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文學”觀念的歷史發(fā)展與變遷

        2022-03-23 16:16:28葉淑媛

        葉淑媛

        (蘭州文理學院 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在中外文學史上,對于“什么是文學”這個問題的理解存在著中西差異和古今差異。文學觀的嬗變反映了人們對于文學的認知,也反映了時代和社會語境中文學的機制,以及文學在社會中發(fā)揮的功能。在當下社會語境中,文學何為?也許對于文學觀念嬗變的梳理和思考能夠為這個問題提供一些新的思考,也有助于促進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發(fā)展。

        一、從Literature到literature:西方“文學”觀念的變遷

        今日學界普遍持有的文學觀念,是西方的純文學觀念,這是一個現(xiàn)代意義上的概念。1747年,法國藝術理論家查里斯·巴托在《論美的藝術的界限與共性原理》中將“藝術”一詞與科學和技術相區(qū)別,確切地指向“美的藝術”(beaux art),包括詩歌(詩包括戲?。?、繪畫、雕刻、音樂、舞蹈、建筑和雄辯術。①參見張法:《當代西方美學的總體圖景》,《西方當代美學史·緒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8頁。這個觀念被普遍接受。對于文學來說,這個區(qū)分的意義在于明確把詩歌劃分到美的藝術里,確定了詩歌(文學)的審美屬性。一般認為,西方純文學觀念也肇始于此。在此之前,西方并不持有明確的純文學觀念,古希臘無一當今意義上的“文學”概念,只有詩、史詩、戲劇、悲劇等具體的體裁指稱。這些體裁的作品當然具有審美性質(zhì),不過其時并未將它們歸于文學。

        到了18世紀,查里斯·巴托能夠?qū)⒚赖乃囆g從工藝之中分離出來,并能得到人們的認可,是與文藝復興以來的社會情勢緊密相關的。在一個充滿活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時代里,人們精神生活得以提升,促成了一大批科學家和藝術家,而藝術家們提高自己地位的努力亦促成了美的藝術從工藝之中分離。“美的藝術”提出來之后,經(jīng)由同時期及之后的古典美學家如維柯、文克爾曼、萊辛、鮑姆嘉登、康德、席勒、謝林、黑格爾等人從美學理論上確立了詩作為感性認識具有的想象性、虛構(gòu)性和情感性等審美性質(zhì)和特征,再經(jīng)由18世紀前后一大批作家,特別是19世紀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促成了西方重抒情、重個性表達的現(xiàn)代意義上的純文學觀念。

        要追溯現(xiàn)代意義的“文學”觀念史,按照卡勒的看法,歐洲文化傳統(tǒng)關于“文學”的現(xiàn)代思想,從德國美學家菜辛1759年出版的《關于當代文學的通訊》才有萌芽,指的是現(xiàn)代的文學生產(chǎn)。法國批評家斯達爾夫人的《從文學與社會制度的關系論文學》則才真正標志著“文學”現(xiàn)代意義的確立。④[美]喬納森·卡勒:《文學性》,馬克·昂熱諾等編:《問題與觀點——20世紀文學理論綜論》,史忠義等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第29頁。英國學者彼得·威德森認為,西方社會于19世紀前后形成了“文學”的現(xiàn)代含義,以斯達爾夫人和英國批評家馬修·阿諾德的看法為標志,其時人們將“大寫的文學”(Literature)從“小寫的文學”(literature)中區(qū)分了出來,所謂“大寫的文學”也就是現(xiàn)代文學觀念,是指那些特別具有創(chuàng)造性、想象性(包括虛構(gòu)性)、審美性(總體上稱為“文學性”)的作品類型⑤[英]彼得·威德森:《現(xiàn)代西方文學觀念簡史》,錢競、張欣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36頁。,而小寫的文學則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指的是“著作”和“書本知識”。

