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樹
(廈門城市職業(yè)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8)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和價值導向,擔負著培養(yǎng)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使命,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但在當下,思政課建設還存在許多困難和不足,思政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不能滿足大學生需要,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提升大學生對思政課獲得感“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1]。教育部印發(fā)的《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明確提出,新時代思政課教學“要注重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創(chuàng)新網(wǎng)絡教學形式”,“加強師生互動,注重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2]。無疑,加強師生交流互動是提升大學生對思政課獲得感的重要前提,而堅持思政課教學“四有原則”——有理、有趣、有感、有用為師生有效互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路徑。
高校思政課的思想性、政治性功能的實現(xiàn)正是建立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上。實際上,理論性是高校思政課的基本特征,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本質就是“說理”。所謂“有理”,就是針對問題情景教師積極給出有知識含量的基于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理論性看法。
高校思政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是一個邏輯嚴密的有機整體,這也決定了思政課教學要增強理論味,努力做到以理服人。對于思政課教師來說,既要注重搞好教學又要注重搞好研究,努力提升自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以真理的強大力量感召學生。教師要時刻關注正在發(fā)展的國內外形勢,直面大學生的困惑,既要用大學生易于接受的話語敘述,又要體現(xiàn)理論涵養(yǎng)來引導學生,而不是以野史軼聞吸引學生。新時代增強思政課的理論味,就是要大張旗鼓地宣傳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講清楚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積極引導學生堅定政治信仰。
馬克思說:“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要將理論講徹底,教師至少要做到兩個轉變。一是從主要講清“是什么”轉變?yōu)橹饕v清“為什么”,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更多地采用問題導向、講授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問題導向式教學就是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互動性為原則,對學生進行有計劃的價值引領的教學過程。二是從主要講清一個個知識點轉變?yōu)橹饕v清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邏輯,并注重以“問題鏈”的形式將內在邏輯“陳述”出來。問題設置要注重社會熱點、學生關注點和理論前沿有機結合并對教學問題進行層級化和精細化的設置。與此同時,采用的多樣化的教學呈現(xiàn)形式適當注重“包裝”的時尚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內容與形式是辯證的統(tǒng)一關系,內容決定形式,但好的形式又對內容的發(fā)展起著有力的促進作用。提升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一方面,要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方法,特別是推動思政課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使“配方”更新穎、“工藝”更精湛、“包裝”更時尚;另一方面要讓教學更貼近學生專業(yè)學習、思想實際、社會現(xiàn)實,大力提升教師人格魅力、話語感染力、教學手段方法吸引力,從而有效克服“理論與現(xiàn)實脫節(jié)”“形式化”“表面化”的問題。同時,真理往往是比較中確立的,要“立”就必須“破”,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既要有講清正確觀點的能力,還要有分析批判錯誤觀點的本領。當然,“破”和“立”也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我們說高校思政課需要大膽創(chuàng)新,應該是在“守正”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這也是創(chuàng)新的底線思維,教師絕不可為了創(chuàng)新而走向趨利媚俗、嘩眾取寵,甚至偏離政治原則和立場。
當前充實和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就是要不折不扣地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不斷加深大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牢固樹立“四個自信”,使他們成為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4]。全面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進教材,這就要求在思政課教學中積極引導大學生全面深入地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握其理論體系、內在邏輯、精神實質和重大意義,理解其蘊含和體現(xiàn)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增進對其科學性系統(tǒng)性的把握,提高學習和運用的自覺性,增強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使命感[5]。
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是教學最大的失敗,教學決不能讓意識形態(tài)很強的思政課成為一成不變的教條。由此,提高思政課實效性必須考慮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堅持教學的“有趣”原則。所謂“有趣”,就是要能夠根據(jù)大學生的認知和思維能力,創(chuàng)設有意思的課堂情景,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進入思考的過程。
