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永軍,楊秀英
(重慶市江津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重慶 402289)
急性腦梗死也叫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神經(jīng)內(nèi)科的常見病。此病的致殘率和致死率較高,是一種急危重癥[1]。急性腦梗死的病因復(fù)雜,涉及血管異常、血液異常、血液動力學指標異常等諸多因素。急性腦梗死屬于中醫(yī)學中“中風”的范疇。導(dǎo)痰湯是中醫(yī)治療痰濁證的基本方,可燥濕化痰、行氣開郁[2]。本文研究用導(dǎo)痰湯治療痰濁上擾型急性腦梗死的效果。
選取2020 年10 月至2021 年6 月我院收治的68 例痰濁上擾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試驗對象。其納入標準是:病情符合西醫(yī)關(guān)于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且經(jīng)CT 檢查、核磁共振檢查等得到確診;病情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中風病證候診斷標準》中關(guān)于痰濁上擾型中風的診斷標準;年齡≤70 歲;發(fā)病至入院的時間<48 h ;其家屬知曉本研究內(nèi)容,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是:合并有腦外傷、惡性腫瘤、精神疾病或其他嚴重的器質(zhì)性疾??;存在嚴重的意識障礙或大面積腦梗死;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患者34 例。觀察組患者的年齡為47 ~69 歲,平均年齡為(63.04±4.50)歲;其發(fā)病至入院的平均時間為(5.36±0.52)h,入院時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的平均評分為(21.36±3.11)分;其中,男、女分別有19 例、15 例。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45 ~69 歲,平均年齡為(61.88±4.27)歲;其發(fā)病至入院的平均時間為(5.58±0.43)h,入院時平均的NIHSS 評分為(21.19±2.69)分;其中,男、女分別有21 例、13 例。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溶栓(要求患者應(yīng)具有溶栓的指征)、抗凝、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顱內(nèi)壓、營養(yǎng)腦神經(jīng)、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壓和血糖、維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及糾正酸堿失衡等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在此基礎(chǔ)上,加用導(dǎo)痰湯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導(dǎo)痰湯的方藥組成是:法半夏9 g、天南星12 g、茯苓20 g、枳實12 g、橘紅10 g、甘草6 g。辨證加減:兼有風動證者于方中加入天麻、鉤藤,兼見熱象者于方中加入黃芩、黃連,肝火旺盛者于方中加入龍膽草、山梔、夏枯草,咽干口燥者于方中加入天花粉、天冬。水煎服,每天服1 劑,分早晚2 次服用。持續(xù)治療14 d 后評估兩組患者的療效。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治療后的NIHSS評分。NIHSS 的總分為42 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神經(jīng)功能缺損越嚴重。用臨床治愈、顯效、有效、無效評估患者的療效。臨床治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NIHSS 評分較治療前降低≥90%。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減輕,NIHSS 評分較治療前降低60% ~89%。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減輕,NIHSS 評分較治療前降低30% ~59%。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未減輕,NIHSS 評分較治療前降低<30%。(總例數(shù)-無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總有效率。治療前、治療7 d 后及14 d 后,比較兩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標及血管內(nèi)皮功能指標。凝血功能指標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和血漿纖維蛋白原(FIB)。血管內(nèi)皮功能指標包括外周血內(nèi)皮祖細胞(EPCs)計數(shù)、血清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EGF)、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一氧化氮(NO)和血漿內(nèi)皮素(ET)。
用SPSS 22.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s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 表示,分別用t、χ2 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平均的NIHSS 評分分別為(12.04±2.37) 分與(17.18±3.09)分,二者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PT、APTT、血漿FIB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7 d 后及14 d 后,兩組患者的PT、APTT 均長于治療前,血漿FIB 的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PT、APTT 均長于對照組患者,血漿FIB 的水平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的比較(± 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的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 <0.05 ;# 與對照組治療后同時間點相比,P <0.05。
組別時間PT(s)APTT(s)血漿FIB(g/L)觀察組(n=34)治療前9.81±2.7226.34±4.9855.77±7.28治療7 d 后11.37±1.92▲#30.16±5.03▲#44.37±5.65▲#治療14 d 后14.05±1.89▲#35.66±4.71▲#30.25±5.27▲#對照組(n=34)治療前9.46±2.5326.77±5.0256.29±7.10治療7 d 后10.55±1.71▲27.98±4.85▲48.05±6.33▲治療14 d 后11.76±2.04▲29.23±5.75▲40.22±6.06▲
治療前,兩組患者外周血EPCs 計數(shù)、血清VEGF、ICAM-1、NO 及血漿ET 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7 d 后及14 d后,兩組患者的外周血EPCs 計數(shù)、血清VEGF和NO 的水平均高于治療前,血清ICAM-1 和血漿ET 的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外周血EPCs 計數(shù)、血清VEGF 和NO 的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患者,血清ICAM-1 和血漿ET 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管內(nèi)皮功能指標的比較(± 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管內(nèi)皮功能指標的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 <0.05 ;# 與對照組治療后同時間點相比,P <0.05。
組別時間外周血EPCs 計數(shù)(×106)血清VEGF(pg/mL)血清ICAM-1(ng/mL)血漿ET(pg/mL)血清NO(ng/mL)治療前22.13±3.167.68±0.82569.46±61.2368.13±7.692.24±0.76觀察組(n=34)治療7 d 后30.98±2.62▲#10.29±0.85▲#339.82±57.26▲#56.72±7.17▲#4.36±0.88▲#治療14 d 后 41.12±2.45▲#12.48±86▲#229.06±63.27▲#49.55±8.23▲#5.05±0.85▲#治療前22.30±2.897.55±0.77571.10±60.9268.45±7.252.18±0.81對照組(n=34)治療7 d 后27.35±2.27▲9.09±0.71▲423.65±67.23▲60.98±8.35▲2.99±0.67▲治療14 d 后 32.01±2.18▲9.94±0.83▲347.36±61.19▲56.77±7.64▲3.39±0.78▲
在觀察組患者中,治療效果為臨床治愈、顯效、有效、無效的患者分別有5 例、16 例、12 例、1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7.06%(33/34)。在對照組患者中,治療效果為臨床治愈、顯效、有效、無效的患者分別有4 例、10 例、15 例、5 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5.29%(29/34)。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急性腦梗死是指由腦血供突然中斷導(dǎo)致的腦組織軟化或壞死[3]。動脈粥樣硬化是引起急性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研究發(fā)現(xiàn),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功能與急性腦梗死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EPCs 可促進受損神經(jīng)的修復(fù)及新血管的生成[4]。中醫(yī)學認為,急性腦梗死屬于“中風”的范疇,痰濁上擾、瘀血內(nèi)生是其主要病機。痰濁上擾型急性腦梗死是此病常見的中醫(yī)證型。導(dǎo)痰湯是中醫(yī)治療痰濁證的常用方。方中的法半夏、天南星可燥濕祛痰,枳實、橘紅可理氣、化痰、降濁,茯苓可滲濕,甘草可調(diào)和諸藥。全方諸藥合用,可共奏燥濕化痰、理氣開郁、降濁祛瘀之功[5]。
本研究的結(jié)果證實,在對痰濁上擾型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chǔ)上,加用導(dǎo)痰湯對其進行治療能提高其療效,改善其凝血功能和血管內(nèi)皮功能,促進其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