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麗薇
(吉林省柳河縣孤山子鎮(zhèn)綜合服務中心)
馬齒莧為馬齒莧科馬齒莧屬1年生草本野生蔬菜,又名太陽光、馬齒菜、松葉牡丹、半支蓮、死不了、草杜鵑等。馬齒莧的適應性極強,能夠抵御高溫、干旱、高濕、高鹽和重金屬污染等,抗逆境能力較強,產品需求量逐年增加,經濟效益可觀,市場前景看好,市場潛力巨大,已在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廣泛種植,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野菜之一。馬齒莧是醫(yī)藥界、食品界普遍認可的“藥食同源”植物。近年來的科學研究表明,無論從藥理作用還是從食用保健作用看,馬齒莧都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良藥和天然綠色佳蔬。
馬齒莧具有藥用和食用雙重功效,馬齒莧性微寒,味酸澀,具清熱解毒作用。近年來的藥理實驗研究表明,馬齒莧具有較好的抗菌、降血脂、抗衰老作用,能夠松弛肌肉,抗炎、鎮(zhèn)痛及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馬齒莧產品本身含有豐富的鎂、鈣、鉀、硒、鐵等礦物質元素,且馬齒莧中多糖、蛋白質、甾酮和總黃酮等成分較多,其中含有的氨基酸品種繁多,含有ω-3-不飽和脂肪酸以及α-亞麻酸、β-亞麻酸等成分,同時還含有萜類和生物堿及去甲腎上腺素和褪黑激素,這些有效成分能夠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具有促進血液循環(huán),可預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種的保健作用。
馬齒莧是一種無污染無公害綠色食品,久食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發(fā)生率,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又稱“長壽菜”。馬齒莧口味獨特,營養(yǎng)豐富,藥用價值高,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對飲食品質要求的改善,對于蔬菜消費已從過去的數量型轉向質量型和保健型,此菜逐步成為暢銷市場的野生菜系,有很大市場開發(fā)潛力。
馬齒莧一般匍匐平臥于地,全身無毛,莖呈鮮艷紅紫。莖基部分枝向外伸展,長達3厘米。葉楔狀矩圓形至倒卵狀橢圓形,長10~25毫米,寬5~15毫米。葉為互生或對生的,鮮艷肥厚,肉質,無葉梗。苞片4~5,花色黃。蒴果、蓋裂、果內有多數種子、種子深棕色。7~9月份開花結果,至果成熟。種子千粒重約0.48克,發(fā)芽力可維持3~4年,若在干燥低溫條件下貯藏,可長達40年。馬齒莧這種野生蔬菜分布在全球溫暖地帶,大多都能生長在居家菜園,路旁,廣泛分布于田野荒地中,可以說資源極為豐富。
馬齒莧喜歡高溫高濕環(huán)境,而且能夠耐旱耐澇,呈現出向陽性,適應性較強。一般來看,其發(fā)芽溫度超過20℃,生長最適溫25~30℃,生長發(fā)育隨氣溫的上升而加速。主要肥料需求是氮素肥料;生長過程中土壤保持濕潤生長狀態(tài)更好。
馬齒莧生長健壯,對土壤無嚴格要求,為產出質量幼嫩莖稈和葉片,適宜選擇保水力較好的砂質壤土種植,注意選擇有陽光可照的田塊進行種植,以利促進莖稈和葉片茂盛生長。
2.2.1 品種選擇
野生馬齒莧種多見寬葉莧、窄葉莧及觀賞莧三種,寬葉莧莖稈粗壯,葉片大而厚,較耐干旱,為人工栽培首選。繁殖用播種、扦插等方式。育苗投放市場較早,經濟效益較高,適于大面積生產。
2.2.2 種苗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春播、育苗移栽或直播。育苗床需精耕細耙、整平碎細并澆透底水,即可條播和撒播,播后必須覆土,土厚以覆蓋種子為宜,出苗前必須保持田間溫度和濕度,但水不能過多地灌溉和澆灌,否則會使土壤板結而影響種子萌發(fā)和出土。一般需經10天才可出圃,出圃后要適時間苗使苗間距離達到4厘米以上,也可分苗,當分苗株行距為5厘米,4~5片真葉時種下。
