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利玲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jīng)濟法學院,北京 100088)
法學教育的目標為促進法律職業(yè)的發(fā)展,這已成為國內(nèi)學者的共識[1]。但傳統(tǒng)的法學教育注重理論教育而忽視法律職業(yè)教育,注重知識體系構建而忽視職業(yè)技能訓練,導致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綜合職業(yè)能力存在不足。目前,很多高校正在積極推進法學教育改革,核心目標就是要加強法律職業(yè)教育。法律職業(yè)教育重在培養(yǎng)法律人所需要具備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此必然對新的更具適應性的法學教學方法提出要求。對此,在西方高等教育中被廣泛采用的“PBL”教學法提供了一種可供借鑒的方法。目前我國雖已有學者研究這一教學法,但大多集中在醫(yī)學專業(yè)教學領域[2]。在法學專業(yè)教學領域,對其研究者相對較少[3]。因此,有必要對該教學方法的含義、特點和理念進行溯源,將其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加以比較,并對其如何運用于法學教學,以及與其他實踐性教學方法,特別是案例教學法的關系進行研究。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即“基于問題學習”教學法,它是指以問題為出發(fā)點,引導學生進行研究,結合理論和實踐,并運用知識和技能尋求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教學方法[4]。它首先由美國神經(jīng)病學教授Barrow 于1969年提出,1993年在愛丁堡世界醫(yī)學教育高峰會上得到推薦,其后被引入荷蘭Maastricht 大學法學院和澳大利亞Murdoch大學法學院的教學中。目前“PBL”不僅被澳大利亞、歐盟、加拿大和美國的很多高等院校應用于醫(yī)學、建筑學、管理學等專業(yè)的教學中,而且在法學教學中也已被公認為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5]。按照“PBL”教學法的基本原理,學生的學習始于問題,而問題通常是真實的事件或者模擬的事件,并且要求學生通過單獨完成和小組協(xié)作找到答案?!癙BL”要求學生的學習應建立在認真設計問題的基礎上,這就需要學生具有獲取知識、解決問題、自我控制學習策略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因此該學習方法是讓學生學習如何解決問題以擴展學生學習知識的途徑。它鼓勵學生通過提供需要解決的問題而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從而將學生學習的責任從教師轉(zhuǎn)移至學生。其核心在于利用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思考能力,并且要求學生對各種信息資源、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成本進行比較和分析[6]。
“PBL”教學法具有以下3 個主要特點:其一,問題是學生探究知識的基礎和驅(qū)動力。學生的學習以問題開始,通過問題確定他們已知和未知的知識,然后收集信息、分享這些信息,并將其再運用到問題的解決中,從而形成一個循環(huán)?!癙BL”教學法中的模擬問題必須是結構不完整(ill-structured)的問題。所謂結構不完整的問題,即問題的解決并非單一或一成不變,需要綜合多個領域的知識和概念,而且往往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問題本身也非固定不變,而是可能隨著新情況的出現(xiàn)發(fā)生變化。因為問題通常是結構不完整的問題而非結構完整(well-structured)的問題,通過“PBL”獲得的是識別問題和在尋找答案過程中確定參數(shù)的能力。如果問題是結構完整的,在尋找答案時學生往往就會缺乏動力或者投入較少,因此要求在“PBL”中實施的活動必須在現(xiàn)實世界中具有價值[7]。其二,以學生為核心,學生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學生以他們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解決問題,尋找信息并將信息帶回小組以幫助形成可行的答案。學生的責任是在學習中自我引導和自我管理。教師則只是作為指導者,對學生的學習起推動作用。其三,學生在自我引導學習中獲得的知識必須運用于分析和解決問題。自我引導研究的要點是個體收集信息,這些信息將構成小組做出決定的過程。要求每一名學生始終與小組成員分享其已經(jīng)掌握的信息。學生要對從帶著問題的工作中學到的知識進行分析和討論,目的在于整合知識。學生要檢查“PBL”過程的各個方面,以更好地理解他們已有的知識、學到的知識和如何運用這些知識。“PBL”將廣泛綜合多學科或者多科目知識。在自我引導的學習中,學生應能夠選取、研究、綜合、理解與解決特定問題有關的各學科的知識,正如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應回憶和運用在其工作中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知識,而綜合的視角有利于對問題更徹底地理解和找到更準確的答案[5]。
