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琳,王丹瑞
(1.河南大學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河南 開封475001;2. 河南大學 外語學院,河南 開封475001)
作為認知語言學的熱門分支,構式語法研究已有四十余年。當前構式語法研究多集中在共時維度上,其歷時維度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1](P26)。近年來,歷時構式語法的關注度持續(xù)升高,逐步成為構式語法研究新的發(fā)展趨勢,值得進一步深化和拓展[2](P50)。鑒于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李福印教授及其團隊邀請了瑞士納沙泰爾大學語言與文學研究院學科帶頭人馬丁·希爾珀特(Martin Hilpert)教授就“歷時構式語法”專題進行了十場講座。該系列講座經轉寫并整理成《歷時構式語法十講》一書,2021年由荷蘭布萊頓(Brill)出版社發(fā)行。希爾珀特教授在該書中系統(tǒng)地介紹了歷時構式語法產生的背景及其發(fā)展歷程,提出了構式競爭、構式異化、構式相吸等前沿話題,為歷時構式語法的理論發(fā)展及其實證研究開辟出一條新道路。文章先介紹該作品各章內容,再作簡要評述。
該書合計十講,可分為理論、應用和拓展三部分。理論部分由前三講構成,介紹了歷史構式語法的理論淵源及其核心議題。第一講題為“何謂構式語法”。歷時構式語法根植于構式語法的研究,厘清構式語法的來龍去脈可為歷時構式語法的研究奠定理論基礎。在該講中,希爾珀特教授回顧了構式語法研究的相關成果,認為構式語法研究就是研究語言中的形義匹配(form-meaning pair),即匹配語言形式和概念意義的象征單位。然而,構式的定義一直備受詬病,希爾珀特教授就此提出了四個構式判定的策略,分別為:(1)是否偏離常規(guī)形式的表達;(2)是否整體意義大于局部意義;(3)是否允準特殊限制條件;(4)是否具備搭配偏好。除了定義,構式語法研究的繼承性、層級性、匹配性、范圍及成員和方法論也是常議常新的話題。最后,希爾珀特教授指出了構式語法研究的三個發(fā)展趨勢:通過(語義)覆蓋(coverage)和統(tǒng)計前攝(statistical preemption)方法探索構式能產性的限制條件,通過構式暈染(constructional contamination)的實證研究預測了關聯(lián)構式的選擇,以及將構式語法研究范式應用到語言演變中(即歷時構式語法的研究)。
在第二講“構式觀下語言演變研究”中,希爾珀特教授厘清了歷時構式語法與語言演變和語法化之間的異同,并明確了歷時構式語法的研究范圍。語言演變關注語言的形義匹配及其歷時變化,歷時構式語法則關注歷時視角下構式網(wǎng)絡中不同構式之間的互動關系,較前者可突破某一構式、某一時段、某一說話者的局限性。語法化理論關注詞項或構式在歷時發(fā)展中語法功能的變化[3](P1),不涉及歷時構式語法中未語法化的語義演變、詞序演變和構型演變研究,但還涉及歷時構式語法未涉及的語用化和句法轄域遞增的研究范圍。此外,語法化過程具有單向性,該過程不可逆;而構式的歷時演變實際上是雙向性的。Lehmann總結了六種單向性語法化過程,包括侵蝕、凝聚、范式化、合并、強制和固化,構建了較為完整的語法化單向性假說體系[4](P174)。歷時構式語法則與之相反,目前尚未形成系統(tǒng)性的理論假說。由于語言知識是由形義匹配在歷時演變中形成的矩陣構式網(wǎng)絡,歷時構式語法則聚焦此構式網(wǎng)絡及其成員的演變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新構式的產生或消亡;第二,現(xiàn)存構式形式和意義的演變;第三,構式網(wǎng)絡中節(jié)點(nodes)的出現(xiàn)或消逝;第四,構式間聯(lián)結強度的演變。
