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幼玲 段巧玲 馮永芳
(菏澤學(xué)院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山東 菏澤 274015)
匈奴活動于古代中國北方,習(xí)俗多與西北其它游牧民族相同,唯有閼氏一詞乃匈奴獨有,單于、諸王妻妾、單于之母、諸王太子之母均稱閼氏。而其它游牧民族國王之妻多用夫人這一稱號,如烏孫王的妻子叫作夫人,烏孫昆莫曾娶江都王劉建之女細(xì)君“以為右夫人”,娶匈奴公主“以為左夫人”[1]。同時龜茲王妻亦稱夫人,如《漢書·西域傳下》“渠犁”條載到龜茲王絳賓“而亦愛其夫人”[1]。另,鄯善國、安息國的王妻也稱夫人?!稘h書·西域傳上》“鄯善”條有“賜以宮女為夫人”[2]的記載?!稘h書·西域傳上》“安息”條亦載有安息銀錢“幕為夫人面”[2]的字樣。由此可見,夫人大概是西域諸民族王妻的普遍稱呼,唯有匈奴獨稱閼氏。
“閼氏”乃匈奴語音之漢譯,司馬遷與班固都載匈奴“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學(xué)界均認(rèn)為《史記》《漢書》等史籍里“閼氏”一詞乃音釋而來。匈奴民族集團中,并非所有匈奴人婦都被稱為“閼氏”。據(jù)《史記》《漢書》等史書載,凡用“閼氏”之處均為單于或王的妻妾或單于及諸王太子的母親,就連冒頓繼位之前,其妻仍不得稱閼氏?!妒酚洝ば倥袀鳌份d:“居傾之,復(fù)以鳴鏑自射其愛妻?!保?]冒頓繼位之前只能稱其妻為“妻”,不能為“閼氏”,可見司馬遷撰寫《史記》時十分講究“閼氏”一詞的使用。
根據(jù)史書上使用“閼氏”之處的不同,閼氏大致可分為匈奴單于閼氏、母閼氏和諸王閼氏三類。
單于閼氏。單于閼氏即單于之妻妾。閼氏為單于妻妾在史書中記載頗多。《史記·匈奴列傳》載:“(攣鞮頭曼)單于有太子名冒頓。后有所愛閼氏生少子。”[3]這位閼氏為頭曼生少子,定為頭曼單于之妻妾。又《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載:“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知漢適女送厚,蠻夷必慕以為閼氏?!保?]后來,漢高帝選取家人子以長公主名義嫁冒頓單于為妻,并派劉敬前往訂立和親盟約。劉敬和親送去的宮人能被稱為閼氏,也是在嫁于單于之后,故這里的閼氏也指單于之妻妾?!稘h書·匈奴傳下》也載呼韓邪單于在娶王昭君(寧胡閼氏)之前“嬖左伊秩訾兄呼衍王女二人”[5]大女兒被封為顓渠閼氏,小女兒被封為大閼氏,故顓渠閼氏和大閼氏連同寧胡閼氏(王昭君)也均是呼韓邪單于之妻妾。
母閼氏。單于之母、諸王太子之母均被稱作母閼氏,因此又可以分為單于母閼氏和諸王太子母閼氏兩類。其一為單于之母閼氏。單于之母可以稱作母閼氏。且鞮侯單于在位時,緱王等人暗中曾策劃挾持“單于母閼氏”[6]歸漢,可見且鞮侯單于的母親被稱作母閼氏。狐鹿姑單于在位時,有其“母閼氏恐單于不立子”[7]而干政的記載,可知狐鹿姑單于的母親也稱為母閼氏。單于立位之前其母不可稱作母閼氏,只有單于繼位之后,其母方可被稱為母閼氏?!稘h書·匈奴傳上》載:“及單于死,衛(wèi)律等與顓渠閼氏謀……更立子左谷蠡王為壺衍鞮單于……單于年少初立,母閼氏不正……”[7]這里的母閼氏即為和衛(wèi)律密謀變更單于繼承人的顓渠閼氏,在其子沒有成為單于之前,其只僅被稱作顓渠閼氏,而在其子成為單于后,其方可稱母閼氏。其二為諸王太子之母閼氏。匈奴國家中并不只是單于母才可以稱作母閼氏,諸王太子之母也可稱作母閼氏?!稘h書·金日磾傳》載有作為休屠王太子的金日磾“與母閼氏、鞮倫俱沒入宮”[8],金日磾歸漢入宮時只是匈奴休屠王太子,并不是匈奴單于,卻也稱其母親為母閼氏。可見母閼氏并不是匈奴單于對其母親的獨有稱呼。
