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黑人文學反映的社會背景看“政治正確”在美國的語義側重流變

        2022-03-22 14:48:44張馨元
        文化與傳播 2022年5期

        張馨元

        引言

        “政治正確”已逐漸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一部分,2016年右翼民粹主義領袖特朗普反“政治正確”的競選與執(zhí)政理念將這個概念再次帶入大眾視野,并使其成為最具爭議的文化觀念之一。在當代美國話語體系中,“政治正確”(Politically Correct或Political Correctness)指在語言、行為和社會政策層面保護或是避免冒犯少數(shù)群體而形成的一種評價標準[1]。我國政治學者劉瑜將其概括為四個原則,即不能冒犯少數(shù)族裔、不能冒犯女性、不能冒犯同性戀人士、不能冒犯不同的信仰或政見持有者[2]。

        “政治正確”是一種政治文化,對其語義內涵變化的理解離不開結合其所處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作為反映種族歷史的鏡子,黑人文學一方面記錄了美國黑人在爭取解放與平權運動中所做的抗爭和付出的代價,另一方面也記錄了歷史進程中美國社會留給黑人群體文化與政治的烙印。結合美國黑人作家作品主題從書寫暴力和仇恨到開始思考黑人與社會關系的嬗變,能夠更準確地理解種族議題中“政治正確”在不同時期的涵義。具體來說,本文通過對不同時期黑人文學主題和內涵變遷的分析來考察種族議題“政治正確”語義框架中語義指向的不同側重。

        一、種族議題中的“政治正確”

        美國精英階層認為,在種族議題上奉行的“政治正確”原則體現(xiàn)了自由、平等、進步的價值取向。但當該價值日趨極端甚至在政治和文化中形成禁忌,并因此形成不合理的弱勢群體特權與主流群體被“逆向歧視”時,“政治正確”的概念又在美國引發(fā)了爭議。前總統(tǒng)喬治·布什曾在密歇根大學畢業(yè)典禮上的演說中批判“政治正確”:盡管它源于值得稱贊的愿望——清除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和仇恨言論——但它用新的偏見取代了舊的偏見,它宣布某些話題被禁止,某些表達被禁止,甚至某些手勢也被禁止[3]。由此可見,不同時期突顯的社會矛盾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社會情境,“政治正確”作為一種政治文化也應運而變。本文首先將“政治正確”置于框架語義學的視閾中進行分析和觀察,對其可能涵蓋的語義內涵進行梳理,為下文對其在不同時期的語義側重研究奠定基礎。

        (一)語義框架中的ICM

        框架語義學的哲學基礎是經驗主義,強調經驗在認知和語言形成發(fā)展中的作用。萊考夫指出,概念通過身體和大腦對世界的體驗而形成,認知和意義歸根到底是基于經驗[4]。赫爾德在《論語言的起源》中曾提到,語言并非先驗之物,一切觀念都只能通過人的感覺形成,語言是理性的映像[5]。在這一哲學基礎上,菲爾莫爾提出框架語義學,并用“直徑和圓”的關系來說明框架語義理論對概念的看法。直徑是一條連接圓周上兩點并且通過圓心的直線段,對其進行定義依賴于對圓的結構的理解。菲爾莫爾把直徑與圓之間的關系稱為概念顯像與框架的關系。在框架語義理論里,顯像指詞語所代表的概念,常被稱為概念顯像;框架則用來指代理解概念顯像所需的背景知識或概念結構。菲爾莫爾將框架定義為“一個互相聯(lián)系的概念體系”,要理解該體系中任何一個概念都必須依賴對其所屬的整個結構的理解[6]。

        事物的概念會因其所處背景知識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認知模型。那么,哪一種模型才能最準確地定義該事物呢?框架語義理論引入了理想化認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簡稱ICM)的概念。ICM指特定文化背景中,說話人對某領域中的經驗和知識所作出的抽象的、統(tǒng)一的、理想化的理解。它是建立在許多認知模型之上的一種復雜的、整合的完形結構,是一種有格式塔性質的復雜認知模型[7]。萊考夫曾對“母親”這一概念范疇作過ICM處理,提出只有完全滿足遺傳模型、生殖模型、養(yǎng)育模型、譜系模型和婚姻模型等五方面語義條件才能算作“母親”范疇的理想認知模型。但現(xiàn)實生活中對“母親”的用法,大多與ICM不完全相符,而只是突顯了某一個或幾個認知模型,例如:

