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鞍山師范高等??茖W校 韓芳勤
2005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頒布的5號文件要求,將高?!端枷氲赖滦摒B(yǎng)》和《法律基礎》課程兩門課整合為《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一門課程,且由國家統(tǒng)一組織編寫教材。該教材于2004年啟動撰寫,2006年首版印刷,先后經歷2007年修訂、2008年修訂、2009年修訂、2010年修訂、2013年修訂、2015年修訂、2018修訂。今年該門課程教材經過再次修訂,并更名為《思想道德與法治》(下文簡稱《德法》),至此該門課程共發(fā)行九版教材。該教材體系演變有著其內在邏輯和價值主線和所堅持的原則,我們有必要通過教材基本內容、價值體系的準確把握,轉變教材體系,優(yōu)化教學成效,令教材編寫具備實際意義和價值。
文中研制的低噪聲放大器是基于0.25 μm GaAs PHEMT低噪聲工藝技術。該低噪聲放大器采用兩級級聯(lián)的電路結構,頻段為2~4 GHz,噪聲系數小于1 dB,增益大于30.6 dB,輸入回波損耗小于-8 dB,輸出回波損耗小于-10 dB,芯片面積僅為2 mm*1.5 mm。具有面積小,增益高而噪聲小的優(yōu)點。
試驗首先采用Excel 2013軟件進行初步整理,然后采用SPSS16.0單因素方差分析模塊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鄧肯氏法進行多重比較。差異顯著水平判斷標準為P<0.05。
《德法》教材的編寫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目的,因此,教材編寫中一方面要考慮教材體系自身的內在邏輯性,體現教材自身的一種發(fā)展精神,另一方面也要關照教育教學的應用問題,體系對教學的應用的適宜性問題。
作為一門承擔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人文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德法》教材及時吸收了反映時代精神和社會現實的最新理論成果,是全面、準確地學習和掌握黨國家的思想路線和方針政策的重要讀本。同時,所有理論成果在教材中的呈現都緊扣當代大學生成長中的問題和需求,突出了它的針對性和實效性。2021版的更名,“法律”到“法治”一字之差,是對法治中國建設、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響應和貫徹?!笆濉背删汀笆奈濉币?guī)劃、抗疫精神、張桂梅事跡等教材內容的更新更是呼應時代發(fā)展。
2.3.1 語言的時代化
沒錯,是絕望。從那種顫抖中,青辰沒有感受出恐懼或者焦慮或者其他的一些情緒,只感受出了絕望,一種深深的絕望。
2.1.1 求知和解惑相統(tǒng)一
2.2.2 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德法》課不同于純粹知識性課程教育,只有學習者自主接受,并內化,才能夠實現學生道德認知水平及道德品質的提升。應該改變傳統(tǒng)師生間單項理論灌溉學習模式,由單一性向雙向性、平等性特征轉變。嘗試進行問題情境的建立,通過探索性課堂氛圍、環(huán)境營造,實現師生間對話、溝通的推進;遵循主流價值觀引導的原則,關注學生共性問題和個體體驗與經歷,促進師生間的心靈、精神溝通,構建平等交往環(huán)境,以此優(yōu)化師生對于教學活動的共同參與,最終達到新型師生關系建立的目標。
2.2.1 創(chuàng)建新型雙向師生關系
清風搖曳樹枝。易非坐在花影里,嘆了一口氣,不想自己捋來捋去,竟然捋出了這個結論,在自己看來那么別扭的結論,怎么就給自己捋出來了?
