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瀅,金云東,周超,侯德華,彌平
(1.南京工業(yè)大學浦江學院 土木與建筑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1134;2.四川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 建筑工程系,四川 德陽 618000;3.河南省高等級公路檢測與養(yǎng)護技術重點實驗室,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
針對瀝青力學性能的不足,研究人員開始重視利用聚合物改善瀝青的性能[1-3]。研究發(fā)現(xiàn),將再生聚丙烯(PP)應于改性瀝青,不僅可以改善瀝青混合料的溫度敏感性,還能降低工程造價,形成環(huán)保綠色路面,但會使瀝青的蠕變性降低[4-5]。而丁苯橡膠(SBR)可提高瀝青的延展性,但SBR改性瀝青的高溫性能較弱[6-7]。因此,可采用不同的聚合物復配使用,以發(fā)揮不同類型聚合物對瀝青流變性能的改善[8-9]。
本文采用開煉機將SBR粉末與PP顆粒混煉成SBR/PP熱塑性彈體,并研究不同配比設計的SBR/PP改性瀝青流變性及其混合料的高溫抗車轍性、低溫抗開裂性和水穩(wěn)性,以便為SBR/PP改性瀝青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丁苯橡膠粉末為SBR 1502,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塑膠化工生產(chǎn);聚丙烯為再生灰色PP顆粒,湖南映宏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相容劑為自制醋酸乙烯酯接枝;2,6-二叔丁基對甲基苯酚、十八(烷)酸鋅鹽均為化學品;SK 70號瀝青,主要性能指標見表1,滿足《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 F40—2004)要求。
表1 SK 70號瀝青技術指標
SYD-4508G延度儀;SYD-2801F針入度儀;SYD-2806F軟化點儀;QCZ-2型多功能車轍儀;SmartPave102動態(tài)剪切流變儀;UTM-25萬能試驗機。
1.2.1 SBR/PP熱塑性彈體制備 將SBR粉末和PP顆粒分別按配比設計稱取,在高速混合機中混合1 min,之后添加適量的相容劑、抗氧劑和助劑共混 1 min;最后將共混物加入到雙螺桿擠出機中擠出,擠出機加料口溫度設定為180 ℃、機頭溫度設定為190 ℃,中間各段加熱溫度分別為190,200,210,200 ℃,螺桿的轉速為200 r/min,制得SBR/PP熱塑性彈體。為改善SBR/PP熱塑性彈體在瀝青中的分散及溶脹,通過橡膠粉碎機對其進行磨碎處理,效果見圖1,通過熒光顯微鏡可以觀測到SBR/PP熱塑性彈體顆粒表面粗糙,形狀不規(guī)則,且SBR與PP混合均勻。
圖1 SBR/PP熱塑性彈體的宏觀與微觀圖像
1.2.2 復合改性瀝青的制備 將SK 70號基質瀝青加熱至135 ℃,使其成為熱熔狀態(tài),然后將不同摻量的SBR/PP熱塑性彈體緩慢加入到瀝青中,之后將改性瀝青升溫至170~180 ℃,機械攪拌30 min,以便SBR/PP熱塑性彈體在瀝青中充分溶脹;隨后采用高速剪切機以5 000 r/min的轉速對改性瀝青進行剪切,剪切時間為40 min,最后得到SBR/PP復合改性瀝青,不同改性瀝青的配比設計見表2。
表2 不同改性瀝青的配比組合設計
2.1.1 SBR/PP復合改性瀝青的技術指標 試驗選用國內改性瀝青的主要評價指標針入度、軟化點、延度和軟化點差對不同改性瀝青進行評價分析,試驗方法參照《公路工程瀝青及瀝青混合料試驗規(guī)程》(JTG E20—2011)進行,結果見表3。
表3 SBR/PP復合改性瀝青的技術指標
