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語言中,隱藏著我們的人性。眾所周知,語言是一種公共的、數(shù)字性的介質;語言很多時候掩飾了人類的靈感和情緒、暗示和直覺,那么,它究竟是如何契合于生動且隱秘的人類經驗的呢?或者,一種語言視閾中的人性觀如何可能呢?
事實上,人類心智深處有一個變焦鏡頭,它足以識解世界并按照特定的圖解模型對事物進行歸類、安置。正是在對世界的心智化加工中,人類以語言的形式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文明。然而,人類不僅流連于自身的心智想法,也為之付諸情感;比如,人們敬畏自己創(chuàng)造的神明、道德和財產,人們反感疾病、死亡和自身分泌物,尤其是在那些極具情緒化的活動中,人類的本性暴露無遺。
然而,既然語言中隱含著人性,通過語言就可以洞悉人性,甚至逃離人性的桎梏。一旦我們了解了潛藏在語言背后的基本隱喻,比如:“事件即物體”、“狀態(tài)即位置”、“知道即擁有”、“交流即發(fā)送”、“幫助即給予”、“時間即空間”、“因果關系即作用力”,我們就能借助語言本身無限的“組合力”形成全新的認知,完成全新的表達,進而獲得全新的生命感覺。
當我們經由語言知道了我們自己是誰的時候,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一切都亟需我們親自去嘗試——據(jù)說仙人掌多刺,但很甜;多刺我是知道的,但甜我要嘗了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