        在西方文化傳統(tǒng)中,思考文學的功能時,重點多放在文學與世界的關系上。現(xiàn)代文學觀念確立后,文學研究也多立足于將文學的本質(zhì)建基在文學反映世界的方式上,所以最常見的文學觀是對于文學的虛構(gòu)性和形象性的強調(diào)。隨著人們對文學本質(zhì)規(guī)定性探尋的深入,對于“什么是文學”或者“文學性”的探討,進一步將文學研究引向針對文學語言、結(jié)構(gòu)的語義學分析,以及自足的“文學文本”、文學本體等方面。20世紀初出現(xiàn)的俄國形式主義明確提出“文學性”概念,比如雅各布森所說,“文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文學,而是‘文學性’,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為文學作品的東西”⑥[俄]茨維坦·托多羅夫編選:《俄蘇形式主義文論選》,蔡鴻濱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第24頁。,即“文學性”才是文學研究的對象和目標,文學語言體現(xiàn)文學性則是雅各布森關注的重點,他從語言學方面入手來研究文學,建構(gòu)了一套關于詩歌語言與功能的理論系統(tǒng)。俄國形式主義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同樣從語言學的方面研究“文學性”。其著名的“陌生化”理論指出,文學語言和形式不斷打破常規(guī)的感知方式,給人以新穎的審美感受。此外,還有許多文學理論家的觀點,如英美新批評的主將蘭色姆提出的文學本體論、結(jié)構(gòu)—肌質(zhì)論、語境理論,燕卜遜等人提倡的含混、反諷、張力、隱喻意象等,都強調(diào)文學語言藝術的重要性和文學語言行為的性質(zhì),從而將文學確定為具有文學性語言的藝術。他們在強調(diào)文學語言時,將文學語言與人文社會科學各種學科的語言對立起來,從孤立的文學語言中搜索“文學性”的意義,從而將文學范圍進一步窄化,也試圖對文學制定標準。需要指出的是,俄國形式主義和英美新批評提供的只是關于文學性或者說文學觀探討的一種理論形態(tài),是具有明顯的局限性的。

        卡勒在《文學理論入門》一書中通過對于什么因素(屬性的或程式的)可能使人們將某種文本視為文學這個問題的梳理,列舉了關于文學本質(zhì)的五種理論:“1.文學是語言的‘突出’,2.文學是語言的綜合,3文學是虛構(gòu),4文學是審美對象,5.文學是互文性的或者自反性的建構(gòu)?!笨ɡ罩赋鲞@五種理論無非是五種“視角”,并且“對每一點論述,你都可以從一種視角開始,但最終還要為另一種視角留出余地?!雹仝w憲章:《序言》,喬納森·卡勒:《文學理論入門》,李平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08年,第5頁。

        不論如何,現(xiàn)代文學觀念距今也不過200多年,文學“是指以語言作為物質(zhì)手段而具有審美價值、能給人以美感的作品”②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新編》上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3頁。,包括詩、散文、小說、劇本等,文學的特征和功能,主要是抒情性、娛樂性和審美性。這意味著現(xiàn)代文學觀念是“不以體制定文學,而以特質(zhì)定文學?!雹圩髺|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原發(fā)性問題》,《文藝研究》2021年第8期。

        二、從文章學到“純文學”:中國文學觀念的變遷

        上述西方現(xiàn)代純文學觀念不僅是今日中國學界普遍持有的“文學”觀念,而且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和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的基礎觀念和主流話語。但是,中國古代的文學觀念并非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學”。

        先秦時期,“文學”一語泛指學問、文教、文化修養(yǎng)等。《論語·先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伸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雹軛畈g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157頁。在這里,文學是與德行、言語、政事相提并論的,宰我和子貢長于語言,主要指他們長于政治外交辭令、賓主應對等語言表達。至于子游、子夏所長的文學,是指古代的文獻典籍,子游、子夏在熟悉和掌握這些典籍方面優(yōu)于他人?!盾髯印ご舐浴罚骸叭酥谖膶W也,猶玉之于琢磨也?!对姟吩唬骸缜腥绱瑁缱寥缒ァ!^學問也。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為天子寶。子贛、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學,服禮義,為天下列士。”⑤[戰(zhàn)國]荀況:《荀子》,方勇、李波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第459頁。在這里,“文學”也指文獻典籍,也即學問,而從事學問可以提高文化修養(yǎng)。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今天看來是文學作品的《詩經(jīng)》,在先秦時期也只是學問的對象和所研習的典籍,并不被視為審美欣賞的對象。另外,“文學”有時也包括了各方面的學問、制度等。如《史記·太史公自序》:“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據(jù)《史記索隱》引如淳曰,指歷法、度量衡的制度、法式),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雹蓿畚鳚h]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2874頁。

        本研究使用自編的“教師關于游泳安全的調(diào)查問卷”,由廣東省2013年第一、二期中小學骨干體育教師游泳技能培訓班的289名教師以及廣州市20所示范性高中的64名體育教師填寫。

