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 李功員
社會大眾對法治的信仰和踐行,是法治中國的基礎條件,是依法治國的精神支撐。中國有著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要使這么多的人在這么大的國家做到人人遵法守法,是一個偉大的課題。要使法治精神真正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發(fā)揮自身的重要作用,要讓法律成為人民的信仰,至少需要三條:第一條,抓住 “關鍵少數”,樹立領導干部法治思維;第二條,增強法治教育,樹立全民法治信仰;第三,健全全民守法 保障。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身正為范”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各級官員的示范作用引領著社會風氣,特別是在法治社會背景下,官員必須有為官需懂法的意識。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新時代,法律得到遵守、法治很好推進,必須依靠“關鍵少數”。各級領導干部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得以貫徹的決定性因素。領導干部樹立法治思維需要提高法治素養(yǎng),而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是領導干部提高法治素養(yǎng)的必經之路。
(一)尊法。要從心底崇尚法治,對法律心存敬畏。觀察總結大多數落馬官員的懺悔錄會發(fā)現,說自己不懂黨紀國法的很多,但實際上,根據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通報的2021年第一季度全國紀檢監(jiān)察機關監(jiān)督檢查審查調查情況可看出,知法犯法的不少。2021年第一季度,全國紀檢監(jiān)察機關共立案13.5萬件,處分11.6萬人。4月份,2名中管干部接受審查調查,3名中管干部受到黨紀政紀處分,多名廳局級黨員干部被查。對比4年相同時段的數據發(fā)現,立案數和處分人數都比2018年、2020年第一季度有較大幅度增長,和2019年同期基本持平。出現這種情況,雖然說根本原因是忘了最初的理想信念,但是對黨紀國法應有的敬畏之心不存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二)學法。只有了解法律才能使得工作正確開展。法治是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律是政府部門行使權力的主要依據。作為黨的領導干部,無論在什么崗位,都應該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特別是和自己的崗位相關的法律知識,這樣才能成長為復合型的領導干部,才不會在工作中產生違法違規(guī)行為。
(三)守法。領導干部一定要在學法懂法的基礎上守法,這是用實際行動捍衛(wèi)法治。領導干部遵守法律與普通民眾相比,要求更嚴。比如說2014年的行政訴訟法中,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正式確立;2017年行政訴訟法經歷了再次修訂;2020年6月,又發(fā)布了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前不久,官員“出庭出聲”及“發(fā)表實質性意見”還成為媒體熱議。以前,老百姓關注的是告官不見官,現在老百姓熱議的是官員不僅要應訴,還要出庭應訴,出庭應訴時要說話,要發(fā)表意見,而且是實質性意見。不能讓“民告官”只見到啞 巴“官”。
(四)用法。領導干部一定要依法辦事,才能更好使普通民眾信法。雖然說我們的法治建設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在行政行為中,違法違規(guī)的現象時有發(fā)生。例如2014年3月的廣東茂名PX事件,決策失誤,沒有向公眾充分說明,引發(fā)群體性事件;2015年9月的廣西賀州征地事件,因為決策違法,政府無力擴大征地范圍,引發(fā)群眾抗議;2018年12月的浙江加權賦分事件就是決策違法,顯失公平,從而引發(fā)64萬高考考生及家長抗議……因此,我們的領導干部在做行政決策的時候,一定要問自己8個問題:第1問,法律對此是怎么規(guī)定的?第2問,我們這么做有沒有超越法定權限?第3問,有沒有遵循法定程序?第4問,有沒有超越法定權限?第5問,是不是需要專業(yè)律師?第6問,違法要承擔什么樣的責任?第7問,是不是需要專業(yè)律師?第8問,法庭上能不能夠勝訴?只有搞清了這幾個問題,才能使行政行為合法 合規(guī)。
(五)要對領導干部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形成健全的考核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人縱有天大的本事,如果沒有很強的法治意識、不守規(guī)矩,也不能當領導干部,這個關首先要把住?!蛾P于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的意見》《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規(guī)定》的相繼出臺,對領導干部能否遵守法律、能否依法辦事,以及縣級以上地方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人推進法治建設履職情況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要把法治素養(yǎng)和依法履職情況納入考核評價干部的重要內容,讓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領導干部自覺行為和必備素質。
