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桂菊
人工智能背景下打造體育混合式“金課”的實踐*——以深職院武術課程為例
田桂菊
(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 體育部,廣東 深圳 518055)
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過程中,積極探索體育信息化教學改革,建設具有兩性一度的大學體育金課,具有深遠意義與現(xiàn)實必要性。但當前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改革嚴重滯后于新時代呼喚與學習者需求,在金課建設中缺乏具體的工作思路和鮮活的參考案例。本文以中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代表——武術為例,在解析現(xiàn)狀的基礎上分別提出應對措施,結合團隊十余年來的實踐經驗,提出以精品武術在線課程建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及檔案式的形成性考核評價,來響應金課“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度”的要求,以期在體育項目教學以及金課建設方法上提供借鑒參考。
人工智能;體育;混合式;金課;武術;教學;實踐;智慧課堂
在人工智能時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已成為必然趨勢,能夠有效促進優(yōu)質課程建設和個性化學習的普及與推廣。而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將學校體育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調要進一步推廣中華傳統(tǒng)體育項目。但當前的體育課程信息化教學應用與改革力度嚴重滯后,表現(xiàn)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仍占據主導地位;體育慕課數(shù)目相對其它科目極少;慕課中教學微課基本是講授錄像,沒有體現(xiàn)出體育課以習練為主的教學或練習活動的指導設計;而且存在著“重建設、輕運行”現(xiàn)象[1],線上與線下沒有有效融合,趣味性、時效性較差,且缺乏針對性的習練模式,使在線學習質量得不到保證,難以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2018年9月教育部以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金課”概念。建設具有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挑戰(zhàn)度的中國大學“金課”[2],不僅是當前高等教育的目標愿景,也是高校提升教育質量、培養(yǎng)高水平人才的重要抓手。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好信息技術,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進而打造體育混合式“金課”,以追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是當前大學體育教學改革的重點方向與發(fā)展趨勢。
武術,是中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代表。如何上好武術課,一直以來是一個老大難問題。本文選取入選學習強國的《中國武術基礎》慕課、曾獲廣東省信息化教學案例一等獎并獲教育部領導點名表揚的武術教學改革為研究案例,以“如何建設具有兩性一度的體育混合式金課”為問題,介紹其在人工智能時代下的做法與經驗,以期為其它體育項目的教學提供借鑒。
深職院的武術課程旨在建設適合公共武術教學的高質量線上教學課程,重構、優(yōu)化教學內容、習練方法及評價方式,線下教學充分利用智慧教學軟件管理課堂,進一步強化武術課程的教學思政、文化內涵,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注重鍛煉效果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金課。
“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深職院《中國武術基礎》慕課建設以武術基本功、基礎套路為主要內容,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武術的文化內涵,掌握基本功和基礎套路的技術要領與鍛煉方法,培養(yǎng)學生崇武尚德的民族情懷與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提高學生身心素質及精氣神。本課共安排了12章教學內容,包含:武術理論、肩功、腰功、腿功、手型步型、平衡、跳躍以及五步拳、一段長拳和劍術的單練及對練套路、太極功法習練。內容安排由淺入深,注重趣味性、實戰(zhàn)型、規(guī)范性。
