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俊峰,盧愛微,朱紅梅,卓德祥,鄭巧珅
(三明市第一醫(yī)院檢驗科,福建 三明 365000)
貧血是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常見疾病,引起貧血的原因較多,與此同時,貧血也存在多種類型,不同類型貧血需要采取的治療措施也有所不同,對貧血的及時診斷以及確定具體類型是開展規(guī)范治療的前提[1]。目前臨床關于小細胞貧血方面的研究較多,而關于大細胞性貧血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結合部分文獻對大細胞性貧血的研究分析,其病因復雜,并受到多種發(fā)病機理的影響,與此同時,不同大細胞性貧血常規(guī)實驗室檢查、臨床檢查較相似,有較高的誤診率[2]。大細胞性貧血包含了不同的貧血疾病類型,血細胞參數能夠為大細胞性貧血診斷提供依據,但是某一方面的血細胞參數在實際診斷與鑒別方面存在不足,隨著血細胞檢查儀器設備的不斷發(fā)展,血細胞可實現多參數檢測,通過多種血細胞參數的綜合參照,能夠更好地為不同大細胞性貧血診斷與初步鑒別提供依據[3-4]。本文結合接診的大細胞性貧血患者與健康體檢者,對其不同血細胞參數檢查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本院收入的30例再生障礙性貧血,28例巨幼細胞性貧血,33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31例溶血性貧血患者,分別納入再生障礙性貧血組、巨幼細胞性貧血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組與溶血性貧血組,以健康體檢的30名人員作為對照組。再生障礙性貧血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50~79歲,平均(61.88±3.29)歲。巨幼細胞性貧血組:男14例,女14例,年齡48~78歲,平均(61.79±3.22)歲。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組:男17例,女16例,年齡45~77歲,平均(61.75±3.24)歲。溶血性貧血組:男16例,女15例,年齡49~78歲,平均(61.80±3.19)歲,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40~78歲,平均(61.59±3.25)歲。四組患者中男性血紅蛋白(HCB)<120 g/L,女性HGB<110 g/L,所有患者平均紅細胞體積(MCV)≥100 fl,符合上述標準者確診為大細胞性貧血。不同受檢者各項血細胞參數檢查參數都有詳細記錄,四組患者與對照組性別比例、年齡范圍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方法:對所有受檢者均實施血細胞多參數分析,檢查儀器為希森美康XN-2800全自動血細胞形態(tài)分析儀,有相應的配套檢測試劑、質控物等。檢查前均對儀器實施校準,然后對不同受檢者進行血細胞參數分析。空腹條件下采集不同受檢者靜脈血液2 ml,常規(guī)EDTA抗凝處理,血液與抗凝劑有效融合后,按照全自動血細胞形態(tài)分析儀與相關試劑完成多種血細胞參數的檢測,其中:①紅細胞參數:主要包括紅細胞平均體積(MCV)、血紅蛋白(HGB)、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變異系數(RDW-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以及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MCH);②網織紅細胞參數:主要包括未成熟網織紅細胞指數(IRF)、低熒光強度網織紅細胞比率(LFR)、中熒光強度網織紅細胞比率(MFR)、網織紅細胞血紅蛋白(Ret-He)、高熒光強度網織紅細胞比率(HFR)、網織紅細胞百分比(Ret);③血小板參數:包括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血小板平均體積(MPV)、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PDW)、血小板計數(PLT)。所有受檢者不同血細胞參數均由同一工作人員完成,且操作規(guī)范。
1.3觀察指標:①不同受檢者的紅細胞參數;②不同受檢者的網織紅細胞參數;③不同受檢者血小板參數。
2.1不同受檢者紅細胞參數分析:RDW-CV指標方面:四組患者均高于對照組,溶血性貧血組高于再生障礙性貧血組、巨幼細胞性貧血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巨幼細胞性貧血組MCHC、MCH大于其他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指標差異性較小,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CV指標方面,巨幼細胞性貧血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組大于再生障礙性貧血組、溶血性貧血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不同受檢者的網織紅細胞參數:在IRF、HFR、MFR指標方面,四組患者均高于對照組,LFR指標方面,四組患者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不同受檢者紅細胞參數分析
表2 不同受檢者網織紅細胞參數分析
2.3不同受檢者血小板參數分析: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組患者PDW大于再生障礙性貧血組、巨幼細胞性貧血組、溶血性貧血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組與對照組在PDW水平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IPF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受檢者血小板參數分析
醫(yī)學上將外周血液在單位體積中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和(或)血細胞比容低于正常最低值的情況稱為貧血,貧血診斷中主要依據血紅蛋白濃度檢測結果作為依據[5]。實際醫(yī)學中的貧血類型較多,不同貧血對應的病因也有差異,與此同時,不同類型貧血引起的病理變化也有差異,這些都要求進一步明確對不同貧血予以研究[6-7]。