        到了漢代,由于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學在各種學問中地位最高,所以“文學”一語也常指儒學,如《史記·孝武本紀》:“而上鄉(xiāng)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⑦[西漢]司馬遷:《史記·孝武本紀》,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382頁。。這里是說因為漢武帝獨尊儒術,趙綰、王臧因儒學成就而被列為公卿。在漢代,寫作能力也得到了重視,“文章學”隨之興起?!拔恼隆币徽Z指用文字寫下來的東西,或指具有寫作才能。漢代的“文章”所指范圍非常廣泛,既包括審美性強的辭賦、詩歌,也包含經(jīng)、傳、史、箴等一切實用性的文字?!稘h書·揚雄傳》云:“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為經(jīng)莫大于《易》,故作《太玄》;傳莫大于《論語》,作《法言》;史篇莫善于《倉額》,作《訓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賦莫深于《離騷》,反而廣之;辭莫麗于相如,作四賦。皆斟酌其本,相與放依而馳騁云?!雹啵蹡|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859頁。文章學觀念的影響非常深遠,直至近代的章炳麟在其《國故論衡》中仍持有這樣的觀點:“文學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謂之文;論其法式,謂之文學”⑨章太炎:《國故論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55頁。。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批評開始重視和強調(diào)文學的審美屬性。所以,現(xiàn)代以來許多學者將其與西方的“純文學”觀念相聯(lián)系或者等同起來,將魏晉時期作為中國“文學”從文化中獨立出來的時期,并寫入影響巨大的文學史教材,因而也影響了許多青年學子⑩參見童慶炳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從1992年初版至今2015年版共5版。。確實,魏晉時期的文學批評較少探討文學與社會、政治的關系,而是大量探討文學內(nèi)部的各種關系,魯迅曾說曹丕所處的時代是“文學的自覺時代”①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而已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年,第119頁。,這個說法是可以涵蓋這個時期文學審美意識的大為張揚的狀況。但是,魏晉時期也沒有一個形成與當今之“文學”含義相當?shù)奈膶W觀,能夠?qū)ⅰ拔膶W”與所有以文字連綴而成的制作加以區(qū)分。宋文帝雖然確立了“四學”(儒學、玄學、史學、文學)為官學,但這里的文學仍然泛指文教、文化修養(yǎng)而言,在許多場合,包含著文章與博學兩方面的意義。至于“文章”“文”之語,既包括詩賦等審美性濃厚的作品,也包括學問著作和一般的實用性文體等。如曹丕說“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是強調(diào)文章經(jīng)世致用的功能,而“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②[魏]曹丕:《典論論文》,《曹丕集校注》,夏傳才主編,夏傳才唐紹忠校注,石家莊:河北出版?zhèn)髅郊瘓F,2013年,第237頁。則是文章之學的文體分類及對文體特征的概括,其中“詩賦欲麗”是文學的自覺,但奏議、書論和銘誄顯然是難以納入現(xiàn)代純文學的觀念中的。陸機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zhì),誄纏綿而悽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yōu)游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閑雅,說煒曄而譎誑。”③[西晉]陸機:《文賦并序》,金濤聲點校:《陸機集·卷第一》,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2頁。其中“詩緣情而綺靡”切中了詩歌抒發(fā)感情、辭采華美、感情細膩的本質(zhì),與現(xiàn)代純文學觀念也是高度一致,但總體上陸機所說的“文”也包括與政教關系密切或直接用于政教的各類作品,屬于文章學的范疇。不過,魏晉時期文學批評對于文學審美特性的認識,如強烈情感的表現(xiàn)、語言文辭的形式美、自然真切的景物描寫等等,都是很深刻的。如梁元帝蕭繹《金樓子》篇云:“吟詠風謠,流連哀思者謂之文?!雹埽勰铣ち海菔捓[:《金樓子》,《金樓子校注》,陳志平疏證,熊清元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786頁。劉勰《文心雕龍·時序》述建安文學“雅好慷慨”“梗概而多氣”⑤[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王志彬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507頁。,《辯騷》篇言楚辭“酌奇而不失其貞,玩華而不墜其實”⑥[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王志彬譯注,第51頁。,都指出了這些作品以情感動人,且有文辭風貌美好的審美性。所以,以現(xiàn)代的純文學觀念審視中國古代文學的審美屬性時,確實可以找到契合點,這就是具有高度審美屬性詩歌、散文等文章抒情言志的傳統(tǒng)。

        但不論如何,中國古代的文學觀念,至為重要的是漢代以來形成的文章學,其“最為核心的兩個要素,乃是重視政教實用的功能觀和講究體式分類的文體觀”⑦左東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原發(fā)性問題》,《文藝研究》2021年第8期。。這種整體性的文章學的文學觀貫穿于中國古代文學史中。

        中國近代以來的“文學觀”來源于西方18、19世紀形成的純文學觀念。首先是王國維深受西方文學觀念的影響,在《文學小言》中認為“文學”超越“利祿”,是“游戲的事業(yè)也”。⑧王國維:《文學小言》,《王國維文學論著三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217頁?!拔膶W中有二原質(zhì)焉:曰景,曰情”⑨王國維:《文學小言》,《王國維文學論著三種》,第218頁。,從而將文學歸于超實用功利性而具有審美特性的寫作或文體類型。然后把符合這一特性的各種文體類型,如詩詞曲賦、韻文散文、戲曲小說等都歸入“文學”這個集合性概念之中。由此,王國維初步確立了現(xiàn)代文學觀念及其研究范式。

