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晴
(接上期)
3.B(28~45)
在B段中,自第28小節(jié)起,3小節(jié)為一個樂句,共6句。
第34小節(jié)開始,填補了高音區(qū)的空缺,而后,層層遞進的配器使旋律的音色更加融合和豐富,音響效果也張力十足。第34、38、40、42小節(jié)處,小提與中提聲部4次變換音高,半音迂回后增四度上行,形成不和諧的聽感。第40小節(jié),織體聲部在配器設置上也不斷濃重起來,跨越3個八度齊奏的同時營造了更為飽滿、有張力的音響效果。第42小節(jié)后,小提聲部彎音的使用由慢變快并逐漸增強,烘托氣氛十分有效。
天色陰沉,云的方向由近至遠(方位由上至下),運動速度突然加快,密度增大,且變得雜、碎。字幕淡入淡出的速度也同步加快。天色和云依照動勢繼續(xù)發(fā)展,不安地翻涌。
第44小節(jié),隨著配器逐漸豐厚,和聲效果加劇了緊張感;弦樂緩慢的滑音變音為不安的氛圍加了力道,最終在第45小節(jié),與同聲部木管樂器共同呈現(xiàn)了“半音級進上行”“增五度跳進上行”和“保持”這三種變化共同作用的加成效果。不同樂器的不斷加入帶來了更豐富的音響效果,整體極具壓迫力,不祥的預感加劇。同時,木管顫音演奏、弦樂彎音演奏,張力擴張到了最強。
字幕被云層穿過時,小提琴與部分中提琴漸強,后停在?D上,以等待最后一遍齊奏旋律的出現(xiàn),聲畫上配合得十分巧妙。所有齊奏聲部共同演奏?D、E、A三個音,并結合音區(qū)做了改變。天空陰暗,云最后一次變方向,由右至左。速度感強烈,鋪滿天空。云層穿過字幕,好似被陰云吞并。而后,云層向左飄出畫面,帶黑背景,留下亮白的字幕對峙(也有突出字幕內(nèi)容的作用)。最后,字幕陡然消失,只剩漆黑一片的畫面。片頭結束。
4.尾聲(46~55)
第46小節(jié)第一拍,推至全曲最強,與黑場的畫面相謀和。片頭畫面結束后,音樂并沒有隨著戛然而止,而進入了尾聲。弦樂在高音區(qū)和低音區(qū)演奏著帶有破壞性的、蟲般蠕動式的長音,持續(xù)至第55小節(jié)全曲結束。沖擊感和張力達到了最佳表達效果。
黑場之后,畫面由暗轉(zhuǎn)明,切至中央公園中的一景,鏡頭跟隨畫中犬運動,最后將引出故事的人物——兩位坐在長椅上的女士帶入畫面?;谧V面,片頭音樂于第55小節(jié)結束。而在影片中最終呈現(xiàn)的尾聲部分,則早與下一段音樂交替連接了,隨著畫面、聲音等視覺信息淡淡地做著過渡,由固定鏡頭轉(zhuǎn)向敘事,這是典型的電影音樂寫作手法。
三、創(chuàng)作技巧分析
這段配樂中,音樂的主要功能為渲染氛圍,與鏡頭語言相結合,在開篇營造出合適的環(huán)境和氣氛,對觀眾認識影片給予準確的引導,為整部片子定下色彩和基調(diào)。
通過分析可知,詹姆斯·紐頓·霍華德本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通過對緊張程度的判斷和限定,對于片頭給出的信息點透徹掌握,在畫面信息中挖掘細節(jié)、尋找內(nèi)在聯(lián)系,選擇了相應的創(chuàng)作技法以達到預設的情緒氛圍。
1.音高組織
(1)橫向音高組織
本段落的主要旋律一共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旋律(第6小節(jié)),2小節(jié)為一樂節(jié)、4小節(jié)為一樂句,共5個完整樂句;由四分音符、八分附點和三十二分切分音構成。橫向音高組織跨度不大、材料簡潔,多為同音E保持,輔以半音級進(E-F-E、G-F-E)和四度跳進(E-A-E)??v向音程關系以純五度(A E)為主,頗有空靈之感。
第二部分旋律(第18小節(jié)),4句,共11個小節(jié)。橫向音高組織由E上行跳進五度,最主要音為B,其次為E。此部分出現(xiàn)時,第一部分旋律同時存在,形成了交織的雙旋律線條,打破了原有音高組織的規(guī)整結構,增添了一絲飄零感、失控感。
