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卓
(綏中縣政務服務中心西甸子鎮(zhèn)分中心)
在社會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大環(huán)境下,人民群眾對于食品要求越來越高,在此基礎上社會對綠色健康食品也更加重視。在進行蔬菜種植時,為預防和控制病蟲害發(fā)生,也會施用較多農(nóng)藥,而一旦蔬菜產(chǎn)品中農(nóng)藥殘留超標,將會對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造成一定損害,甚至危及人民生命。因此,要想提升蔬菜產(chǎn)品質(zhì)量,維護人體生命健康,就需不斷加強露地辣椒無公害栽培技術研究。
溫度:辣椒喜溫,但不耐受低溫寒害和高溫酷暑。種子萌發(fā)起始溫度為12℃,發(fā)育適溫是25~30℃,氣溫高于35℃或低于10℃,萌發(fā)較差或者無法萌發(fā);生長發(fā)育適溫是20~30℃,白天適溫為26~27℃,晚間溫度為15~16℃,溫差以10℃為宜;當氣溫低于15℃,其生長發(fā)育受到阻礙,如果繼續(xù)低于12℃,植株生長會受到侵害,低于5℃時,植株容易受寒害致死;開花后授粉結(jié)實適溫是20~25℃,當溫度達35℃以上時,由于植株花器發(fā)育不全或柱頭干枯而不能受精則會引起落花;果實發(fā)育轉(zhuǎn)色需要25℃;因此辣椒開花后需要充分降溫處理;辣椒開花前需充分灌水。
光照:辣椒屬短日照作物,喜光照,怕暴曬,對光時間適應性強。不管日照是長是短,只要氣溫適宜和營養(yǎng)條件較好,辣椒能較好完成花芽分化,但強光照則易誘發(fā)和加重辣椒病毒病、日灼病,而光照較弱時,植株行間郁閉過多,則容易引起落花落果;種子萌發(fā)要求黑暗條件,而植株生長則要求光照好。
水分:辣椒不耐干旱和澇災,植株自身需水量雖不是很大,但因根系不是十分發(fā)達,需勤澆水才可以長得好。
通常大果型品種對水分需求較大,而小果型品種的水分需求較?。环N子發(fā)芽要有足夠的吸水;幼苗期,植株對水分要求不高,要注意保持地面見干就濕;如果土壤濕度太大,則對根系發(fā)育不良,也容易造成植株徒長纖弱。
初花期開始隨植株生長量增大需水較多,但如果濕度太大也會造成植株落花;果實膨大期需要足夠水,供水不足會影響果實膨大,若空氣過干會引起落花落果。因此,供給足量水分,經(jīng)常保持地面濕潤是獲得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關鍵環(huán)節(jié)。
土壤與營養(yǎng):辣椒可栽培于各種質(zhì)地的土壤中,但選擇在地勢高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有機質(zhì)含量豐富、鹽堿較輕的壤土或砂壤土地種植最為適宜。
辣椒在營養(yǎng)需求方面,對于N、K的需要量大,對于P元素需求相對較少,對N、P、K肥力的搭配施用比例為1∶0.5∶1。辣椒幼苗期由于植株稚嫩,養(yǎng)分吸收量小,而需要肥質(zhì)較多;初花期切忌施N肥過多,防止引起植株徒長和延遲開花坐果;在植株盛果期是N、P、K肥的需求高峰,對于N、P和K吸收分別占其吸收總量的57%、61%和69%以上;N肥為枝葉發(fā)育提供養(yǎng)分,P、K肥對根系生長,果實膨大和果實著色有促進作用;一般每次收獲施肥一次。
篩選適宜本地土壤特征,氣候條件,抗病性強,坐果集中,門椒坐果節(jié)位較低,椒果顏色好,辣味中等,產(chǎn)量潛力高的新品種。
選背風向陽、地形平坦、便于灌溉的地方,土層深而肥沃,通透性強,鹽堿較輕的前茬未種植番茄、茄子、馬鈴薯和辣椒,有機質(zhì)含量較多的肥沃地塊或者庭院空閑地挖15厘米深,1.2~1.5米寬,10米長的苗床,便于育苗期間苗、通風煉苗,保持床面平整。
曬種:在播種前應選晴天曬種2天,可提高發(fā)芽勢和發(fā)芽率。
浸種消毒:曬過的種子可用55°C溫水(3份開水+1份涼水)浸泡,攪拌15分鐘;然后再使用10%磷酸三鈉溶液浸泡種子約15分鐘,將種皮黏液用水漂洗干凈,之后加入冷水降溫至35°C,種子浸泡6~8小時后瀝干水分進行催芽。
催芽:把經(jīng)過浸泡和消毒后的種子,放于潔凈潤濕的棉布中,卷包好后,用塑料袋潤濕,放在30°C的暗處催芽。催芽過程中每天要注意將種子包打開翻動,使種子透氣并受熱均勻,一般經(jīng)過4~5天后,有70%露出白色,則可選晴天進行播種。有時也會出現(xiàn)催芽溫度過高,燒傷種子或因為低于萌發(fā)適溫未萌發(fā);有的種子濕度大、包布太濕、種子多、積累厚,影響氣體交換,導致透氣不良、發(fā)生悶種和爛種等現(xiàn)象。在催芽過程中必須掌握適宜水分、溫度、空氣等條件,才能提高催芽質(zhì)量。