由表3可知,當MSBR∶MPP為3∶7時,隨著SBR/PP熱塑性彈體摻量的增加,改性瀝青的針入度和延度逐漸降低,軟化點和軟化點差值逐漸升高,改性瀝青的總體性能偏“硬”,表現(xiàn)出較好的高溫穩(wěn)定性,儲存穩(wěn)定性均滿足JTG F40—2004中Ⅰ類改性瀝青>2.5 ℃的要求;當摻量達到5%時,延度降低48%,改性瀝青的低溫性能較差,容易產(chǎn)生脆斷。當MSBR∶MPP為5∶5時,隨著SBR/PP熱塑性彈體摻量的增加,改性瀝青的針入度逐漸降低,軟化點和軟化點差值逐漸升高,延度則先增加后降低,最大延度為88 cm,體現(xiàn)出較強的黏塑特性。當MSBR∶MPP為 7∶3時,隨著SBR/PP熱塑性彈體摻量的增加,改性瀝青的針入度逐漸降低,軟化點、延度和軟化點差值逐漸提高,使得改性瀝青具有良好的延展特性,更能體現(xiàn)出丁苯橡膠的力學性能;當摻量為5%時,軟化點差值為2.7 ℃,已不滿足規(guī)范中Ⅰ類改性瀝青<2.5 ℃的要求。
SBR/PP熱塑性彈體在相同摻量下,隨著橡塑比MSBR∶MPP的增加,改性瀝青的總體性能表現(xiàn)為針入度、延度和軟化點差值逐漸升高,軟化點逐漸降低。說明當SBR/PP熱塑性彈體中以高柔韌性的SBR軟相為主時,改性瀝青體現(xiàn)出較好的低溫性能,但此時由于丁苯橡膠的黏聚性較大,在高溫儲存過程中易產(chǎn)生離析,致使高溫儲存穩(wěn)定性較差。因此,當橡塑比MSBR∶MPP>7∶3時,SBR/PP熱塑性彈體的摻量不宜超過4%。
2.1.2 SBR/PP復合改性瀝青的流變性能PG分級 美國在SHRP(Strategic Highway Research Program)計劃中提出基于瀝青流變性能的評價方法,并依據(jù)瀝青適用的路面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對瀝青材料進行PG(Performance Grade)分級。根據(jù)AASHTO M 320(AASHTO 2017),對制備的改性瀝青進行PG分級,結果見表4。
表4 SBR/PP復合改性瀝青流變性能PG分級參數(shù)
表4總結了12種改性瀝青的PG分級,為保證黏結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溫抗變形能力,要求未老化瀝青的車轍因子(G*/sinδ)不應小于1 kPa,RTFOT老化后瀝青的車轍因子(G*/sinδ)不應小于 2.2 kPa,通過對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提取并確保每種改性瀝青的高溫PG均滿足Superpave規(guī)定要求。從試驗結果可以看出,在橡塑比MSBR∶MPP相同的情況下,隨著SBR/PP熱塑性彈體摻量的增加,改性瀝青整體發(fā)展趨勢是具有更高的PG分級,最高可以提高三級,抗車轍性得到改善;而隨著橡塑比MSBR∶MPP的增加,改性瀝青的高溫抗變形能力降低,高溫PG分級降低,說明聚丙烯塑料的高溫力學性能要優(yōu)于丁苯橡膠。
經(jīng)過短期老化以后,RTFO殘留物的G*/sinδ顯著增加,表明改性瀝青的抗車轍性得到改善。在3%摻量下,隨著橡塑比MSBR∶MPP的增加,老化前后車轍因子的增加幅度分別為81%,83%,108%和114%;在4%摻量下,隨著橡塑比MSBR∶MPP的增加,老化前后車轍因子的增加幅度分別為50%,92%,100%和173%;在5%摻量下,隨著橡塑比MSBR∶MPP的增加,老化前后車轍因子的增加幅度分別為70%,89%,92%和115%;由此可見,隨著SBR含量的增加,老化前后車轍因子的增加幅度逐漸提高,說明SBR的抗老化能力相對較差,這主要是因為SBR長分子鏈在老化過程中容易被氧化、降解[10],橡膠之間不能形成穩(wěn)定的連續(xù)相,使其性能發(fā)生大幅度變化。而聚丙烯的抗老化能力較好[11],在瀝青中形成的交聯(lián)體系在老化過程中比較穩(wěn)定,從而增強對瀝青的約束力,改善瀝青的熱穩(wěn)定性。