第三部分旋律(第22小節(jié)),3小節(jié)為一樂句,共有8個完整樂句。其中,前2樂句埋藏于B段結尾,與上方兩條旋律并行,形成了變幻莫測的融合和過渡。橫向音高組織中,主干音由下行的八度大跳(A-A)承接的增四度上行跳進(A-?D)連續(xù)構成??v向音程關系上跨越多個八度,鋪蓋之勢猶顯。
(2)縱向音高組織
在本曲中,音與音之間的沖撞感、不協(xié)和感是十分顯著的。造成緊張聽感的做法,除了旋律中大量小二度級進、增四度跳進以及泛音列的使用之外,a小調(diào)中?G(?A)與?B音的使用也更加豐富了音高關系,有效地加劇了音響上的緊張感。此外,旋律交迭處的沖撞也設計得極為巧妙,如第23小節(jié)中,鋼琴旋律聲部一直在主持續(xù)(A)上進行著,而此時銅管樂器所演奏的旋律則保持在了長音?D上,形成了遠關系上增四度的三全音設計,緊張感頓時升騰。
總的來看,橫向上,多條段旋律可交錯疊置,尤其在用于過渡樂段時,極為有效??v向上,大量采用半音化的寫作手法,將現(xiàn)代音樂的元素和技巧用于營造緊張感可謂效果十足??啥嗖捎眯《取⒃龆?、增四度、減五度、減七度、大七度等不協(xié)和音程制造沖撞感;巧用三全音、泛音列等技巧營造緊張感;多用三六度、八度音程營造空洞感。另外,創(chuàng)作要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嘗試非常規(guī)的器樂演奏法,它們可以很好地與和聲加成,使音樂音響化的張力最大化地展露。
2.織體
全曲第26小節(jié)起有長達20小節(jié)的織體聲部。空拍節(jié)奏上,整段織體聲部安排得十分自由,與4小節(jié)一樂句、3小節(jié)一樂句的旋律聲部完全不同,沒有規(guī)律可循。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既定重拍,有著豐富多樣的變化,使人捉摸不透,是表達未知、緊張感非常有效的做法。簡言之,織體的推進感設計要多樣,配合情節(jié)發(fā)展設計音樂,有時側(cè)重弱化、有時則要著重強化,節(jié)奏型、重拍均可做無序的調(diào)整,以配合緊張感和未知感。鼓、銅管等嚴格卡畫面寫作,與長線條的和聲相互呼應,要做到“點線結合”。
3.配器
此段配樂樂器使用十分全面,特別是獨奏大提琴,異常出彩。作曲家不僅和導演是多次合作的老拍檔,默契十足,本段配樂中的獨奏大提琴手Maya Bieser與作曲家也是老搭檔,是美國知名的大提琴表演藝術家、錄音藝術家。她擅長以多元的形式表現(xiàn)音響效果(比如她常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運用到的多軌錄音等),演奏技巧極為精湛,曲風多帶有著折衷主義的味道,這與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感受十分契合——用極強的表現(xiàn)力去表達“無情”、用極佳的控制力去展現(xiàn)“失控”,直至邊界模糊不分彼此,這也是我對此段配樂最深刻的體會和感受。Maya Bieser的演繹與片頭音樂整體的設計相融,也體現(xiàn)出了作曲家與演奏家之間的默契。
本段片頭音樂的音區(qū)安排上,基本符合各個樂器最舒適、最具表達性的音高位置,沒有反常規(guī)的使用。此外,混合音色是非常出彩的,除了鋼琴與大提琴的組合,齊奏聲部也十分值得一說。尤其在音樂進行至B段以后,主聲部先由長號、大號、巴松、倍大提琴擔綱,隨后低音單簧管加入、鋼琴加入,圓號和小號也一同加入,與漂浮于上方的小提琴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最后,笛子、雙簧管和單簧管加入,使音區(qū)、音色都達到了濃郁的頂峰。這種遞進式的、越發(fā)濃郁豐富的聽感設計十分有張力,精準又強烈地帶動了緊張的視聽感受。
