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勛
(慶陽市環(huán)縣思源實驗學校 甘肅 慶陽 745799)
“深度”指的是超過一層神經網絡,對知識進行處理,就像人們識別物體標注的圖片那樣?!吧疃葘W習”就是教師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提出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這些問題區(qū)別與我們過去常見的“怎么樣”、“對不對”等問法,讓學生自發(fā)自主的去思考、去探究、去展示,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語文教師在特定的情境導入后,通過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讓學生在思考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形成知識內化,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
導入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學習方向的行為方式。語文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是進行課堂教學的第一步。一次成功的語文新課導入,對整篇課文的教學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能讓學生走進課文,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語文老師良好的導入技能還能有效的引起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的,喚醒學習動機,建立知識間的聯系。
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語文課教學的導入技能也很多。不同的教學內容要用不同的導入技能,同樣的一篇課文,不同的老師也會使用不同的導入方法。教師要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學生的心理特點、授課時的具體環(huán)境,靈活選用不同的導入方式。下面,筆者就結合幾種常見的情境導入方式談談自己的見解。
情境導入法指老師采用口述、聽音樂、配樂朗誦、多媒體技術等,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身臨其境的方法。新課程實施中,許多老師經常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來營造學習氛圍,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達到教師所期望的學習效果。
1.1.1 音樂導入法
我校馬新華老師教學朱德《回憶我的母親》,課前播放歌曲《母親》,有效的渲染了氣氛,再結合吟誦古詩《游子吟》,增強了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一節(jié)課,學生都在對母親崇敬愛戴的感情氛圍中去理解朱德同志對母親所傾注的情感,學生很容易理解朱德“述其德-寄其哀-報其恩”的行文線索,極大地增強了教學效果。葉圣陶先生曾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睂W生閱讀文本,聽著樂聲,發(fā)揮想象,會不由自主的融入課文的情境中去,受到熏陶和感染。
筆者從事語文教育工作多年,也是一位音樂愛好者,在自己的音樂教學中經常運用音樂導入法。比如:在教學綜合性學學習《走進戲曲》時,用笛子演奏一段環(huán)縣道情,模仿幾句其他戲曲唱腔,再配合多媒體播放幾段經典戲曲片段,學生的學習興趣空前濃厚,“走進戲曲”也是水到渠成。在教學《蒹葭》這首古詩時,用簫演奏電視劇《在水一方》主題曲,竹簫特有的那種如泣如訴韻味,能把學生一下子引入那種悲戚的氛圍中,學生就很容易理解《蒹葭》里那種強烈思念而不可得的悲愴感情。
荀子說:“聲樂只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鼻疤K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音樂能使師生的心靈親近起來,能使學生心靈中最隱秘的角落都展現在教育者的面前;如果你會演奏某一種樂器,那么你作為一個教育者就占有許多優(yōu)勢。說明音樂在對人的教育中的強大作用,也說明音樂情景的導入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語文老師在自己的教學中適當展示一下音樂方面的素養(yǎng),還能引起學生的崇拜心理,而崇拜效應對學生提高學習效果時大有裨益的。
1.1.2 描述導入法
教師用富有文采、生動有趣的語言,敘述事情、描繪事物,創(chuàng)設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教學情景,或者運用靈活的修辭手法把深奧的知識淺顯化,能吸引學生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學習文本,克服畏難情緒,增強學習效果。
筆者在教學人物傳記及傳記的寫作時,先做一個自我介紹:本人姓楊,屬羊,不吃草,還愛吃點白面、肉之類,有時還有點煙酒的嗜好。本人一生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兢兢業(yè)業(yè),教學成績有缺憾,也有令人驕傲之處。喜歡班主任工作,教學生涯中期間擔任過二十六年的班主任,頗有心得,所帶班級學生凝聚力強,班風良好。個人平時愛好閱讀文學作品,喜歡研究教學方法,偶爾寫點文章、教學經驗總結之類,奈何天資有限,理論修養(yǎng)不夠,作品往往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個人命途多舛,家庭曾遭變故,一生清貧,五十多歲還憑一輛破舊自行車丈量著學校到家中的距離。所以,我平常沒有其他特殊偏好,不大和朋友一起胡吃海喝,閑暇之余吹吹笛、品品簫,權當蹉跎歲月……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就能明白學習人物傳記,就要從個人經歷簡介、從事工作、主要成就、生活細節(jié)等方面去了解一個人,了解偉大人物之所以偉大的原因所在。當然,文無定法,作家的風格不同,各個作品的切入點不同,所寫的傳記構思、語言各有自己的特色,這里不做贅述。導入的示例加上范文的學習,學生自己寫自傳就容易多了。
