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吉祥
“成績”這個詞經(jīng)常被大家掛在嘴邊,比如明天公布考試成績、學習成績又有進步、我們班同學的語文成績都很好等。對一些英雄事跡或重大成就,人們往往會用“豐功偉績”來形容。那么,你是否注意到“績”字有個絲字旁呢?這是不是意味著它和古代的紡織有關系呢?
說到古代紡織,你知道我們祖先最早是用什么材料織布的嗎?考古發(fā)掘告訴我們,我們的祖先最早是用葛藤的纖維織成葛布的。江蘇吳縣草鞋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就出土了五六千年前的3塊葛布殘片。年代稍晚一些的是麻布,在浙江錢山漾遺址就出土過4700多年前的苧麻布。
講到葛布,大家可能會感到有些陌生。葛生長在我國氣候溫暖濕潤的南方山區(qū),枝葉是蜿蜒纏繞的藤條狀,紫紅色花朵,根部可以食用,現(xiàn)在市場上就有葛根粉出售。
《詩經(jīng)》中有一句“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意思是葛的枝葉長得又長又茂盛,山谷中都是它。詩人曹植作有“種葛南山下,葛蔓自成蔭”的詩句。這表明人們不僅采用野生的葛,還要大量種植葛以滿足人們的需要。
周代還專門設置了“掌葛”這樣一個官職。掌葛負責管理葛的種植和用葛來紡織。從課本中你知道了越王勾踐,當年他被吳王夫差放歸以后,為了繼續(xù)麻痹吳王,積蓄力量,就曾讓大夫文種負責帶領越國人種葛、采葛,最后織成了10 萬匹葛布獻給吳王。這說明當年葛布的產(chǎn)量是非常大的。
葛布比較垂挺,不粘身,夏天人們穿葛布衣服會感覺格外涼爽。和其他衣料有精細、粗糙之分一樣,葛布也有精有粗。古代將精細的葛布叫“ (chī)”,供貴族穿用,普通勞動者只能穿被稱為“ (xì)”的粗糙葛布。宋代以后,棉花開始被廣泛種植,除一些邊遠山區(qū)外,葛布漸漸退出了市場。
天然的苧麻纖維長度大多是20 厘米左右,而織布的線卻必須是又細又勻、長達幾米才行。那怎樣才能將麻纖維接長,而且還要接得均勻、牢固呢?這可是個大難題。人們總不能把一段一段的纖維用打結(jié)的方法接起來吧?有那么多疙瘩,還怎么織布呢?那時也沒有用來粘連的膠水,即使有也不能用,不然織成的布遇水不就斷開了嗎?
聰明的古人在實踐中有了高招兒,他們從搓繩索中得到啟發(fā),先用手指將麻皮,也就是麻纖維分劈成細細的麻絲(縷),然后將這根麻絲的頭搭上另一根麻絲的尾用手指搓動,就把它們捻在一起了。這樣就可以把一根一根不夠長的麻絲捻接成細長的麻線,用來織麻布了。這個捻接的過程就叫“績”,也叫“成績”。
也許你會想,就是那么用手指搓一搓,如果松開手了,麻絲會不會反轉(zhuǎn)回去又重新散開呢?聰明的祖先自然注意到這個問題了,他們運用一個“加拈”的辦法,非常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五六千年前,人們發(fā)明了一個看起來十分簡單,而工作原理卻很科學的工具,它的名字叫“紡?!薄K恼w形狀像是一個倒著寫的T字,代表兩個小部件:一個是扁圓形的、中間有孔的石片或陶片,大小和你的手掌心差不多,厚薄和你小拇指的厚度相仿,名字叫“紡輪”,也叫“專盤”;另一個是一根稱作“專桿”的短木桿,有10 多厘米長,插在紡輪中間的孔中。
紡輪是用來旋轉(zhuǎn)產(chǎn)生捻力的,專桿是用來卷繞捻制后的紗線的。人們將待捻的麻絲一頭固定在專桿上,用手轉(zhuǎn)動紡輪,專桿和專桿上的麻絲自然就跟著旋轉(zhuǎn)了,利用這旋轉(zhuǎn)的時機便可以將另一根麻絲捻上,捻接成麻線。
隨著麻線越來越長,就在紡專停止轉(zhuǎn)動時,將加拈過的線卷繞在專桿上,然后再次給紡輪加力,使它繼續(xù)旋轉(zhuǎn)加拈,接下來再盤繞,如此循環(huán)反復。紡專旋轉(zhuǎn)所產(chǎn)生的捻力,比人手指的捻力大還均勻,而且因為紡輪的重量,還會產(chǎn)生重力牽引,這樣接成的麻線,既避免了接頭散開,也更適宜織布。當然,“成績”的速度也大幅度提高了。
甲骨文中的這個(專)字形象地表現(xiàn)了當年人們加拈成績的過程: 像紗在旋轉(zhuǎn)加拈,表示加拈過的紗繞在專桿上, 代表用手轉(zhuǎn)動紡輪。甲骨文的文字和出土的紡專實物十分相像。由于人們還可以用紡專將幾股麻絲(蠶絲、棉紗)合并成一根更粗實的麻線(絲線、棉線),后來就派生出“專一”這個詞。一個紡織工序,居然產(chǎn)生了不止一個詞語,算得上是大有成績了吧!
還要強調(diào)一點的是,這個看起來結(jié)構十分簡單的紡專,竟然是現(xiàn)代紡織工業(yè)中紡錠的前身。遠古的紡專和現(xiàn)代的紡錠有著完全相同的工作原理,古人的智慧實在太了不起了!這也告訴我們,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絕不可以忽視那些所謂小事、簡單事,一些小事中很可能包含著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