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丹扎西
(西藏自治區(qū)農(nóng)牧科學院 西藏 拉薩 850000)
西藏地區(qū)平均海拔高,冬春季節(jié)溫度低,物候期相對較短。在海拔3 200 m以上適宜種植區(qū)域內(nèi),宜選擇早中熟蘋果品種,如丹霞、新紅星等,或抗寒性好的品種,如寒富等;在海拔3 200 m以下區(qū)域,宜選擇抗性強的品種,如瑞陽、瑞雪、長富2號等。在選擇砧木時,應選擇抗性強的,如山定子、西府海棠等,中間砧木選擇M7、M9、M26等無病蟲害、根系發(fā)達的蘋果苗木,以提高果樹越冬能力。
蘋果果園一般選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條件較好的地塊。以栽植溝和栽植穴種植為主。采用栽植溝定植時,一般要求栽植溝寬150 cm,深150 cm。采用栽植穴定植時,栽植穴長100 cm,寬100 cm,深100 cm,砂土或瘠薄地可適當加大、加深。栽植溝或穴內(nèi)由底部至上分別填1/3秸稈、1/3有機肥和1/3熟土,其中有機肥與熟土攪拌均勻,及時灌水,待溝或穴內(nèi)的土壤沉降后方可進行苗木定植。
一般在秋季落葉后或春季萌芽前栽植,采用寬行密植的栽培方式,株距1.5~2 m,行距4~4.5 m。南北行向,一般每畝栽植密度為75~111株,水肥條件好、管理水平較高的果園可適當采取矮化密植。由于蘋果為異花授粉,栽植授粉不良的品種時應配置授粉樹,一般主栽品種與授粉品種的栽植比例為5∶1左右。定植時要將根系舒展開,嫁接口朝迎風方向,苗干扶正,邊填細土邊輕輕震動,向上提樹苗,踏實根系周圍土壤,使根系與土充分密接。定植后立即灌透水,并將樹盤用薄膜覆蓋以保濕增溫。
蘋果樹主要采用紡錘形樹形。一般樹干高約0.8 m,樹高2.5~3 m,中心干較直立,主枝10~15個,呈螺旋狀排列在中心干上,主枝長1~1.5 m,與中心干平均夾角約110°,主枝上不留側(cè)枝,直接培養(yǎng)結(jié)果枝組。拉枝是培育蘋果紡錘形樹形的關(guān)鍵,一般在新梢長到50 cm左右時,用繩子將主枝枝條拉到110°,并固定好,相鄰主枝間夾角不小于45°,使主枝錯落分布在中心干上,整個樹冠呈紡錘形。蘋果樹定植3年后,樹形基本形成,開始進入結(jié)果期。
5.1 授粉。蘋果自花授粉的結(jié)果率很低,一般是異花授粉,通常采用人工授粉、放蜂授粉等方法提高坐果率和改善果形,以獲得更好的效益。
5.2 疏果。疏果在落花后10 d開始,1個月內(nèi)完成。留果數(shù)量的確定方法主要有2種,第1種是以葉定果,一般按30~40片葉留1個果;第2種方法是以間距定果,一般20~25 cm留1個果,強壯枝適當多留,弱枝少留,內(nèi)膛多留,外圍少留或不留。留果時應選擇果形端正、中長果枝和果梗向下的果為主,去除果形不正、蟲果和梢頭果。
6.1 套袋前噴藥。蘋果套袋一般在落花后30~40 d。為了避免將套袋前已經(jīng)侵染果實的病蟲套入袋內(nèi),一般在套袋前2~3 d噴施1次殺蟲殺菌劑,藥液干后再套袋。一般3~5 d內(nèi)套完,否則應重新噴1次藥。
6.2 果袋選擇。對于較易著色的紅色品種,可采用內(nèi)面黑色的復合型單層袋或原色木漿紙單層袋;對于較難著色的品種,一般要選用雙層袋。
6.3 套袋方法。套袋時先撐開袋體,并打開袋底兩角的透氣孔,袋口向上或向下套入果實,使果實位于袋體中央,然后從袋體兩側(cè)依次按照折扇方式折疊袋口,最后再用鐵絲封住袋口。
在西藏,蘋果種植地區(qū)的土壤多為砂壤土,有機質(zhì)含量低,耕層較淺,保水保肥性差,因此,要加強果園水肥管理。澆水一般15 d左右進行1次,保持土壤見干見濕。果園施肥要根據(jù)樹齡和結(jié)果量而定,一般每生產(chǎn)50 kg果全年需追施純氮400~600 g,純磷300~500 g,純鉀200~400 g。
有條件的果園最好采用蘋果水肥一體化管理技術(shù),這種技術(shù)是農(nóng)業(yè)專家根據(jù)當?shù)氐耐寥罈l件和果樹各生育期對水肥的需求來設(shè)定的智能灌溉系統(tǒng),果樹需要多少就補充多少,具有節(jié)省水肥、減少污染、節(jié)省人工、提高果實品質(zhì)和果園經(jīng)濟效益等特點。
對于較易著色的紅色品種,一般在采收前10~15 d摘袋,對于較難上色的紅色品種,在采收前20~25 d摘袋。摘袋宜在早上和傍晚進行。摘除雙層袋時,先摘掉外層袋,隔3~5 d后再除去內(nèi)袋。為保證摘袋后的果實有一個良好的受光環(huán)境,一般在摘袋后進行疏枝、摘葉及轉(zhuǎn)果等操作管理,保證果實得到充足的光照,使果實著色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