在網絡課程的系列教學資源中,每個知識點不僅融入了影視武打鏡頭、動畫、虛擬仿真、精美圖片、詩詞諺語、生活場景等大量鮮活內容的教學微課,同時還建設了從習武者角度出發(fā)、強調跟我練、如何練、怎么用的習練資源。
課程的每個知識點包含六部分教學資源:微課(中英文字幕,含虛擬仿真、動畫)、圖示(標有路線軌跡)、示范(正面和背面領做,慢動作定格)、AR/VR(深入練習)、PPT(重難點、易犯錯誤)、冠軍展示視頻(欣賞學習)。學生首先通過觀看微課進行學習,粗略領悟;第二步通過看圖示,清晰地把握動作定式的結構;第三步從正面示范了解動作的節(jié)奏、眼神、速度、力度,而背面慢動作示范學生可以跟隨反復習練,背面示范是體育教學必不可缺的,非常重要;第四步利用虛擬仿真的AR/VR深入練習,精確掌握;第五步通過圖文并茂的PPT,詳細了解動作的難點要點;第六步則是通過觀看高水平隊員的精彩展示,明確目標。如此經過層層深入的優(yōu)質資源指導,全面無死角的剖析動作,有利于學生突破難點,更加精準掌握難學的武術技能。慕課結合已經在智慧職教上線的《中國武術傳統(tǒng)文化與基本技術》數(shù)字教材,極大地滿足了當今數(shù)字化社會不同層次學員的需求。
本課程資源建設結合AI、VR/AR/MR技術、學習分析技術等,升級優(yōu)化武術信息化教學資源,重塑體育課堂生態(tài)。學生通過VR可以了解功法練習的氣血運行;利用AR增強現(xiàn)實可以看到動作演練,通過從不同角度掃描識別圖,可在手機端出現(xiàn)此動作的正面與背面演練,并能夠對此進行360度旋轉、放大、縮小。
例如:①太極功法習練,利用人工智能的虛擬仿真來展示“氣血如何沿著人體經絡運行”、“意念如何引導呼吸與動作”等這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體內骨骼運轉、氣血運行等養(yǎng)生運動的核心內容,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與師生對養(yǎng)生運動的認知水平。
②《熊貓學劍》,設計制作妙趣橫生的動漫片,在學習劍術之前讓學生觀看,引起學生對劍術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避免發(fā)生意外事故,并適時將武德融進課堂學習中去,使學生能自覺以武德約束自己。另外、騰空飛腳、旋風腳的錯誤動作利用動畫來展示,能夠更加準確演繹錯誤的原因。
③利用AR展示武術云劍動作,學生打開視+AR增強現(xiàn)實APP,利用手機對指定的動作圖片進行掃描,即可出現(xiàn)動作的正面與背面示范視頻,學生模仿畫面中出現(xiàn)的三維虛擬人物動作進行練習,能夠更清晰把握武術動作的細節(jié)。
現(xiàn)代社會生活離不開手機,教學更是如此,手機下載云班課、學習通APP或者小程序慕課堂,利用這些智慧軟件管理線下教學課堂。例如:教師利用手機一鍵簽到,幾秒鐘完成50人的大班考勤;學生利用頭腦風暴功能,積極踴躍參與手機回答問題;教師手機搖一搖選擇學生出列演練;學習小組在云班課上傳武術動作圖片或者小視頻,互相點評點贊;云班課小測驗及時把握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狀況等,利用大屏幕一體機播放動作背面示范代替教師的領做,使教師騰出手去巡視指導學生,相當于教師增加了一個助教。創(chuàng)新實施“聽我講+跟機練+攻防戰(zhàn)+鞏固練+相互賽”的課堂五步教學法。另外,課下不定時的組織直播,輔導解答學生習武過程中出現(xiàn)的疑難問題。形成了“課前慕課預習→智慧課堂教學→課下結合慕課或數(shù)字教材復習、完成在線作業(yè)→參加社團、武術隊訓練→期末考試→獲取段位”的武術課內課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線上成績是學生利用在線課程進行的視頻學習、討論交流、單元測驗、期末考試等學習體現(xiàn),慕課平臺能夠根據教師設置的占比自動統(tǒng)計分數(shù);線下成績則是課堂智慧軟件統(tǒng)計的學生課堂活動:學生所參與的考勤、頭腦風暴、搶答、上傳圖片及視頻、小測驗等學習活動,教學軟件能夠根據教師設置的分值自動統(tǒng)計。期末通過后臺導出數(shù)據,成為此課程的學習檔案,以此實現(xiàn)對學生線上線下的過程性評價,輕松實現(xiàn)武術課程理論與技術的形成性考核。
線上線下期末成績計算方法如下:期末成績=線下成績40%+慕課成績40%+體質測試20%。(慕課成績比例分配:①30%課后測驗:每周課后按要求完成答題。②20%課程討論:老師在課堂交流區(qū)內發(fā)起討論,要求在不同的討論話題下回帖或發(fā)帖至少5個,且回復內容要有原創(chuàng)性,不能抄襲別人的回復。③50%期末考試:在線理論考試(25%),內容為武術文化知識;技術考試(25%):上傳視頻,內容為一項套路演練。)
深職院武術課程在“互聯(lián)網+運動場”的理念下,經過10年的信息化教學經驗積累,形成如今的武術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學生結合我們創(chuàng)建的《中國武術基礎》優(yōu)質在線課程的微課、系列圖示、示范、PPT等教學資源進行預習和復習,利用實用有趣的AR進行練習,極大滿足互聯(lián)網+時代學生對學習武術的需要。
