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穎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腫瘤中心二區(qū),廣東 廣州 510405)
腦卒中又稱為腦血管意外性疾病,已成為全球第3位致殘[1]的病因。據報道,我國每年新發(fā)腦卒中患者大約150 萬例[2],卒中后痙攣性偏癱發(fā)生率高達20%~40%[3],臨床表現為肌肉張力增加,上肢屈肌支配的屈肌痙攣和下肢伸肌群優(yōu)勢的強直性痙攣,產生病理反射和腱反射,并出現異常運動模式、聯合反應和共同運動等[4],這也是致使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生活質量下降和家庭負擔沉重的主要原因[5]。
中醫(yī)認為,中風引起的肢體痙攣性偏癱是由于內虛邪中,病位在于筋脈,陽明經屬多氣多血之經,主潤宗筋[6]。目前,研究證實火針對中風后痙攣性偏癱具有獨特的臨床療效,本研究擬通過檢索國內外數據庫中現有的RCTs,對火針相對其他中醫(yī)外治療法進行循證分析,以期為臨床應用火針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提供實證依據。
1.1 文獻檢索策略 檢索國內外中英文數據庫建庫至2019 年9 月公開發(fā)表的與火針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的臨床對照試驗的文獻。數據庫:PubMed、EMbase、EBSCO、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國學術期刊、維普、CBM、萬方中發(fā)表的關于火針治療腦卒中后偏癱的文獻。中文檢索詞:(火針)和(腦卒中或腦中風或腦血管疾病或卒中或中風)和(痙攣性偏癱和癱瘓),英文檢索詞:(fire needle OR heated needle)AND(stroke OR cerebral apoplexy OR cerebrovascular disease)AND(spastic hemiplegia OR paralysis)AND(randomized OR randomised)。結合主題詞和自由詞,并手動搜索相關文獻的參考文獻,以免漏檢。
1.2 文獻納入標準 (1)文獻類型:公開發(fā)表的中英文RCTs。(2)研究對象: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7]中的診斷標準,確診為腦卒中,伴有肢體痙攣性偏癱且生命體征平穩(wěn)的患者。(3)干預措施:試驗組采取單獨灸法或聯合其他治療方法(針刺、電針、康復訓練等),對照組采用其他針灸療法或非針灸療法。(4)結局指標:①治療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日常生活能力評分(Barthel 指數);③四肢簡式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④臨床痙攣指數(CSI)。
1.3 文獻質量評價與數據提取 用NoteExpress 2.0 軟件刪除重復文獻,再由2 名研究者獨立閱讀文題和摘要,閱讀全文,確定其是否符合納入標準,如遇分歧則由第三者參與討論決定。2 名研究者分別提取納入文獻的數據,內容包括:作者、發(fā)表年份、樣本量、干預與對照措施、評價標準、病例脫落與退出情況、隨機方法、分配隱藏情況、是否使用盲法以及有無不良反應等。
按照Cochrane 系統(tǒng)評價手冊推薦使用的質量評價標準評估納入文獻的偏倚風險,其評估工具包括6 個方面:(1)隨機分配方法的產生;(2)分配方案隱藏;(3)是否對研究對象、治療方案實施者、研究結果測量者三者采用盲法;(4)結果數據是否完整;(5)選擇性報告研究結果;(6)其他偏倚來源。針對每一研究的結果,作出低偏倚、高偏倚、不清楚的判斷。如果研究完全符合上述標準,則偏倚的風險很小,質量被評定為“A 級”,如果研究部分滿足,則質量為“B 級”,如果完全不滿足,則質量為“C 級”。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RevMan 5.3 軟件進行Meta 分析。以效應統(tǒng)計量比值比OR 和加權均數差WMD 對二分類變量和連續(xù)性變量進行比較,區(qū)間估計用95%CI 表示,檢驗水準P <0.05。研究間異質性以I2檢驗,當P ≥0.1,I2≤50%時,表示各研究間無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反之,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通過逐項剔除進行敏感性分析,并檢驗結果的穩(wěn)健性。
2.1 文獻篩選結果 初檢文獻462 篇,刪除重復文獻164 篇,剩余文獻298 篇。
2.2 納入文獻基本特征 本研究共納入10 篇文獻[8-17],總樣本量666 例(試驗組333 例,對照組333 例),其中6 篇為年度學位論文[12-17],4 篇為期刊論文[8-11];4 篇文獻為[8,10,11,15]試驗組單獨應用火針進行治療,其余6 篇為火針聯合其他治療方法,試驗組均是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上火針療法;僅1 篇研究[14]報道了脫落退出的病例,其余均未提及。10 篇文獻均具有確切的療效評判標準。
2.3 納入文獻方法學質量 本研究納入的10 項研究[12-17]質量均為B 級;5 項研究[9,12,14-16]采用隨機數字表,3 項研究[8,13,17]僅提及隨機,2 項研究[10,11]按就診順序隨機分配;2 篇文獻[12,13]對研究結果測評者實施盲法,其余文獻均未提及;所有研究均報道是否采用分配隱藏與結局指標的完整性;10 項研究均比較了試驗組與對照組的基線水準,P >0.05,具有可比性。
2.4 Meta 分析結果
2.4.1 火針對腦卒中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的影響 有6 項研究[8,9,11,13-15]報道了火針治療腦卒中患者臨床總有效率,Meta 分析結果顯示各研究間異質性較?。↖2=2%,P =0.40),選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 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OR=2.52,95%CI(1.58,4.04),P =0.0001]。見圖1。
圖1 臨床總有效率的森林圖
