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華
(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外國語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46)
在當前的外語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應是英語教師重點開展的教學工作。然而縱觀高校英語教學,我們卻發(fā)現(xiàn)大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了比較明顯的問題,即思想深度與廣度不夠、思辨能力比較薄弱。這反映了教師在英語課程的人才培養(yǎng)教育中,沒能有效達成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教學目標。教師應提高自身對思辨性教學活動的重視度,以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為核心的教育任務,充分激活高校英語教學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活力。
思辨能力一般是指一個人客觀分析問題、準確推斷問題、對問題進行客觀評價與創(chuàng)造性解決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一直都是每位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時的重要教學任務,旨在引導學生對自己遇到的學習問題展開客觀分析,學會理性推斷問題,根據客觀的邏輯關系對相關問題進行評價與解決。而學生經歷這一思維活動之后,能夠深化自己的認知能力,提高自身的問題解決能力[1]。
在高校英語課堂中,思辨性教學處于缺位的狀態(tài)。而且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也會遇到相應的教學困境。一方面,在長久的應試教育中,教師更注重發(fā)揮英語學科的語言教育功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與運用能力,對思辨能力的關注度不高。而且在教師的認知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比思辨能力更重要,忽略了思辨能力的教育。
另一方面,在高校教育改革推進以來,學業(yè)考試、四六級英語考試依舊是每位大學生的關注對象,使其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總是有針對性地加大習題量。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普遍將大多數的學習精力都放在學業(yè)考試和四六級英語考試上,同樣忽略了思辨能力的訓練。
因此,教師要達成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辨能力的教學目標,還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而且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認知都是影響思辨性教學健康開展的關鍵因素,同時學生對思辨能力的認知不到位,也影響了他們思辨能力的發(fā)展。
語言可以說是思維的重要載體之一,每個人在語言表達的過程中,都會經歷一定的思維活動。在英語學習中,若大學生缺乏較強的思辨能力,則會導致其語言表達內容空洞無味,讓人難以找準其語言表達內容的核心,也難以理清其語言表達內容的內在邏輯。
教師應轉變英語課程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這一教學目標,在課堂中加強語言與思維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形成良好的思辨意識。以“Secrets of success at an interview”這篇課文為例,文題中提到了“secrets of success”,教師以往一般是讓學生從課文中尋找keywords,了解作者是如何分析和歸納面試之成功秘訣的。
在很多情況下,學生找到了keywords之后,只是簡單地理解了interview的成功秘訣,但是卻沒能深入思考文章中提到的成功秘訣究竟能夠起到多大的作用。因此,學生只是從文章中提取了重要的信息,機械地回答了教師提出的問題,他們的思維能力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提升。
針對這種問題,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改進自身的教育指導方式,讓學生學會深刻解讀和闡述文章中的核心詞,學會提出假設,使其根據假設的前提條件展開思考,在反向思維活動中,提高其思維能力的深度與廣度[2]。
比如,教師可先為學生布置這一學習任務:“在interview的語境下,自主闡釋‘preparation’、‘confidence’的深刻含義,談一談它們在interview中起到的作用。”此時學生可根據自己積累的語言知識,對preparation、confidence這兩個核心詞進行深刻解讀與精準概括。同時,學生可以區(qū)分兩者在interview中各自發(fā)揮的作用。
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提出這一假設:“在不具備preparation、confidence這兩大條件的情況下,如何才能取得interview的成功?”學生可根據這一假設展開聯(lián)想,然后通過推論、反向驗證的方式,得出結果:若不具備preparation、confidence這兩大條件,則難以取得interview的成功。