        至“五四”時期,“文學革命”在激烈批判“文以載道”之類舊的文學觀念的同時,努力尋求建立新的文學觀念,對“文學”做出現(xiàn)代意義的回答。1907年,魯迅在發(fā)表的《摩羅詩力說》中說:“起由純文學上言之,則以一切美術之本質(zhì),皆在使觀聽之人,為之興感怡悅。文章為美術之一,質(zhì)當亦然,與個人暨邦國之存,無所系屬,實利離盡,究理弗存”⑩魯迅:《摩羅詩力說》,《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71頁。。1917年,胡適答錢玄同《什么是文學》:“語言文字都是人類達意表情的工具,達意達的好,表情表的妙,便是文學”?胡適:《什么是文學》,《胡適文存》卷一,上海:上海亞東圖書館,1923年,第297頁。。1919年,羅家倫《什么是文學——文學界說》中所言:“文學是人生的表現(xiàn)和批評,從最好的思想里寫下來,有想象,有感情,有體裁(syle),有合于藝術的組織,集此眾長,能使人類普遍心理,都覺得他是極明了、極有趣的東西”?羅家倫:《什么是文學——文學界說》,《新潮》1919年第一卷第二號。。

        黃人對現(xiàn)代“純文學”觀念的形成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他的《中國文學史》是中國第一部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文學史,對現(xiàn)代文學觀念在學術體制上奠定并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黃人將文學歸入美學范疇,這是言前人所未言的,并總結(jié)文學的六個特質(zhì):“(一)文學者,雖亦因乎垂教,而以娛人為目的;(二)文學者,當使讀者能解;(三)文學者,當為表現(xiàn)之技巧;(四)文學者,摹寫感情;(五)文學者,有關于歷史科學之事實;(六)文學者,以發(fā)揮不朽之美為職分”①黃人:《黃人集》,江慶柏、曹培根整理,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354頁。??偨Y(jié)黃人提出的文學的“六個特質(zhì)”,會發(fā)現(xiàn)其中“娛人”(娛樂性)、“摹寫感情”(抒情性)、“不朽之美”(審美性)是現(xiàn)代純文學觀念構(gòu)成的核心要素。黃人之后,現(xiàn)代純文學觀念迅速在中國文學研究界形成影響,追隨這樣的文學觀念而撰寫的文學著作紛紛出版,如劉經(jīng)庵《中國純文學史》拋棄了中國古代的文章學觀念,納入文學范疇進行論述的僅有詩歌、詞、戲曲、小說,中國古代數(shù)量巨大的古文則棄之不顧。

        錢穆說:“中國古人并不曾把文學、史學、宗教、哲學各別分類獨立起來,無寧是看重其相互關系,及其可相通合一處。因此,中國人看學問,常認為其是一整體,多主張會通各方面而作為一種綜合性的研究?!雹阱X穆:《中國學術史通義·四部概論》,《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5冊,中國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98年,第5頁?!拔逅摹薄拔膶W革命”以來純文學觀念的建立,使得20世紀的文學研究形成了以現(xiàn)代純文學觀念為基點的學術體系、學術方法和范式,以及學術思維。那就是“文學是用來抒發(fā)自然性情、表達自我個性并用形象的方式去表現(xiàn)自我感受的,因而情感個性、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逐漸占據(jù)了文學研究的主要空間,即使要研究作家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也一定要通過形象的方式加以說明。這似乎已成為文學研究的基本內(nèi)涵與價值判斷的主要依據(jù)?!雹圩髺|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原發(fā)性問題》,《文藝研究》2021年第8期。這種研究范式形成之后,主流的文學研究將議論性、應用類文體排除出了古代文學研究的范圍,在面對《莊子》《論語》這樣的不能舍棄的傳統(tǒng)經(jīng)典時,也主要著眼其文學屬性而對其他要素概而論之。至于詩文、小說中大量的說理、知識、博物、見聞等,純文學研究者也多不作探究。