        (1)他長得一點也不像他媽媽。(突顯了“母親”的遺傳模型)

        (2)失敗是成功之母。(隱喻,突顯了“母親”的生殖模型或譜系模型)

        一個概念的語義是通過ICM來解釋的,而ICM與客觀世界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適應情況,這就解釋了語義的不確定性、模糊性和多變性[8]。概念語義是主客觀互動的結果,所以,“政治正確”的概念并非一經形成就被固定,而是在時代變化、社會變遷中不斷變換角度,突顯該概念中不同的認知模型。

        (二)種族議題中“政治正確”的ICM

        “政治正確”是一個語義多變的詞,最早出現(xiàn)在1793年一宗民事案的司法判決中,此時“政治正確”的語義不具備意識形態(tài)色彩[9]。而它首次作為一個意識形態(tài)維度的概念,是由德國法蘭克福學派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提出的[10]?!罢握_”形成意識形態(tài)語義內涵與20世紀的左翼思潮密切相關,文化左翼和政治左翼共同賦予“政治正確”新的語義內涵。其中,文化左翼為“政治正確”增加了批判性語義偏向,而政治左翼則為“政治正確”增加了一致性和諷刺性語義偏向[1]。從框架語義學角度看,“政治正確”的ICM應該滿足批判性認知模型、一致性認知模型和諷刺性認知模型,下面分別對三種認知模型進行闡釋。

        一是批判性認知模型?!罢握_”概念頻繁出現(xiàn)在人們視野中始于1975年美國全國婦女組織主席卡琳·德科羅一次關于反對歧視的講話。雖然“政治正確”概念此時被正式提上桌面①在社會運動興盛的20世紀60年代,“政治正確”的提法在美國學術圈已然出現(xiàn),但這些表述或因其語境不同,或因其范圍有限,并未在美國社會中產生廣泛影響。直至1975年卡倫·德克勞的發(fā)言,對于美國社會中“政治正確”現(xiàn)象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被認為是“政治正確”在美國社會中的公開首倡。,但追根溯源,其起源應該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那場廣泛改變美國社會面貌的民權運動。這場為爭取種族平等的運動始于南部各州,后來遍及全美[11],并推動了旨在消除種族歧視、結束種族隔離的《民權法》的頒布,也推動了后來旨在保障求職者不因種族、膚色等因素被區(qū)別對待的“肯定性行動”的發(fā)生。經歷過這一場“思想質疑和精神解放”的社會運動之后,種族主義、白人權利至上觀念、對黑人使用歧視稱呼以及種族隔離政策都成為“政治正確”批判的對象。

        二是一致性認知模型?!罢握_”概念的另一個內涵是與政治主流在行動和思想上保持一致。因此,是否在思想上及行為上與官方保持一致,是衡量“政治正確”與否的標桿。例如1934年,《紐約時報》報道稱,納粹德國只向“政治正確”的純粹雅利安人發(fā)放報道許可。1953年,切斯勞·米洛斯在他的著作《俘虜?shù)乃枷搿分惺褂昧瞬ㄌm語poprawny politycznie(政治正確)等等[1]。作為消除種族歧視制度保障的《民權法》,其特點是刻意強調保護弱者和弱勢群體,其出發(fā)點不是所謂“社會的利益”,即社會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而是一種道德和精神的訴求,是以多數(shù)人達成一致來統(tǒng)治社會的民主制度,這對當時的美國來說算是一種社會進步。

        三是諷刺性認知模型。20世紀20年代,意識形態(tài)性質的“政治正確”出現(xiàn)后,政治左翼話語已為其賦予了諷刺性內涵。1921年,“政治正確”出現(xiàn)在美國工人黨與美國社會主義工黨相互諷刺的語境里,表達了對雖具相同理念但又過分死板追隨黨派路線的極端分子的不滿和諷刺[12]。同時期佐證此說法的還有理查德·費爾德斯坦,其著作《政治正確:來自左派文化的回應》中記錄了赫爾伯特·科爾談到他在20世紀40年代第一次聽說“政治正確”的說法,在當時語境中用作貶義,指左派內部的一些人過度忠于黨派路線而枉顧其導致的惡劣影響[13]。