諸王閼氏。匈奴各王的妻妾也可稱為閼氏。烏累單于咸立位后,“以弟屠耆閼氏子盧渾為右賢王”[5],屠耆閼氏即屠耆王之妻。另,降漢的匈奴大臣金日磾?shù)哪赣H被尊稱為“休屠王閼氏”[8]。可見休屠王妻也稱作閼氏。
閼氏名號眾多,因為閼氏類別不同,閼氏的名號也不同。從單于閼氏名號、諸王閼氏名號兩方面來闡述。
單于閼氏名號。單于閼氏名號眾多,顓渠閼氏或大閼氏最常見,幾乎每位單于諸多妻妾名號中都有顓渠閼氏、大閼氏名號。且鞮侯單于在位時,李陵因李緒而全家受誅,于是派人殺掉李緒,單于大閼氏大怒,史載“大閼氏欲殺陵”[6],可見且鞮侯單于諸閼氏名號中有大閼氏名號。狐鹿姑單于之妻妾名號中有顓渠閼氏名號,如《漢書·匈奴傳上》載有:“及(狐鹿姑)單于死,衛(wèi)律等與顓渠閼氏謀”[7]。壺衍鞮單于諸閼氏名號中也有顓渠閼氏名號。如虛閭權(quán)渠單于里立位后,便“以右大將女為大閼氏,而黜前單于所幸顓渠閼氏”[7],這里所黜廢的顓渠閼氏即壺衍鞮單于之閼氏,由此還可以看出虛閭權(quán)渠單于諸妻名號之中也有大閼氏。此外,單于閼氏還有其它名號,如第二閼氏、第五閼氏。烏珠留單于立位后,“以第二閼氏子樂為左賢王,以第五閼氏子輿為右賢王”[5]寧胡閼氏也是單于閼氏名號之一。漢朝王昭君和親嫁給呼韓邪單于,被封為寧胡閼氏。匈奴盛行一夫多妻制,單于應(yīng)該還有其它無名號閼氏。因為《漢書》中提到呼韓邪單于的兒子除了顓渠閼氏所生的兩子、大閼氏所生的四子外,“又它閼氏子十余人?!保?]“它閼氏”除了育有一子的寧胡閼氏之外即其它無名號閼氏。
諸王閼氏名號。諸王閼氏名號并不含有顓渠閼氏或大閼氏名號,而往往以丈夫官職名命名。烏累單于咸立位后,“以弟屠耆閼氏子盧渾為右賢王”[5],屠耆閼氏是以其丈夫官職名命名的。金日磾母親去世之后,漢武帝特意下詔在甘泉宮內(nèi)畫上金日磾母親的畫像,并題“休屠王閼氏”[8],休屠王閼氏之名號亦來源于丈夫官職名。
稱作閼氏的人并非單一一類,同樣,閼氏的來源也并非單一。閼氏的出身主要為四種:匈奴國中名族、收繼婚姻、政治聯(lián)姻、戰(zhàn)爭俘虜。
匈奴閼氏多出自于國中名族。匈奴婚姻實行氏族外婚制,攣鞮氏即虛連題氏,是匈奴國家統(tǒng)一時期單于的姓氏,其與呼衍氏、蘭氏、卜氏(須卜氏)、喬氏(丘林氏),都被稱為“貴種”或“國中名族”。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呼韓邪單于在娶王昭君(寧胡閼氏)之前就娶了“左伊秩訾兄呼衍王女二人”[15],分別封為顓渠閼氏和大閼氏。《后漢書·南匈奴列傳》載:“異姓有呼衍氏、須卜氏、丘林氏、蘭氏四姓,為國中名族,常與單于婚姻?!保?]由此可知單于閼氏多來自于呼衍氏、須卜氏、丘林氏、蘭氏四姓。此外,閼氏也來源于大將等名族之家。虛閭權(quán)渠單于在立位之后,“以右大將女為大閼氏”[7],單于閼氏多來自于國中名族可見一斑。
