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艷歌
襄城縣人民醫(yī)院(河南 許昌 461000)
胃腸道間質(zhì)瘤較常見,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非上皮性腫瘤,類型主要有胃腸道外間質(zhì)瘤和胃腸道自主神經(jīng)腫瘤[1]。目前,胃腸道間質(zhì)瘤發(fā)生機制未能完全明確,與遺傳、慢性胃腸道疾病、炎癥浸潤等因素有關[2-3]。特殊部位胃腸道間質(zhì)瘤主要是指腫瘤部位近憤門和幽門部位的腫瘤,直接、完整切除很容易導致術后胃腔狹窄[4]。因此,需要合理選擇手術方式。腹腔鏡手術安全性好,術后恢復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少,現(xiàn)已廣泛用于治療胃腸道疾病中。本文使用腹腔鏡手術治療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特殊部位胃腸道間質(zhì)瘤患者,分析手術療效,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醫(yī)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特殊部位胃腸道間質(zhì)瘤78例。納入標準:(1)符合全國腸疾病學術會議關于胃腸道間質(zhì)瘤診斷標準:(2)病理檢查證實為胃腸道間質(zhì)瘤;(3)成年、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患者;(2)腸梗阻患者;(3)嚴重基礎性疾病患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例數(shù)分別是37例和41例。對照組,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齡18~75歲,平均(59.28±2.18)歲,病程1~19d,平均(5.19±0.39)d;腫瘤部位:近賁門26例和幽門部位11例。治療組,男性21例,女性20例,年齡24~74歲,平均(59.47±2.13)歲,病程1~20d,平均(5.17±0.34)d;腫瘤部位:近賁門28例和幽門部位1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進行開腹手術治療。治療組患者進行腹腔鏡手術治療,氣管插管麻醉,選擇患者仰臥位,臍上緣10mm做弧形切口,建立氣腹和操作隆,置入腹腔鏡,觀察腹腔情況。近賁門處病灶,將胃結腸韌帶和胃脾韌帶和肝胃韌帶游離,將瘤體徹底游離,標本取出后,立即檢查。近幽門部位腫瘤處理時將部分胃結腸韌帶、肝胃韌帶游離等,不能盲目追求局部切除,可以考慮遠端胃腔胃部切除。將瘤體徹底切除,標本取出后,立即檢查。
1.3評價指標 (1)術中指標:統(tǒng)計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和術中出血量。(2)術后指標:統(tǒng)計兩組患者術后指標,包括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胃管放置時間、引流管放置時間和術后恢復飲食時間。(3)凝血功能:治療前和治療結束后12h抽取兩組患者肘靜脈血3ml,離心處理后留下血清,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和血漿纖維蛋白原(FIB)。(4)并發(fā)癥:統(tǒng)計兩組患者術后活動性出血、感染、腹腔粘連、胃腔狹窄并發(fā)癥。
2.1兩組患者術中指標比較 對術中指標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和術中出血量比較發(fā)現(xiàn),治療組患者切口長度和術中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P均<0.05),手術時間多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指標比較
2.2兩組患者術后指標比較 對術后指標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胃管放置時間、引流管放置時間和術后恢復飲食時間比較發(fā)現(xiàn),治療組患者術后指標均少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指標比較
2.3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比較 術后兩組患者的PT、APTT水平均明顯下降,FIB升高;但治療組術后PT、APTT水平高于對照組(P均<0.05),FIB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比較
2.4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比較 治療組患者并發(fā)癥(活動性出血、感染、腹腔粘連、胃腔狹窄)總率12.2%低于對照組32.43%(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比較[n(%)]
特殊部位胃腸道間質(zhì)瘤手術難度較大,術中出血量和手術時間會相對延長,術后并發(fā)癥較多[5-8]。同時,胃腸道間質(zhì)瘤邊界清楚,呈非浸潤性生長,淋巴結轉移較少見,因此常規(guī)手術不需要清掃淋巴結,完整切除腫瘤就會達到根治效果[9-12]。傳統(tǒng)開腹手術視野直接且清楚,有利于醫(yī)生徹底根除腫瘤,但開放性手術創(chuàng)傷加大,術后恢復較慢,增加術后并發(fā)癥,不利于療效[13]。腹腔鏡手術廣泛用于胃腸道疾病中,其中胃腸道間質(zhì)瘤也適用[14]。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15],腹腔鏡手術能達到開腹手術直視的要求,能獲得與開腹手術相同的治療效果,且安全性高于開腹手術。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治療組患者切口長度和術中出血量顯著降低,P均<0.05,但手術時間相對增加;同時,治療組患者的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胃管放置時間、引流管放置時間和術后恢復飲食時間,P均<0.05。分析原因是,腹腔鏡手術治療特殊部位胃腸道間質(zhì)瘤時需要醫(yī)生精細化操作,因而手術時間相對延長,但手術創(chuàng)傷小,因而術后相關指標較好。治療組患者術后凝血功能較好,PT、APTT和FIB波動相對小,并且并發(fā)癥率低(12.2%比32.43%,P<0.05)。分析原因是,腹腔鏡手術對機體影響較輕,因而能在減少并發(fā)癥基礎上保護患者凝血功能。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能減少胃腸道間質(zhì)瘤患者手術時間和出血量等,保護機體凝血功能,提升治療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