        不同歷史時期和社會情境為“政治正確”提供了不同的概念結構。每一種背景中,“政治正確”的語義都不盡相同,會體現(xiàn)出其ICM中的某一個或幾個認知模型側重。

        二、美國黑人文學與種族議題中的“政治正確”

        文學作品是在某一種歷史語境下產生的。本文選取黑人文學作為考察“政治正確”歷史語境的依據(jù),按“政治正確”語義流變的歷程分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20世紀七八十年代、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三個時期來梳理美國黑人文學的變遷。具體方法是從三個時期分別選取一部黑人文學作品,并基于該作品反映出的社會歷史情境來判斷該時期“政治正確”的語義偏向。對這部分的論證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所選黑人文學作品是否能夠反映該時代的社會面貌?

        第二,作品中反映當時社會美國黑人怎樣的處境和種族關系?

        第三,基于當時種族關系的社會情境導致了種族議題怎樣的“政治正確”語義偏向?

        (一)20世紀五六十年代

        20世紀50年代是黑人文學發(fā)展的第二個高峰,佳作迭出。這一時期,民權運動背景下種族議題被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黑人作家都喜歡通過描述黑人艱辛成長的歷程來展現(xiàn)黑人族群的生存慘境、白人對黑人的壓迫與忽視以及黑人最終放棄幻想進行反抗的過程。到了60年代,白人對黑人的暴力鎮(zhèn)壓升級,黑人爭取平等權利的斗爭也隨之進入最激烈時期,因此黑人文學變成向白人抗戰(zhàn)的“武器與喉舌”。

        1.拉爾夫·埃里森作品《看不見的人》

        當代著名美國黑人作家拉爾夫·埃里森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美國小說家之一。1952年,埃里森出版小說作品《看不見的人》(Invisible Man),次年憑此書摘得美國國家圖書獎①美國國家圖書獎是美國文學界的最高榮譽之一,始于1950年,每年11月在紐約頒獎,設有小說、非小說、詩詞、少年圖書四個大獎,頒發(fā)給前一年出版的文學作品。。埃里森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受到另一位杰出黑人作家理查德·賴特的啟發(fā)與幫助,在創(chuàng)作題材的廣度和深度上又超越了后者。他將黑人題材小說的內涵升華到對整個社會層面身份問題的思考,比同時代的杰出黑人作家如鮑德溫等擁有更廣泛和深遠的影響力[14]。埃里森在《看不見的人》中旁征博引,運用了豐富的象征模式,該作品被稱為“現(xiàn)代美國黑人生活的史詩”。

        2.“壓迫”與“反抗”的種族關系

        這本小說主要描述了一位黑人青年對白人社會從渴望融入到徹底失望的蛻變過程。全篇共分為四個階段:一是認清虛偽卑鄙黑人校長的真面目;二是被白人醫(yī)生切割記憶后對自我身份的反思;三是被“兄弟會”利用與排斥;四是參與黑人騷亂活動被黑人拉斯和白人警察一起追殺落入礦洞而成為名副其實“看不見的人”。在這場幻滅的每一階段,都有白人的參與。

        “看不見的人”道破了黑人在當時美國社會中的生存處境:在白人主宰的社會中,黑人被忽視、沒有任何地位。對于黑人的遭遇,白人社會視而不見。小說主人公經歷了一連串希望幻滅的打擊,一方面體現(xiàn)了黑人族群生活的悲慘境況。另一方面體現(xiàn)了被邊緣化的黑人族群想要獲得社會存在感的艱難及其命運完全掌握在白人手中的無奈。埃里森通過小說發(fā)出預示:美國社會種族關系日趨緊張,矛盾逐漸激化,沖突不可避免地會像火山一樣爆發(fā)。這一時期美國社會中白人與黑人之間的種族關系可以概括為兩個關鍵詞——“壓迫”與“反抗”。

        3.“政治正確”的批判性語義偏向

        埃里森通過作品《看不見的人》揭示了美國理想價值與強加在黑人頭上的種種局限(如種族隔離政策等)之間存在著的巨大鴻溝。因為這道鴻溝的存在,也因為黑人反抗意識的覺醒,才使得黑人平權成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民權運動重要的內容與使命之一。