現(xiàn)以曾入圍全國職業(yè)院校信息化大賽決賽、獲得廣東省信息化教學案例一等獎的《基本劍法》教學為例,闡述深職的武術信息化教學模式。此課為劍術教學內容。劍的文化內涵豐厚,演練風格瀟灑飄逸,優(yōu)美敏捷。本教學案例節(jié)選劍術項目的前2學時:基本劍法。從學情分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四個方面進行描述。
學生目前已具備了一定的武術基礎,但在基本功和體質上,存在著不足。劍法看似容易實則難,在有限的學時內,傳統(tǒng)教學效果不理想,常出現(xiàn)形似而神不似的狀況。但現(xiàn)代學生喜歡用手機完成工作學習,對網絡教學資源有一定的興趣。針對學生特點,我們因勢利導,將手機應用到武術教學過程,在趣味互動中激發(fā)學生學習中華武術的熱情。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生學情,確定本課的知識、技能與情感價值觀目標。
本智慧課堂采用任務驅動,利用云班課的討論、頭腦風暴、作業(yè)、上傳動作圖片(或者視頻)、互評點評,課下結合在線課程的教學資源如視頻、動畫、圖片、微電影與虛擬仿真資源進行預習和復習,并參加社團及武術隊訓練,期末考試提交理論文化試題與演練視頻,真正做到練中學、練中教。
具體分為課前預習、課中文化探究與技能實操、課后提升三部分。
課前:在微信群通知學生登錄武術慕課,預習劍術教學微課,并在云班課完成頭腦風暴:劍的文化內涵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劍術演練的風格特點是什么?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快速掌握理論知識。
課中:分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劍文化理論。在云班課快速簽到后,老師展示劍術套路。之后師生打開手機云班課,針對預習的作業(yè)點評學生的提交的頭腦風暴,進行討論交流,理出劍的文化內涵和“劍術的風格特點”,互相點贊,有效提升學生對劍的全面了解。接著播放原創(chuàng)動畫《熊貓學劍》,為接下來的劍術學習做好充分的安全預警。
(二)技能實操。利用自創(chuàng)的“五步”教學法進行智慧教學:
第一步,聽我講。先示范領做,再拆招講解每一種劍法的攻防含義,重點分析難度較大的云劍。
第二步,跟機練。大屏幕反復播放教師的劍法組合背面示范,帶領大家練習,學會組合的同學另外找地方自己練習,忘記動作可以查看手機慕課APP。大屏幕替代老師領做,把老師解放出來,去糾正學生的動作。
結合AR展示武術動作。學生打開手機中的視+AR增強現(xiàn)實瀏覽器,對指定的動作圖片進行掃描,然后模仿畫面中出現(xiàn)的三維虛擬人物動作練習,多管齊下的大班教學,能夠大幅提高學習效率。
練習間隙播放武術名家指導劍術視頻,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如何習練劍術才能提高韻味?之后老師在云班課歸納總結,以理論升華的形式,加深學生對難點的理解,同時引出下一步:劍法的攻防實戰(zhàn)應用。
第三步,攻防戰(zhàn)。以云劍拆招為例:
學生兩人相互配合反復練習,在攻防中體驗劍法運用與韻味。當大部分學生掌握了云劍拆招時,運用情景教學法演示當敵人持刀、掄棍來襲擊時,如何利用劈劍,撩劍反擊,拓展了劍法的實戰(zhàn)運用,讓學生進一步領會劍法的攻防含義。
教師在云班課APP上進行武德教育,強調“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輕”、“點到為止、以德服人”的武術思想,引導學生要尊重對手,愛護同學,使學生充分認識和理解武術的正當用途及習武的目的。培養(yǎng)民族尚武精神,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
第四步,鞏固練。采用教學法,學生參照一體機大屏幕顯示的評價標準,結合動作虛擬仿真演示和標準動作圖片反復模仿操練。之后利用云班課的隨機點名抽查演練,糾正錯誤動作。學生可以用手機互拍精彩動作圖片(或者小視頻)上傳至云班課,并互相點評點贊。
第五步,相互賽。每組推薦代表展示劍法組合與云劍拆招,評出優(yōu)秀作品,課后教師將其上傳到武術教學網站,作為課程的教學資源。
最后,課堂小結。主要是進行課堂小測,將武術文化滲透到教學中,加深對技術要點的掌握。
課后:學生利用慕課資源進行復習,參加武術社團訓練(水平高的升入武術校隊),一周內動作熟練后網上提交基本劍法組合實操作業(yè),并互評。在展示與交流中提高演練技巧。
(一)多維信息化教學資源與手段,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習武的興趣。
(二)大幅度提高了教學效果。通過測評對比,學生成績達良好以上的比例提高了20%;經過后續(xù)訓練,學生參加省大學生武術錦標賽獲得女子自選劍術的冠軍;多名學生考取中國武術段位;他們經常參加學校各種晚會表演,極大地活躍了校園文化生活,武術社團榮獲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yōu)秀成果獎,獲批廣東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基地。