        中國古人的文章學講究“圣文之雅麗,固銜華而佩實者也”④[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王志彬譯注,第18頁。。意即好文章是將實用功能、教化效果和華美動人的言辭形式結(jié)合在一起的。這也體現(xiàn)了中國古人“一切知識與活動,全就其對人文整體之看法,而衡量其意義與價值”⑤錢穆:《國史新論》,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138-139頁。的整體性人文傳統(tǒng)?,F(xiàn)代的純文學研究使文學有了更鮮明的標識、標準和功用,使其美學和藝術的屬性更為突出,也更有利于現(xiàn)代學術體制中文學學科的建設。但是,出現(xiàn)的問題是:割裂了中國文論以“文章學”內(nèi)涵為文學之傳統(tǒng),窄化了文學的范圍,也進一步引導了具體作品中情、義、理割裂的創(chuàng)作傾向。故自現(xiàn)代以來,那些只立意于文學之娛樂和審美功能的作品,多缺乏深沉之力量、廣博之視野,是因文學割裂與史、哲、政治、教化等聯(lián)系,情有余而事理不足。這是一個應該反思的問題。

        三、從文學本質(zhì)論的多元闡釋到開放融通的新文學觀:當代文學觀念的發(fā)展變遷

        (一)當代的文學觀念:文學本質(zhì)的多元闡釋

        當代的文學觀念主要討論文學的本質(zhì)是什么。這是在確定的純文學概念下關于文學本質(zhì)論的闡釋,體現(xiàn)了文學界通過對文學本質(zhì)的探討完成新中國文學觀念的建構(gòu)的任務和目的。文學理論家在不同時期提出了多元化的觀點,主要有“意識形態(tài)論”“反映論”“語言論”“工具論”“文學生產(chǎn)論”“人學論”“文學活動論”等等。

        文學意識形態(tài)論的主要觀點是“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這個文學觀念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在《〈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導言》中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進行社會結(jié)構(gòu)的分析,對經(jīng)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及其相互關系做了經(jīng)典的論述,并指出上層建筑包括政治的上層建筑和觀念的上層建筑。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文學藝術作為一種觀念的上層建筑,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這種“更高地懸浮于空中的意識形態(tài)形式”同其他社會意識形態(tài)相互影響,并通過一定的中介,反作用于經(jīng)濟基礎。1944年,周揚編《馬克思主義與文藝》,其中使用了“意識形態(tài)”的詞語并進行了解釋。1957年,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的問題》中也使用了“意識形態(tài)”這個詞語。總體上,“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這種文學觀念是1949年之后中國文學觀念的主流。這個文學觀念也與蘇聯(lián)的文藝理論思想的影響密不可分。20世紀50年代,在蘇聯(lián)季摩菲耶夫《文學概論》、畢達可夫《文藝學引論》、柯爾尊《文藝學概論》的學理影響下,直接促成了國內(nèi)的文學理論家關于“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觀點。到了20世紀80年代,錢中文在蘇聯(lián)文藝理論——“文學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的說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文學是審美意識形態(tài)”①參見錢中文:《文藝理論的發(fā)展和方法更新的迫切性》,《文學評論》1984年第6期。的觀點,這個觀點明確強調(diào)文學具有區(qū)別于其他意識形態(tài)的審美屬性,得到了文學理論界的普遍認可。

        文學反映論認為文學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這種文學觀念一方面與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摩仿說”有聯(lián)系,但更多的還是來源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此有直接影響的是列寧的《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在這篇文章中,列寧說:“作為俄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快要到來的時候的思想和情緒的表現(xiàn)者,托爾斯泰是偉大的。托爾斯泰富于獨創(chuàng)性,因為他的全部觀點,總的來說,恰恰表現(xiàn)了我國革命是農(nóng)民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特點。從這個角度看,托爾斯泰觀點中的矛盾,的確是一面反映農(nóng)民在我國革命中的歷史活動所處的矛盾條件的鏡子”②[蘇聯(lián)]列寧:《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陸貴山、周忠厚編著:《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選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82頁。?!巴袪査固┑乃枷胧俏覈r(nóng)民起義的弱點和缺陷的一面鏡子,是宗法式農(nóng)村的軟弱和‘善于經(jīng)營的農(nóng)夫’遲鈍膽小的反映?!雹郏厶K聯(lián)]列寧:《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陸貴山、周忠厚編著:《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選講》,第283頁。列寧評價托爾斯泰的“鏡子說”,形成了影響深遠的文學反映論。蘇聯(lián)的文學理論家則對文學反映生活的方式進行限定,形成了“文學以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觀點。文學反映論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文藝理論界普遍認同的文學觀念,進入新時期,錢中文和童慶炳強調(diào)文學的審美屬性,先后提出了“審美反映論”,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文學生產(chǎn)論認為文學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chǎn)。馬克思在《〈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導言》中分析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的特點和規(guī)律時,提出了“藝術生產(chǎn)”的問題。在馬克思看來,文學創(chuàng)作一旦融入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chǎn)、分配、交換、消費”的生產(chǎn)鏈條中,也就成為“藝術生產(chǎn)”的組成部分,而被稱為“文學生產(chǎn)”。文學生產(chǎn)與物質(zhì)生產(chǎn)相比,是一種精神生產(chǎn),但同時文學生產(chǎn)又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chǎn),是通過文學語言的創(chuàng)造來實現(xiàn)的,而“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因而也為我自身而存在的、現(xiàn)實的意識”④[德]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1頁。,而且文學生產(chǎn)是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構(gòu)造”的。所以,文學生產(chǎn)中審美主客體交互作用,雙向生成。文學生產(chǎn)既有精神的特殊性,也有一般生產(chǎn)的普遍性。精神生產(chǎn)雖然受制于物質(zhì)生產(chǎn),但與物質(zhì)生產(chǎn)存在著發(fā)展不平衡的關系。1989年,何國瑞發(fā)表《藝術生產(chǎn)論綱》并主編出版《藝術生產(chǎn)原理》,將“藝術消費”的概念引入藝術生產(chǎn)論中,體現(xiàn)出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創(chuàng)新。⑤參見何國瑞:《藝術生產(chǎn)論綱》,《理論與創(chuàng)作》1989年第4期;何國瑞主編《藝術生產(chǎn)原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化產(chǎn)業(yè)的興起,使得文學生產(chǎn)論顯示了充分的合理性,也使得這個文學觀念得到了許多人認可。