為保證黏結材料不產(chǎn)生疲勞開裂,一般以PG分級中最高和最低設計溫度的平均值加4 ℃為黏結材料的中溫測試條件,并要求中溫條件下的G*·sinδ不應超過5 MPa,否則認為黏結材料易發(fā)生疲勞開裂破壞,而較低的G*·sinδ值具有更好的抵抗疲勞開裂的能力。對于表4中列出的PG分級可知,在中溫條件下,所有改性瀝青的疲勞因子都滿足規(guī)定要求。但是隨著聚丙烯的增加,改性瀝青的疲勞開裂風險提高。
根據(jù)BBR試驗,低溫勁度模量越大,瀝青表現(xiàn)得越硬脆,易產(chǎn)生低溫開裂;而勁度模量變化曲線斜率(m)表征了低溫下瀝青的蠕變變化率,m值越大,瀝青的感溫性越好,隨著環(huán)境溫度的驟降不易產(chǎn)生開裂。因此,Superpave規(guī)定低溫勁度模量不能超過300 MPa,m值不能小于0.3。從試驗結果可知,當MSBR∶MPP為 3∶7時,隨著SBR/PP熱塑性彈體摻量的增加,改性瀝青在低溫條件下的PG分級逐漸提高,說明高摻量的SBR/PP熱塑性彈體不益于改性瀝青在低溫區(qū)域的應用;當MSBR∶MPP為5∶5和7∶3時,隨著SBR/PP熱塑性彈體摻量的增加,改性瀝青的低溫PG分級保持不變,說明當SBR/PP熱塑性彈體中丁苯橡膠配比占主導地位時,有利于改善SBR/PP復合改性瀝青的低溫抗開裂能力。
綜上所述,可以通過SBR/PP熱塑性彈體來改善瀝青的PG分級,以增強瀝青在高低溫環(huán)境下的適應性。當橡塑比MSBR∶MPP為5∶5時,SBR/PP熱塑性彈體明顯改善瀝青對車轍的抵抗力,且不同摻量的改性瀝青低溫性能沒有產(chǎn)生顯著負面影響,能夠改善累積的低溫應力,綜合性能相對最佳。
熱拌瀝青混合料級配選用JTG F41—2004規(guī)范中AC-13范圍中值,并選用石灰?guī)r作為骨料,石灰石粉作為礦物填料,其主要技術指標符合JTG F40—2004要求,見表5。根據(jù)馬歇爾混合料設計方法對改性瀝青混合料進行設計,以確定混合料的最佳瀝青含量OAC。改性瀝青混合料的拌合與擊實溫度分別為170 ℃和155 ℃。為保證不同摻量及配比條件下瀝青混合料之間能夠有效合理的比對,需要建立共同的比較基準,所以在保證馬歇爾試件空隙率不小于4%且性能指標滿足規(guī)范要求的前提下,本次試驗的改性瀝青混合料均選擇OAC為 5.25%(按混合料的質量計)制備所需改性瀝青混合料試件。
表5 石灰?guī)r骨料的技術指標
2.2.1 SBR/PP復合改性瀝青混合料的中高溫抗變形能力 對不同改性瀝青混合料的試件分別進行60 ℃車轍試驗,以評價SBR/PP熱塑性彈體對改性瀝青混合料高溫穩(wěn)定性的影響。
簡單性能試驗SPT(Simple Performance Test)是按照美國NCHRP的設想,提出一種能反映瀝青混合料抗變形能力的試驗。SPT動態(tài)模量試驗制備的試件遵循EN 12697—26規(guī)程要求,試驗測試溫度選用30 ℃評價改性瀝青混合料的中溫抗變形能力,加載頻率分別為1,5,10,20,25 Hz,以模擬我國不同等級公路30~120 km/h的車速。試驗采用應變控制水平,為保證混合料在小應變條件下進行測試,實驗設置應變變化范圍85~115 με,采用連續(xù)正弦加載方式,將測試頻率以循環(huán)方式施加到無約束試件上進行測試并記錄試驗數(shù)據(jù),結果見表6。
表6 SBR/PP復合改性瀝青混合料的動穩(wěn)定度及動態(tài)模量實驗結果
由表6可知,隨著SBR/PP熱塑性彈體摻量的增加,改性瀝青混合料的動穩(wěn)定度逐漸增大,且都滿足JTG F40—2004中改性瀝青混合料動穩(wěn)定度不小于2 400次/mm的要求。當SBR/PP熱塑性彈體摻加量相同時,隨著橡塑比MSBR∶MPP的增加,改性瀝青混合料的動穩(wěn)定度逐漸減小,高溫穩(wěn)定性相對變差。此外,相對于丁苯橡膠,由于聚丙烯交聯(lián)結構的力學性能強,對改性瀝青混合料的高溫抗變形能力的影響較為顯著,對于夏季炎熱區(qū)可以優(yōu)選橡塑比MSBR∶MPP為3∶7的SBR/PP熱塑性彈體對瀝青進行改性。