收繼婚姻也是閼氏的主要來源之一。所謂收繼婚姻是“匈奴為保持種姓的純潔和完成對喪偶婦女及其子女的撫養(yǎng)而實行的一種以身份繼承制為基本法則的婚姻制度”[10],即父死妻其后母,兄終報其寡嫂。相關(guān)史書中關(guān)于匈奴收繼婚的記載并不少見。例如《漢書·匈奴傳上》載:“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保?]。《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有“冒頓殺父代立,妻群母”[4]的記載?!妒酚洝ば倥袀鳌芬灿小靶倥?,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3]的記述。另,呼韓邪單于死后,其大閼氏之子立位為新單于,想要娶王昭君,昭君給漢王朝上書請求歸漢,漢成帝讓其順從匈奴風(fēng)俗,王昭君于是“遂為后單于閼氏”[9]??梢姡倥懯现杏胁糠珠懯显从谑绽^婚姻。
閼氏有時也出自于政治聯(lián)姻。其中有漢朝公主或宗室女嫁于匈奴單于為單于閼氏。漢高帝在位時,派遣劉敬“奉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3];老上稽粥單于剛剛立位,漢文帝便“復(fù)遣宗人女翁主為單于閼氏”[7];漢景帝二年秋天,“與匈奴和親”[11];漢景帝五年,“遣公主嫁于匈奴單于”[11];漢武帝繼位后,“明和親約束”[7];漢元帝時,“賜單于待詔掖庭王嬙為閼氏”[12]。從高祖和親到武帝初立時的六十多年中,就有約十一位漢女嫁給匈奴單于,其中嫁于冒頓單于約有五位,嫁于老上單于約有兩位,嫁給軍臣單于約四位。漢武帝之后,嫁于匈奴單于的漢朝公主或宗室女仍不少見,如王嬙??梢?,漢朝女成為單于閼氏的數(shù)量不止這十二位。同時,匈奴也有閼氏來源于車師國?!稘h書·西域傳下》有“車師烏貴立為王,與匈奴結(jié)婚姻”[1]的記載。另外,也有閼氏來自康居國,康居王曾以女嫁于郅支單于?!稘h書·傅常鄭甘陳段傳》有載康居國王“以女妻郅支”[13],郅支單于“亦以女予康居王”[13]。烏孫公主也可能是閼氏的來源之一。漢元封年間,匈奴嫁女于烏孫昆莫,“昆莫以為左夫人”[1],匈奴公主可嫁烏孫王,則烏孫公主也可嫁給匈奴單于成為單于閼氏。
戰(zhàn)爭俘虜有時也可能成為閼氏。如蔡邕的女兒蔡琰曾被匈奴俘虜,“沒于南匈奴左賢王”[14],成為左賢王閼氏。匈奴為游牧民族,多與外族征戰(zhàn),戰(zhàn)勝虜獲諸多俘虜,其中不免有些外族女性俘虜被匈奴單于或諸王看中,成為閼氏,蔡琰就是有記載的一例,當(dāng)然還有一些此類閼氏沒有被記載。
閼氏為匈奴單于、王的妻妾或單于母親及諸王太子母親,不論其為單于妻妾、諸王妻妾,還是單于母親、諸王太子母親,他們都生活在單于或者是諸王的周圍,都是單于或諸王生活的直接參與者,而單于和諸王又都是匈奴國家大權(quán)的持有者、國家政權(quán)的參與者,因此,這些閼氏就會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優(yōu)勢和機會來窺知國家決策或者探聽國家秘密,就會有眾多機會或者機遇參與國家政權(quán),從而在匈奴國家中的政治、外交、軍事等諸多方面占據(jù)重要地位。
閼氏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她有時可以左右單于大位的繼承,有時也可以決定朝廷重臣的生死,甚至有時朝廷官員的任命也受閼氏影響。