互動不是形式上的互動,而是師生通過心理互通、思想碰撞引起學生的共鳴與聯(lián)想,啟發(fā)學生思考。教師要努力營造自由互動的情景,善于從身邊的趣事、趣話引入正題,注重巧設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善于講好中國故事,好的中國故事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在于表達情感、緩和嚴肅的課堂氣氛,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進而達到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傳播中國價值的教育目的。善于創(chuàng)設良好的互動教學環(huán)境(包括課堂教學環(huán)境和課外教學環(huán)境)和互動教學的有效形式,即師與生互動、生與生互動、生與媒體互動的多向交流互動模式。
傳統(tǒng)教學中往往因為對應試的重視而忽略了人喜歡探究、探索的本性。實際上,教師提出一個與眾不同的表達或觀點,亮出一個有趣的新穎的事物,都會使學生的關注點跟著自己的思維走,也會激起學生的愉悅感,使學生在愉悅氛圍中易于接納新的知識和理論。因此,思政課教師作為學生思想道德品質提升的指導者、促進者和積極合作者,要注重將傳統(tǒng)中“硬灌輸”轉變?yōu)闈撘颇摹败浌噍敗?,變單向傳授為互動學習,巧妙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點并充分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法,讓學生在不斷的啟發(fā)中,通過自己思索而獲得結論。
有趣和有效是相互關聯(lián)的,有趣是有效的基礎和關鍵。這就要求教師大膽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來驅動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一方面,教師都要盡己所能千方百計使自己的課程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優(yōu)秀課程,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實現(xiàn)從“要我教”到“我要教”的轉變;另一方面,要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作用,深入挖掘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興趣,使學生實現(xiàn)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大學生正處在信息爆炸的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教師應該努力讓學生在課堂上接受更加豐富的正面信息和更為清晰的理論體系,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明辨是非而不是被網(wǎng)絡上碎片、情緒化的言論所左右。為此,教師要做好學情分析,避免知識的膚淺和晦澀,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要善于將思政課與互聯(lián)網(wǎng)結合起來,順應“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潮流,推進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豐富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提升大學生對思政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高校思政課內蘊著豐富的人文情懷,教師只有使學生感悟生活意義并認真解答學生的思想困惑,才能提升大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促進大學生由理論認識到價值信仰進而到行為的轉換?!坝懈小笔窃鰪娝颊n認同度和強化思政課教學目標的必然選擇。所謂“有感”,就是教師要以親情感化為出發(fā)點創(chuàng)設讓學生沉浸于“感受心靈震撼,分享德行感動”的氛圍。
思政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以學生思想覺悟水平提高來體現(xiàn),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更應強化“轉識成智”意識,使學生在思維能力上得到提高,在德性修養(yǎng)上得到加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1]心有所信,方能行遠。學生思想覺悟水平的提高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聆聽、閱讀、觀察、實踐和思考自覺地獲取感性認識,進而實現(xiàn)理性認識的飛躍,從而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真學真懂是基礎,真信真行才是目的。教師要注重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中,通過生動、深入而具體的古今中外縱橫比較,激發(fā)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從真知真懂到真信真行,引領學生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fā)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注重思政課的感悟教學就是要以親情感化為出發(fā)點,堅守“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突出現(xiàn)實導向,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引導學生逐步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因此,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民主的學習環(huán)境,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和相信學生,讓學生在感悟學習中不斷發(fā)現(xiàn)新知并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以及表達、協(xié)商、交流能力;要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走近學生、了解學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要充分開發(fā)利用社會生活大環(huán)境和學生生活小環(huán)境中的課程資源,注重將課堂教學內容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去,采取多種形式的考核辦法,注重過程性考核,注重對學生實踐成果的評價,著力增強學生學習的參與性和主動性。
