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飛飛 董言香 王 艷 賈 利 王明霞 江海坤 * 張其安 方 凌 嚴從生 馬紹鋆
(1安徽省農業(yè)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2園藝作物種質創(chuàng)制及生理生態(tài)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安徽合肥 230031;3安徽省農業(yè)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
辣椒是我國主要的蔬菜作物,從南到北都有食用辣椒的習慣,播種面積及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對蔬菜周年供應、種植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來,江淮流域設施辣椒面積呈逐年增長趨勢。安徽省是全國重要的辣椒生產基地,也是全國辣椒種子生產基地。長期以來,辣椒種業(yè)企業(yè)采用自交系制種,成本逐年增加。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種可簡化制種工序、降低制種成本、提高雜交種子純度,增強雜交種市場競爭力,是辣椒育種發(fā)展的主要趨勢[1-3]。安徽省農業(yè)科學院園藝研究所針對江淮流域的消費習慣與種植模式,從國內外收集了大量的種質資源,創(chuàng)制了優(yōu)質多抗育種材料,選育了優(yōu)質多抗的辣椒品種[4-5],并利用細胞質雄性不育系選育出適合保護地栽培的三系雜交辣椒新品種皖椒23。皖椒23在合肥市長豐縣、馬鞍山市和縣、蕪湖市鳩江區(qū)等地蔬菜基地種植,綜合表現(xiàn)良好,得到種植戶的好評。
母本的保持系CMSH-13B是由安徽省農業(yè)科學院園藝研究所收集的長羊角雜交分離后代經(jīng)過連續(xù)6代自交選育的純合自交系。植株長勢強,高度約75 cm,開展度約70 cm,易坐果,早熟,首花節(jié)位7~8節(jié),掛果集中;果實牛角形,皮薄,較光滑,青果綠色,果長16 cm左右,果肩寬3 cm左右,平均單果質量約65 g,辣味中等;對病毒病、疫病抗性強,豐產性好,雜交配合力強。母本H-CMSH-13A是以CMSH-13B作為父本與安徽省農業(yè)科學院園藝研究所育成的雄性不育系HY-13A[4]采用飽和回交法育成的雄性不育系,不育率與不育度均達到100%;除育性外,其他主要農藝性狀與CMSH-13B一致。
父本H-HHFB-01為課題組收集材料與韓國引進材料雜交后經(jīng)多年自交提純的穩(wěn)定自交系,經(jīng)與CMSH-13A側配,100%可恢復育性;植株生長勢中等,中早熟,植株高度約85 cm,植株開展度約80 cm,株型緊湊,首花節(jié)位9~10節(jié),掛果集中;果實羊角形,青果綠色,果長12 cm左右,果肩寬1.2 cm左右,平均單果質量約25 g,辣味中等;抗疫病、炭疽病能力強,商品性好。
2016年配制雜交組合,2017年開展品種比較試驗,從中選出優(yōu)勢組合H-CMSH-13A×H-HHFB-01。2018年、2019年同步進行品種比較試驗和區(qū)域試驗、生產示范,以皖椒8號為對照,皖椒23表現(xiàn)出一致穩(wěn)定的特征特性,增產9%以上。該品種生長勢強,綜合抗性強,坐果性優(yōu)良,果實羊角形,果皮光滑,果實綠色,老熟果鮮紅,中等辣味。2019年通過安徽省園藝學會園藝作物品種認定委員會認定,登記編號為“皖認蔬 201901”。