        民權運動中,“政治正確”經歷了深刻的社會化、本土化,并與美國社會運動的議題相結合,其中就包括黑人的平權運動。在這種背景下,反種族主義成為“政治正確”的內涵之一,而“反對種族歧視”也成為對待種族議題的主要基調。“從精神上、理智上、輿論上不合理、不人道地進行種族區(qū)別對待”成為“政治正確”批判的對象。在觀念上,種族議題“政治正確”批判“白人男性群體”或“父權制”的社會結構,突出了文化領域的批判性,顛覆了白人群體比有色人種優(yōu)越的觀念;在語言上,種族議題“政治正確”禁止在語言上歧視黑人,出現(xiàn)了早期的一批禁忌詞,比如“黑人”的詞匯成為禁忌,逐漸被“非洲裔美國人”所替代;在政策上,種族議題“政治正確”推動了種族問題領域一批法律和政策的頒布,如《美國民權法》《選舉權利法》、肯尼迪政府10925號行政命令以及約翰遜政府11264號行政命令等,廢除了種族隔離,并實行了“肯定性行動”[1]。

        以上構成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種族議題的社會情境,而基于該情境之上的“政治正確”主要體現(xiàn)了批判性的語義偏向。

        (二)20世紀七八十年代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是美國黑人女性作家的興盛時期。隨著民權運動結束,社會種族矛盾趨于緩和。黑人作家們不回避種族主義的消極影響,同時也對其進行了深刻反思,“重新審視過去,重建被割裂的家庭紐帶,把注意力從當下的貧民窟生存困境轉向更廣闊的歷史圖景”[15]。

        1.托妮·莫里森作品《所羅門之歌》

        美國著名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于1977年出版成名作小說作品《所羅門之歌》(Song of Solomon),同年憑此書獲得美國國家書評人協(xié)會獎①美國國家書評人協(xié)會獎是由美家圖書評論界推出的一年一度美國文學獎,用以推廣“用英文出版的最好的書籍和評論”。。1993年莫里森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瑞典文學院給予她的評價是:“她的作品想象力豐富,富有詩意,顯示了美國現(xiàn)實生活的重要方面?!蹦锷抢^賴特和埃里森之后最有才華和成就的當代黑人作家,她的作品往往以美國黑人的生活為背景,通過關注黑人群體的現(xiàn)實生活,講述一些很少被提及,甚至被刻意隱藏的人物故事,借此探索美國黑人的歷史和命運。她在2019年6月上映的紀錄片《托妮·莫里森:我的作品》中說:“歷史總是證明,書籍是第一個進行某些戰(zhàn)斗的基地?!盵16]莫里森是一位極具時代責任感的黑人作家,她極力倡導文學創(chuàng)作與政治相結合,因此作品具有很強的時代性。

        2.“隱形歧視”和“認同重建”的種族關系

        《所羅門之歌》是莫里森在20世紀所著7部小說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說主人公黑人奶娃出生于中產階級家庭,在黑白兩種文化的矛盾交織中成長。后來,他通過對祖輩文化的尋根,最終接受了內心深處的黑人靈魂。小說首先描述了三條具有代表性的道路來展示黑人為擺脫困境和尋找出路做出的努力,分別是奶娃的祖父、外祖父和父親“只謀求經濟出路”的道路,姑姑“世外桃源”的道路和奶娃朋友吉他“以暴抗暴”的道路。然后通過三條道路的悲劇收場來說明:在被種族歧視意識形態(tài)主導的美國社會中,黑人尚未尋找到適合的發(fā)展道路[17]。之后又通過奶娃在南方發(fā)掘到自己家族的歷史、逐步走出自我中心的泥沼以及擯棄了符合白人價值觀的生活方式等情節(jié),表達莫里森為這個時代黑人認同困境找到的出口:應追尋和振興本族文化傳統(tǒng),找回自己的種族身份歸屬,重構被忽視、被遺忘、被壓抑的民族文化。

        《所羅門之歌》不再將抗議與批判作為小說主旨,而是更多地將目光從向外轉至向內,開始思考黑人群體如何追求自我的觀念解放和價值實現(xiàn)以及黑人族群作為一個整體該如何在白人文化主宰的美國社會中追求自身的民族價值與族裔身份認同求得共存的問題。