為繼續(xù)深入歷時構式語法的理論探索,希爾珀特教授在第三講帶來了“歷時構式語法開放性問題三連”。簡言之,研究歷時構式語法需要闡釋三個本質問題:(1)歷時構式語法的研究目標是什么?(2)如何界定新構式?(3)構式網(wǎng)絡中的節(jié)點和聯(lián)結由哪些知識表征?針對第一個問題,希爾珀特教授認為歷時構式語法不僅僅只是研究構式及其在時間軸上的演變過程,還需要思考這些構式是否涉及語言的心理表征,是否僅僅只是歷史語言記錄中可觀測到的語言形式。歷時構式語法研究尚處探索階段,任重而道遠,然而當前的主要目標仍是從真實的語料中探索語言形式的歷時演變。希爾珀特教授為第二個問題構建了“(構式)演變潛勢矩陣(matrix of possible changes)”模型。該模型由橫縱多變量的矩陣構成,橫坐標的變量由形式、意義和聯(lián)結組成,縱坐標的變量有浮現(xiàn)、強化、減弱和消逝。該矩陣可揭示構式在不同階段的演變過程,研究者可據(jù)此從不同的研究視角來界定新構式。希爾珀特教授認為第三個問題已出現(xiàn)“肥節(jié)點問題(fat node problem)”,即既往歷時構式語法研究多集中在構式的節(jié)點上,而非構式節(jié)點間的聯(lián)結上。在構式網(wǎng)絡中,每一個構式節(jié)點都具有非組構性的復雜意義。每一層構式存儲的信息會隨著構式層級的疊加而增加。構式節(jié)點間的聯(lián)結是基于形式匹配的象征性聯(lián)結和基于范疇關系的繼承性聯(lián)結,其聯(lián)結強度與構式節(jié)點間的歷時演變高度相關。
第四至七講是應用部分,分別探討了搭配偏好、構式網(wǎng)絡、構式競爭、構式異化與相吸的前沿話題。第四講題為“搭配偏好中的遷移研究”。在該講中,希爾珀特教授分別從共時和歷時的個案研究出發(fā),探索了構式搭配偏好的演變過程及其遷移問題。研究發(fā)現(xiàn):(1)構式搭配的偏好遷移并非隨機事件;(2)每個構式在構式網(wǎng)絡中均具有“主旋律”的演變路徑;(3)某些構式可通過增加與其他詞匯配搭的頻率來擴充該構式的網(wǎng)絡節(jié)點;(4)構式搭配偏好的遷移過程是語義演變過程中系統(tǒng)記錄語言形式的“活化石”;(5)構式搭配偏好的演變過程受語法化路徑的影響;(6)語法化路徑不同,構式搭配的偏好也會不同。例如:英語be going to和荷蘭語gaan均具有基于運動的語法化路徑,但這并不表明它們的語用功能也相同。英語be going to傾向于與完成式動詞搭配,而荷蘭語gaan則偏好非完成式動詞。
第五講題為“構式網(wǎng)絡的發(fā)展及消逝”。該講聚焦構式與詞匯間的聯(lián)結演化(connectivity change)問題,即通過構式及其詞匯槽位的關聯(lián)強度來闡釋構式網(wǎng)絡的發(fā)展與消逝。在該講中,希爾珀特教授以“V-ment”構式為例,運用時間段、詞源、詞干類型、分支結構、及物性和語義類型等多個變量對歷時語料進行編碼,通過“基于變異近鄰聚類”和“分層聚類”的統(tǒng)計方法,探索了該構式在形式、功能以及頻次三個層面的演變過程。研究發(fā)現(xiàn):“V-ment”構式由詞干和“-ment”詞綴構成,表示行為、結果或方式。該類構式形成的構式網(wǎng)絡及其構式成員在時間的長河中此消彼長?!癡-ment”構式僅在13世紀的能產性最高,這一時期為“V-ment”構式本土化的高峰時期?!癡-ment”構式的形式和功能經歷了本土化、原型浮現(xiàn)、旁支衍生、右分支主導以及能產性終止的發(fā)展階段。當前“V-ment”構式并未發(fā)生語法化,僅呈現(xiàn)出說話者對外來詞進行總結并延伸出新構式的態(tài)勢,但是這一延伸過程很快便會終止。盡管如此,英語中仍保留了某些“V-ment”構式。該講最后,希爾珀特教授呼吁注重語言普遍規(guī)律概括的同時,也要關注語言局部性特征的概括。
