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 鄭小明 張清 馮平
直腸癌是消化科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直腸癌的臨床發(fā)生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1]。直腸癌主要是由于直腸組織細胞發(fā)生病變進一步惡化導致的,長期臨床實踐證明,治療早期直腸癌的最有效的手段為外科手術治療[2]。傳統(tǒng)開腹手術術后腹腔及切口感染率較高,且對臨床并發(fā)癥的控制作用較弱,而單孔腹腔鏡腹會陰手術是一種新型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方式,其具有安全性高、可行性強的優(yōu)勢,且腹腔鏡手術切口小、術后感染率低[3]?;诖?,本文選取60例直腸癌患者進行分析,旨在探究其對機體免疫功能及血清補體C3、C4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7月-2021年4月肇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0例直腸癌患者。納入標準:(1)均經過肛門指診、腸鏡及組織病理檢查明確診斷為直腸癌;(2)均具備直腸癌根治術手術指征。排除標準:(1)直腸癌復發(fā)患者;(2)年齡較大,基礎病多,難以耐受長時間腹腔鏡操作;(3)既往有較大的腹部手術史;(4)術前存在腸梗阻或腹腔廣泛粘連。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n=30)與對照組(n=30)。觀察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39~70歲,平均(56.54±5.33)歲;對照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40~71歲,平均(56.38±5.2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者對研究均知情同意。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開腹經會陰聯合Miles手術治療,給予患者全身麻醉,指導患者采取頭低腳高膀胱截石位,采用左旁正中切口或腹部正中切口,依次分離直腸、乙狀結腸及左右側系膜,會于腹膜返折處,并于腸系膜下血管根部處結扎。觀察組采用單孔腹腔鏡腹會陰聯合Miles手術治療,具體方法如下:(1)給予患者全身麻醉,指導患者采取仰臥截石位,于患者左下腹擬行結腸造口處縱行切開約2 cm,逐層切開皮膚及皮下脂肪,氣腹針穿刺成功后充入CO2,建立CO2氣腹,氣腹壓力維持在13 mmHg,建立成功后經此切口放置10 mm穿刺器,通過特殊的可轉腕單孔腔鏡器械放入腹腔鏡對患者腹腔進行探查。(2)變換患者體位,采取頭低右傾,將患者乙狀結腸側腹膜及其系膜用超聲刀切開并游離,并用結扎鉗夾閉腸系膜下動脈,同時將遠端沿骸前間隙、兩側及直腸前間隙游離直腸切斷,直至肛提肌。手術操作期間注意保護患者輸尿管,并及時對周圍淋巴結及脂肪組織進行清理。(3)對患者進行會陰部操作,首先封閉肛門,以肛門為中心,前方從會陰中點開始,后方至尾骨尖做一橢圓形切口,緊接著逐層切開直至肛提肌,并對患者坐骨直腸窩內脂肪進行及時清除。(4)重新建立氣腹,對患者腹腔進行沖洗探查,若無活動性出血,逐漸將腹壁切口擴大至3~4 cm,提出乙狀結腸斷端,對乙狀結腸造口通過雙層縫合固定,注意保證造口腸管正常血運。
(1)比較兩組術前和術后24、72 h的補體C3、C4含量。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血清補體系統(tǒng)中C3、C4含量,采集患者肘靜脈血5 ml,置于EDTA抗凝管,以2 000 r/min離心20 min后分離出血清,于冰箱保存,應用AMS-3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行免疫比濁法測定兩組補體系統(tǒng)中C3、C4含量。(2)比較兩組術前和術后3 d的免疫功能指標。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兩組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CD4+、CD8+水平,計算CD4+/CD8+。(3)比較兩組術前和術后的免疫球蛋白水平。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兩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前,兩組補體C3、C4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24 h,兩組C3、C4水平均高于術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72 h,觀察組C3、C4水平與術前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72 h,觀察組C3、C4水平均低于術后24 h,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術后72 h的C3、C4水平均高于術前,但低于術后24 h,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24、72 h的C3、C4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補體C3、C4水平比較[g/L,(±s)]
表1 兩組血清補體C3、C4水平比較[g/L,(±s)]
*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與本組術后24 h比較,P<0.05。
術前 術后24 h 術后72 h 術前 術后24 h 術后72 h觀察組(n=30) 1.07±0.14 1.24±0.06* 1.05±0.12# 0.41±0.13 0.57±0.09* 0.38±0.10#對照組(n=30) 1.06±0.21 1.35±0.12* 1.21±0.06*# 0.40±0.12 0.68±0.11* 0.47±0.13*#t值 0.217 4.491 6.532 0.310 4.239 3.006 P值 0.829 0.000 0.000 0.758 0.000 0.004組別 C3C4