播期:利用小拱棚育苗,通常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棚內(nèi)最低氣溫穩(wěn)定通過15℃以后再行播種。
播量:按每667平方米種植地需用干種50克準備好種子。
播種技術要求:露白出芽種子點播在營養(yǎng)缽中,輕輕鎮(zhèn)壓使種子三面入土,然后使用拌過苗菌敵或多菌靈+敵百蟲營養(yǎng)土覆蓋,覆土厚約0.8~1厘米預防猝倒病生;播種后用2米柳桿隔80厘米搭拱架,灌入小水,從下往上浸潤營養(yǎng)缽土3/4扣棚膜,升溫保濕,防止“戴帽”出土。
溫度調(diào)控:按照“三高三低”原則合理開閉棚膜,調(diào)控各生長階段溫度。出苗前保持溫度較高,地溫為25~30℃,氣溫28~32℃;出苗后溫度降低,白天溫度保持25~28℃,夜溫10~13℃;心葉展開后溫度升高,白天溫度28~30℃,夜溫13~15℃;分苗前溫度較低,白天溫度25~26℃,夜溫10~13℃;分苗后溫度較高,白天溫度保持28~30℃,夜間溫度15~20℃;定植前溫度較低,進行低溫練苗,白天保持溫度23~25℃,夜間溫度10℃。
濕度調(diào)控:掌握既有足夠水分,也不過于潮濕的原則,針對性補水或降濕。播種時要澆足底水,一般到分苗時不會缺水;如濕度太大,可趁幼苗表面無水滴時將床面細干土篩出,床土太干可用噴壺適量澆水,不宜過多,保持土壤濕潤即可。
健壯辣椒苗苗齡通常為45~50天,株高18~25厘米,莖桿粗壯,節(jié)間短,莖粗約0.3厘米,真葉8~14片,葉色深綠,葉片大而厚;有70%~80%植株帶大蕾;無病蟲害;根系發(fā)育良好,生命力強。具有以上條件辣椒苗抗逆性好,插秧后緩苗迅速,易于成活。
在秋翻冬灌的基礎上,從3月下旬到4月上旬春灌,壓鹽堿,蓄足墑水,每畝灌60立方。
辣椒需磷鉀肥多于氮肥,犁地前,每畝可施用充分腐熟的優(yōu)質(zhì)農(nóng)家肥3000千克或者是高濃縮精制有機肥200千克,增施高磷鉀含量蔬菜專用氮磷鉀復合肥50千克(或三料磷肥15千克、尿素25千克、硫酸鉀25千克)、硼肥1千克。
施足基肥后要適墑耕犁,耕深30厘米,及時耙磨保墑,除凈殘茬殘膜,達到“齊、平、松、碎、凈、透”標準;整地做壟,底寬70厘米,溝底寬50厘米,壟高20厘米,開溝起壟后覆膜。
有效預防田間雜草。結(jié)合整地耙磨選擇除草劑,進行土壤封閉。按照每畝使用乙草胺原藥100~120毫升或33%施田補乳油原藥150~200毫升,對水40千克均勻噴霧,淺耙4~6厘米進行土壤封閉,主防禾本科雜草和部分闊葉雜草。
露地辣椒在苗齡45~50天,苗高18~25厘米,主莖葉片數(shù)8~14片時,適時移栽定植。壟面覆膜種植辣椒,通常采用(40厘米+60厘米)×25厘米定植模式,每畝定植密度約5333株,可收獲密度達4500株(約85%成苗率)。定植按行株距打孔,穴內(nèi)灌水,滲出2/3時,幼苗移出營養(yǎng)缽舒展幼苗根系,帶土放定植穴,切忌窩根,然后覆土埋在根莖結(jié)合處。
栽植后,適時澆足定植水;3~5天,澆緩苗水;門椒坐住后,每畝隨水追施水溶性氮磷鉀復合肥8千克。按“收獲1次,追肥1次”原則,每畝追施水溶性氮磷鉀復合肥8~10千克。膨大期大水漫灌易造成辣椒死亡,應輕澆水,勤澆水,水量不宜過大,以澆半溝水為宜,嚴禁大水漫灌越過壟面。若有積水現(xiàn)象,應立即排水。
在花期,植株葉面可以噴施磷酸二氫鉀150~200克+尿素100克/畝,為其生長補充養(yǎng)分。
辣椒病毒病應以預防為主,使用病毒快克1000~2000倍液或20%病毒A,濃度為500~700倍液或使用20%病毒靈5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
疫病可使用77.2%普力克水劑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一般可以每隔7~8天防治1次,連噴2~3次即可。
防治蚜蟲可以選用10%吡蟲啉或2.5%溴氰菊酯乳油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
防治斑潛蠅可使用20%斑潛凈1500~2000倍液或10%潛蟲殺800~1500倍液予以噴霧防治。
辣椒開花后60天果實成熟可分批采摘。采果時不應攜帶果柄以刺傷其它果實。為了避免鮮果爛果、裂果等現(xiàn)象發(fā)生,宜在果實轉(zhuǎn)色期或者半熟期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