深職院武術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改革,為體育混合式金課的建設提供了生動的樣本。在歷年來的實踐中,《武術》課程總結出以下經驗做法:
以混合式“金課”的建設與教學改革為契機,建設生動有趣實用、富有思政及文化內涵、具有難度層次的《武術》教學資源。
在課程內容上,建設優(yōu)質資源超市,以實施分層次教學,滿足學生多元化和個性化學習需求。在一學期內師生任選一個組合,例如:“基本功+長拳/劍術/太極拳”,每一個知識點都設有進階,所有學生均能夠學有所成,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武術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在資源形式上,把畫面精美的虛擬仿真演示視頻、具備中英文字幕的微課視頻、動漫解說、動作圖示、劍術演練AR展示等同武術諺語、武術故事等等多樣化的課程資源整合在一起,為學習者創(chuàng)設豐富的情境與情感體驗,提升武術教學內容的渲染力與人文精神感染力。
在應用推廣中,以《中國武術基礎》慕課、數(shù)字教材結合智慧課堂教學,以武術比賽、承辦社會賽事為手段,全面推進武術全球化,通過一帶一路、孔子學院等多種推廣渠道,擴大受眾面,實現(xiàn)大學服務社會、傳承創(chuàng)新的使命和社會責任,促進中華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實踐證明,以上做法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武術的積極性,達成復合式的教學與育人目標,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武術課程以信息技術賦能體育教學,在“人工智能+運動場”理念下,采用“線上自主學習+智慧課堂教學+難點直播+課外社團輔導”四位一體,創(chuàng)新實施武術混合式教學,踐行“練中學、練中教”,實現(xiàn)由傳統(tǒng)課堂向“智慧課堂”的重大轉變,以此提高武術教學的成效。武術混合式教學可以提升學生自主探究、協(xié)作創(chuàng)新等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yè)競爭力。通過線上線下的習武練功,能夠磨練學生的意志,強心健體,提高精氣神,養(yǎng)成終身鍛煉習慣,提升學生抗壓能力與自信心。學生社團帶動全校崇武尚德、習武成風,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推進了武術非遺文化傳承。
武術在線課程及數(shù)字教材的建設也凸顯了課程“創(chuàng)新性”。虛擬仿真課件、中英文雙語字幕教學微課等資源形式新穎豐富,另有以練為核心的圖示、示范,實用性強,可以滿足學生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更便于武術國際化推廣。
人工智能時代下的武術優(yōu)質在線課程及配套的《中國武術文化與基本技術》數(shù)字教材,可以實現(xiàn)全社會共享,有助于形成開放、互動、共建、共享的教育模式,即使沒有武術專業(yè)教師的學校,也可以使用慕課平臺的武術課程,建設校內SPOC進行教學。下一步《武術》課程還計劃建設新形態(tài)、活頁式教材。
課程改善了武術傳統(tǒng)考核方式,綜合實現(xiàn)文化內涵、技術與能力的考評。利用技術平臺實現(xiàn)全過程的學習記錄,逐步實現(xiàn)課程管理的智能化;同時注重武德與文化的融入,通過學習武術理論微課、智能化的練習設計、網絡課程的在線測驗與課堂上的頭腦風暴,不斷強化思政與文化理論內涵,突出德技兼修,進一步弘揚和傳承優(yōu)秀民族文化,改變體育教學普遍重技術輕理論的現(xiàn)狀?!吨袊湫g基礎》慕課總評成績取得良好還可以申請中國武術段位證書。達到了“以考促學”、身心健康的目的,全面提升學生自身文化和武德素養(yǎng),塑造良性人格,培養(yǎng)學生自律、果敢、有擔當?shù)木C合能力。
《武術》課程打造混合式教學“金課”的實踐,作為體育信息化教學改革典型案例,可以為高校體育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提供有益借鑒。在全國各學校各學科如火如荼的推進信息化教育的浪潮下,體育信息化教學卻步履遲緩,遠遠落后于其他課程的建設,體育類開放式在線課程建設滯后且高校體育信息化基礎設施有待提高。2020年春季爆發(fā)了全球性新冠病毒,世界各國學校啟動在線教學,教育信息化被加速度推進,體育教師也被迫認識到了體育信息化教學的優(yōu)勢。期望各校能夠充分發(fā)揮高校教育資源的優(yōu)勢,積極提供政策支持與保障,加大信息化培訓力度,提升體育教師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體育素質;也希望體育教師能夠按照實用性、可操作性、互動性、個性化、智能化原則,設計實施能體現(xiàn)出創(chuàng)新性、挑戰(zhàn)度的體育教學活動;同時積極構建高校體育慕課聯(lián)盟平臺,實現(xiàn)精品慕課資源共享[4]。
[1] 史永.混合式學習模式下的高校體育金課建設思路探討[J].曲靖師范學院報,2019(6).