《史記》和《漢書》多次記載閼氏干涉單于大位繼承之事。匈奴強盛之初的頭曼在位時,就存在閼氏干涉單于之位繼承之事?!妒酚洝ば倥袀鳌份d:“(攣鞮頭曼)單于有太子名冒頓。后有所愛閼氏,生少子,而單于欲廢冒頓而立少子,乃使冒頓質(zhì)于月氏。冒頓既質(zhì)于月氏,而頭曼急擊月氏。月氏欲殺冒頓?!保?]在頭曼之“愛閼氏”的干預(yù)之下,頭曼單于打算廢冒頓太子,并立這位他所寵愛閼氏的少子為太子,或許也在他寵愛閼氏的干預(yù)與挑唆下,頭曼曾故意讓冒頓成為人質(zhì)前往月氏,然后攻打月氏,即欲借月氏之手殺死冒頓,進而立他所寵愛閼氏的少子為新單于。頭曼萌生殺掉冒頓之念頭,必然和這位“愛閼氏”的干預(yù)有關(guān)。這位閼氏在廢冒頓、殺冒頓事件的始終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狐鹿姑單于及其以后,閼氏干預(yù)單于大位繼承之事常有發(fā)生。狐鹿姑在位時,其母閼氏權(quán)力極大,她怕狐鹿姑單于立異母弟弟左大都尉為單于,而不立其子右谷蠡王,于是“乃私使殺之”[7],狐鹿姑單于懼于母閼氏,于是“立弟右谷蠡王”[7]為單于。狐鹿姑單于死后,其顓渠閼氏也干預(yù)單于繼位?!稘h書·匈奴傳上》載:“及(狐鹿姑)單于死,衛(wèi)律等與顓渠閼氏謀,匿單于死,詐撟單于令,與貴人飲盟,更立子左谷蠡王為壺衍鞮單于?!保?]顓渠閼氏在權(quán)臣衛(wèi)律的協(xié)助下不但成功地操作單于易位,把顓渠閼氏年少的兒子左谷蠡王推上單于位置,為壺衍鞮單于,同時趁單于年少,把持朝堂,禍亂朝政。壺衍鞮單于年幼,母閼氏肯定負(fù)責(zé)監(jiān)國,于是國中大事均掌握在母閼氏手中,母閼氏行為不端而致國內(nèi)分崩離析。因此,同傳又記:“單于年少初立,母閼氏不正,國內(nèi)乖離?!保?]虛閭權(quán)渠單于死,同樣也是閼氏操作單于易位。虛閭權(quán)渠單于剛立位時,便“黜前單于所幸顓渠閼氏”[7],顓渠閼氏因被黜,心懷怨恨。她與右賢王私通,試圖借機報復(fù)。右賢王在龍城祭祀結(jié)束離開時,顓渠閼氏偷偷告訴他(虛閭權(quán)渠)單于病重消息并囑咐其切勿走遠(yuǎn),隨后,虛閭權(quán)渠單于病死,顓渠閼氏便與其弟左大且渠都隆奇密謀,“立右賢王屠耆堂為握衍朐鞮單于”[7]。之后,連呼韓邪單于立其子為新單于事宜,也受其閼氏影響。呼韓邪病重將死時,欲立顓渠閼氏之子且莫車為新單于,顓渠閼氏希望其立大閼氏之子雕陶莫皋,后“從顓渠閼氏計,立雕陶莫皋”[5]。烏累若鞮單于的繼位也有閼氏的干預(yù)。烏珠留單于死后,當(dāng)權(quán)大臣為右骨都侯須卜當(dāng)(王昭君的女兒伊墨居次云的丈夫),伊墨居次云希望跟中國和親,她一向又與攣鞮咸交好,伊墨居次云還看到攣鞮咸前后被王莽稱作孝單于,“故遂越輿而立咸為烏累若鞮單于”[5]。右骨都侯須卜當(dāng)為當(dāng)權(quán)大臣右骨都侯,是匈奴異姓大臣之首,也是匈奴諸王之一,作為匈奴諸王之妻,其妻伊墨居次云理應(yīng)被稱為閼氏。咸能被立為單于,受伊墨居次云的影響很大。
閼氏不僅可以左右單于之位的繼承,還可以決定朝廷重臣的生死。且鞮侯單于時期,李陵、李緒皆投降匈奴,漢武帝聽信讒言因把李緒投降助敵之詬事當(dāng)成李陵所為而錯殺李陵全家,李陵知情后怒殺李緒,而惹惱了大閼氏,被“單于匿之北方”[6],才保全性命。大閼氏僅為且鞮侯單于之妻,她卻可以決定朝廷重臣的生死,連單于也懼于大閼氏的地位與權(quán)力,單于為了保護愛臣,只能采取把其藏匿于北方的權(quán)宜之計,可見其地位之高。狐鹿姑單于時期,李廣利投降匈奴,單于尤為寵愛,“以女妻之,尊寵在衛(wèi)律上”[7],后因胡巫說單于母閼氏病是因不殺李廣利而致,狐鹿姑單于“于是收貳師”[7]。單于雖然向來對李廣利十分寵愛,但是為了母閼氏的健康而忍痛割愛殺死他,可見閼氏的地位之重要。握衍朐鞮單于繼位后,聽從顓渠閼氏,“任用顓渠閼氏弟都隆奇”[7],任用近臣,專殺舊臣,大臣的生殺大權(quán)任憑顓渠閼氏掌控。
