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廣興
摘要:中國當代的語境下,繪畫藝術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一個可以被學習和擴散到人工智能領域內(nèi)的學科。就中國當下的繪畫藝術發(fā)展形式來看,很多繪畫藝術在沿襲一定繪畫傳統(tǒng)的同時又會加入一些新的內(nèi)容。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駿馬,這些作品在藝術領域內(nèi)熠熠閃光的同時能夠帶給當代人一定的啟示。當代語境下高等師范院校美術課程的開設就能夠說明這一點,大部分師范院校把很多的美術作品當作一個陳列的事跡。本文就中國畫的意識覺醒來看,淺要探究中國藝術繪畫作品的創(chuàng)作優(yōu)勢和局限性,為中國畫在產(chǎn)品包裝中的廣泛運用提供科學依據(jù)。
關鍵詞:當代語境;高等師范院校;中國畫;模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J212;G652;TB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400 (2022) 01-0061-04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Chinese Painting Creation in Fine Arts in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ontemporary Context
XIAO Guang-xing(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Harbin University, Harbin 150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e art of painting has developed into a subject that can be learned and spread to the fiel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erms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form of Chinese painting art, many painting art will add some new content while following certain painting traditions. Qi Baishi’s shrimp, Xu Beihong’s horse, these contemporary works in the art field of Our country shine and can bring contemporary people a certain role of inspiration. The opening of fine arts courses in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can illustrate this point. Most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gard a lot of fine arts works as a display story.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ciousness awakening of Chinese painting,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creation of many Chinese art paintings, so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extensive use of Chinese painting in product packaging.
Key words: contemporary context; Higher normal universities;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model of instruction
高等師范院校美術課程的開設是存在一定局限性和優(yōu)勢的。很多情況下,美術作品能夠帶給人們一定的啟發(fā)和探究,而高等師范院校下的很多藝術類課程都只局限于“紙上談兵”,沒有一定實物作為研討條件。中國畫也是如此,很多藝術展覽館都只是局部于一些沿海的開放城市,當代語境下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在很多高等師范院校的基礎課程中是缺乏一定實踐基礎的。本文從高等師范院校的教學創(chuàng)作模式出發(fā),探究當代藝術作品面臨的藝術話語途徑。
