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婧
近日,有學生家長投訴湖北恩施巴東縣京信友誼中學“強制推行人臉支付”,涉事學校于2021年12月23日和2022年2月17日兩次回復該家長,稱人臉支付系全校師生自愿使用,并羅列出刷臉消費的種種好處,如“避免強勢學生強行要求弱小學生為其刷卡消費”“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約意識和理性消費意識”。這似乎把人臉支付這門技術的作用吹得過高了。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許多學校嘗試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通過建設“智慧校園”提升教學管理質量。然而應當注意的是,“智慧校園”依靠的不僅是技術,更是學校管理者的合理設計規(guī)劃。如果校領導沒有對學校實際情況進行認真分析研判,沒有找準師生在教學生活中的真正需求,就一味引進看似高端的技術,結果往往會不如人意。
作為管理者,對于先進技術不可只知其利,不知其弊。在上文提到的投訴中,該學生家長多次對孩子的個人信息安全問題表示擔憂,校方雖然回應稱刷臉使用的第三方平臺具備服務資質,卻始終沒有提到關于學生信息泄露的預案。如果籠統(tǒng)地把保障信息安全的責任推給第三方平臺,一旦出現(xiàn)問題,責任該如何追究?
即使對刷臉等技術的弊端有了充分的評估和相應的預案,這些技術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也可能出現(xiàn)種種狀況,效果未必理想。2019年,海南??趯嶒炛袑W高中部實施刷臉進宿舍、進校園制度,然而,設備有時不能正常識別,以至于學生們不得不在烈日下、風雨中排著百米長隊等候刷臉。去年底,在“北大未名”論壇,也有不少學生對宿舍刷臉門禁表示不滿,稱冬季刷臉需要取下帽子口罩,不僅沒有提高效率,反而更麻煩了。
實際上,人臉識別技術只是輔助手段,要想真正增強管理、提升效率,還需要管理者的科學統(tǒng)籌安排。以門禁管理為例,簡單地把刷卡改為刷臉其實并沒有提升太多效率,但是如果在此基礎上,不斷調試增強設備靈敏度,在人流量較大的出入口增加設備,并通過調整作息時間等方式適當分流,或許能使學生出入時更加便利。
此外,需要明確的是,技術并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去年,寧夏銀川市興慶區(qū)回二觀湖校區(qū)的各類監(jiān)控攝像機超過400個,該校信息中心主任介紹,該系統(tǒng)可以對孩子可能存在的推搡、打架等風險進行預警。2018年,杭州某中學還曾在教室安裝攝像頭,分析學生課堂表情動作,以此監(jiān)督課堂教學。
好的管理,應是提高效率而不妨礙他人。人臉識別、監(jiān)控手段的確能夠捕捉到許多“死角”,但絕不是一劑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試想一下,任何人在如此被“監(jiān)視”的狀態(tài)下都會感受到壓力,更別說學生能否真正全身心投入學習。而校園霸凌事件的成因更是復雜的,需要學校、家長、社會等多方的引導,單純靠一項技術,也許能讓暴力行為消失于監(jiān)控之下,但無法從根源處徹底解決問題。
正如巴東縣京信友誼中學提到的避免學生恃強凌弱、培養(yǎng)節(jié)約意識等,需要的是學生崇尚一種正確的價值觀,而不是服從于一門技術、一種工具。更何況,技術也絕不是牢不可破的。
總而言之,技術是服務于人的,以技術替代管理,以“高科技”替代“深思考”,原本就是不科學的,不是以人為本的。只有相關領導干部切實承擔起領導責任,從實際出發(fā),從培養(yǎng)人的角度出發(fā),才能不被技術所限,營造齊抓共管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