2.1.1 品種比較試驗。2017—2018年春季,在安徽省農業(yè)科學院園藝研究所試驗地進行品種比較試驗,地膜覆蓋栽培,以皖椒8號為對照,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20 m2。2月5日大棚內基質穴盤育苗,輔助采用電熱線加溫;4月19日雙行定植,株距35 cm,行距50 cm;6月上旬開始采收,8月中旬結束。由表1可知:皖椒23品種2年平均前期產量為13 727.3 kg/hm2,較對照皖椒8號(CK)增產11.7%;總產量為50 564.3 kg/hm2,較對照皖椒8號(CK)增產12.0%,差異達顯著或極顯著水平。
表1 皖椒23品種比較試驗產量分析
2.1.2 多點區(qū)域試驗。2018—2019年春季在安徽長豐、和縣、岳西等蔬菜產區(qū)進行多點區(qū)域試驗,保護地地膜覆蓋栽培,小區(qū)面積20 m2,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對照品種為皖椒8號(CK)。12月中下旬保護地播種育苗,苗期防病治蟲;翌年4月中下旬雙行單株定植。由表2可知:皖椒23平均前期產量為13 968.0 kg/hm2,較對照皖椒 8號(CK)增產 10.2%;總產量為50 849.3 kg/hm2,較對照皖椒8號(CK)增產9.9%。
表2 皖椒23區(qū)域試驗產量比較
2.1.3 生產示范試驗。2019年春季同時在安徽長豐、和縣、舒城、蕪湖、岳西進行生產試驗,每個生產試驗田面積不小于500 m2。12月至翌年2月中下旬保護地播種育苗,3月初至4月中下旬雙行單株定植,寬行距80 cm,窄行距50 cm,穴距35 cm。由表3可知:5個試驗點前期產量為13 060.5~16 510.4 kg/hm2,較對照皖椒8號(CK)增產6.9%~12.6%;平均前期產量為14 602.5 kg/hm2,較對照皖椒8號(CK)增產10.4%。5個試驗點總產量為48016.9~58566.4kg/hm2,較對照皖椒8號(CK)增產9.2%~17.6%;平均總產量為 53 045.3 kg/hm2,較對照皖椒 8號(CK)增產14.0%。據(jù)種植戶反饋,皖椒23品種具有易坐果、早熟、掛果集中、果實表面光澤度好、產量高和品質好等特性,較當?shù)氐胤狡贩N增產9%以上。
表3 生長期內不同嫁接方法對成活率和出苗率的影響 單位:%
表3 皖椒23品種生產試驗產量比較
2018—2019年生產試驗中,對皖椒23的田間抗病性進行評價。結果表明,皖椒23病毒病、疫病、炭疽病發(fā)病率相對較低,田間對病毒病、疫病和炭疽病的抗性強于對照皖椒8號(表4)。2019年參加安徽省園藝學會組織的認定辣椒品種試驗中,未發(fā)現(xiàn)青枯病、白粉病、病毒病癥狀(表5)。
表4 皖椒23田間抗病性調查
表5 2019年安徽省園藝學會認定辣椒品種試驗抗性調查
皖椒23為早熟羊角椒一代雜種,生育期165 d左右,春季露地定植至始收50 d左右。該品種生長勢強,始花節(jié)位11節(jié),早熟;果實羊角形,縱徑23.3 cm,橫徑2.9 cm,肉厚0.28 cm,平均單果質量50 g;果實表面光滑,綠色,辣味中等,肉質脆,口感極佳。生產示范中,平均總產量為53 045.3 kg/hm2,較對照皖椒8號增產14.0%;田間抗病抗逆性強,適宜在安徽省各地作早春保護地栽培和露地栽培。
江淮地區(qū)10月至翌年2月上旬保護地電熱線輔助加溫播種育苗,3月底至4月中旬定植,苗齡70~120 d。早春育苗利用多層覆蓋技術保溫,高溫季節(jié)育苗要合理利用遮陽網(wǎng)覆蓋。辣椒幼苗二葉一心期分1次苗。定植前施足有機肥,采用保護地覆膜栽培,定植密度45 000株/hm2。生長期平衡施肥,采果期及時澆水,見干見濕,嚴防積水。該品種連續(xù)坐果能力強,應注意后期追肥,適時采收。結果期追施2~3次緩釋肥,可結合病蟲害防治追施葉面肥,促進果實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