“PBL”教學法基于這樣一種理念:“學習應該是學習者希望解決的問題、疑問或者難題”[8],問題、疑問或者難題是學習的動機和焦點。學生通過探索問題的本質(zhì),探索問題的證明、分析、綜合和材料的評估所需要的過程,探索答案,進而學習。教師則只是作為學生探索知識的推進器或者服務者。此種教學方法以認知心理學為基礎而構建,符合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因為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xié)作活動而實現(xiàn)的意義建構過程?!癙BL”教學方法正是以映射真實世界的問題為學習情境,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協(xié)同作業(yè),并在協(xié)同作業(yè)中完成知識的自我建構。它使學生置身于一個映射真實情境的不完整結構的問題之中,以積極的問題解決者的身份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同時使學生掌握課程要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所以它是對課程學習的一種發(fā)展。
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主要特點有3 個:其一,講授型教學。教師處于教學過程的中心地位,信息由教師完全提供,因此教師是焦點,學生只是針對學習任務應用這些信息,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而且授課內(nèi)容集中于課本知識而非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二,教師居于主導地位,并對學生的學習負責。其三,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獲得預先確定的特定答案或者加強對課程內(nèi)容的記憶。
而“PBL”教學法則與之不同。首先,學生角色發(fā)生改變。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而非被動學習者,是合作者而非競爭者,而且學生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從而提高了學習動力和成就感。其次,教師角色發(fā)生改變。教師主要作為導師和評估者,在學生解決問題過程中給予引導、幫助和推進,確保問題解決過程有計劃地進行。最后,教學目標發(fā)生改變。“PBL”的目標不再是獲得預先確定的特定答案或者記憶課程內(nèi)容,而是集中于學習過程。學生要學習如何學習,這意味著他們不僅要學習傳統(tǒng)教學知識,而且要學習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技能。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也經(jīng)常要求學生運用教師已經(jīng)提供的知識去解決某一問題,以證明學生已理解其所講授的理論知識。但這種問題解決法并不同于“PBL”教學法。運用問題解決法:(1)主題或?qū)W科知識是學習的第一步,問題則隨著主題或?qū)W科知識而確定;(2)問題被確定在該主題或者學科界限內(nèi);(3)解決的方案反映主題的范圍并且建立在已教授的知識基礎上;(4)解決問題需要的技能可能已經(jīng)被教授也可能沒有被教授;(5)以教師為中心[9]。該方法主要的目的是知識的運用,而這些知識已經(jīng)給出了可以產(chǎn)生假設的法律問題的事實。所以,問題解決法只是被用于檢驗已有的知識。
綜上,較之傳統(tǒng)教學方法,“PBL”的學習過程可以實現(xiàn)三級跳躍:第一級,目標是確定學生過去已經(jīng)了解的知識。第二級,要求學生以存在的問題作為驅(qū)動。第三級,則要求學生研究相關的問題,從而能夠解釋和證明這些假設。因此“PBL”具有超越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優(yōu)點[10]。
“PBL”作為一種方法和策略,學習的出發(fā)點是學生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問題成為學習的驅(qū)動力和原因[11]。就學生的角度而言,“PBL”的過程是:分析出現(xiàn)在他們面前的問題;確認解決問題需要的信息;詳細說明在形成問題過程中必需的信息;對形成問題的答案進行研究;將新獲得的知識運用于原來的問題。在國外的法學教學中,在運用“PBL”時,法學專業(yè)的學生通常運用由大寫字母表示MIRAT[12],MIRAT 代表著:
M-Material Facts,了解具體事實,包括已有的事實和缺少的事實。它要求對問題進行分析,并確定已經(jīng)提供的信息是否足夠。
I-Issues of law and "policy",識別法律問題和“政策”問題。它要求對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信息進行識別。
R-Rules and Resources,規(guī)則和資源。它要求學生對自己提出的問題,尋找適用的規(guī)則和資源。
A-Arguments or Application,論據(jù)或適用。它要求學生運用所發(fā)現(xiàn)的上述法律規(guī)則和資源,相當于形成答案的過程。
T-Tentative onclusion,初步結論。它要求學生運用新獲得的知識解決法律問題。此最后一步要求教師幫助學生對作為驅(qū)動力的問題做出全面的理解。
