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從文是現(xiàn)代著名的文學家,獨特的生活經歷和“鄉(xiāng)下人”身份讓沈從文在文學史中建立起了獨特的“湘西世界”,美麗古樸的邊陲鄉(xiāng)野,自然淳樸的人文風情,使沈從文的作品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煥發(fā)出獨特而耀眼的魅力。短篇小說《蕭蕭》是沈從文30年代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之一,從民間視角展現(xiàn)了湘西世界自然健康的人生形態(tài)的同時還對文化進行了深刻地思考。
關鍵詞:蕭蕭;童養(yǎng)媳;民間視角;文化思考;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是一個充滿人性的世界,在這個美麗古樸的邊陲鄉(xiāng)野里,存在著一種“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盵1]5《蕭蕭》是沈從文構建“湘西世界”的一塊重要拼圖,小說從民間視角敘述了鄉(xiāng)村童養(yǎng)媳蕭蕭被長工花狗引誘、懷孕,深陷困境又轉危為安的故事,記錄了蕭蕭命運的脫軌和回歸,勾勒出一幅安寧祥和的鄉(xiāng)村景象。在這幅美景背后,既飽含了沈從文對湘西土地的無限溫情,又隱藏了對傳統(tǒng)文化、啟蒙文學的深刻反思。
一、啟蒙視角與民間故事
近代以來,內憂外患的社會背景把“啟蒙”與“救亡”交織在一起,國人力求在思想上改造國民性,破除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喚醒國民自我意識。而在封建背景下催生的童養(yǎng)媳習俗成為文學家關注的對象,魯迅《祝福》里的祥林嫂,蕭紅《呼蘭河傳》里的團圓媳婦,冰心《最后的安息》里的翠兒都涉及童養(yǎng)媳題材。在《祝福》中,祥林嫂嫁給比她小十歲的丈夫,丈夫的早逝讓婆婆打起了賣掉她換取聘禮給小叔子娶妻成家的主意,害怕的祥林嫂偷逃到魯鎮(zhèn),留在魯四老爺?shù)募抑凶雠?,手腳壯大,比勤快的男人還勤快的祥林嫂還是被捉住,辛苦掙來的工錢也全進了婆婆的口袋,與第二任丈夫結婚不到兩年,丈夫、兒子接連死亡,無家可歸的祥林嫂再次回魯四老爺家做幫工,但旁人對她的偏見、嘲弄從精神上徹底地摧毀了她,祥林嫂最后淪為乞丐,在漫天飛雪的祝福之夜凄慘死去。在《呼蘭河傳》中,團圓媳婦是一個有著濃密頭發(fā),開朗愛笑的十二歲小姑娘,因為婆婆要給她下馬威,便肆意地虐待她,把人吊在大梁上抽打,用燒紅的烙鐵烙腳心,最后團圓媳婦因“管教”生病,在周圍人的建議下吃偏方、用滾燙的熱水洗澡,在折磨中死去。在《最后的安息》中,翠兒生活在悲苦恐怖、鞭笞凍餓的環(huán)境中,在與城里姑娘惠姑說要逃脫痛苦的談話被婆婆聽到,翠兒在婆婆的惡毒抽打中受虐而死。但是沈從文在創(chuàng)作《蕭蕭》時,脫離了啟蒙視角,從民間立場入手,按照鄉(xiāng)下人的邏輯,緊貼小說人物塑造了蕭蕭這樣一個非典型的童養(yǎng)媳形象,對啟蒙運動進行了反思。