        文學活動論認為文學是人類的一種特殊活動。這個觀點基于當代美國文藝學家M.H.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tǒng)》中提出的“文學四要素”的觀點。艾布拉姆斯認為文學是由作家、作品、世界和讀者這四個要素組成的一種活動。這是一個比較開放的理論,在世界、作者、作品、讀者四個要素的維度上可以分別生發(fā)出不同的文學觀念,如模仿論、表現(xiàn)論、本體論、接受論。在將四要素作為一個整體活動的時候,也能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如引入哈貝馬斯的交往對話行為理論,則可以將文學表述為文學作為一種符號(語言)系統(tǒng),圍繞著作品這個中心,作者與世界、讀者之間建立起來的是一種話語伙伴關系,所以文學活動是交往理性的展開的理想場所。⑥參見童慶炳主編:《文學理論教程》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與新時期文學創(chuàng)作對語言實驗、文體實驗的強調(diào)和革新緊密相關、最主要的文學觀念是語言論。語言論一方面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對文學是語言創(chuàng)造的精神生產(chǎn)相關,但更多的學理來源源于20世紀初出現(xiàn)的俄國形式主義文論和西方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以來的以英美新批評。它們對文學語言、結(jié)構(gòu)的語義學分析,以及自足的“文學文本”、文學本體研究,既在西方風行一時,也與當代作家文學創(chuàng)作中語言和形式的探索革新結(jié)合在一起,成為具有廣泛共識的文學觀念。

        在以上文學觀念之外,中國當代的文學觀念還有“主體論”“工具論”“人學論”等等,在此不再贅述。不論如何,這些多元的文學觀念,都立足于完備的現(xiàn)代學科體制下的文學,以現(xiàn)代的“純文學”觀念所指的詩歌、小說、戲劇、散文以及與之相關的批評和研究為對象,進行關于文學本質(zhì)的探討,總體上可歸結(jié)為關于純文學的本質(zhì)論。其中意識形態(tài)論、反映論、生產(chǎn)論、活動論等,都可以歸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范疇,反映了文學與社會生活的廣闊聯(lián)系,有其高度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語言論則屬于文學文本的自足性研究,直接闡釋了文學因何而美,作為一種典型的純文學觀念特別打動人心。