單于子嗣眾多,諸子官職的分封受閼氏影響?!白討{母貴”準(zhǔn)則在匈奴內(nèi)部盛行。頭曼因?qū)檺燮洹皭坶懯稀辈糯蛩銖U冒頓太子,而立“愛閼氏”之少子為太子。王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后,單于萬分欣喜,便做出“保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5]的承諾,并封其號為寧胡閼氏,其所生伊屠智牙師,封“為右日逐王”[5]寧胡閼氏受單于寵愛,子憑母貴,其子被封為右日逐王不能說沒有寧胡閼氏影響。烏珠留單于立位后,“以第二閼氏子樂為左賢王,以第五閼氏子輿為右賢王”[5]。第二閼氏即前面所提的呼衍王之少女、呼韓邪單于的大閼氏,她曾參與單于繼位的討論,地位極高,遵照“子憑母貴”準(zhǔn)則,其子成為左賢王順理成章。烏累單于咸立位后,“以弟輿為左谷蠡王”[5]。前面提到烏珠留單于繼位,便封授第五閼氏之子輿為右賢王。在烏累單于咸繼位之后,輿由右賢王再次被改封為左谷蠡王。又據(jù)范曄在《后漢書·南匈奴列傳》里加以補充道:“其大臣貴者左賢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賢王,次右谷蠡王。”[9]左谷蠡王高于右賢王,可見輿再次被提升。子憑母貴,輿為第五閼氏之子,接連兩次被封,一次高于一次,和第五閼氏的影響不無關(guān)系。
閼氏不僅在國內(nèi)政治事務(wù)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而且在國際外交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閼氏有時可以作為外交人質(zhì)出使他國,有時可以作為朝廷要員接見使團、甚至有時漢朝禮贈匈奴也要借閼氏之名,另外漢朝禮遇匈奴降臣時也特意善待閼氏。
古代往往以子或貴族等地位高貴之人為人質(zhì),史料中不乏閼氏作為人質(zhì)的記載。閼氏乃一介女流,能作為人質(zhì),成為一國制衡另一國的籌碼,說明其地位在國際外交中非同一般。緱王、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時,試圖“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6],以母閼氏為人質(zhì),以歸附漢朝。郅支單于時期,陳湯攻打郅支單于,曾也“使都護將軍來拿迎單于妻子”[13],試圖以單于閼氏為人質(zhì),進而脅迫郅支單于投降。烏珠留若鞮單于時期,閼氏也曾作為外交人質(zhì),多次來漢入侍。《漢書·匈奴傳下》載:“初,上遣稽留昆(按,單于之子入侍于漢者)隨單于去。到國,復(fù)遣稽留昆同母兄右大且方與婦入侍。還歸,復(fù)遣且方同母兄左日逐王都與婦入侍?!保?]右大且方與左日逐王均為匈奴之王,其婦也為閼氏,其閼氏也都作為外交人質(zhì)入漢。由此可見,烏珠留若鞮單于在位時期,閼氏作為外交人質(zhì)入漢十分常見。