《蕭蕭》寫的是農村女孩蕭蕭的故事。鄉(xiāng)下嫁人的小女人要結婚照例是要哭的,“也有做媳婦不哭的人。蕭蕭做媳婦就不哭?!盵2]8小說開篇就顯現(xiàn)了蕭蕭的非凡,汪曾祺曾說:“《蕭蕭》的命運并不悲慘,簡直是一個有點曲折的小小喜劇?!盵3]p76對于要成為童養(yǎng)媳的蕭蕭來說“出嫁只是從這家轉到那家,”[2]8“一切并不比先前受苦?!盵2]10在婆家,在院壩擺龍門陣的祖父會逗蕭蕭,“你長大了,將來也會做女學生!”[2]11因為蕭蕭不害怕“女學生”,并且在心中有了個“女學生”,常常夢見她們,“因為有這樣一段經過,祖父從此喊蕭蕭不喊‘小丫頭’,不喊‘蕭蕭’,卻喚作‘女學生’。在不經意中蕭蕭答應得很好?!盵2]14祖孫兩人其樂融融、和諧相處。婆婆對蕭蕭雖并不親昵,還“像一把剪子,把凡是給蕭蕭暴長的機會都剪去了?!盵2]18但是婆婆沒有殘害壓榨蕭蕭,強占她日里勞作賺來的私房錢。成為童養(yǎng)媳的蕭蕭每天做的事情就是照顧自己的小丈夫或是幫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雜事。盡管日子不輕松,卻與其他作品中挨打受虐的童養(yǎng)媳形象相差甚遠,甚至蕭蕭生活在寧靜安逸的田園鄉(xiāng)村中還頗有些悠然自在的愜意感。
從民間立場來說,童養(yǎng)媳習俗只是一種民間習以為常的婚姻模式,它產生于宋代,到清代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童養(yǎng)婚的流行究其原因在于節(jié)約經濟,較高的婚嫁成本讓貧窮的百姓無力支付,造成社會底層婚配難的困局,而童養(yǎng)媳的出現(xiàn)減少了男女雙方婚嫁所需的財禮,減輕了婚姻帶來的經濟負擔,緩和了社會婚嫁難的場面。以現(xiàn)代眼光來看童養(yǎng)媳習俗確實是一種畸形、殘忍的婚姻形式,但是從民俗角度來看,童養(yǎng)婚只是傳統(tǒng)“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的一種變體,與其他婚姻形式相去無幾,僅僅是一種普通的婚姻樣式。按照鄉(xiāng)下人邏輯,童養(yǎng)媳并不是值得關注與批判的對象,所以沈從文描寫蕭蕭在婆家生活時,非但沒有突出蕭蕭的童養(yǎng)媳身份,反而有意識地去消解,盡可能地把蕭蕭當作一個普通的家庭成員來刻畫,從敘述上拉開蕭蕭與其他文學創(chuàng)作里童養(yǎng)媳形象的距離,跳脫出書寫童養(yǎng)媳就必然著眼于其悲慘經歷的常規(guī)模式。沈從文在小說里沒有摻入任何價值趨向和道德判斷,而是從底層視角入手,自然地書寫著老中國的兒女們的故事,塑造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童養(yǎng)媳形象,讓“讀者看完這小說后,精神為之一爽,覺得在自然之下,一切事物,就應該這么自然似的?!盵4]142
沈從文從民間視角入手寫童養(yǎng)媳蕭蕭的故事,還別有深意地安排了“女學生”的出現(xiàn)?!芭畬W生”是突破封建禁錮,解放思想的象征之一,女學生的出場強調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但小說沒有按照新文化觀察舊文化的模式書寫,在看與被看對象的顛倒中,根據鄉(xiāng)下人思維來審視代表新文化的女學生,對啟蒙運動進行反思。對于鄉(xiāng)下人來說,女學生像生活在另一個世界,裝扮奇奇怪怪,行為不可思議,她們的存在不過是給鄉(xiāng)下人提供奇聞笑料罷了。蕭蕭雖然不怕女學生,甚至模模糊糊中有想成為女學生的愿望,可是女學生只在蕭蕭生命中留下淡淡的影子,如果無人提起“蕭蕭幾乎已忘卻了這事情?!盵2]17女學生的出現(xiàn)給這個封閉自足的鄉(xiāng)村帶來點點波瀾,不過這波瀾轉瞬間就煙消云散了。文學家想要通過作品啟發(fā)民眾之思想,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處境,然而這場關于國民精神上的救亡運動與中國底層人民之間的隔閡是需要深切思索的問題。
二、拘束又自在的人生形式