        通過《所羅門之歌》,讀者對其反映的美國社會種族關系得到兩點認知:第一,民權運動之后,美國社會中的種族歧視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黑人應該享有的權利以政策形式被確定下來,精英階層試圖在一個充滿不平等的世界里表現(xiàn)其同情和保護弱者的道德。種族主義不再像過去那樣表現(xiàn)為赤裸裸的種族迫害、種族壓迫以及種族歧視,而是演變?yōu)橐环N隱性的種族歧視。第二,種族歧視由明轉暗使得黑人族群的訴求從“要求平等權利”轉向“希望族群身份得到認同”,在多元文化背景的社會生活各方面都能獲得一席之地。如將這一時期白人與黑人之間的種族關系概括為兩個關鍵詞,應該是“隱形歧視”和“認同重建”。

        3.“政治正確”的一致性語義偏向

        《所羅門之歌》的主人公奶娃不再是掙扎在社會底層和生活邊緣的黑人形象,他生于中產階級之家,擁有比較豐富的物質資源。與埃里森《看不見的人》主人公相比,他有兩個明顯的不同之處。從微觀情節(jié)上看,《看不見的人》主人公在大學畢業(yè)后回到南方是為了追尋“做上等黑人”的夢想,而奶娃在31歲時奔赴南方是因為生活無聊,去探險淘金。從宏觀主題上看,雖然兩本小說主題都是主人公尋找自我的過程,但《看不見的人》突出的是要認清種族歧視真相,不要對白人心存幻想,而《所羅門之歌》表達的是黑人族群該如何在黑白融合的多元文化下構建種族身份歸屬。由此可見,美國黑人族群的訴求已經發(fā)生改變,種族議題“政治正確”的語義內涵也必然隨之而改變。20世紀七八十年代,倡導多元文化主義成為種族議題“政治正確”新的語義內涵。它認為,美國是一個多元民族和族裔構成的國家,而非由某一主導民族和種族構成;美國文化應為一種多元文化,而非僅僅是新教文化;美國的傳統(tǒng)是由各民族、種族和文化傳統(tǒng)的美國人共同構成,所有族群認同和族群權利都應受到尊重[18]。

        在教育層面,伴隨多元文化主義的興起,“政治正確”開始在美國大學中蔚然成風。作為民權運動中曾經的主力軍,美國大學生以“政治正確”批判社會中對于少數(shù)族裔的歧視與不平等待遇,例如以什么原則處理高校課程設置、學術研究等方面涉及少數(shù)族裔敏感議題的內容[19],或將少數(shù)族裔相關專題研究納入課程體系等[1]。

        在歷史學層面,持多元文化主義歷史觀的學者認為,美國歷史與傳統(tǒng)是多族裔共同經歷、相互作用的結果,他們認為應對歷史重新追本溯源以幫助學生全面、正確認識美國社會中存在的種族歧視等問題[18]。

        在就業(yè)層面,多元文化主義要求政府推行“肯定性行動”,維護少數(shù)族裔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權益。在政府公職、公立學校教職、公司員工招聘及大學錄取中,都要讓少數(shù)族裔占有一定比例[1]。

        當倡導多元文化主義成為社會主流時,整個美國社會都在教育、史學、就業(yè)等公共事業(yè)領域盡量體現(xiàn)出對“多元”的包容,這符合美國社會的自由派精英期望通過倡導“政治正確”來扶助和善待弱勢、實現(xiàn)平等的理想。因此,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政治正確”體現(xiàn)了一致性語義偏向。

        (三)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

        2008年,奧巴馬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tǒng)。有人樂觀地將其視為美國擺脫種族主義的歷史性事件,并認為美國從此進入“后種族時代”。在這一時期,黑人文學的主題和類型都表現(xiàn)出多樣性的特征。除了“非洲裔”這個身份標簽外,已很難在黑人作家身上找到更多共性。不少作家公開表示不希望被特別關注其族裔身份,更愿被視為作家而非黑人作家。隨著時代變遷,種族議題仍然非常重要,但意蘊與內涵已然不同。黑人文學不再帶有曾經那種明顯的種族政治屬性。若要描述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黑人文學的特點,一方面是體現(xiàn)了更加微妙的種族主義,另一方面是更加多變而缺乏一致性。