教師可讓學生通過演講的方式,將自己提出假設、聯(lián)想、推論和驗證的過程精準地表達出來。這一教學活動能夠實現(xiàn)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的有機融合,既可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辨能力。
“條理清楚、有根據”是評判一個人思辨能力的重要標準,教師可根據這一標準來開展邏輯思維訓練,讓學生學會根據一定的邏輯來梳理知識點[3]。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這一邏輯思維能力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即學生可理清文章內容的內在邏輯關系,還可了解到作者是如何謀篇布局的。高校英語課程蘊含了大量的長篇文章,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會直接影響其閱讀理解能力的發(fā)展。
例如在“The new music”這篇課文中,作者著重闡述了the new music的演變過程,文章中蘊含了比較明顯的時間線索,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圈出文章中關于“時間”的詞匯,建立一個時間軸,將the new music的演變過程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有的學生圈出了“took place in 1966-1967”、“even as late as 1965”、“In 1966-1967 there was”、“a new listener in 1967”等蘊含了時間信息的詞匯。于是學生可聯(lián)系上下文,解讀the new music在這些時間點發(fā)生的變化。
教師也可讓學生找出文章中的序數詞,歸納每個序數詞所在段落的大意,然后梳理文章內容的邏輯關系。例如,學生在第二段落中找出了“First”這個序數詞,在第三段落中找到了“The second thing”這一蘊含序數詞的短語,在最后的段落中找到了“Third”這一序數詞。于是學生可根據“第一,第二,第三……”這種邏輯順序關系,對課文內容進行系統(tǒng)的歸納與總結。
學生可自主建立簡潔明了的表格,將自己梳理好的知識點填入表格中,使其能夠通過瀏覽表格里的內容,對課文內容進行整體的掌握。學生可通過這種閱讀學習方式,有效鍛煉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學會有條理地梳理文本知識。在教師不斷加強這些邏輯訓練的教學過程中,可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辨能力。
辯論是一個人鍛煉自身思辨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很多教師傾向于通過以辯論為主的思維訓練,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高校英語教師可合理設計辯論類的語言表達訓練活動,讓學生圍繞某個主題或者某個問題展開辯論,使其敢于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闡述自己的個性化觀點[4]。
以“What is a decision”一課為例,這篇課文的第二段落末尾處有這樣的一段話:“Sometimes the consequences of a poor decision are slight.”教師可讓一部分學生形成一個小組,圍繞這句話展開討論和思考:“在什么情況下,一種不當的決策帶來的后果是比較輕的?”
在課文中,這段話還有下半句,即:“at other times they are serious.”教師可讓另一部分學生組成不同的小組,圍繞這段話展開深入交流:“在什么情況下,一種不當的決策帶來的后果是比較嚴重的?”
兩個小組可從兩個相反的方向來思考“影響決策的重要因素是什么”這一問題,并提煉自己的觀點,然后在辯論過程中各自提出自己的觀點。每個小組都應在辯論的過程中,試圖論證自己的觀點,讓對方認同自己的觀點。教師可在這一輪辯論結束后,讓學生轉換角色,使其快速變換視角,靈活地使用不同的思辨技能來深化思考、提煉個性化的觀點、論證觀點,最后得出不同的結論[5]。
教師要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發(fā)展,還可從課文中尋找其他的切入點,讓學生參與到新一輪的辯論活動中。比如教師可圍繞“the correctness of decisions”這個中心詞來設計辯論活動,讓學生討論一下究竟是哪些因素導致人們對決策正確與否的判斷標準各不相同。在這一辯論活動中,教師可讓學生以個體的形式來展開獨立思考,并在辯論過程中各自表達每個人不同的觀點。這一思辨活動可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不同思辨技能,提升其思辨能力。
總之,高校英語教師要注重加強不同的思維訓練,培養(yǎng)學生應有的思辨能力。這是教師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英語人才的重要途徑,能夠讓學生在活躍的思維狀態(tài)下,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水平。目前思辨性教學活動在高校英語課堂中的占比不大,意味著學生的思辨能力發(fā)展空間還比較大。教師可抓住這一教學特點,推進英語課堂中思維訓練的創(chuàng)新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