SPT試驗的評價指標動態(tài)模量不僅可以表征改性瀝青混合料的黏彈特性,還能反映混合料在中溫條件下的累積永久變形。從不同頻率下的動態(tài)模量可以看出,隨著負載頻率的降低,產(chǎn)生的動態(tài)模量逐漸減小,這種現(xiàn)象可以解釋在陡坡、交叉路口或公交車站等路段,由于車輛行駛速度較低及頻繁制動,致使輪胎與路面之間處于長時間接觸狀態(tài),路面易發(fā)生永久變形。
在不同頻率下,當橡塑比MSBR∶MPP相同時,隨著SBR/PP熱塑性彈體摻量的增加,改性瀝青混合料的動態(tài)模量均逐漸增大,表明熱塑性彈體摻量越高,其改性瀝青混合料會具有更高的剛度,并且相對于SBR改性瀝青,SBR/PP復配改性瀝青可以顯著改善混合料的抗變形能力,對于夏季炎熱地區(qū)可以添加4%~5%的SBR/PP熱塑性彈體,橡塑比MSBR∶MPP為 3∶7最佳。
2.2.2 改性瀝青混合料的低溫抗開裂性能及水穩(wěn)定性 為評價SBR/PP熱塑性彈體改性瀝青混合料的低溫抗開裂能力以及水穩(wěn)定性,按照JTG F20—2011規(guī)范對不同改性瀝青混合料試件分別進行 -10 ℃ 低溫彎曲試驗以及凍融劈裂試驗,結果見表7。
表7 SBR/PP復合改性瀝青混合料的抗裂性及水穩(wěn)性
由表7低溫彎曲試驗結果可知,在橡塑比MSBR∶MPP相同時,隨著SBR/PP熱塑性彈體摻量的增加,混合料的低溫勁度模量逐漸增大。當復配設計為5-(3∶7)時,勁度模量到達最大值3 525 MPa,相對于3-(3∶7),其低溫勁度模量增幅16%。當SBR/PP熱塑性彈體摻量相同時,隨著橡塑比的減小,不同改性瀝青混合料的勁度模量逐漸增加,表明通過SBR/PP復配技術可以顯著改善混合料的低溫勁度模量,提升其低溫抗彎拉能力。但是勁度模量過大容易造成混合料的低溫脆斷,因此,規(guī)范要求冬季嚴寒地區(qū)的破環(huán)應變不應小于3 000 με。由表可知,除 5-(3∶7)改性瀝青混合料低于3 000 με,其余改性瀝青混合料均滿足規(guī)范要求。同時,當SBR/PP熱塑性彈體摻量相同時,隨著橡塑比MSBR∶MPP的增加,最大彎拉應變先略有增加,后又逐漸減小,該現(xiàn)象與改性瀝青混合料的高頻回彈模量變化規(guī)律相一致。說明適中的橡塑比,可以使改性瀝青混合料在抗拉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熱塑性彈體的黏韌性,從而改善混合料的低溫彎拉應變,這也體現(xiàn)了丁苯橡膠與聚丙烯的復配效應。
由表7凍融劈裂試驗結果可知,在橡塑比MSBR∶MPP相同時,隨著SBR/PP熱塑性彈體摻量的增加,劈裂強度和TSR都在逐漸增大。對于不同橡塑比的改性瀝青混合料,高含量SBR改性瀝青混合料具有最佳的水穩(wěn)定性,隨著PP的加入,改性瀝青混合物的水穩(wěn)定逐漸降低,與SBR改性瀝青混合料相比,其最高降低幅度達到18%。綜上所述,對于SBR/PP熱塑性彈體改性瀝青,PP的加入增強了瀝青膠結料的交聯(lián)凝結作用,使混合料具有優(yōu)良的抗劈裂能力。但是,這也造成體系的剛度較大,在荷載作用下的位移量相對較小,從而導致低溫抗變形能力降低。因此,考慮到混合料的抗裂性能及抗水損性,需限制聚丙烯的高摻量應用。
(1)通過試驗表明,SBR/PP熱塑性彈體的配比設計,對于改性瀝青的性能影響很重要,其中丁苯橡膠對改性瀝青的低溫延展性及黏聚性影響較大,聚丙烯對改性瀝青的高溫抗變形能力、高溫儲存穩(wěn)定性及抗老化性能影響較大。因此,可以使用SBR/PP復合材料對瀝青的PG進行工程設計,以承受不同溫度環(huán)境下的交通荷載。且在橡塑比(MSBR∶MPP)為5∶5時,熱塑性彈體可以顯著改善瀝青的高溫抗變形能力,低溫性能沒有產(chǎn)生顯著負面影響,PG分級綜合流變性能相對最佳。
(2)SBR/PP復合改性瀝青混合料的綜合路用性能相對較好,當橡塑比為3∶7時,其改性瀝青混合料具有最佳的高溫性能,適用于國內炎熱地區(qū)。此外,當需要考慮混合料在低溫環(huán)境下的抗裂性能及抗水損性時,聚丙烯的含量不易超過SBR/PP熱塑性彈體總質量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