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靜
(山東服裝職業(yè)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
“服裝結構設計”是高職高專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核心課程,主要介紹服裝結構變化原理與技巧、服裝制板技術,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從“服裝效果圖、款式圖→平面的服裝樣板”的轉變過程,傳統(tǒng)教學方法是通過后續(xù)“服裝成衣工藝”課程來實現(xiàn)從“平面的服裝樣板→成衣”的制作,然后才能檢驗樣板的適用性。如果在課程教學中使用3D虛擬仿真技術可以快速展示平面樣板到三維立體服裝的形成過程,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檢驗樣板是否符合款式要求,那么在成衣制作之前服裝樣板中省、褶裥如何確定大小和位置,衣長和袖長的長短如何在人體著裝中看到差別,裙擺增加5厘米和減小5厘米的區(qū)別,袖子袖山的高低對袖子肥瘦的影響,不同的領型對服裝有哪些影響,以上種種變化在“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中如何讓學生能夠直接看到不同的著裝效果,而不是完全靠想象或者依賴成衣做出后才能了解差別。由于在3D虛擬仿真技術系統(tǒng)中可以把樣板進行模擬縫合,顯示樣板中各部位縫紉線的對應狀態(tài),然后人體模特試穿展示不同效果。因此,把3D虛擬仿真技術運用于該課程的教學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從而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必須制作實物試穿后才能修改樣板的不足,也使得服裝結構設計課程能夠克服難理解、抽象的缺點。
下面從以下七個方面來分析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中3D虛擬仿真技術的應用。
測體是“服裝結構設計”課程學習的第一步,樣板制作前首先要了解人體,找準測量的基準點和基準線,然后進行人體測量,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是測量人臺或者同學,或者通過平面的圖片來展示測量的方法,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測量某些部位時往往找不準基準點,導致一些同學學習完這章節(jié)內(nèi)容后還是不能掌握測體要領,后續(xù)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只能是被動接受教師的測量結果。如果在測體環(huán)節(jié)結合3D虛擬仿真技術,再從模特庫里調(diào)入模特,那么可以從各個角度看到基準點和基準線,也可以用3D仿真系統(tǒng)的測量工具給同學們展示測量的方法,或者利用虛擬模特編輯器把同學們自己測量的數(shù)據(jù)導入3D虛擬仿真系統(tǒng),形成和同學們一樣尺寸的虛擬模特,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更好地開啟專業(yè)學習的第一步。
服裝結構設計中省、褶裥的運用是解決人體胸腰差和腰臀差的關鍵因素,省和褶裥的大小、位置在平面制板中是如何確定出來的,以及縫合后對應人體的哪個部位,效果如何,對于初學者來說從平面的樣板到三維的服裝是很難想象,那么在這個章節(jié)的教學中就可以結合3D虛擬仿真技術來向同學們展示省的位置和大小對服裝著裝效果的影響。例一,為女體標準體160/66A制作筒裙前片樣板時腰圍設置一個?。?cm)和兩個省(分別2cm)的區(qū)別,縫合后對應人體的位置及不同大小的省形成后在服裝成品中的區(qū)別很難理解,此時利用3D虛擬仿真技術分別縫合進行展示,同學們能夠直觀的看到區(qū)別,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例二,褶裥裙中褶的大小,明褶和暗褶的著裝效果有何不同,在授課過程中利用3D虛擬仿真技術讓同學們認識褶裥的形成過程,工字褶和順褶的不同,褶量的大小對衣擺圍度的影響。