第六講題為“構式演變中的競爭研究”。希爾珀特教授在“構式是形義匹配”理論基礎上提出構式演變中的競爭(competition)概念。簡言之,當同一意義對應兩種及兩種以上不同構式時,不同構式間便會存在競爭關系。歸根結底,構式競爭是構式網(wǎng)絡中構式節(jié)點間的競爭。說話者究竟會選用何種構式表達,取決于形義匹配聯(lián)結的強度。聯(lián)結越強,說話者則越可能采用這一構式。通常觀點認為,一種構式的成功,或多或少會導致與之競爭構式的消亡。生成語法接受并沿用了這一觀點,并認為語言演變是系統(tǒng)性的。構式語法也支持該觀點,若不同構式的意義和功能相似,那么就存在競爭關系。構式競爭的結果有二,一是最終只有一種構式幸存,二是每種構式在各自的轄域范圍內各司其職。然而,不同構式的部分功能重疊使用是很常見的,即語言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希爾珀特教授還認為,構式的競爭和社會因素關系密切,并通過古英語myne和thine的歷時個案研究,結合構型頻率分析和二元邏輯回歸模型的統(tǒng)計手段,發(fā)現(xiàn)同一意義的不同構式變體與時間、語音環(huán)境、重音、性別、正式程度以及搭配頻率高度相關。此外,從myne到my的構式演變實際上是構式競爭逐漸完成的過程。新的變體的傳播逐漸完全取代了舊的變體,這一傳播過程與語內因素和語際因素等息息有關。
希爾珀特教授在第七講“構式演變中的異化與相吸”中細化了構式競爭關系的研究,即構式異化和構式相吸。前者可視為構式競爭中的默認結果,而后者則是構式競爭中可能存在的一個相反的結果。正如De Smet等所言,“功能相似的構式之間一直存在著競爭關系。經過一段時間的歷時演變后,在某個功能范疇上僅有一個構式存活(即取代關系),或每個構式均能找到各自的功能范疇(即異化關系)。作為類推的結果,處于競爭關系的構式之間在功能上會越來越相似。構式相吸可以維持并增加彼此功能相似交叉的部分”[5](P197)。接下來希爾珀特教授以讓步插入語(concessive parentheticals)作為該講的個案研究,具體探討了構式異化與構式相吸在構式演變中是如何運轉的。通過語言演變的動態(tài)可視化分析發(fā)現(xiàn),1860年至2008年的數(shù)據(jù)不能支持一般讓步插入語構式的產生。讓步插入語整體上更支持縮減假說,主要體現(xiàn)在句法位置、句法結構,詞匯搭配;而類推假說并沒有得到該數(shù)據(jù)的支持。此外,句法演變是一個逐步的過程。一個新構式的產生依然會保持其原有結構特征的印記。不同構式的歷時對比分析可用來檢測其歷時演變軌跡。該講最后,希爾珀特教授認為構式演變并非零和博弈,不同構式的部分功能重合并非罕見,而是常態(tài)。不同構式可在功能空間內呈互補分布(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也可在同一功能空間內成為彼此的構式變體(variants)。
最后三講是拓展部分,將歷時構式語法拓展至心理語言學、計算機科學和分布語義學中。第八講題為“非對稱啟動假說”,分別從四個方面進行介紹,包括該假說的定義、作用、實證研究和結論。該假說源自心理語言學,是指當一個語言單位的發(fā)展路徑是由A到B時,A應當啟動B,B卻不會啟動A。這樣的啟動關系是不對稱的,可以解釋語法化的單向性。就語法化單向性而言,詞匯項容易觸發(fā)語法項,語法項卻不容易觸發(fā)詞匯項,如詞匯形式的go會觸發(fā)語法化的be going to,反之則不成立。據(jù)此,希爾珀特教授將具體的語言形式與心理實驗結合,驗證該假說是否能夠對現(xiàn)實說話人的語言處理作出正確預測。實驗結果顯示,詞匯項(如going)可強烈啟動語法項(如be going to);反之,未然。這種反差是非對稱啟動假設所沒有預測到的。盡管如此,該結論也并不能否認非對稱啟動假說在語言使用中的重要作用。因為人類實際使用的語言與語料庫數(shù)據(jù)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在真正的語言使用中,句子是線性排列的;但在計算機中,句子中的所有元素都會混合在一起,我們只需要考慮其頻率。結論只可說明非對稱啟動假說而并不能闡釋語法化的單向性。
