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李老師,我是荊州的焦鵬程?,F(xiàn)在我在火車站,可是我的東西落在酒店房間了。能不能請您幫我問問前臺,看看房間有沒有一個ipad?”
翻遍行李箱,又經(jīng)過同行錦瓊的確認,我打通了我的直屬領(lǐng)導省教研員李作芳老師的電話。彼時,我剛剛“榮登”教研員的崗位不到兩個月,就接到出省聽課的通知了。這么難得的機會,按照以往的習慣,我一定會帶上多種“錄像機”,以便有更多的內(nèi)存錄制現(xiàn)場。
“焦老師,你確定自己的ipad遺落在你住的房間了嗎?”“確定,確定!”“可是酒店服務(wù)員說,ipad是在另一個房間找到的,不在你住的房間?!薄霸趺磿??聽課期間,我除了和我團隊的小伙伴在一起聊課,沒串過門呀?”“那我再問問酒店前臺吧!”
李老師一定又親自到前臺多次找服務(wù)員了,因為她對待所有的事情都很較真,據(jù)說還跟酒店“扯皮”了(武漢方言),也沒有找到我的ipad。我回到家,卻赫然發(fā)現(xiàn)ipad就躺在床前的抽屜里,好像在嘲笑我的“無腦”。原來,我根本沒有帶它出門!意識到自己的烏龍鬧得太不像話,怎么會在找它的那一刻有那么強烈的感受(它就落在房間的某個角落里)。這樣的事情連我自己都要對自己大跌眼鏡了,何況是見面不到兩三次的李老師。
“真是個迷糊!把我都搞暈了,一會兒非要我找酒店要,一會兒又說找不到就算了,到家了卻發(fā)現(xiàn)根本沒帶出去。哎呀——”這是李老師再見到我后對這件事情的綜述。于是,我“迷糊”的名聲一下子宣揚到了省城,以至于我下定決心,以后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像當老師那樣只操心上課、聽課那點事情了。以后對所有事情,哪怕是一點兒小事也要上心,做“明白人”,不做“迷糊人”。
二
2017年9月,李作芳老師讓我代表教研員在湖北省小學語文“群讀類學”課題實驗研究結(jié)題會上展示一節(jié)示范課,并給我指定了內(nèi)容。我只猶豫了五秒鐘,便欣然接受。如果同樣的事情發(fā)生在四年前我當語文老師的時候,我肯定不會只猶豫五秒鐘,至少會糾結(jié)個三五天。不是因為性格問題(我本是一個直爽干脆的女漢子),而是因為缺乏挑戰(zhàn)的勇氣。能做到“欣然”,是當教研員后經(jīng)常要面對突發(fā)的高規(guī)格“事件”而使我堅定的一種信念:你要有勇氣接受任何挑戰(zhàn),因為挑戰(zhàn)就是錘煉,錘煉就是成長。
組織我的團隊小伙伴共同研討,然后備課、試教,再研討、備課、試教……一連循環(huán)了三回,我都覺得不理想,沒有上出“群讀類學”這類課的特點來。
“群讀類學的課本來就不好上,對學生的要求又高,教師還不能選自己喜歡上的課文,焦老師能上成這樣已經(jīng)很好了。”“寬容”的小伙伴們七嘴八舌,連資深的導師們都選擇“放過我們自己”。
“好,你們說我來聽,這節(jié)課好在哪里?”
“比如您的這種兒童化的語言,與三年級的孩子對起話來,簡直叫無障礙交流?!薄澳鷮φn堂的把控能力也超強,對于課堂上突然出現(xiàn)的問題都處理得恰到好處,而且干凈利落,絕不拖泥帶水?!薄斑€有,您對《金色的草地》的處理,沒有像前一篇課文一樣重點指導,體現(xiàn)的是從‘學方法’到‘用方法’的遷移。”……
“優(yōu)點那么多,為什么孩子們在課堂上卻表現(xiàn)出吃力或者不感興趣呢?課堂的學習氛圍也不濃厚??梢?,你們說的這些優(yōu)點,不是‘群讀類學’產(chǎn)生的效益。”
雖然我嘴上說得客氣,但心里卻想著:我在生活中迷糊,可是對待我的專業(yè)卻一點兒也不迷糊,誰也別想糊弄我。做了教研員后,我逐漸練就了一種本領(lǐng)——不喝“迷魂湯”。
感謝國慶長長的七天假期,感謝先生帶著小兒遠游深圳。我安靜地呆在屬于我一個人的房間里,獨處、靜思、閱覽、查找、記錄、修改……七個日夜,我把漫長的黑夜都過成了歡快的白天。我從來沒有覺得七天的時間可以這樣長,它給了我足夠的時間去理清那些和小伙伴在一起還沒有理清的問題;也從來沒有覺得獨處的時光能夠這樣美好,深刻的認識、獨特的想法、頓悟的靈光、領(lǐng)悟的喜悅,一遍遍沖擊著我的精神世界。
國慶節(jié)后,我在黃岡麻城完成了一個教研員的示范課,向自己“能教能研”的目標又邁進了一大步。