正確的認識只能在實踐中產(chǎn)生,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qū)別于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征。教師要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即要按照預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科學、有效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或“心臨其境”地去感受客觀事物進而外化為行為,實現(xiàn)認知、情感和行為的和諧發(fā)展。
遵循“實踐出真知”的原則,也就是要求教師精心策劃和設計好實踐性教學的具體內容、形式和過程,在實踐中讓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從而提升大學生實踐課的獲得感。一是要增強大學生的職業(yè)價值認同。注重突出愛崗敬業(yè)、團結創(chuàng)新、服從守時、溝通協(xié)助、吃苦耐勞等職業(yè)態(tài)度的教育與培養(yǎng)。二是要努力拓展校內實踐教學形式。積極探索“嘉賓訪談”式、“虛擬體驗”式、“微視”拍攝等新型課堂實踐教學模式,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生社團或參加讀書活動、朋輩交流、文藝匯演等校內實踐活動。三是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校外實踐活動。組織大學生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去接受實踐教育,到社區(qū)、福利院等其他社會服務場所開展社會服務、開展專題調查,積極組織開展寒暑假社會實踐調研活動。通過實踐教學切實使學生真實地了解社會,體驗勞動的艱辛與意義,感受中國的巨大進步,從而完成自己知識、理念和信仰的建構。
所謂“有用”,就是教師所教授的東西對學生來說具有“意義”?!坝杏谩辈灰欢ㄊ钦胬恚胬硪欢ㄊ恰坝杏谩钡?。要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就要求教師講出馬克思主義理論之“用”,并讓學生在“用”中體會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力量。
總的來說,思政課教學既具有形而上的抽象性,又具有形而下的實用性。一方面,它作為一種“理念教育”,形塑著學生精神追求和價值信仰,起著潛移默化的隱性作用;另一方面,它又作為一種“方法教育”,幫助學生解疑釋惑,提高學生科學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起著直接而實用的顯性作用。思政課不僅要解知識之惑,更要解思想之惑,提高學生運用科學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思政課的目的之一。為此,教師必須精選思政課教學的側重點,注重授人以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明確學習思政課究竟“有什么用”,絕不把課堂當作結論的“批發(fā)市場”。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焦點問題、難點問題、疑點問題出發(fā),既要理直氣壯地講清楚正確的觀點,傳播主流意識形態(tài),又要敢于直面各種錯誤觀點和錯誤思潮,善于做出科學的分析和批判,引導學生對魚龍混雜的思想觀念進行辨析、凈化,解決學生的思想之惑,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覺悟。
教學只有滿足學生的內在需要才有可能把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習興趣真正激發(fā)出來。大學思政課就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在幫助學生理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前提下力求“講得生動、有趣、易懂”。把有意義的事講得有意思,把大道理蘊于講故事中。因此,教師應聯(lián)系學生的專業(yè)實際和思想實際努力探索專題化、案例式、實踐性教學方式,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專題式教學,就是教師在尊重教學大綱的前提下充分考慮當今大學生專業(yè)實際和思想實際,結合時政熱點和理論前沿問題確定講課主題,并以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和淺顯易懂的教學語言傳達給大學生。案例式教學,就是教師要把典型的鮮活的案例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去或將學生引入到一個特定的真實情境中,通過師生、生生的共同研討和交互啟迪,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反思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實踐性教學,就是教師要把思政課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努力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比如,教師要讓學生深入到社會大課堂開展課前社會調研,在調研的基礎上在課堂上聚焦熱點、難點問題,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理論思考;在課程結束后,讓學生根據(jù)實踐主題回到社會大課堂中,通過多種實踐形式去驗證自己的理論思考并升華思想。“兩個課堂”的結合,將會極大地提升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捌渌鏖T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6]。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手段。一要讓思政課教師與各專業(yè)課程教師有更多的交流,互相取長補短。思政課教師要挖掘與學生專業(yè)相關的案例或素材中的思政元素,不斷豐富思政課教學的案例;各專業(yè)課程教師可以請思政課教師幫助,深挖專業(yè)課程的“思政”元素和價值元素,拓寬專業(yè)課“課程思政”思路。二要借助學科的可融合性多開展交叉學科課題研究,充分挖掘各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推進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三要通過制度體制建設,使思政課和專業(yè)課的合作制度化、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共同優(yōu)化思政育人效果。
我們積極推進高校思政課互動式教學,提升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應遵循“四有原則”即有理、有趣、有感、有用,四者是相輔相成、依次遞進的關系。第一,“四有”一個也不能少。如果沒有“有理”,講課就缺少理論的深度,課就沒有“味”;如果思政課只講道理而缺乏“有趣”,課堂就易枯燥乏味;如果欠缺 “有感”,就達不到思政課教學的目的;如果達不到“有用”,學生就不可能有聽課的動力和激情。第二,“四有”原則的順序不應顛倒?!袄怼笔撬枷肴绾握莆杖罕姷膯栴},是思政課的首要原則。但如果只停留在“理”上,不注重有趣、有感、有用,不講究“配方”“工藝”“包裝”,那么就吸引不了學生聽課甚至導致學生厭煩聽課。第三,“四有”原則實際上是依次遞進的。“有理”是提前,是根本;“有趣”是開場,是序曲;“有感”是內化,是目的;“有用”是轉化,是提升。筆者認為堅持“四有原則”久久為功,方能提升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