改革開放40多年了,我們需要弄清法治社會建設的水平,人民群眾在權利意識增長的同時,是否也有較強的規(guī)則意識?守法是公民個人行為,如果公民對于法律知識不熟悉,就可能做出一些違法的事情;反之,一個人連自己有哪些權利都不知道,他就不知道去主張權利,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2018 年,再次提出要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全民普法工作一直是中央十分重視的問題,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最基礎性的工作。
為了更好地普法,在普法的過程中,抓住重點,采取了一系列的新方式、新方法。比如說,在普法內容的選取上,主要集中進行《憲法》《民法典》等的普法。在普法方式的選擇上,采取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例如深入基層宣講、利用新媒體進行網上普法。國家將引領法治風尚的“關鍵少數”——領導干部這個群體以及國家的未來——青少年這個重點群體作為普法的重點來抓。在普法責任方面,建立國家機關普法責任清單制度,國家機關不僅要執(zhí)法、守法,還要肩負起全民普法的重任,這是推動全民守法的一項重要制度設計。2021年3月,國家啟動實施“八五”普法規(guī)劃。司法部積極謀劃“八五”普法,推動全民守法普法成為社會治理的法治基礎。
(一)建立維護權利、表達訴求的制度。古代的人治導致老百姓信奉遇事找“青天大老爺”,這種思維方式的延續(xù),導致不少百姓遇事不是第一時間尋求法律的保護,走法治途徑,而是去上訪去找領導。為了破解這種現象,2013年以來,涉法涉訴信訪工作進行改革,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意見》,意見中明確指出,導入司法渠道,把涉法涉訴信訪從普通信訪事項中分離出去。百姓也通過中央的這些法規(guī),找到了維護權利的途徑,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老百姓慢慢從信訪到信法,這是全面依法治國戰(zhàn)略推進過程中令人欣慰的 變化。
(二)開通便捷的法律服務路徑?,F實生活中,在我國的一些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法律資源仍然是短缺的。普通百姓們仍然要面臨著維護自身權益找法律服務難的困境。2014年,推進覆蓋城鄉(xiāng)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被提出,體現了國家對此的重視。司法部出臺《關于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在建立遍布城鄉(xiāng)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整合公共法律服務資源方面作出安排。這個安排將公共法律服務的認識提升到公共產品的層面,是對法律服務在認識上的一次非常大的提升。隨著國家的重視,公共法律服務的發(fā)展很迅速,人民法院一站式訴訟、公共法律服務大廳、巡回法院等的出現,為老百姓提供了非常大的 便利。
(三)培育誠實守信的社會環(huán)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全民普法教育的推進,普通民眾的法律意識逐漸增強,但是不守信的現象仍然存在。只有培育誠實守信的社會環(huán)境,樹立好的導向,才能更好地讓廣大民眾謹守誠信。要培育誠實守信的社會環(huán)境,必須形成獎罰分明的機制,讓誠實守信成為社會主流。在制度層面,十八屆四中全會上,對加強社會誠信建設提出了要求,明確了任務。2016年《關于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的出臺,使得培育誠實守信的社會環(huán)境有了制度保障。對于誠實守信的,例如企業(yè)如果連續(xù)三年信用良好,工商部門可以為該企業(yè)在辦理行政許可證方面開通“綠色通道”;在互聯網平臺,電商誠信經營,也會獲得“誠信會員”的稱號,達到鼓勵的目的。而對于不守誠信的,則由相關部門對其個人信用消費以及銀行貸款等各方面進行限制,達到懲戒的 目的。
不可否認的是,和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們的法治還不夠完善,但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敢說自己的法治不需要再完善。法治國家的建設,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全體人民從心底樹立法治信仰。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建設法治中國的基礎條件。法治的發(fā)展,是我們幾代人共同艱辛努力的成果,而我們國家今后法治的發(fā)展,仍然需要所有人的努力與付出。所以,無論領導干部還是普通民眾,都要做法治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推動開創(chuàng)法治中國建設新局面,譜寫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