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山禾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 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000)
20世紀初葉至30年代,有一群來自異國的畫家聚集在巴黎從事創(chuàng)作活動,他們接觸到歐洲各國的現(xiàn)代藝術流派和思潮,但沒有被卷入其中,而是在吸收它們手法的情況下保持了自己獨特的個性與特色,他們被稱為“巴黎畫派”,“巴黎畫派”的藝術家包括布朗庫西,夏加爾,蘇丁等,這是一個非常松散的無定形的畫派,他們都不是法國人,而是從其他國家來到法國的藝術家,說著不同的語言,成為一個與當時其他流派相關,但大部分人不太知曉的畫派。由于生活所迫,當時的巴黎畫派從蒙馬特轉移到蒙帕納斯。他們彼此獨立,但都有共同的興趣,他們對非西方的藝術都感興趣,尤其是非洲藝術。莫迪里阿尼就是典型的巴黎畫派代表人物。
莫迪里阿尼出生在意大利的利沃諾,20世紀初,他先后搬去了巴黎的蒙馬特和蒙帕納斯,此時的藝術家們多在蒙馬特和蒙帕納斯區(qū)之間流動。他從意大利的鄉(xiāng)下來到巴黎的蒙馬特之后,生活在藝術氣氛濃厚的環(huán)境中,他經(jīng)常出入蒙馬特里的酒館和咖啡店,與當時在巴黎生活的畫家畢加索、尤特里羅、史丁、詩人賈柯布等人交往。1909年左右,他遇到了一位對他而言十分重要的藝術家,羅馬尼亞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庫西。起初,他完全專注于雕塑創(chuàng)作,但在1914年左右放棄了雕塑,因為他得了肺病,大理石和石灰石上的灰塵,會給他帶來嚴重的呼吸問題。
意大利美術根源與傳統(tǒng),曾經(jīng)影響莫迪里阿尼,他到巴黎后,塞尚的畫使他深感興趣;非洲神秘雕塑則喚醒他對石雕的自覺意識;猶太人獨特的敏銳度也左右其內在的藝術氣質。那時,野獸派盛期剛過,畢加索等人開創(chuàng)立體派畫風,莫迪身處那個時代,雖然在情緒上有焦躁感,物質生活又十分貧困,但卻充滿著友情和愛情,執(zhí)著于自己的理想,狂熱地獻身于藝術創(chuàng)作。
然而,上帝也似乎嫉妒他的才華,將他早早帶走。1920年初,莫迪里阿尼就因病入院,他長年以來的肺病,是當時的不治之癥——肺結核。最后,莫迪英年早逝,年僅36歲。他的人生是短暫的,但他的藝術作品卻是永恒的。這位偉大的天才型藝術家,短短的一生都在燃燒創(chuàng)作活力,謳歌愛與生命。
實際上,莫迪里阿尼并不僅僅是一位畫家,也是一位雕塑家。剛到巴黎的莫迪,一開始就選擇了雕塑方向,因為當時的整個巴黎藝術圈都受到了來自非洲神秘雕塑(見圖1)的沖擊,藝術家們都開始嘗試從中獲得靈感,而莫迪就愛上了這些面具雕塑優(yōu)雅的面部線條和它的呈現(xiàn)形式。
圖1 非洲神秘雕塑
我們把非洲神秘雕塑與莫迪里阿尼的雕塑作品(見圖2)進行比較,兩者的臉部都被夸張地拉長,細窄,外部輪廓也是極為相似的,但因其刻畫的對象及部位不同,非洲神秘的雕塑只刻畫了臉部就戛然而止,而莫迪里阿尼的石雕像則以其修長優(yōu)雅的頸部為作品添加了一份柔美的感覺,其恬淡的氣息仿佛象征著人類永恒的沉思。
圖2 莫迪里阿尼的雕塑作品
受這些非洲藝術的影響,莫迪里阿尼的雕塑作品表現(xiàn)出了堅固、簡潔、拉長的特征,這直接影響了他后期的繪畫創(chuàng)作風格。然而,終日雕刻時落下的粉塵以及昂貴的雕塑材料使他無奈的放下刻刀,拿起了畫筆。
1914年,莫迪里阿尼從雕塑改為了繪畫,也許不是因為身體原因,莫迪里阿尼會繼續(xù)進行雕塑創(chuàng)作,從而成為一名卓越的雕塑家。
莫迪里阿尼早期的繪畫作品中能明顯看到現(xiàn)代藝術之父塞尚的影子,他曾經(jīng)一度著迷于塞尚的繪畫,從其繪畫的表現(xiàn)手法和結構形態(tài)中深受啟發(fā),從他的作品《拉提琴的人》(見圖3)可以看出,這張畫的畫面顏色關系,色彩搭配,冷暖色調,體積表達與塞尚的畫作(見圖4)如出一轍,其樸素的構圖形式以及人物的表達方式對后期莫迪里阿尼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圖3 莫迪里阿尼《拉提琴的人》