術前,兩組CD4+、CD8+、CD4+/CD8+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兩組CD4+、CD4+/CD8+水平均低于術前,兩組CD8+水平均高于術前,但觀察組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CD8+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
*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術前 術后3 d 術前 術后3 d 術前 術后3 d觀察組(n=30) 31.24±4.82 26.25±4.61* 27.84±3.04 29.37±2.51* 1.12±0.17 0.89±0.14*對照組(n=30) 31.17±4.91 20.24±4.56* 27.99±3.01 31.15±2.23* 1.11±0.22 0.65±0.10*t值 0.056 5.077 0.192 2.904 0.197 7.641 P值 0.956 0.000 0.848 0.005 0.845 0.000組別 CD4+(%)CD8+(%)CD4+/CD8+
術前,兩組IgA、IgG、IgM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IgA、IgG、IgM水平均低于術前,但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g/L,(±s)]
表3 兩組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g/L,(±s)]
*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組別 IgA IgG IgM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觀察組(n=30) 2.51±0.43 1.87±0.41* 10.71±1.12 8.37±0.86* 0.84±0.21 0.68±0.17*對照組(n=30) 2.46±0.37 1.29±0.35* 10.67±1.45 6.69±0.95* 0.83±0.16 0.39±0.14*t值 0.483 5.893 0.120 7.181 0.207 7.213 P值 0.631 0.000 0.905 0.000 0.836 0.000
直腸癌是結直腸外科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近年來,直腸癌患者的數量呈逐漸上升的趨勢[4-6]。直腸癌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里急后重、便血、下腹疼痛,其中便血、膿血便是最早期出現的癥狀,隨著病情的進展,腫瘤易轉移至盆腔、陰道及膀胱,造成坐骨神經痛、陰道流血、血尿等一系列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7-9]。
目前,治療早期直腸癌的主要臨床手段為直腸癌根治術,傳統(tǒng)的開腹經會陰手術給患者帶來的創(chuàng)傷較大,且無法較好地控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而單孔腹腔鏡腹會陰是一種新型的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腹腔鏡可以在不牽動患者腹腔臟器的前提下從各個方向和角度進行腹腔探查,甚至可深入腹腔狹小空間,方便醫(yī)生更好地觀察腫瘤情況[10-12]。此外,單孔腹腔鏡腹會陰術對腹膜損傷程度較輕、腹膜纖溶功能影響較小,且術后患者血清補體系統(tǒng)恢復較快[13-14]。本研究顯示,兩組術后24 h的C3、C4水平均高于術前,觀察組術后72 h的C3、C4水平與術前比較差異不大,與術后24 h比較更低;對照組術后72 h的C3、C4水平均高于術前,低于術后24 h;觀察組術后24、72 h的C3、C4水平均低于對照組,這表明單孔腹腔鏡腹會陰術可顯著促進患者血清補體系統(tǒng)恢復。另有相關研究顯示,對直腸癌患者采用單孔腹腔鏡腹會陰聯合Miles術可有效促進機體免疫功能的恢復,同時顯著降低免疫球蛋白相關指標水平含量[15-16]。本研究顯示,術后3 d兩組患者的CD8+水平有所提高,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術后兩組CD4+、CD4+/CD8+水平有所降低,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說明單孔腹腔鏡腹會陰聯合Miles術對機體免疫功能影響較??;除此之外,術后觀察組患者的IgA、IgG、IgM水平均高于對照組,這表明單孔腹腔鏡腹會陰聯合Miles術對IgA、IgG、IgM水平的影響較小。究其原因,機體免疫功能尤其是細胞免疫功能,與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體液免疫對機體抵御病原菌的入侵也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而單孔腹腔鏡腹會陰術安全性較高,可較大程度上保留機體免疫系統(tǒng)抵御病原入侵,同時可很大程度上提高殺傷腫瘤細胞的功能,從而改善機體免疫功能[17-19]。此外,單孔腹腔鏡腹會陰術屬于微創(chuàng)術,可很大程度上減輕患者機體因創(chuàng)傷所致的炎性應激反應,緩解機體免疫抑制作用,且單孔腹腔鏡腹會陰術對腫瘤組織的牽拉及擠壓等機械作用較輕,可有效減少腫瘤標記因子不慎流入血液循環(huán)中,從而可減少免疫球蛋白相關指標水平的影響,這充分表明了對直腸癌患者采用單孔腹腔鏡腹會陰聯合Miles術的優(yōu)越性[20-21]。
綜上所述,對直腸癌患者采用單孔腹腔鏡腹會陰聯合Miles術可顯著提升患者機體免疫功能,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