        1.保羅·比蒂作品《出賣》

        保羅·比蒂2015年出版小說《出賣》(The Sellout),2016年憑此書成為首位獲得被視為英語小說界最高榮譽的英國布克獎的美國作家①布克獎,是每年頒發(fā)給用英文寫成并在英國出版的最佳原創(chuàng)小說的文學獎。布克獎的獲得者通常會得到國際上的聲望和成功,因此這個獎項對書本的銷售具有重要意義。布克獎每年頒發(fā)一次,只頒予仍在世的人。。評委會主席阿曼達·福爾曼評論《出賣》是“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小說,它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諷刺,用幽默掩飾了激進的嚴肅,”福爾曼還認為比蒂“粉碎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信條,用機智、銳氣和怒罵直擊種族和政治禁忌”[20]。同年,《出賣》還獲得了美國國家書評人協(xié)會獎,并被《紐約時報》評為年度十佳[21]。英國《衛(wèi)報》給予此書高度贊譽,稱其為“近年來最具鞭撻力的美國諷刺作品”[22]?!度A爾街日報》贊揚它是一本最高水準的斯威夫特式諷刺小說,“就像在一個擁擠的劇院有人喊了一聲‘著火了’,比蒂在這個后種族世界里在你耳邊來了一句‘種族主義’”[23]。

        2.“分化”與“隱蔽”的種族關系

        保羅·比蒂在小說《出賣》中戴著幽默和調侃的面具,撕開了“后種族時代”的溫情面紗。小說《出賣》的主人公是一位黑人男子,而其最大敵人是當?shù)刂谌怂枷爰?、左翼知識分子領袖柴什。柴什是黑人內部“政治正確”派代表、偽善的功利主義學者和沽名釣譽的偽學者。他一邊剽竊他人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并取代其成為黑人民意領袖,另一邊又住在白人區(qū)、享受同白人一般的財富和地位。他以“政治正確”的口號作為幌子來嘩眾取寵,為自己謀求利益和政治影響力。他表面上代表黑人發(fā)聲,實際上卻根本不在乎窮苦黑人同胞的死活。同時,比蒂借助后現(xiàn)代主義的荒誕背景,對美國種族不平等現(xiàn)狀進行了揭露,并指出種族歧視只是以更隱蔽的形式存在[24]。比蒂通過《出賣》展示了“后種族時代”的美國處在一種黑白種族混合卻不平等的狀態(tài):一方面,占大多數(shù)的黑人底層民眾仍深受種族主義遺留問題困擾;另一方面,黑人內部發(fā)生分化,其中一些人雖躋身到美國社會階層頂部,成為主流社會的領導者或決策者,但卻戴著為黑人族群發(fā)聲的偽善面具為自己謀利。在“后種族時代”的美國,白人與黑人之間的種族關系可概括為兩個關鍵詞——“分化”與“隱蔽”。

        3.“政治正確”的諷刺性語義偏向

        比蒂在《出賣》中通過將問題放大到夸張變形來觸發(fā)讀者對現(xiàn)實的思考。例如,柴什致力于修正名著中的種族主義思想和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用語,編輯出版沒有“黑鬼”一詞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并將此書重新命名為《非裔美國人吉姆和他的被保護人年輕的白人兄弟哈克貝里·費恩在尋找失去的黑人家庭組織過程中含有貶義色彩的自由的心智歷險記》。這諷刺了美國種族議題中的“政治正確”已經變形并背離其最初設定的軌道。再如,主人公的父親在他二十歲時因阻撓便衣警察詢問流浪女子而遭到槍殺,這件事聽起來確實比較夸張,可是聯(lián)想到2013年興起的“黑名貴”運動以及2020年讓種族歧視再次變?yōu)闊狳c議題的“弗洛伊德之死”事件,就知道這并非玩笑??傊?,隨著美國社會的種族關系再次發(fā)生變化,黑人族裔群體不僅仍遭受著來自白人社會的“隱匿性種族主義”壓力,還經歷著其群體內部的分化,種族議題的“政治正確”內涵必將隨之發(fā)生新的變化。