2.4.2 火針對腦卒中患者Barthel 指數的影響 有6 項研究[9,14-17]報道了火針治療腦卒中患者Barthel 指數,Meta 分析結果顯示各研究間異質性較大(I2=64%,P =0.02),選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 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Bathel 指數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OR=7.95,95%CI(4.34,11.55),P <0.0001]。見圖2。
圖2 Bathel指數的森林圖
2.4.3 火針對腦卒中患者四肢簡式Fugl-Meyer 運動功能總評分結果的影響 有6 項研究[9,13-17]報道了火針治療腦卒中患者四肢簡式Fugl-Meyer 運動功能總評分結果,Meta 分析結果顯示各研究間異質性較大(I2=66%,P =0.01),選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 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四肢簡式Fugl-Meyer 運動功能總評分結果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OR=7.74,95%CI(3.68,11.80),P =0.0002]。見圖3。
圖3 四肢簡式Fugl-M eyer運動功能總評分的森林圖
2.4.4 火針對腦卒中患者上肢Fugl-Meyer 運動功能總評分結果的影響 有2 項研究[10,12]報道了火針治療腦卒中患者上肢Fugl-Meyer 運動功能總評分結果,Meta 分析結果顯示各研究間無統(tǒng)計學異質性(I2=0%,P =0.61),選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 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上肢Fugl-Meyer 運動功能總評分結果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OR=7.82,95%CI(4.77,10.87),P <0.00001]。
2.4.5 火針對腦卒中患者下肢Fugl-Meyer 運動功能總評分結果的影響 有2 項研究[10,12]報道了火針治療腦卒中患者下肢Fugl-Meyer 運動功能總評分結果,Meta 分析結果顯示各研究間無統(tǒng)計學異質性(I2=0%,P =0.57),選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 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上肢Fugl-Meyer 運動功能總評分結果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OR=3.99,95%CI(2.00,5.99),P <0.0001]。
2.4.6 敏感性分析 采用逐項剔除法進行敏感性分析,發(fā)現Bathel 指數的異質性來源于廖曉東[16]的研究,剔除后發(fā)現Bathel 指數的異質性降低[I2=49%,P =0.10],對其他項研究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 分析,結果仍顯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說明Meta 分析結果可靠。
2.4.7 發(fā)表偏倚 本研究每組納入文獻均少于10 篇,故不做漏斗圖分析發(fā)表偏倚。
3.1 火針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 腦卒中又名“中風”,由于其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復發(fā)率等特點受到醫(yī)學界的重視,此病急性期以標實為主,恢復期的偏癱肢體從松弛和麻痹變?yōu)榫屑悲d攣,提示正虛邪留、風火痰瘀血留滯于經絡、筋脈失于濡養(yǎng)而引發(fā)拘攣發(fā)痙。火針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在:(1)補虛泄實;(2)通過降低神經興奮性和重塑神經通路;(3)局部強烈的機械和熱刺激可以直接消除組織粘連和攣縮,并可以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huán),減少缺血和缺氧,增強新陳代謝;(4)同時能為局部肌肉、肌腱、韌帶提供更豐富的營養(yǎng),有利于受損組織修復,調控免疫炎癥反應。
安全性分析:在該研究納入的文獻中,謝霜敏[12]的研究試驗組中有2 位患者認為火針疼痛嚴重,改善針灸技術進行心理疏導后,患者能堅持完成治療。趙娜娜[17]的試驗組中有2 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頭暈和不適,吸入氧氣后癥狀消失。以此表明火針治療的不良反應較少,經正確處理,所有患者均可完成治療。
Meta 分析結果表明火針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的患者在臨床總有效率、Barthel 指數與四肢簡式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3 個結局指標上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而臨床痙攣指數(CSI)評分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分析原因可能為本研究納入文獻中采用臨床痙攣指數評分(CSI)量表的研究只有3 項研究[9,12,13],混雜因素較多,偏倚可能性較大,從而導致臨床痙攣指數評分的Meta 分析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3.2 局限性與展望 本研究通過Meta 分析證實火針對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為火針治療該病的臨床應用提供了循證依據。但基于多方面因素本研究也有一定局限性:(1)本研究中納入的療程長短不一,且缺乏長期隨訪,大多數研究未提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納入的文獻僅2 篇文獻[12,13]結局測試者實施盲法,其余8 篇文獻均未使用盲法,可能會導致一定的發(fā)表偏倚。建議今后的研究明確說明隨機序列的產生方法,盡可能對結局指標測量者實施盲法,并長期隨訪建立檔案,提高研究結論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