匈奴閼氏還可以接見外交使團。古代,接見外國使團一般為外交地位重要之人。史書多次記載閼氏接見外交使團,其外交地位可見一斑。呼都而尸單于輿立位后,漢朝王莽派遣的和親侯歙與奢曾在制虜塞下“與云、當(dāng)會”[5],此處的云即右骨都侯須卜當(dāng)?shù)拈懯弦聊哟卧?。匈奴西遷后,閼氏也多次接待外交使團?!读_馬帝國衰亡史》載:“布勒達遺孀曾用非常特殊的禮儀接見君士坦丁堡來的羅馬使團,滿足羅馬使團的需要甚至欲望,給羅馬使團送來美麗討人歡喜的少女,以安慰他們旅途的寂寞?!保?5]同書也說:“阿提拉的眾多妻妾能夠保持文雅的風(fēng)度接受羅馬使臣的覲見,供給飲食的款待,就是光明正大的行擁抱禮也沒有關(guān)系?!保?5]同書還說:“阿提拉的妻子坐在柔軟的臥榻上,也可以說是躺著接見使臣的來訪?!保?5]匈奴閼氏有接見外交使團的權(quán)利,投射出閼氏的外交地位不容小覷。
另外,外交中漢朝禮贈匈奴往往借閼氏之名?!逗鬂h書·南匈奴列傳》載:“漢乃遣單于使,令謁者將送,賜綵繒千匹……太官御食醬及橙……賜單于母及諸閼氏……”[9]此次漢朝特別指出要把諸多御賜賞于單于母閼氏以及諸閼氏。呼蘭若尸逐就單于立,漢朝也借單于閼氏之名禮贈匈奴,“賜單于閼氏以下金錦錯雜具,軿車馬二乘”[9],以籠絡(luò)匈奴。
漢朝禮遇匈奴降臣時,特意善待閼氏。漢武帝為了賞賜金日磾母閼氏教誨兩子甚有法度,特別是為了禮遇安撫匈奴降臣,在金日磾母閼氏去世之后還特意使人畫金日磾母閼氏之畫像掛于甘泉宮,并署名“休屠王閼氏”[8],漢朝禮遇匈奴降臣時,對閼氏十分重視,閼氏的地位不言而喻。
匈奴閼氏,除在國家的政治、外交方面具有重要影響外,在軍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匈奴戰(zhàn)爭多有閼氏隨軍,閼氏有時可以參與單于軍政大計的制定,有時可以主持軍中事務(wù)的管理,甚至必要時候她還可以沖鋒陷陣,勇猛殺敵。
匈奴對外戰(zhàn)爭中,閼氏隨軍為常事。史書中多有閼氏隨軍的記載。軍臣單于時期,作戰(zhàn)有閼氏隨軍。元朔五年春天,漢軍夜至匈奴,“圍右賢王,右賢王驚,夜逃,獨與其愛妾一人壯騎數(shù)百馳”[16]。伊稚斜單于時期也有閼氏隨軍記錄。票(驃)騎將軍霍去病經(jīng)鈞耆、居延、祁連山攻打匈奴時,“獲五王,王母、單于閼氏、王子五十九人”[17],隨軍的鷹擊司馬趙破奴又得“王、王母各一人,王子以下四十一人”[17]?!稘h書·傅常鄭甘陳段傳》也有“凡斬閼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一十八級”[13]的記載,可知郅支單于時期閼氏也隨軍。去特若尸逐就單于統(tǒng)治時,車師后部司馬率加特奴等千五百人,在閶吾陸谷攻打北匈奴,“獲單于母季母及婦女?dāng)?shù)百人”[18]。此時,也有閼氏隨軍。史書中關(guān)于閼氏隨軍的記錄如此之多,可知閼氏定在匈奴軍事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首先,軍政大計的制定有閼氏的參與。冒頓單于在制定軍政時曾聽從閼氏的意見。漢高祖在平城被圍七日之久,與外面消息斷絕,糧食將盡,漢高祖乃使陳平計,派人去見冒頓的閼氏,饋贈厚禮。于是閼氏勸說冒頓,即使今天得到了漢朝之領(lǐng)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地”[3],更何況我們不能得罪漢朝之神。冒頓“察之”[3],于是故意解圍一角,使?jié)h兵突圍。冒頓是匈奴單于中意志最堅強、最講紀(jì)律,最兇狠的,他曾為了訓(xùn)練士兵紀(jì)律射殺愛妻,為了繼位而鳴鏑弒父,平時對大臣的話都不愿意聽,閼氏在單于包圍漢皇帝的時候,敢于進言為漢帝解圍,說明在軍中閼氏是冒頓單于左右最為信任的人,而且有參與軍政大計制定的資格與權(quán)力。