        在種族議題上堅持“政治正確”的原則,本意是規(guī)避歧視邊緣弱勢群體,但種族歧視并沒有真正消失。龐大的黑人族群在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健康狀況等方面仍處于美國社會底層。同時,黑人群體內部也日益兩極分化,成功的黑人精英更傾向于白人精英的價值模式,從文化認同上也與傳統(tǒng)黑人文化慢慢疏遠?!罢握_”最后只淪為束縛自由的語言禁忌和行為禁忌,甚至還發(fā)展成不容侵犯與質疑的“行為法則”,導致很多矯枉過正的事例。例如,《紐約時報》在1990年10月的一則新聞中報道:德州大學一門寫作課程要求所有學生在寫作中必須遵循“肯定性行動”的原則,該做法受到該校一位教授的抵制。該教授發(fā)出“你們不能要求我在課堂上必須根據(jù)學生在‘政治正確’方面的思考來給分”的憤怒吶喊[19]。進入21世紀,“政治正確”的適用范圍還在擴大,如2002年密西西比州一位共和黨參議員因發(fā)表涉及種族隔離的不當言論而被迫辭去參議院少數(shù)黨領袖一職等等?!罢握_”體現(xiàn)出的極端性日益深入公眾生活之中[25]。因而,保守派以諷刺和貶義的口吻使用“政治正確”,反對美國高校中激進的教學方式以及自由派媒體的刻意宣傳,批評“政治正確”侵害個性與價值中立,認為“政治正確”摧毀了美國政治文化傳統(tǒng)。保守主義者認為自己正在“從‘政治正確的多元文化主義者’那里拯救西方文明的智識成就,而這些人正試圖用劣等的文化形式取代穩(wěn)固的規(guī)范”[26]。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政治正確”一方面因其矯枉過正和極端性遭到右翼保守派的抵制和嘲諷,另一方面因未能真正消除種族歧視和黑人內部分化而無法得到黑人認同。這時,種族議題的“政治正確”就體現(xiàn)了諷刺性語義偏向。

        結論

        在美國社會中,種族議題“政治正確”的語義內涵隨其所處歷史情境的變遷而改變。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黑人文學描繪了種族壓迫與抗爭的情境,這一時期的“政治正確”偏重對白人至上主義等種族主義價值觀的批判;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黑人文學突出了尋求身份認同與渴望黑白融合的情境,這一時期的“政治正確”偏重其與精英價值吻合、包容多元文化的一致性語義內涵;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的黑人文學表現(xiàn)了族群外遭受隱匿性種族歧視與族群內黑人兩極分化并存的情境,這一時期的“政治正確”因其無法真正保護黑人群體利益同時又損害了主流白人群體利益,側重于諷刺性的語義內涵。

        2020年5月發(fā)生的“弗洛伊德之死”事件再次將種族議題推上美國國內和國際輿論的風口浪尖,也點燃了美國反種族歧視的憤怒之火。文學反映現(xiàn)實,在這樣的情境中也許會有黑人作家創(chuàng)作出令人深思的作品。在接下來的時期里,“政治正確”是否會繼續(xù)改變其語義側重?還是會有新的元素被加入其概念的ICM呢?只能交給時間來回答。

        亚洲妇女水蜜桃av网网站| 国产精华液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不带套日出白浆免费视频| 日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 久久国产欧美日韩高清专区| 求网址日韩精品在线你懂的| 伊人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 91视频免费国产成人| 东风日产系列全部车型| 亚洲中文av中文字幕艳妇| 国产色在线 | 亚洲| 丝袜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在线| 伊人青青草综合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 亚洲嫩草影院久久精品| 免费成人毛片| 扒开非洲女人大荫蒂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网|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色一区二区| 手机在线亚洲精品网站| 欧美饥渴熟妇高潮喷水水|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网老熟女 | 99re6久精品国产首页|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桃蜜| 无遮挡18禁啪啪羞羞漫画| 欧洲熟妇乱xxxxx大屁股7|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狠狠| 中文字幕漂亮人妻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四虎| 一区二区三区日本大片|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三四区| 在线精品无码字幕无码av| 国内精品大秀视频日韩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美女av| 色综合天天综合欧美综合| 日韩精品无码av中文无码版| 国产裸体AV久无码无遮挡| 91色老久久偷偷精品蜜臀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