扦插繁殖。通常全年都能進行,但以春季為好,選擇陰雨天開展,成活率較高。選擇壯苗并適時扦插栽培。馬齒莧人工栽培剛開始,市場供種渠道不多。通常春末、夏初由野生苗發(fā)枝較多,在生長旺盛健壯植株中挑選和采插穗,注意每段留3~5個節(jié)段,插穗入土約3厘米,行株距保持10厘米×25厘米為宜,通常選擇陰雨天插穗,如果必須晴天插穗,應于4時許,插穗后做好遮蔭措施,如果土壤水分不足,晚上仍需灌水至成活。注意田邊地腳下插稠(行株距為5厘米×3厘米),以備缺株補栽。
田間直播。早春土壤化凍時即可整地,每667平方米撒腐熟農家肥1800千克,深20厘米后耙細整平,按1.0~1.2米行距做畦,畦埂寬度約40厘米,當地表溫穩(wěn)定10℃以上時,畦上開2厘米深的淺溝,兩條淺溝間距10厘米,灌足底水后將細沙和馬齒莧籽均勻拌種后地栽溝內,播后覆細土約0.5~1厘米,再壓實保墑,需經10天即可出苗。每667平方米撒播用種約600克,條播用種約500克。為了使氣溫升高,畦面可加扣膜小拱棚。
種植地的選擇很重要,適宜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避風向陽的肥沃壤土或粘壤土地種植效果更佳。深度耕翻30厘米,清凈草根、碎塊雜物等后整平細耙做畦。畦寬1.3米,高約15厘米,畦溝寬20厘米。要結合整地每667平方米施入腐熟的堆廄肥2500千克和過磷酸鈣50千克作底肥。
一般每667平方米播種量150克。條播和撒播均可,條播容易管理。播前澆足底水,細土和細沙4~5倍量細土拌種,播后細土上蓋1厘米。春季建33厘米高塑料小拱棚升溫促其早發(fā)芽。夏季高溫撒播,將松碎肥土薄蓋,畦面蓋草或鋪遮陽網保持土壤濕潤。
春播在外界溫度達15~20℃時,將塑料小拱棚拆下,避免因溫度過高和濕度過大而引起病害。夏播時如果土面泛白,要立即灌水,出苗后揭去蓋草或者遮陽網。出現第1片真葉時,用人糞尿或200倍碳酸氫銨液進行催苗;苗高分別為5厘米、10厘米、15厘米時,每株間苗1次,最后按行株距10厘米×15厘米進行定苗。5~6月生長旺盛,要加強水肥管理,干旱到來之前馬齒莧要枝繁葉茂。采收前1周用30毫克/千克赤霉素液噴葉,可使植株葉色嫩綠提高產量。夏季如現蕾則可以多次摘心和追施氮素以促進枝葉生長和推遲開花結果。生長期還應加強中耕除草并結合根部培土防治病蟲害。蟲害以蚜蟲為主,病害以病毒病,葉斑病和白粉病等為主,發(fā)生后都可按照常規(guī)方法加以控制。
當幼苗高度達到25厘米時就應適時收獲,因為此時莖稈纖維含量較低,吃起來味道鮮美,藥用價值較高。第一次收獲之后,通常每10~25天采收1次,至10月初。每次收獲后,每667平方米追肥25千克碳酸氫銨一次。收獲后2天不要澆水,有利于傷口的愈合,第3天進行追肥以促進隱芽萌發(fā)。
5月上中旬選擇健壯植株移入留種地栽植,采收成熟的種子并晾干貯藏;或將部分花蕾選留于生產地,使種子自然脫落,扎根萌發(fā),直到長成植株??梢砸淮涡圆シN,連續(xù)收獲數年。
馬齒莧利用價值很廣。不僅營養(yǎng)價值很高,含有豐富的人體所必須的糖類、脂肪、蛋白質、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還有醫(yī)療保健功能。當今時代,人們對天然食品日益推崇,馬齒莧因純天然,無公害,富營養(yǎng),且具保健功能等優(yōu)點受到人們青睞。在歐洲,美國,各種顏色的馬齒莧食品應運而生。
目前,馬齒莧飲料、混合蔬菜汁、脫水馬齒莧、速凍馬齒莧、馬齒莧干粉已經在國內市場上研制成功。
加強馬齒莧使用價值宣傳,推介馬齒莧潛在價值;加強科學試驗研究,搞好馬齒莧分類學,進行科學引種馴化和遺傳改良工作,提升栽培生產技術和有關加工利用技術研究,為馬齒莧野生蔬菜的開發(fā)利用提供科學依據與技術支撐。隨著馬齒莧深入研究,有關馬齒莧的食用保健系列產品也會不斷開發(fā),如研制有清熱解毒作用的中成藥、嫩芽經加工制成各種美食。
馬齒莧野生蔬菜由于其具有較強的抗旱抗病和適應性特點,其市場需求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既能滿足人們生活需求,改善蔬菜品種結構,又能起到營養(yǎng)保健作用,獲得可觀經濟效益,還可以減輕對環(huán)境的破壞,前景十分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