裙子裙擺的大小影響裙子的外觀和人體走路時步伐的大小,如果裙擺小,需設計開衩或者褶裥;在增大裙擺過程中,不同的增加量對著裝效果有什么不同,特別是在斜裙增加裙擺量的過程中,為什么不能僅僅從側縫位置增加裙擺量,而是把裙擺增加量均勻地分布到裙擺一周,那么教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授課過程中,可以使用3D虛擬仿真技術模擬縫合二者的樣板,從試穿效果來看兩者的差別,從裙子下擺均勻增加裙擺量效果會更好;另外裙子設計中有開衩或褶裥通過虛擬模特試穿,展示不同的裙擺設計效果,同時讓同學可以用牛皮紙折疊開衩或者褶裥,對比3D虛擬縫合效果,從而加深對褶裥和開衩的理解及應用。
在袖子設計中,衣身袖窿弧長固定時,袖山的高低決定了袖子的肥瘦,利用3D虛擬系統(tǒng)做出袖山高11cm的袖子,袖山高13cm的袖子,從對比圖中能發(fā)現(xiàn),袖窿弧長為定值時,袖山高越高袖子越合體;在一片袖袖型的變化設計中,分別做出三款不同的袖子平面樣板后,通過3D虛擬縫合,在著裝對比中能直接看到三者(燈籠袖、泡泡袖、喇叭袖)的差別,也可以通過調(diào)整同一款式袖子褶量大小,了解褶量大小不同的袖子設計對整體著裝效果的影響;在合體兩片袖的結構設計中,大小袖在袖肥和袖肘處有互借量,袖子縫合后的彎勢符合人體手臂自然下垂的狀態(tài);插肩袖結構設計是袖子樣板制作的難點,衣身借給袖子的部分及分割線的位置如何確定,教師可以利用3D虛擬仿真來展示插肩袖成衣,利用編輯縫紉線工具讓同學們看到縫紉線,從而了解插肩袖的結構設計原理,能夠進行不同款式插肩袖的樣板制作。
無領結構設計時,一般后橫開領比前橫開領大,那么如果差值過大會出現(xiàn)后領起空,不服帖的情況,這種抽象的部位對于第一次接觸領型設計的同學而言是很難理解的,可以利用3D虛擬仿真技術縫合后多圖對比,一目了然;立領結構設計時,領上口的長度決定了領子的合體程度,直條式、外傾式、內(nèi)傾式立領領上口線的展開量不同,距離人體頸部的間隙量也不同;平領為了讓其更服帖人體肩部,考慮到面料紗線的特性,在紙樣結構設計時在肩部有一個重疊量,可以通過3D虛擬模擬看到差異;荷葉領領子外口線的展開量大小是否和款式設計一致,就需要通過3D虛擬縫合來檢驗,如果展開量不夠,增加展開量,然后再次模擬試穿進行對比;駁領結構設計時串口線位置的高低和駁頭的寬度對同一款式的西裝有什么區(qū)別,利用3D虛擬來演示差異,能夠直接看出差別和不同效果。
省道轉移豐富了女裝款式變化,但是在女上裝原型的省道轉移中,如果只是平面省道轉移,沒有三維成衣的縫合,對學生而言學習過程是非??菰锏?,難以想象省道在服裝不同位置時的成衣效果,從而導致教學效果差,因此在省道轉移的學習過程中可以利用3D虛擬仿真技術進行縫合,在學生做完省道轉移后教師接著利用服裝CAD軟件做出省道轉移的平面樣板,然后導入3D虛擬仿真軟件中進行模擬縫合,在3D中可以看到省轉到不同位置時的區(qū)別,然后分小組分款式縫制1:2的省道轉移樣衣和3D虛擬縫合樣衣進行對比是否一致。
上裝和下裝的長短變化對同一身高著裝效果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那么利用3D虛擬仿真技術的移動造型線工具可以直接在虛擬模特著裝后改變衣服的長短,模擬縫合,觀察底擺是否為圓順的弧線,從而在平面制版中注意側縫與底擺的角度是否為直角;同時也可以利用縮放造型線工具修改服裝的圍度,看到寬松或者合體的著裝效果,從平面樣板的修改到三維成衣的形成一目了然,提高了課堂效率。
服裝結構設計只是服裝設計的一個中間環(huán)節(jié),前期的專業(yè)課程中同學們進行了圖案設計和款式設計的學習,那么在利用3D虛擬仿真技術虛擬縫合時可以在板片上加上自己設計的圖案,提高同學們對整個服裝設計流程的興趣;同時也能為后續(xù)的成衣縫制做好鋪墊,檢驗成衣和3D虛擬仿真模擬縫合成衣的差別。因此在服裝結構設計課程中合理運用3D虛擬仿真技術的優(yōu)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復雜的平面結構直觀展現(xiàn)出來,對提高服裝結構設計的教學效果有一定的幫助,同時也能讓同學們初步了解成衣的縫制工藝流程,為后續(xù)的樣衣縫制做好準備工作。
總之,在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中,運用服裝CAD打板軟件、3D虛擬縫合軟件等現(xiàn)代化的數(shù)字化軟件,把一些平面抽象的教學內(nèi)容通過計算機快速、直觀、準確地展示出來,能夠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所以教師要針對服裝結構設計課程中難理解、難想象的部分,合理利用3D虛擬仿真技術,提高學生課程學習的興趣,同時也為后續(xù)開設服裝CAD課程和3D虛擬仿真課程打好基礎,進而為服裝行業(yè)的數(shù)字化轉型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