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滿強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是一篇駢文,主要描寫了詩人與堂弟們在春夜宴飲賦詩的快樂場景。文章充滿了詩情畫意,彰顯了李白清新飄逸的文風。閱讀序文,讀者會感受到以李白為代表的唐人所展現(xiàn)出的強烈的生命意識。接下來,筆者就詳細談談。
一、浮生若夢:展現(xiàn)出唐人對生命易逝的悲嘆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崩畎渍J為,天地僅僅是萬物暫居的旅舍,個體生命與飛速流逝的時光相比,僅僅是匆匆過客。文章開篇以縱覽古今、俯仰天地的視角,闡明了萬物與宇宙之間的關系,以如椽巨筆,把時間的永恒、空間的無垠驚心動魄地呈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在巨大的時空背景下,萬物顯得渺小至極。作為人類,我們不過也是匆匆過客而已。這里其實凸顯了唐人的一種強烈的生命意識。與廣袤無垠、亙古不變的宇宙相比,個體生命“曾不能以一瞬”,故而作者會發(fā)出“浮生若夢”的慨嘆!
到了唐代,佛教思想已經(jīng)滲入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詩人借用“浮生”這一佛教用語,極力凸顯了生命的短暫易逝。《莊子·刻意》中提到:“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豫謀?!币馑际侨松鷣砀∮谑?,死后歸于平靜安然。人活在世上,就不必百般計較,順其自然就好。既然生命如白駒過隙,那么何不及時行樂,以排遣內(nèi)心的苦悶呢?
二、秉燭夜游:展現(xiàn)出唐人試圖延長生命的強烈愿望
既然時光不可逆轉,生命如白駒過隙,難道作為主體的人就無所作為嗎?不,古人已經(jīng)找到了一個消除這一煩惱的絕妙方法——秉燭夜游。目的是延長生命的長度。作者不由嘆道:“良有以也。”的確是好??!秉燭夜游不是真正的目的,延長生命的長度才是真正的目的。通宵達旦地縱情歡樂,以此來對抗稍縱即逝的時間。這在東漢末年的《古詩十九首》中也有體現(xiàn)。
春光明媚,柳樹如煙?!皼r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笔篱g的萬物如此溫柔多情,使得作者暫時忘記了心中的煩惱,開始和兄弟們共同飲樂。在他的眼中,在座的人都富有才華,堪比“幼而聰慧,擅長作文,深為族兄謝靈運所賞愛”的南朝文學家謝惠連。《謝氏家錄》中有記載:“康樂每對惠連,輒得佳語。后在永嘉西堂,思詩竟日不就。寤寐間忽見惠連,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嘗云:‘此語有神助,非我語也?!崩畎讓⑿值軅儽茸髦x惠連,委婉地表達了對他們的喜愛與贊賞之情,希望他們能夠?qū)懗黾炎?,不辜負這良辰美景。“吾人詠歌,獨慚康樂?!痹谖恼轮校畎走€以謝靈運自比。謝靈運是李白在詩作中提及比較多的詩人。在《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游仙詩中,李白寫道:“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边B夢里都穿著謝靈運穿的木屐,可見李白對謝靈運的喜愛。謝靈運當年徜徉于山水之中,發(fā)現(xiàn)了山水的真諦,寫出了“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這樣優(yōu)美的詩句。他一邊做官,一邊游山玩水,既擁抱自己的夢想,又放飛自我。這樣的人生讓李白羨慕不已。
李白有“酒仙”的美譽。他置身于美景之中,舉辦熱鬧的宴會,“開瓊筵以坐花”,急不可耐地開始與兄弟們推杯換盞。“月”乃“春夜”之月,“花”乃“桃李”之花。兄弟相會,花月交輝,高談闊論,其樂無窮。觥籌交錯間,“飛羽觴而醉月”;一輪圓月似乎已經(jīng)蒙上了一層氤氳的霧氣,照應了前面的秉燭夜游。
從這篇文章里,我們能很好地感受到唐人的生命觀與精神氣質(zhì)。他們一邊慨嘆時光流逝之快、生命個體之渺小,一邊快樂地度日,消磨著美好的時光,從不自怨自艾、顧影自憐。整篇文章的情感低而不沉、憂而不傷,展現(xiàn)了唐人樂觀進取的精神。
(作者單位:甘肅省靜寧縣文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