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沐川男子張某剛將村里自家一株野生楨楠樹以1500元的價格出售,被四川省沐川縣檢察院以危害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罪公訴。經(jīng)鑒定,被伐林木為樟科楠屬楠木,屬于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蓄積為1.315立方米。該案中的楨楠樹買家廖某也因涉嫌危害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罪被起訴。
對于該事件,很多人的聚焦點在于行為人出售的是自家樹木,且僅僅出售了一株,為何也涉嫌犯罪?其實,對珍貴瀕危野生植物的保護并不區(qū)分自家或者“公家”。要是豁免出賣自家珍貴植物行為,無利于全面保護野生植物。如果行為人在未取得許可的情況下擅自出售、砍伐珍貴野生植物,就將涉嫌犯罪。
對此,根據(jù)刑法第344條,違反國家規(guī)定,非法采伐、毀壞珍貴樹木或者國家重點保護的其他植物的,或者非法收購、運輸、加工、出售珍貴樹木或者國家重點保護的其他植物及其制品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罰金;情節(jié)嚴重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同時,根據(jù)相關(guān)司法解釋,只要具有前述行為的,無論數(shù)量多少,即可構(gòu)成犯罪。如果非法采伐珍貴樹木2株以上或者2立方米以上的,即屬于情節(jié)嚴重。之所以對珍貴野生植物采取如此嚴格的保護措施,主要在于這些植物均屬于珍貴、瀕危物種,且具有重要的科學(xué)研究價值或重大歷史紀念意義。如果采取寬松的保護措施,放任人們隨意處置珍貴野生植物,顯然無利于對其形成保護作用。
(光明網(wǎng) 史洪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