用文學重造生命、重鑄民族是沈從文離開湖南鳳凰只身前往北京求學的目標,但是身處于都市的沈從文卻發(fā)現(xiàn)所謂的知識分子“大多數(shù)人都十分懶惰,拘謹,小氣,又全都是營養(yǎng)不足,睡眠不足,生殖力不足?!盵5]195都市人畸形、壓抑的精神形態(tài),讓沈從文回望故鄉(xiāng),在湘西底層發(fā)現(xiàn)了未被現(xiàn)代文明所污染,自然、鮮活的人生形式。在小說中,蕭蕭生活在一個原始樸素、自給自足的社會,因地處偏遠,與儒家文化接觸少,與自然萬物接觸多,這里的人們信奉一種殘缺偏差的儒家倫理標準,[4]142并按照此標準行動,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是建立在一種原始樸素的倫理關系中,這個依山傍水的邊陲鄉(xiāng)野充滿了人性美、人情美,他們的生命拘束又自在。
在這個與世隔絕的湘西鄉(xiāng)下,蕭蕭的成長與自然萬物生長變化緊密結合在一起,蕭蕭“像一株在角落不為人注意的蓖麻,”[2]10“幾次降霜落雪,幾次清明谷雨”[2]18就長大了。蕭蕭是自然孕育、教化出來的自然人,她的生命并沒有因為童養(yǎng)媳身份而干枯、萎縮,反而高如成人,自由地舒展生命的活力。逐漸成熟的身體讓蕭蕭面對“全身無處不大”[2]17“男子的美德、惡德都不缺少”[2]19的花狗既害怕又渴望,十五歲的蕭蕭糊糊涂涂,卻也能體悟傳統(tǒng)禮法對女子生命的約束,然而在花狗對天賭咒不告訴任何人后,蕭蕭沖破了虛無抽象的傳統(tǒng)道德觀、突破了傳統(tǒng)習俗對童養(yǎng)媳的束縛,遵循生命的選擇,同花狗完成了兩性的結合。蕭蕭聽從內心、順應身體欲望,情不自禁產生的越軌行為是順應生命渴望卻違背社會倫理標準的,特別是在這次背德行為中,“這個十年后預備給小丈夫生兒子繼香火的蕭蕭肚子,已被別人搶先下了種。”[2]23蕭蕭懷孕使此次出格行為具象化,肚子里的孩子時刻提醒花狗和蕭蕭逾越禮法的行為將會受到傳統(tǒng)習俗嚴酷的懲罰,偶發(fā)的通奸行為讓他們命運走向不可預知的方向。為躲避懲罰花狗不辭而別,蕭蕭則通過向菩薩許愿、吃香灰、喝冷水的方式胡亂應對身體的變化,毫無辦法的蕭蕭在女學生過路時,想逃到城里去求生路,但還未行動就被家人發(fā)覺,蕭蕭即將面臨習俗對失德婦女的殘酷懲罰:沉潭或買賣。
蕭蕭“丟臉”的行為打破家里長久的平靜,婆家因此“生氣的生氣,流淚的流淚,罵人的罵人,各按本分亂下去”[2]23蕭蕭違背道德倫理的事情必要承受習俗的處罰,但在這個遠離儒家文化中心圈的邊境鄉(xiāng)村里,人們被動地生活在這套傳統(tǒng)秩序之中,奉行儒家標準卻對其規(guī)矩“莫名其妙”,對于蕭蕭是沉潭還是買賣,不讀子曰的伯父選擇讓蕭蕭嫁人作二路親令其遠離死亡威脅。對待蕭蕭的出格,循規(guī)蹈矩的鄉(xiāng)民們在處罰下來后,認為“照鄉(xiāng)下規(guī)矩倒又像不什么要緊”[2]24反而釋然了,蕭蕭仍同先前一樣過日子,鄉(xiāng)村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等不來主顧的蕭蕭生下一個兒子,婆家“照規(guī)矩吃蒸雞同江米酒補血,燒紙謝神。”[2]25歡喜那兒子的到來,兒子到來使蕭蕭免嫁別處,蕭蕭的命運徹底地回到了鄉(xiāng)村童養(yǎng)媳亙古不變的命運輪回中。
小說里,蕭蕭有悖于傳統(tǒng)道德,本應為其錯誤負責,但伯父的憐愛、鄉(xiāng)民的釋然、丈夫的親近和兒子的出生讓其免受責罰,人們用樸素的、善良的人性去化解可怕的習俗,給予人在不合理的情形中活下去的機會,這里的人雖生活在冰冷的習俗中,但是鮮活的生命不會完全被習俗所縛,他們的生命拘束又自在。
三、“喜劇”下的悲哀