[2] 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育,2018(12):4-9.
[3] 趙洱崠,姜昊,馬曉穎,等.從理念到行動:在線開放課程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以中國大學MOOC“管理溝通”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7(3).
[4] 金成平.體育慕課現(xiàn)象的現(xiàn)實反思與未來展望[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
Practical Research on Creating a Sports Hybrid “Golden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Taking Martial Arts Course as an Example
TIAN Guiju
()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t is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information teaching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build a “Golden Course” that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High level, Innovation and Challeng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 the current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is lagging behind and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learners in this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Golden Course” lacks specific ideas and fresh reference case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vestigation, case study and action research, this paper choosesas an example represen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After an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together with more than 10 years’ practical team experie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fine martial arts online courses,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mode and formative portfolio assessmen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 level, Innovation and Challenge”,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lesso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olden Cour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hysical education; hybrid “Golden Course”; martial arts; teaching; practice; smart classroom
G852
A
1672-0318(2022)02-0057-06
10.13899/j.cnki.szptxb.2022.02.011
2020-07-20
1.2020年校級重點教研項目《人工智能背景下打造體育混合式“金課”的實踐研究——以武術課程為例》(編號:7020310022);2.2020年深圳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網絡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及‘金課’建設應對策略研究》(立項編號:ZDZZ20010)。
田桂菊,女,河南安陽人,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武術教學與武術文化。
(責任編輯:黃亞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