
組別 例數 腸鳴音恢復時間 首次排氣時間 首次排便時間觀察組 55 31.19±1.87 39.45±2.37 41.32±2.85對照組 55 43.29±1.42 49.28±2.33 54.29±2.52 t值 -38.217 -21.935 -25.284 P值 0.000 0.000 0.000
2.5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測評分值對比 觀察組患者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物質條件、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測評分值對比(分, ±s )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測評分值對比(分, ±s )
組別 例數 軀體健康 心理健康 物質條件 社會功能觀察組 55 73.82±4.19 74.71±3.92 78.42±3.87 77.35±4.12對照組 55 50.83±5.17 61.32±2.75 52.41±4.96 56.98±3.69 t值 25.621 20.738 30.661 27.314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對于ICU患者而言,因病情危重,多有胃腸道血流灌注異常情況發(fā)生,腸道缺血為患者在病程早期出現(xiàn)腸功能障礙的主要因素。另外,患者往往還存在腸黏膜通透性增加問題,多種因素均可誘導此種現(xiàn)象發(fā)生,比如谷氨酰胺不足、缺血再灌注損傷、酸中毒、內毒素血癥等,多見于并發(fā)感染和創(chuàng)傷的患者,而損傷程度與患者感染的程度趨于正相關。短期饑餓也可造成腸黏膜屏障功能出現(xiàn)障礙[7-8]。此外,因外科手術需禁食,也使機體呈嚴重營養(yǎng)缺乏狀態(tài),為對正常代謝需求予以滿足,需開展恰當的營養(yǎng)支持治療。
腸外營養(yǎng)支持為既往常用的經靜脈內供給營養(yǎng)的方案,在高分解代謝狀態(tài)、重癥胰腺炎、胃腸道梗阻患者中較為常用。但是,其對輸注時間、速度均有較高的要求,若未有效控制,還可引發(fā)過敏、氣急、胸悶等不適,同時腸外營養(yǎng)支持對輸液途徑要求也較嚴格,需盡可能采取經靜脈輸入營養(yǎng)的方式。若運用深靜脈置管,也可增加血栓和感染風險[9-10]。腸內營養(yǎng)支持為一種可直接補充腸胃營養(yǎng)的方法,可向機體提供微量元素,進而使營養(yǎng)指標得以顯著改善。早期腸內營養(yǎng)通常是指患者ICU入住24 h至48 h內,且無腸內營養(yǎng)禁忌,是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的情況下實施的一種營養(yǎng)支持方案[11-12]。經腸內營養(yǎng)治療方案因與機體的生理狀態(tài)更為符合,故可更高效促進腸道功能恢復。在外科手術治療后,腸內營養(yǎng)支持對降低腸衰竭、腸源性感染等并發(fā)癥風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使患者全身狀況改善,顯著提升臨床救治成功率[13-14]。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感染性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CD4+/CD8+、IgA、IgM水平均上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物質條件、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腸內營養(yǎng)支持療法可使腸道黏膜細胞功能與結構顯著改善,進而使感染風險降低、免疫功能增強;可促進肝內蛋白合成和代謝,為腸道功能有效恢復打下堅實基礎;另外,還可對胃腸激素和消化液的分泌形成刺激,促進胃腸蠕動,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
綜上所述,針對外科手術后在ICU監(jiān)護的患者,重視腸內營養(yǎng)支持療法的運用可降低感染性并發(fā)癥率、改善營養(yǎng)狀況指標、增強免疫功能水平,可縮短臨床恢復時間,提高生活質量,其開展價值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