《德法》課傳統(tǒng)的知識點和教學目標是幫助大學生在思想、道德、法治三個層面培養(yǎng)好的品質,養(yǎng)成好的習慣,但同時,教材體系又時刻把握時代精神,加入不同時期新的精神文明成果,實現了教學目標的創(chuàng)新突破,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弘揚倡導創(chuàng)新精神。當代社會,大學生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同時還應有著敢于爭先,勇于突破的創(chuàng)新精神。《德法》課程作為大學生思想行為的指南性課程,應將創(chuàng)新教育納入教學目標體系。
2.1.2 繼承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
《德法》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相關教材經由數次修訂,系統(tǒng)愈發(fā)完善,具備前沿的聚焦學術、準確的理論說明及嚴謹的理論體系。所以說,在將教材內容轉化為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當對理論性彰顯予以堅持,換而言之,需要將《德法》課看作為理論課,盡可能回避空談現象,關注到理論邏輯作用,利用針對性、層次性分析,表述平面思維式的內容,實現學科性特征的凸顯。同時,教材體系的修訂完善越發(fā)突出《德法》課的“解惑”功能,教學的目標任務更多地變?yōu)榻獯饘W生所惑,并幫助其建立解決問題的價值導向,樹立科學而健康的思維理念?!兜路ā氛n教學目標需要通過有效理論的應用,實現具體問題的解決。
教師要承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應當對教學方式持續(xù)變革,通過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激發(fā),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課程教學可以結合課程章節(jié)內容、目標等,對特定教學方式進行選擇,最好具備互動性特征,盡可能的融合多元化教學方式,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教學之中,提高聽課積極性。有機結合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合理融合課程追問、提問、案例分析、團體活動、課程作業(yè)及分享等形式,激發(fā)學生對于問題探究的參與性,實現師生教學互動的凸顯。利用課外實踐、思考、閱讀等方式,或是學生辯論、訪談、論壇,激發(fā)學生參與實踐的熱情,通過實踐獲取學習機會,學會反思,最終推動大學生對《德法》教材中的理論能夠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德法》教材的建設不斷汲取一線師生的智慧,聽取一線教師的意見,不斷為滿足教學轉化需求而努力,就課程教育教學成效而言,改善明顯。2013和2015、2018年三次全面修訂就是教材體系大膽突破不斷深化的具體表現。在改進教學實踐過程中,師生提出的一些意見,比如教材文本知識的基礎性、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不足,教材存在眾多知識點,沒有深入介紹、解釋重要內容、知識還有著零散、重復性特征等這些問題在歷次教材修訂中有了很大改善進步。教材更加生活化的語言,更加精準的概念表述為教學實踐提供了更加堅實的文本基礎。
就《德法》課教材體系來說,和教學體系間存在一定關聯(lián)性,同時也有所差異。前者設計者為教材編寫者,利用教學教材和大綱等反映理論體系,具備理論性、規(guī)范性、系統(tǒng)性和完善性特征;后者教學體系的設計則來自于教師,利用教學大綱和教材藍本,構建課程教案系統(tǒng),存在實際性、適應性、針對性及靈活性特征。只有轉變教材體系至教學體系,才能夠令教學價值具備現實性。就教學體系而言,教材體系等同于指南,教材體系的變化對教學會產生系列影響。
教師應當轉變《德法》教材文本話語內容,令其成為課程實踐語言。不難發(fā)現,能夠和學生發(fā)生共鳴的,能夠讓學生頭腦中牢記的,并影響其核心價值觀樹立的,必然是那些時代化的貼近學生生活的語言。所以說,教師只有強化自身和學生間的交流,與學生生活相貼近,了解學生思想,使用合理的話語體系,滿足學生語言需求特征,同時結合價值觀及科學,才能夠實現《德法》課的良好教學。例如,現階段,大學生普遍關注新媒體,教育者應當緊隨其后,更新言語系統(tǒng),了解學生的網絡語言習慣,關注其所接受的網絡情感表達,并從中借鑒和學習。
獼猴桃屬植物生長旺盛,覆蓋力強,花果色澤鮮艷,香氣濃郁,嫩枝幼葉婀娜多姿,是綠化、美化、香化的優(yōu)良樹種,可栽植于庭院、長廊或綠地,極具有觀賞價值。
2.3.2 平臺的多樣化
在將《德法》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變中,教學形式應打破傳統(tǒng)課堂模式,利用互聯(lián)網,打造慕課、翻轉課堂、網絡課堂等,運用微信、QQ等社交平臺建立微課堂和課后互動。通過移動網絡,不需要顧慮時空對線上學習的限制。將課程內容分為線上和線下兩大類,線上通過學習平臺做一些重難點理論內容的視頻傳播、資料推送、轉發(fā)學習信息、開展話題討論,通過網絡課堂布置作業(yè)、組織互動,讓學習更具針對性;線下則開展常規(guī)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要注意的是,教師不能夠將所有課程內容都交由網絡教學平臺,線下課程講授也是必不可缺的,只有教師線下指導線上學習內容,才能夠令學生更好消化和理解相關知識。
《德法》教材的修訂為保障《德法》課教育教學的效果提供了必要的文本基礎,而教材體系的日益完善也促動教學方式的變革,所有這些努力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么就是切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效果,切實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務。而我們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把握好《德法》教材中變與不變的關系。變的內容,有其變的理由和根據,有變的必要性,我們應該順應其變,否則就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跟不上黨和國家對我們的教育教學的要求;而不變是《德法》教材要實現的教育教學之目的和任務,根本上說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務,只有真正領會了這個主線,我們就能夠適應變化而又能堅守陣地,才能很好地完成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目標,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一批批合格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