傳統(tǒng)貧血檢查中主要參照的紅細胞參數包括MCV、MCHC、RDW及MHC等,這些指標可反映出紅細胞出現的病理變化,在貧血的鑒別與診斷方面有一定的參考價值[8]。將貧血劃分為小細胞貧血與大細胞貧血,這種分類方法對初步判斷貧血的病因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如小細胞性貧血主要是因為鐵元素缺乏引發(fā)的貧血類型,而大細胞性貧血的發(fā)生與葉酸、維生素B12缺乏有關[9-10]。當然按照上述分類方法還能夠初步指導貧血治療,如小細胞貧血需要保證鐵元素的有效補充,而大細胞貧血則需要補充維生素B12、葉酸等。實際因為引起鐵元素缺乏、維生素B12缺乏、葉酸缺乏的原因較多,不僅需要重視相關元素的補充,還應結合具體的病情消除病因,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改善體內相關物質不足的現狀,為貧血的糾正與治療提供更多參考[11]。
在紅細胞可檢測參數增加的情況下,通過更多的紅細胞參數分析,為不同貧血的診斷、鑒別以及治療都能夠提供更多數據信息。本次研究中選擇的大細胞貧血包括再生障礙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溶血性貧血患者。其中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發(fā)生與骨髓造血功能異常有關,近年來研究指出再生障礙性貧血同自身免疫有一定的關聯,因為造血異常,患者的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等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12]。巨幼細胞性貧血的發(fā)生與維生素B12、葉酸缺乏有關,因而實際檢查中患者存在葉酸、維生素B12水平較低,同時出現血紅蛋白下降,細胞體積增大,需要依據巨幼細胞性貧血的詳細病因開展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因為粒細胞的發(fā)育與分化存在異常,出現無效造血,骨髓雖然在造血,但是患者仍然存在貧血,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法治療無效,存在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轉化的可能[13]。溶血性貧血患者存在溶血問題,人體存在抗紅細胞的抗體,造成紅細胞出現破壞,紅細胞破壞速度加快,骨髓造血無法及時產生更多的紅細胞,致使患者出現貧血。上述提到的貧血均為大細胞貧血,且疾病較嚴重,對不同貧血更多血細胞參數研究可為其深度研究提供依據。
本次研究中對大細胞性貧血患者實施血細胞參數的多參數分析,涉及紅細胞參數、網織紅細胞參數與血小板參數,并選擇健康人員作為對照組。從研究結果方面分析,大細胞貧血疾病患者的RDW-CV均高于對照組,同時溶血性貧血組高于再生障礙性貧血組、巨幼細胞性貧血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組,提示不同大細胞貧血患者在細胞形態(tài)、大小方面較健康人員都發(fā)生改變,其中溶血性貧血患者對應的細胞大小、形態(tài)較其他三組大細胞性貧血改變更大,分析可能是因為溶血性貧血能夠引起更大程度的細胞改變,使得其大小、形態(tài)異常程度更明顯。巨幼細胞性貧血組MCHC、MCH大于其他組,分析是因為巨幼細胞性貧血的骨髓中含有巨幼紅細胞、巨幼粒細胞,一定程度上可彌補血紅蛋白,因而雖然血紅蛋白較健康人員出現下降,但是較其他貧血類型的血紅蛋白水平相對較高。根據上述分析,如果貧血檢查中存在MCH、MCHC相對較高,RDW較高,同時外周全血細胞有減少的情況下,通過血涂片檢查如果存在中性粒細胞多分葉、卵圓形大紅細胞等情況,為巨幼細胞性貧血的可能性較大。紅細胞參數結合骨髓形態(tài)學檢查可作為巨幼細胞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鑒別的重要依據。網織紅細胞參數能夠反映出網織血紅細胞的生長情況,網織紅細胞水平較高提示骨髓紅系增生很旺盛,是溶血性貧血輔助診斷的重要參考。本研究中大細胞性貧血患者不同網織紅細胞參數較對照組均升高,而溶血性貧血組較其他組的IRF、HFR、MFR更高,分析可能是因為溶血性貧血能夠對骨髓產生持續(xù)性刺激,增加外周血中的網織紅細胞含量。血小板參數能夠反映出血細胞的體積變化,本次研究中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的PDW大于其他貧血組,分析是因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中含有異型血小板,引起整體PDW相對較大。健康人員與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的PDW較接近,所有患者IPF均高于對照組,提示不同大細胞貧血患者的IPF都發(fā)生改變,通過血小板參數的分析能夠判斷出不同患者存在的血小板減少癥。
綜合本次研究結果,血細胞中紅細胞參數、網織紅細胞參數、血小板參數等多參數能夠按照不同血細胞參數的具體含義以及不同貧血在相關細胞參數方面的不同作為鑒別與診斷的參考。四組患者在紅細胞鑒別方面,再生障礙性貧血組、溶血性貧血組的MCV相對小于巨幼細胞性貧血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組;RDW-CV方面,溶血性貧血組最大,HGB方面,再生障礙性貧血組最??;MCHC與MCH方面,巨幼細胞性貧血組較其他組更大。不同貧血在受檢者網織紅細胞參數方面,溶血性貧血組IRF、MFR、HFRY以及Ret-He最大,而LFR最小,再生障礙性貧血組LFR最大,MFR、HFR最小。血小板參數方面,溶血性貧血組IPF最大,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組PDW最大,巨幼細胞性貧血組PLT最大,不同患者在MPV方面差異較小。綜合上述不同參數能夠對不同貧血做出鑒別與診斷。當然因為涉及數據較多,且部分指標之間差異不明顯,因而實際診斷中還需要綜合病史、癥狀以及其他檢查共同做出診斷[14]。
綜上所述,血細胞中紅細胞參數、網織紅細胞參數、血小板參數等多參數分析可為大細胞性貧血疾病鑒別與診斷提供依據,為患者的盡早治療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