1 當代語境下高等師范院校美術課程開設情況
當代語境下,學院派的話語權當中,很多美術課程的開設都有著很多不同的特點。就一些藝術類院校來說,美術課程的開設主要是為了給國家培養(yǎng)美術類人才。高等師范院校開展美術的研究和討論實際上是對中國美術史的總結和歸納,然后上升到理論課程的過程。高等師范院校美術課程的開設事實上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有利因素,一方面,大眾視野下的美術文明情況得到了良好的開展和培養(yǎng)。另一方面,很多高等師范院校的課程開設有助于我們消化和吸收國內(nèi)外的歷史文明動因。
就國內(nèi)藝術類高校對這一塊的投資而言,能夠帶給很多藝術形式的轉變和突破,很多繪畫藝術作品能夠給我們帶來其他欣賞標準,藝術作品能夠帶給我們一定的欣賞效用。而“美術”一詞的最早錄用是可以追溯到嚴復的《美術通詮》,這種美術史可以把中國和西方的美術作品作為文藝的分支一起討論,可以作為很多藝術作品的很多形式流轉在學生之間[1]。高等師范院校在這一塊的培養(yǎng)方向分為兩個不同的側重點,作為公共課開設的藝術美術課程和作為專業(yè)核心課程開設的美術課程。兩者的內(nèi)容和目標是不一樣的。很多美術院校在面對外界的情況下會考慮到很多不同聲音,當代語境下的話語權將會被學院派和公共群眾各自分別研討。
2 美術課程開設學院派的歷史
2.1 中國美術課程的發(fā)端和起源
美術課程作為當下中小學素質(zhì)教育的核心標準之一,課程的開設就會和我們大眾有著不同的審美傾向[2]。美術課程倡導一種非觀念意義上的主流審美,此外,更多的美術課程需要我們?nèi)ネ晟葡嚓P的理論知識。美術課程的開設事實上等同于一些大學學院派的觀點系統(tǒng)化整合到大眾化的結果。從我們的小學開始,很多美術作品就流入視野,教師在教學美術的過程當中會向我們一一介紹美術知識。美術課程流入到中學,就會逐漸變成應試教育的附庸,這個時候?qū)W生更加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建設,而不那么對美術作品做過多的關注。中國的美術課程在學院派的開設情況事實上是一個民間藝術系統(tǒng)化整理的過程。很多美術作品能夠給我們帶來不同的審美效用,但是學院派的任務卻是要將他們追根溯源,找到相關的理論分析和理論支撐的依據(jù)。
所以,中國的美術作品流入學院派,會形成一種藝術整體化、系統(tǒng)化分析的理論過程。美術作品不再是單獨存在的一種藝術品,更多的情況下是一種能夠被理論化系統(tǒng)化全面分析的一種用料考究。很多美術作品在流入中國的時候是不具備最初始的理論模型的,更多的理論分析就從此派生出來。
2.2 當代語境下美術課程中國畫的理論研討
美術課程在師范學院的開設是存在局限性的,一方面,很多美術課程的開設能夠帶給我們一定的理論專業(yè)基礎,另一方面,美術課程的開設是否只是流于形式,這將會是我們不能夠完全總結的一個問題。師范院校對于藝術類課程的設置基本上差別不大,但是一個美術作品能夠被稱為藝術品,事實上其本身取決于不同的人對其淵源和含義的重新塑造。很多美術作品能夠帶給我們不同的視野,但是更多的欣賞范圍是能夠帶入理論分析的。師范院校美術課程的開設存在局限性,而這種局限性在于學生受眾對藝術品本身的歷史意義不能夠吸收。
綜上,雖然很多師范院校大力扶持了美術作品的重新研究,但是從根本上來看,美術史作為一種淵源性的東西能夠帶給我們的視野也是難以在當下語境一口氣理解的[3]。從“美術”詞匯切入考察的角度看,目前很多國家的藝術家已經(jīng)將美術作品和美術史兩者歸納一一整合而且算清,將部分思潮如國粹與“美術”、美術革命與“美術”“藝術”相呼應進行研究。但是,由于“美術史”的國際觀念具備一定的爭論性,更多的是一種美術課程和美術史之間相互碰撞的結果,對原因鮮有闡述。因此既往研究有兩個具體問題沒有被解決:1)“美術”與社會思潮是如何互動展開的;2)“美術”被“藝術”替代的現(xiàn)象被提出,沒有做出原因闡釋。這兩個問題,其實是現(xiàn)代“美術”觀念如何形成和轉型的。這需要對“美術史”和美術意義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理論考究,很多美術課程的開設事實上是帶給我們一定思想開拓意義的。簡單說來,觀念是指人用某一個(或幾個)關鍵詞所表達的思想。我們可以更加深入的說,觀念的東西就能夠被理論的問題所表達,那么很多觀念意義上的專屬名詞就能夠被理論依據(jù)所完善。
觀念的東西也不能夠替代現(xiàn)實的東西,關于美術作品的意義,很多學院派的作家存在著爭議。美術作品作為一種具備欣賞性的藝術品,無論從美術史的角度來看還是從藝術品本身的“觀念”來看,兩者都趨向于一種不同流向的人物。而我們的師范院校恰恰存在這一點局限性。美術史和真正藝術作品的含義之間,也存在著深遠的關系,觀念的東西能夠替代一些理論的東西嗎?這是我們需要探索的另外一個問題。