第九講題為“向上增強假說”。該假說由希爾伯特2015年提出,主要研究語言使用中構式節(jié)點是如何逐步固化的[6](P1)。其核心觀點認為,人類的語言由無數(shù)形義匹配的構式網(wǎng)絡構成,基于使用的語言單位不僅激活該語言單位構式節(jié)點的心理表征,同時還會激活該節(jié)點在構式網(wǎng)絡中更上位層次更抽象的構式節(jié)點的心理表征。此外,希爾珀特教授還強調了向上增強假說與構式化、固化之間的差異。構式化強調新概念的產生,而向上增強關注語言使用中的概念固化。與固化相比較,向上增強假說更強調語言表征在大腦中不斷抽象化和圖式化的過程,例如從kind of funny上升到kind of ADJ,最后抽象為kind of X。然而,不是所有的構式都可以被激活并向上增強到抽象層面。為驗證該假說,希爾珀特教授將歷時語料庫和計算語言學相結合,探索了英語中的名詞-分詞復合構式。研究發(fā)現(xiàn):該構式頻率的增長歸因于少量詞語的帶動,而非產生了大量新的詞匯形式;該構式的限制條件沒有改變,仍然受到名詞非賓語和固定成分功能的限制。因此,希爾珀特教授認為這并不是一種語法化現(xiàn)象,更像是構式演變的路徑。該構式在演變中,一些子構式節(jié)點(如noun-oriented)地位愈發(fā)突出;而另一些子構式節(jié)點(如noun-stricken)使用頻率減少甚至消失。最后,希爾珀特教授指出每一個基于使用的語言單位都可導致向上增強現(xiàn)象的產生,而向上增強的數(shù)量取決于語言使用的有效性(構式越容易被范疇化,越可能出現(xiàn)向上增強)、頻率(使用頻率越低,向上增強可能性越高)和顯著性(形式越陌生,可能性越高)。
第十講題為“構式演變與分布語義學”。在該講中,希爾珀特教授對分布語義學和語義向量空間等問題作出了詳細闡釋,并認為該理論可服務于歷時構式語法的研究。希爾珀特教授用兩個案例研究進行了演示。第一個案例是many a NOUN構式歷時演變的分布特征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中的名詞成分可分為時間名詞、人類名詞、身體相關名詞和情感名詞四類。雖然該構式的頻率呈現(xiàn)下降趨勢,但一直保持較強的能產性,能與新的名詞結合產生新的構式。為何many a NOUN構式具有這樣的語義范疇?希爾珀特教授從分布語義學和歷時構式語法角度給出了具體闡釋。在第二個get構式的語義分布和語法化研究中,希爾珀特教授先假定get的“許可”義是由“初始”義演變而來。為了驗證這一猜想,他從COHA語料庫中檢索get+to+Vinf構式,并將語料分別標注到五個語義類別中(許可、義務、因果、占有、初始)。通過觀察4個歷史時期的分布語義圖,發(fā)現(xiàn)“許可”和“初始”在歷史初期占據(jù)相似的語義位置,隨著時間的進展“許可”義不斷擴展。為了量化相似語義位置的相似性,希爾珀特教授將get構式的語義空間分為12個語義聚類,例如聲音、情感認知、吸收等,發(fā)現(xiàn)“初始”義的變化較少,“許可”義變化較多;兩者在最后一個時期相似性上升。由此驗證了希爾珀特教授的假說,“許可”義極有可能是“初始”義歷時演變而來,是“初始”義語法化的結果。
作為語法化理論和構式語法結合的產物,歷時構式語法與語法化理論、構式化理論一脈相承,尚未構建起自身的理論體系[7](P14)。該書的面世為歷時構式語法研究厘清了理論傳承,提供了前沿話題,展示了先進的研究方法,其學術貢獻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1)研究課題前沿,注重理論構建。歷時構式語法本身就是構式語法研究的新興領域。該著作不僅強調了歷時構式語法與其他語法理論體系的異同,為讀者呈現(xiàn)了清晰的歷時構式語法理論發(fā)展脈絡,還提出了構式競爭、構式異化和構式相吸等國際前沿話題。此外,該書還注重歷時構式語法理論的構建,提出了“向上增強假說”。(2)交叉學科、跨學科性強。歷時構式語法除了與語法化理論、語言演變研究、構式化、分布語義學等具備內部兼容性,還與心理語言學、計算機科學、社會學等進行了跨學科交叉研究,為歷時構式語法的研究提供了更廣闊的研究前景。(3)研究方法多樣化。受認知語言學“量化”轉向的影響,該書使用了大量的歷時語料庫和多種計算機統(tǒng)計方法,注重假說的交叉驗證,強調多方位的匯流證據(jù),同時也通過內省方法重新反思驗證的手段。這些研究方法的結合使用為歷時構式語法研究提供了“先進武器”,極具示范性。然而,該書亦有不足之處。具體而言,理論上缺乏歷時構式語法研究的類型學視野,僅探索了英語、荷蘭語歷時構式演變的研究,其他語言尚未涉及;方法論上缺少“心理現(xiàn)實性”的實證支撐,如缺少神經科學等儀器設備的檢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