        (二)新世紀文學觀念的改變:開放融通的新文學觀

        在西方,以語言論為核心探討“文學的本質(zhì)”或者“文學性”的純文學觀念基本貫穿了20世紀,如形式主義文論和新批評在20世紀風行一時,影響巨大。不過,到了20世紀末以上文學觀念即受到了質(zhì)疑,后現(xiàn)代文論隨之興起。卡勒等人一方面不滿于形式主義以文本為中心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批判削弱了文學本質(zhì)(文學性)而泛化的文化研究,提出了更有啟發(fā)性的關于文學性和文學觀的探討。從其理論觀念來看,主要是從三個層面進行①賴大仁:《“文學性”問題的百年回眸:理論轉(zhuǎn)向與觀念嬗變》,《文藝研究》2021年第9期。:一是從文學的本質(zhì)特性而非文本特性;二是在現(xiàn)代文學觀念的形成和演變中看待這個問題;三是關注文學意義生產(chǎn)的機制、功能和價值。卡勒說:“我們應該把文學所有的錯綜性和多樣性看成是一種由來已久的機制和社會實踐。說到底,我們在這里討論的是一種‘機制’?!雹冢勖溃輪碳{森·卡勒:《文學理論入門》,李平譯,第44頁。美國文學理論家彼得·威德森對文學的性質(zhì)和功能的討論指出,“詩性、想象性、虛構(gòu)性、原創(chuàng)性、審美性,以及文學的特殊語言形式和修辭技巧都是文學的本質(zhì)屬性,而文學的功能則是創(chuàng)造‘詩性的現(xiàn)實’,并顯現(xiàn)出獨特的文化意義”③[英]彼得·威德森:《現(xiàn)代西方文學觀念簡史》,錢競、張欣譯,第194頁。。這一方面肯定了文學的審美性質(zhì),另一個方面也要求重視文學的文化功能,并考慮文學機制的形成。至于著名的文學理論家伊格爾頓,他不贊成從純文學的角度和因素去理解文學,他強調(diào)的是把文學放入社會意識形態(tài)結(jié)構(gòu)中去理解文學的歷史建構(gòu)和價值功能。

        與后現(xiàn)代理論相應的是,21世紀前后文學的邊界和內(nèi)涵也確實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網(wǎng)絡新媒介改變了純文學觀主導下形成的文學概念、雅俗之分以及文學等級秩序的文學版圖。而基于多樣的媒介、文學觀、讀者趣味等不同的文學生產(chǎn)和消費方式,文學也越來越多元而龐雜。持有一種純文學觀念明顯不能應對文學本身的發(fā)展呈現(xiàn)的多元面貌。因為全民寫作和評論使得文學藝術生產(chǎn)非常繁榮,同時紙媒和網(wǎng)絡文學沿著各自的路徑對讀者進行著不同的圈層分割,而不同圈層的讀者的文學觀念肯定有差異。此外,文學與各種知識結(jié)合也打破了文學的疆界:如民族志小說,除了小說所具有的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節(jié)編撰等想象性虛構(gòu)性之外等,還將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地方性知識”和族群文化納入小說世界,使小說往往具有民族志般的文化記憶功能;又如科幻小說,想象和幻想的世界建立在科學原理之上,形成小說的情境;再如那些涵蓋了地理山川、動植器物、神話傳說、物產(chǎn)風俗、科技工藝等的博物體小說,更體現(xiàn)對文學的豐富和文學疆界的拓展。李敬澤在首屆“無界”文學行動啟動式上所作的《作為哪吒的文學》中說:“文學的邊界是變動的”,“文學必須是活的,文學要向時代、歷史和變動不定的人類生活、人類經(jīng)驗開放,文學不能自律起來、封閉起來,不破不立、又破又立,破字當頭,立在其中,文學永遠要在它所不是中體認它自己是什么”,“在一個時代的生活、感性、想象、話語和思想中,那個文學的幽靈、文學的風如何閃現(xiàn)和吹動,我覺得這是比文體、文類等等更為根本、更為緊要的問題。這個時代需要我們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新的文學性”。④李敬澤:《作為哪吒的文學》(2021年8月10日),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3957292.

        純文學觀念在面對紛繁的文學現(xiàn)象和進行文學研究,特別是在古代文學研究時越來越顯得捉襟見肘,遭遇了適用性的危機。以文學本質(zhì)論的觀念去看待文學時,不論哪種文學觀念都只有部分的適用性,而純文學的“專業(yè)”的文學批評和藝術批評并不能時時發(fā)揮批評的對話和紐帶的功能在作者、作品和讀者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原因是一個文學批評從業(yè)者要全部熟諳當下紛繁的文學現(xiàn)象及其發(fā)揮的效應機制已經(jīng)幾無可能。于是人們發(fā)出了“去本質(zhì)化”的吁求,不再追求對文學是什么作以明確的界定,而是在發(fā)現(xiàn)文學的功能和形成的機制中去看待文學,文學成為一個開放的概念,才能適應當下的文學發(fā)展。而這,意味著一種功能主義和對話機制中新的文學觀念的生成。