三
“親愛的小伙伴們,本月的研討主題是《關(guān)注語用,向課文學習表達方法》。我們將以江華學校為基地,持續(xù)開展統(tǒng)編本教材送教、送培到?;顒?。擔任本次研討課的老師是工作室首席教師熊錦瓊、張青,提供講座培訓的有工作室導師諶濤,工作室主持人焦鵬程。請大家提前自主研修,接到通知后按時參加活動?!币淮笤?,我就把編輯好的信息以公告的形式發(fā)布在“焦鵬程名師工作室”微信群里,然后忙起了手頭的事。
“焦老師,我下周要上公開課,急需您提供指導!”這孩子年輕,入職才五六年。我得看一看她選的是哪篇課文,需要我提供哪些方面的幫助。“焦老師,論文已改,請您斧正!”真心不容易,已經(jīng)一改二改三改了。經(jīng)歷了這一輪,肯定能讓他受益?!昂梦恼虏皇菍懗鰜淼?,是改出來的”,道理就是這么簡單?!敖估蠋?,能否請您到我校為所有語文教師做一次針對統(tǒng)編本教材閱讀策略單元的講座?老師們的困惑太多了?!边@是來自偏遠鄉(xiāng)鎮(zhèn)學校的求助。優(yōu)秀師資匱乏,教育教學都很薄弱,肯定問題多多。這樣的學校正是工作室?guī)头龅闹攸c對象,肯定得去!不僅要去,還要帶著優(yōu)秀的團隊去幫助學校全面診療。這件事不能等,要馬上提到工作室議程上來。我趕緊把“求助”轉(zhuǎn)發(fā)給工作室秘書長,囑她盡早落實?!敖估蠋?,這是本月按要求做的讀書筆記和讀后感,交給您一并檢查?!闭婧?,進工作室三年,把閱讀積淀日日堅持,月月都按要求上交高質(zhì)量的讀書筆記和讀后感,這樣的習慣和態(tài)度,怎么可能不日日精進?
以上大約就是我不教學視導、不聽課評課、不參加工作會議等的日常。既在工作時間段,也在下班后、雙休日里。
自從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在三年前成立后,我多半的學習和工作就與這群志同道合的小語人聯(lián)系在了一起。我們熱愛教育、鐘情教學,為自己量身定制了清晰的五年奮斗目標:年輕學員成師,青年成員成才,首席教師成名,導師成家,而他們則鼓勵我成為能夠引領(lǐng)他們的名家。我們一起走出去聽課,一起蹲守課堂研究,以任務(wù)驅(qū)動一個月開展一次主題研討、課題研究。我們積極在課堂中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抱團解決問題。我們還送培到校、送教下鄉(xiāng)、公益助教……做得有滋有味、樂此不疲。我們漸漸養(yǎng)成一種習慣:辦公室成了我們工作待的時間最長的地方,工作室成了我們八小時外聚集得最多的場地。
有了不“迷糊”的目標后,我把名師工作室的主持人也做得不迷糊。工作室是我們共同的家,工作室里的每一位成員是我的家人。我盡量不在下班后和雙休日打擾我的“家人”。但是我的“家人們”卻“迷糊”起來,他們經(jīng)常打擾我:“焦老師,今天下班后您在工作室嗎?我想找您談一個重要話題?!薄敖估蠋?,想您了!周六能否抽點時間與我們一聚?”“焦老師,我們想利用雙休日布置一下工作室,不知可否?”……每每我以“你們平時工作忙,休息日就和家里人一起輕松地過吧”作為原因拒絕一些非必要的聚會時,就會遭到工作室成員的強烈“反抗”:“焦老師又迷糊了!您經(jīng)常說要把工作室當家,把工作室里的成員當家人。您是我們的“家人”吧?休息時間可得跟您這位‘家人’在一起過?。∥覀兤访麕?、話成長,何不比吃吃喝喝、游山玩水暢快?”
我先前寫過一篇文章叫《教師成長記》,記錄的是自己怎樣從一名入門教師成長為一名合格教師的。其實,今天我寫的這篇文章,題目應(yīng)該叫《教研員成長記》,因為我記錄的是自己怎樣從一個不合格的教研員成長為一個剛剛合格的教研員的歷程。如果需要增加一個副標題,工作室的小伙伴貢獻了一個——《從“迷糊”到“不迷糊”只需要一步》。他們說,這個副標題肯定驚艷。我做教師也好,做教研員也罷,從來沒有把“驚艷”當作我的追求。是以,取名《教研員二三事》,聊以記錄教研員生活中那些重要的轉(zhuǎn)變,那些獨屬于我的珍貴的成長故事。
(作者單位:湖北荊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 楊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