其次,在軍隊中,閼氏還主持軍中事務(wù)的管理。匈奴婦女“捉馬加鞍勒,執(zhí)弓矢”[19],在軍中“則主營落、輜重、畜牧”[19]。閼氏參與軍中事務(wù)管理,為軍中要員,史書明確記載戰(zhàn)爭中可憑俘獲閼氏而封賞軍功。《后漢書·南匈奴列傳》載有耿夔因“獲閼氏及男女五人,斬首八千級,生虜數(shù)千口”[9]而被任命為騎都尉。《后漢書·耿弇列傳》還載有耿夔“于金微山斬閼氏、名王以下五千余級”[20],而再次立功,被封為粟邑侯。
匈奴閼氏善騎射,關(guān)鍵時候也參與作戰(zhàn),勇猛殺敵。匈奴“士力能毌弓,盡為甲騎”[3],“急則人習(xí)戰(zhàn)攻以侵伐”[3]。戰(zhàn)爭關(guān)鍵時期,應(yīng)該是除了老弱病殘之外,全都參戰(zhàn),當(dāng)然閼氏也不例外。漢朝攻打郅支單于時,郅支單于在城樓之上指揮,“諸閼氏夫人數(shù)十皆以弓射外人”[13],其中諸閼氏夫人當(dāng)中也有很多因作戰(zhàn)而犧牲。匈奴為游牧民族,男女皆會騎馬射箭,因此閼氏能作戰(zhàn)殺敵并不足為怪,郅支單于閼氏作戰(zhàn)殺敵只是有記載的一例,應(yīng)該還有閼氏作戰(zhàn)的其它例子,只是史書上沒有記載而已。
匈奴閼氏的地位較高,有時即使是匈奴單于也要懼怕她幾分,她既可以操縱國內(nèi)政治大事,又在國際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還是匈奴軍中大計制定的參與者,有時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把持朝政,縱橫一時,所以史家才會在史書上特別指出。閼氏何以有如此之高的社會地位呢?主要從三個方面來探討。
其一,匈奴為游牧民族,從其民族產(chǎn)生之初至民族消亡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甚微。并沒有三綱五常、男尊女卑等保守習(xí)俗,因此閼氏的地位較同時期的漢朝皇帝、大臣之妻妾較高。
其二,匈奴婦女“不妒而甘服勤勞”[19],在行軍途中負(fù)責(zé)軍營、軍械物資、畜牧等具體事務(wù),全部自食其力,并不依靠男人而活。經(jīng)濟地位決定社會地位。閼氏的經(jīng)濟地位較高,因此,其社會地位較高。
其三,受他國影響。大宛國往西直至安息國均以女子為貴,“女子所言,丈夫乃決正”[2],丈夫?qū)ζ拮拥拿顖詻Q照辦而不敢違背,匈奴距其不遠(yuǎn),難免不受其影響。
隨著匈奴的衰亡,一部分匈奴西遷,其稱呼習(xí)俗逐漸被西域諸國同化,不再獨用閼氏稱號,有時也與夫人稱號并用。郅支單于西遷后,隨西域各國習(xí)俗,曾并用閼氏與夫人稱號,有“諸閼氏夫人”[13]的用法。另一部分匈奴部族遷入塞內(nèi),受漢族影響,也不再使用閼氏稱號。如劉淵稱帝后,并沒有稱其妻為閼氏,卻叫作皇后,閼氏稱號就此停用。至此以后史書上再也沒有有關(guān)閼氏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