在筆者看來,實際上,MIRAT 不僅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用“PBL”方法進行法學教學和學習的重要步驟和學習過程,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個具體的方法或者稱為結構。該具體方法或結構使教師和學生能夠控制學習的過程,并可以指導他們通過問題達到預期目的。
運用“PBL”進行法學教學有助于達到以下主要目標:(1)提高學生做出決定的技能。學生要逐漸熟悉在做出決定和執(zhí)行決定時需要的復雜技能,而這是在未來法律執(zhí)業(yè)中滿足客戶要求必須具備的能力。(2)學習如何解決復雜的法律問題。通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學生被置于解決問題的各個階段,從而鍛煉了學生解決法律問題的技能,同時也獲得了相關的法律知識。(3)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引導和評價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就是讓學生清楚自己的知識需求和策略,并知道如何定位和有效地利用適當?shù)男畔①Y源。這不僅擴展了學生目前的知識,而且為他們今后繼續(xù)學習鋪平了道路,而繼續(xù)學習則是為適應不斷改變的環(huán)境、彌補畢業(yè)前所學的專業(yè)知識不足所必需的先決條件。因此學生必須提高他們快速、有效和獨立學習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吸收現(xiàn)有的知識。(4)提高學生協(xié)作學習的技能。通過小組合作提高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并促進學生的交流技能。(5)提高學生組織和綜合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學生自己決定他們研究的方向,并通過自我管理而不是通過傳統(tǒng)的法律講授獲得知識,因此學生需具備組織和分析獲得知識的能力。
在法學教學中,案例教學法(Case method)是進行實踐教學的重要方法。案例教學法由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蘭德爾(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首創(chuàng)于19世紀70年代,故也稱蘭德爾教學法(Langdell method)。它是指由學生運用其所學法學理論對某一真實或模擬案件進行分析、討論的教學活動。其具體做法是:教師課前把要討論的內(nèi)容布置給學生,由學生對討論所涉及的判例和參考書進行研讀。課堂上,教師向?qū)W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對判例進行分析、討論,并在與學生的討論中引導學生總結出判例所蘊含的法律原則、規(guī)則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案例教學主要通過剖析具體的案件使學生理解法學理論,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提高其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13]。案例教學法旨在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并使學生在更高層次上(如分析和綜合等)思考。
但傳統(tǒng)的案例教學通常建立在具有完整結構的案例上,有完整結構的案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問題的要素,以便他們?yōu)槲磥淼南嗨魄樾胃玫刈鰷蕚?。而且在案例教學中,學習活動仍是圍繞著教師精心選擇的案例而組織,“問題”也已被教師事先確定。在案例分析過程中,學生會遇到教師事先確定好的“問題”,于是這些“問題”就成為“可教的時刻”(teachable moments),答案也在事先講授的知識范圍內(nèi)提供。結果學生雖然通過案例教學鞏固了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但確定目標和獲得問題答案的作用減小了。而在現(xiàn)實世界中,確定問題和找出解決問題方案(或者可能解決的范圍)的能力則被認為更加重要。
正因為案例教學法存在不足,所以在此基礎上其他實踐教學法得以發(fā)展并作為案例教學法的補充,其中除了診所教學(Clinical Legal Education)外[14],“PBL”教學法也獲得廣泛認可。它們都成為傳統(tǒng)案例教學的有益補充,使學生在對具有不同結構狀態(tài)的案例分析中、在不同情境下獲得不同的實踐能力。
法學教育的學術性與技能性二重性,決定了法學教學中理論教育和職業(yè)教育的二重性[15],因此,法學院除了教授法學基本知識、原理和體系外,還應當培養(yǎng)學生作為法律職業(yè)者的能力?!癙BL”作為一種獨特的教學方法,如能將其運用于我國的法學教學,不僅可擴展實踐教學的手段,使教學方法多元化,更有助于法學教育實踐目標的實現(xiàn)。盡管學生可能因為長期習慣于傳統(tǒng)的講授教學而對PBL 感到不適應,但它已被證明是一種可以彌補傳統(tǒng)教學不足,并作為案例教學有益補充的教學方法,它可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未來從事法律職業(yè)提供必要的技能準備。
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