1.1.3 背景導入法
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有它特殊的時代特色、歷史環(huán)境、人文特點,作家的作品一定會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教學一篇具有時代特色的文章,背景導入是必不可少的。
都德的《最后一課》成書于普法戰(zhàn)爭第二年,寫的就是發(fā)生于普法戰(zhàn)爭期間的事。那么教學這樣一篇課文,普法戰(zhàn)爭的情況、法國的淪陷、法國人民身受的迫害這些情況必須讓學生了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理解韓麥爾先生對法語的熱愛,體會作品蘊含的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體現“最后一課”的珍貴。
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編排的關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文章很多,那個歷史時期隨著周王室的日益衰微,諸侯國之間相互征伐,戰(zhàn)亂紛起,地域變化大,諸侯國之間、各類人物關系復雜。教學這類課文,就特別需要在導入環(huán)節(jié)講清所講事情發(fā)生的歷史背景,也可借助地圖、或者借助多媒體播放故事,讓學生對課文所涉及的背景、人物等知識有個了解,學生學習課文才容易理解。
實際上,語文課堂的導入技能是沒有嚴格的概念界限的,向上面提到的講述事例、故事導入都可以歸入情境導入范圍。老師們可以在實際的教學中靈活加以運用。同時,在運用情景導入法時需注意以下問題:
1.2.1 導入要有啟發(fā)性。導入的設計要求能對學生對學習課文起啟發(fā)、導引作用。羅巧珍老師在教學二年級語文《搭船的鳥》時,先向學生提問:你們發(fā)現身邊的美的景物沒有?學生有的回答有,有的回答沒有。老師接著告訴學生,生活中到處都有美景,要我們用心去發(fā)現。接著提問:“什么樣的眼睛能發(fā)現美?”并讓學生閱讀本單元的“單元導讀”,由此引導學生觀察翠鳥的外觀、結合多媒體圖片觀察不同姿態(tài)的翠鳥的形象,同時結合閱讀課文欣賞作者用創(chuàng)造出的形象美。最后送給學生一句話:學會觀察,你就會擁有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老師的導入具有針對性的啟發(fā)學生用心觀察,課堂的進程就順暢且效果明顯。
1.2.2 導入要有針對性。教師創(chuàng)設的導入情境要與學習內容有實質性的聯系,要針對這節(jié)課要教學的知識、培養(yǎng)的技能、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進行精心設計,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的情景導入才更具針對性。教學《云南的歌會》,可以先從沈從文的《邊城》說起,結合多媒體展示鳳凰古城的圖片,了解少數民族的鄉(xiāng)土風俗,老師口述:“《邊城》的情調已停留在鳳凰古城的吊腳樓里,但沈先生對‘至善至美’的追尋卻一直延伸到了美麗的云南。”再簡介云南一些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有針對性的導入有助于學生有效的學習課文。
1.2.3 導入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要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從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生活閱歷、藝術素養(yǎng)、心理接受水平出發(fā),立足實際進行設計。這也是我們平常要求教師備課備學情的一個方面。如一年級拼音教學示范課上,從今年的新冠疫情設計情境:新冠肺炎病毒爆發(fā),我們需要從家鄉(xiāng)緊急運送一批藥品到武漢,需要我們記住藥品的名字。接著以“巧記藥名我最行”引出復韻母zi、ci、si,以“風雨無阻過難關”一個一個打開小藥箱解決三個復韻母的四聲拼讀、加聲母拼讀,課堂導入設計淺顯易懂、新穎有趣,符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又讓學生在解決問題前的緊張、解決問題后的欣喜心情中學習,課堂秩序良好,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教學效果不言自明。
1.2.4 導入要有趣味性。構建優(yōu)質課堂教學特征的特征--創(chuàng)建意義的師生交流有一指標就是學生認為學習過程是有趣的。語文課導入要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要符合學生的愛好并力求認識與掌握學習內容的帶有情感的傾向。筆者在教學《信客》一文時,先介紹網絡、手機普及前身處異地人們的交流方式——寫信、寄信,由此介紹中國郵政里信差的職業(yè)。今天我們學習的《信客》這篇課文敘寫的就是這一特殊職業(yè)。在余秋雨的筆下信客只是在城鄉(xiāng)之間送信捎物的人,近似于現在的快遞員,他們的一生中沒有詩與遠方,而多了幾分辛勞,讓我們共同走進新課的生活。由此激起學生對信客職業(yè)的同情之情和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整個教學進程就順理成章了。
1.2.5 導入要具簡潔性。導入語流清晰、簡短,不能喧賓奪主,耗時太久的導入活動反而不利于新課的開展。有位語文老師教學小學四年級語文《綠》時,由學生談談自己喜歡的顏色導入,簡短的交流后很快入題,多媒體展示綠色圖片,通過朗讀教學課本綠的內容、綠的含義、綠的不同表現形式,理解作者對綠色所傾注的情感。可謂是干凈利落,流暢穩(wěn)健。
課堂導入是整節(jié)課教學的基調,直接關系著學生的興趣,注意力和學習方法及成效。教師在進行教學備課時要把導入與學習內容、學習思路、學習方法充分統籌考慮,設計出與本課最為吻合的導入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