        由此,我們看到純文學觀依然有許多擁躉,文學以想象和虛構(gòu)建構(gòu)人類情感世界的豐富多彩和深邃復雜,文學也依然以情動人充滿人文關懷和美的愉悅,基于文學的審美屬性的闡釋研究依然在啟悟人、感染人,文學也依然為人們提供娛樂和愉悅。同時,理性和倫理的世界也融合于文學中,來認知和反思人類的生活,而對于當下文學來說,融于其中的理性和倫理既要弘揚人類恒久的真善美價值,同時也彰顯當代性價值。它要求文學與社會、自然之間建立一種恰當?shù)穆?lián)系,涵納新時代的新知識、新體驗和新的價值導向,在新時代文學中實現(xiàn)具有當代性的情、義、理,以及與自然的融合。我們看到的越來越多的作品已經(jīng)超越了學科的邊界,越來越多地成為社會文化事件發(fā)揮其意義和功能。就像福斯特主編的《反美學:后現(xiàn)代文化論集》指出的,“在后現(xiàn)代社會,藝術成了文化,不再將自己封閉在象牙塔內(nèi),而是廣泛介入社會之中,美學或者審美不再是后現(xiàn)代文化的追求?!蟋F(xiàn)代藝術家扮演的是社會批評家的角色”①彭鋒:《走出藝術批評的危機》,《文藝研究》2021年第6期。。因此,文學在當下已經(jīng)不再是自足的審美文本,似乎又回到中國古典的“文”的傳統(tǒng)。從西方現(xiàn)代學科劃分的視角看,文學又回到了與其他學科的多元、共生、雜糅的文化系統(tǒng)中了。對于文學研究者而言,許多時候持有大文學觀,重建文學和廣闊的社會之間的關聯(lián)性,重新審視文學中的各種知識并力求融通,進行學習和對話性的理解批評從而實現(xiàn)文學的整體性文化功能及作用,應該更能促進新時代文學的發(fā)展。

        回頭再思考當下文學與中國古代文學傳統(tǒng)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研究文學觀念的變遷具有中國文學古今通變的學術意義。中國人的思想本來就推崇整合一體性與存在的連續(xù)性,所以古代的文學觀認為文學、社會、自然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與連續(xù)性,如劉勰的“時序”說、“物色”說。文章學雖論體式之異,但在文學整體功能上始終強調(diào)重教化、重實用等社會功能,如“宗經(jīng)”“征圣”“原道”等。而在作者、讀者和作品之間,中國文學本來也認為是一種對話交流的關系,如劉勰的“知音”說等等。至于文學研究,自漢代獨尊儒術以來,“我國學術,以儒為尊。儒家尚經(jīng)。經(jīng)羅萬有。……故古之學者,于學無所不通,于書無所不讀”②杜定友:《校讎新義》(上)北京:中華書局,1930年,第2-3頁。。故儒學為通學,而且成為兩三千年來中國學問以會通為主流,通中有分的治學之法和治學傳統(tǒng)。當下語境中的新文學觀,體現(xiàn)了對中國古代文學整體性功能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

        四、結(jié)語

        總之,文學“時運交移,質(zhì)文代變”③[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王志彬譯注,第496頁。,今天高度發(fā)達的信息技術、新媒體技術使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新的社會語境已經(jīng)影響了文學的生產(chǎn)機制、存在方式和發(fā)揮的功能。而現(xiàn)代的純文學觀以及文學研究是適應于學科分殊邏輯和知識分化理路建立的,如果它繼續(xù)按自身慣性和邏輯維系下去,依循自身的知識范式演化,必然使文學對社會的變化失去敏感性,造成文學知識的固化沉淀,使文學研究也成為僵化的知識和無效的話語。所以,思考文學觀念的變遷,是為了看清文學來時的路,也看清文學當下的歷史方位和向前看的方向。在當下的社會語境中,會通現(xiàn)代純文學觀與古代廣義的文學觀,并與其他現(xiàn)代學科多元、共生、雜糅、融合形成文化意義上的新文學觀念,是文學自身的變化及其發(fā)揮的全面、多維而廣泛的對話機能帶來的文學觀念的變革,這種變遷不是概念簡單的大小變化的問題,而是對文學理解逐步深化的過程?;诖?,我們可以說當下提出的“新文科”建設恰恰是對大文學觀的響應和文學建設的積極行動。

        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观看| 亚洲综合在不卡在线国产另类| 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老妇女性较大毛片| 午夜毛片午夜女人喷潮视频| 久久精品这里就是精品| 中文字日产幕码三区的做法步| 风流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天激情综合网|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亚洲乱亚洲乱妇| 久久久窝窝午夜精品| 精品中文字幕日本久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在线看| 区二区三区玖玖玖|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www| 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久久| www夜片内射视频在观看视频 | 国产肉体ⅹxxx137大胆|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福利专区| 亚洲岛国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自拍高清亚洲精品| 岛国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第二页| 蜜桃视频在线观看免费亚洲|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韩爱爱视频| 成人自拍偷拍视频在线观看| 门卫又粗又大又长好爽|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福利| 亚洲国产综合性感三级自拍|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第一集| 久久伊人色av天堂九九| 国产在线天堂av|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欧洲美女黑人粗性暴交|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小说 | 国产高潮精品久久AV无码| 人妻秘书被社长浓厚接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