3 中國畫在美術史中的位置和存在意義的研究
中國畫在美術史當中存在著一種不可避免的理論依據(jù)和其他存在性的研究,中國畫作為美術史上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從我們的觀念上開始形成一種有意義的內(nèi)容。而觀念繪畫,從西方流入到中國,很多美術作品都在美術史中逐漸失去了其最原始的特征。我們需要追溯西方藝術品帶來的種種思想,來全面探究中國畫藝術背后的思想。而從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國畫就象征著一種清流的玄言意義表現(xiàn)在我們的藝術品之間。中國畫在當下環(huán)境話語里的生存是和西方藝術文明相互碰撞的結果,而意境本身不具備高下之別。我們對中國畫的探索也包括對其創(chuàng)作背景和畫史本身的理解。
4 中國畫在產(chǎn)品包裝中的廣泛運用
4.1 與中國傳統(tǒng)商品包裝設計的融合
中國畫和現(xiàn)代包裝藝術設計本來就是兩個獨立的現(xiàn)代藝術文化門類。在現(xiàn)代藝術的不斷發(fā)展過程中,現(xiàn)代包裝設計藝術中的國畫包裝藝術設計需要不斷汲取新的藝術營養(yǎng)。
包裝的藝術設計主要是根據(jù)各個產(chǎn)品的文化特點和各個品牌的設計個性,將中國畫的傳統(tǒng)藝術文化應用于包裝設計當中,著力表現(xiàn)渲染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文明與中國現(xiàn)代文化產(chǎn)品的各種內(nèi)在聯(lián)系,同時以各種設計方式或其他手法應用來充分體現(xiàn)傳統(tǒng)國畫藝術文化。這不僅可以突出現(xiàn)代產(chǎn)品的文化特點,而且可以使產(chǎn)品包裝充分地用于傳達各個民族、地域和歷史時空的文化信息。通過對中國畫的廣泛應用,可以充分體現(xiàn)和突出產(chǎn)品包裝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內(nèi)涵與藝術意境。從而可以使其發(fā)展具有與產(chǎn)品相應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內(nèi)涵。從而使其發(fā)展成為企業(yè)推廣現(xiàn)代產(chǎn)品、引導市場消費的重要信息媒介和傳播手段。
4.2 與民族品牌建立的融合
包裝商品設計要跟上國際潮流,創(chuàng)建塑造出自己的國際品牌包裝形象,就必須具有本國各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需要進行傳統(tǒng)文化包裝與現(xiàn)代商品包裝風格的有機結合。
包裝視覺設計在商品包裝上要求不管是包裝圖形、文字樣式還是包裝色彩都能夠具有獨到之處,做到與眾不同。對一個成品包裝容器和其他商品包裝的整體結構和其他外觀元素進行視覺設計。它可以通過對商品標志、圖像、文字等各種視覺設計要素的綜合編排和設計等表達出來。其中,包裝商品設計的主要內(nèi)容對全體消費者而言具有直觀的社會影響力,是能夠引起全體消費者對商品關注的重要視覺元素。
5 結語
本文從師范院校美術課程中國畫的開設角度出發(fā),探究了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理論意義和當代語境下中國畫研究的生存及發(fā)展方向問題。我們需要用一定的美術作品熏陶當下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開拓學生的視野,但是也需要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來探索中國畫本身的意義。當代語境下,西方話語權和中國話語權相互對立,能夠帶給我們很多的理論意義和實際分析。我們需要從西方美術和中國美術的史學源流探討,學院派也需要對中國畫在當下語境下的生存環(huán)境做出一定的分析和考據(jù)。這也是當代語境下師范院校開設中國畫課程最根本的意義和依據(jù)核心。
參考文獻:
[1] 鄧太平.淺談當代語境下中國畫藝術創(chuàng)作的意境表現(xiàn)手法[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9(007):42.
[2] 葉春榮.高等師范院校中國畫教學新思路[J].藝海,2020(004):126-127.
[3] 王登震.當代語境下中國畫的演進路徑及意境再造[J].藝術科技,2019(024):77-79.
3230501908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