沈從文說過“我的作品能夠在市場上流行,實際上近于買櫝還珠,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蘊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后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1]4《蕭蕭》的結局看似圓滿,蕭蕭脫離了死亡的威脅,個人再次融入鄉(xiāng)村生活,但是“自然越是平靜,‘自然人’越顯得悲哀”,[6]沈從文在呈現(xiàn)湘西世界美的浪漫表象下隱藏著深深的沉痛。蕭蕭的生命是被動的,蕭蕭在自然中生長,外表健康結實,但她的精神世界卻始終混沌,無法自主掌控自己的生命,個人命運在不可預知的人生波濤中沉浮,花狗的引誘使她深陷危機,大伯的不舍讓她絕處逢生,“母憑子貴”傳統(tǒng)思想令她重歸寧靜。蕭蕭除了為尋一線生機產生要逃到城里去生活的想法外,生活終日渾渾噩噩,命運奏章全由他人譜寫,早已失去掌控人生船舵的能力。蕭蕭能在殘酷的封建習俗下生存全靠一次次的偶然,稍有差池便會萬劫不復。鄉(xiāng)民們也終日按照習俗生活,接受所有的莫名其妙,忍受一切的不合常理,規(guī)規(guī)矩矩地生活。在小說結尾蕭蕭給自己的孩子牛兒也娶了一個年長六歲的媳婦,蕭蕭式的命運再次輪回。
湘西世界是沈從文對于扭曲、萎縮的都市生命建構起來的供奉自然健康人性的“希臘小廟”,是重鑄民族精神的源泉,然而在發(fā)掘湘西健康生命形式的同時,沈從文也深切地知道湘西世界自身存在的缺陷?!吧碌募热皇莾鹤樱捠挷患迍e處了。”[2]25“生兒子”就可不必去“別處”,沈從文安排蕭蕭生男孩的情節(jié),一面是聯(lián)系了“大家全莫名其妙,只是照規(guī)矩象逼到要這樣做,不得不做?!盵2]24突出村民對傳統(tǒng)習俗的疑惑,揭示了這個鄉(xiāng)村是洋溢著人性美與人情美的桃花源,構建起“湘西世界”自然、健康的生命形式,但另一面也揭示小農社會對勞動力的需要、家族對子嗣興旺的追求。男人是封建統(tǒng)治的掌權者,童養(yǎng)媳蕭蕭嫁給未滿三歲的丈夫,一切只是為了繼承香火,而香火專指男性。兒子的降生改變了蕭蕭的人生軌跡,生兒子就可免責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村民們精神世界的蒙昧無知。
沈從文從民間角度別開生面地講述了一個童養(yǎng)媳的故事,敘述了發(fā)生在蕭蕭身上一點不太好的糊涂事以及由這件事引起的周圍人的反應,在故事里蕭蕭命運的發(fā)展一切都是如此自然,小說除了展現(xiàn)湘西世界獨特的風土人情外,要時刻注意隱藏在人性之美背后不可抹除的悲痛與潛伏在文本背后深刻的文化思考。
作者簡介:張琪心(1997—),女,苗族,貴州凱里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參考文獻:
〔1〕沈從文著.沈從文全集(第9卷·小說)[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
〔2〕沈從文著.劉一友,向成國,沈虎雛編選.蕭蕭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3〕汪曾祺著.我的老師沈從文[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4〕沈從文著.張兆和主編.(沈從文全集·第8卷·小說) [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
〔5〕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6〕周剛,陳思和,張新穎主編.全球視野下的沈從文[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