圖4 塞尚的作品
在后期,莫迪里阿尼的藝術作品開始注重線的表達,他沉醉于用靈活的線條在橢圓的面龐上運作。這與他早年間在意大利汲取的藝術養(yǎng)分息息相關,尤其是受到畫家波提切利的影響,以優(yōu)雅流暢的曲線來表現(xiàn)圓潤拉長的人體,帶給觀者柔美的感受。這種細長的臉,鵝蛋形狀,可以看到他原型的來源,他一定是參照了非洲的藝術,非洲的面具,參照了風格主義,意大利藝術,波提切利,他將這些做了整合。他將人物的頭部和頸部都拉的很長,以此手法來凸顯自己想要塑造的人物個性和情緒。這也造就了莫迪許多廣為人知的代表作品,作品中的人們都擁有較小的嘴,細長的脖子,很多時候都稍稍歪著頭,而這種歪頭的動態(tài)則讓女性柔弱,嫵媚的特點躍然紙上,例如他的代表作《穿著罩衫的年輕女子》(見圖5)。
這幅畫創(chuàng)作于1918年,在當時勃拉克和畢加索早已開始在創(chuàng)作中分離形態(tài)并打破空間,但當時的莫迪非常想要創(chuàng)作出臻于永恒的經(jīng)典作品,裸體人像是最為傳統(tǒng)的繪畫題材,大量的繪畫作品都會秉承這個傳統(tǒng),這幅作品也一樣。關于莫迪對這幅畫的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是他不斷探索屬于他的風格、屬于他的線條技法及那些自我意識表現(xiàn)手法的過程,不難看出,莫迪希望我們在欣賞這幅畫的同時能夠注意到他的創(chuàng)作過程,可以體會他保留這些鉛筆線條的初衷,大量不同類型的筆觸,各種風格的筆法,各種輕描勾勒,這些屬于他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非常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此外,《穿著罩衫的年輕女子》這張畫中也能看出莫迪在這一時期的繪畫作品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通常不畫人物的眼珠,這在他想讓我們像欣賞一件古典雕塑那樣,用心去欣賞這種藝術形式本身,而不是只會盯著畫中的人物,他把眼睛畫成菱形,眼眶往往被施以淡藍色,盡管沒有眼珠,無法與之對視,卻能讓我們凝視自己的內心,感受這種藝術形式本身的抽象美學與幾何氣息。
莫迪里阿尼的人生和藝術生涯都是熱烈而短暫的。巴黎在當時是一個資本與繪畫已經(jīng)緊密相連的時代,而莫迪里阿尼卻不愿取悅他人以挽得當世的物質滿足,而是在這條泥濘的藝術之路上前行,終其一生地熱情詮釋了他自己的這句話:拯救自己的夢想,是你此生的責任。他是一個創(chuàng)作具象藝術的藝術家,不論作為雕塑家還是畫家,但他是和布朗庫西一樣的藝術家,想把藝術推向至一種更抽象的語言。
從1906年來到法國,莫迪里阿尼就開始變得放浪不羈,那是因為在與病魔對抗的日子里,這樣的形象,似乎才是最完美的偽裝。他曾經(jīng)高傲地拒絕醫(yī)生對他的忠告,自始至終,莫迪那些因日益加劇的病痛而造成的焦慮、不甘和壓抑,都成了別人眼中藝術家的古怪個性與叛逆,而他那些由緊閉的雙眼,優(yōu)雅的線條,粗礦的筆觸所組成的矛盾又完美的作品,無一不充斥著他內心深處幾欲噴薄的高貴又不甘落寞的靈魂之火。當他健康惡化的時候,肖像畫成為了主要的表達渠道,他畫所有人,任何人,永遠帶著美麗的優(yōu)雅,美麗的線條,然而還是有一種誘惑的神態(tài),一種更深層次的性格,即使眼睛里是空白的,或只是小點點,他游走于抽象和自然主義之間的邊界線,至少抽象的程度仍然不超出我們對這個物質世界的認知。莫迪曾說:“我要的是短暫而完整的生命”,在如今看來,他做到了。無論是人物畫中每一寸肉體的描繪,或一刀一斧的石雕中,都流露出他對生命深處的體會,他似乎能夠直觸事物的本質,投射出靈魂深處最真摯的情感?!岸虝旱纳?放射出強烈的光芒!”這就是莫迪里阿尼一生最好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