不難發(fā)現(xiàn),大量使用弦樂長音、震音等作為帶有動態(tài)的持續(xù)音鋪墊,可以達到較好的提升緊張度的效果。注意樂器反常規(guī)音區(qū)的使用,可營造出別致的音色,以配合敘事。不同緊張度的演奏法上需要有所區(qū)分。混合音色的安排設置需要有層次,遞進感的締造需要設計。另外,從演奏技法的角度出發(fā),也可以試驗性地發(fā)覺不同配器配置的不同音響效果,在音樂音響化的設計上十分適用。
4.緊張情緒在視聽感受上的體現(xiàn)
在這段配樂中,豐富的創(chuàng)作手法交織出現(xiàn),與畫面共同擔起了引入具體故事情節(jié)的重任。藍色有著讓人沉靜、放松的美學作用,空靈的旋法充分應和了空曠的藍天,由輕松的視覺感受引入,隨著和聲色彩的鋪墊逐步激發(fā)了其陰郁、憂慮的顏色特性;三段旋律也直觀勾畫出了云的色彩密度等變化;不斷加密的織體隨著空氣流速同步加快,頗有鋪天蓋地的行進之勢,營造了極其強烈的壓迫感和緊張感;配器的濃度與云層的厚度相得益彰,既不顯得單薄,也不顯得冗沉,營造了很得當?shù)囊暵牬钆湫Ч_@不僅使看似單調(diào)的畫面充分展露了對整部影片敘事上的鋪墊和情節(jié)發(fā)展上的預告,還使觀眾不自覺地沉浸在了愈加濃烈的緊張氛圍之中,十分抓人耳目,很好地發(fā)揮了片頭音樂應有的作用。
四、結語
帶有緊張情緒和懸疑氛圍的段落在各類影片中都有存在,根據(jù)劇作上起承轉(zhuǎn)合的發(fā)展需求,導演都會不同程度地設置帶有此類情緒的段落,以鎖定觀眾的好奇心理、增強情緒帶入感,使影片更具渲染力和推動力。重要的是,這種強烈情緒的設置和安排并不僅僅局限于恐怖片和詹姆斯·紐頓·霍華德拿手并常配的驚悚片,題材上幾乎沒有限定,劇情片、懸疑片、動作片、冒險片、動畫片,甚至是喜劇電影中都可能出現(xiàn),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即尚可認為,對緊張情緒和懸疑氛圍的營造進行分析探究是十分必要且具有意義的。掌握此類配樂的主題性寫作技能,不僅對電影劇作、情節(jié)發(fā)展有著推動作用和加成效果,還能對影片整體的節(jié)奏、氛圍、美學呈現(xiàn)以及觀眾心理產(chǎn)生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專著
[1][蘇]伊·杜波夫斯基、斯·葉甫謝耶夫、伊·斯波索賓、甫·索科洛夫著;陳敏譯.和聲學教程(增訂重譯版)[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3(2015.9重?。?/p>
[2][美]塞繆爾·阿德勒著;金平等譯.配器法教程[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5
[3][美]路易斯·賈內(nèi)梯著;焦雄屏譯.認識電影(插圖第11版)[M].后浪出版公司
[4]郝鍵著.音樂基礎理論精解[M].北京:北京環(huán)球音像出版社,2013
[5][美]弗雷德·卡林、[美]雷伯恩·懷特著;劉捷譯.在音軌上——現(xiàn)代電影音樂配樂指南(第二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
期刊文章
[1]Christopher A.Reynolds,Mark.Brill,James Newton. Howard.On the Art and Craft of Film Music:A Conversation with James Newton Howard.2010,3(3):320-351.
[2]Pomerance.What Ever is Happening to M.Night Shyamalan:Meditation on an Infection Film.2010, 8(1):34-46.
[3]薛云霞.音程協(xié)和性與聽感緊張度的關系[J].演藝科技,2012(09):16-19.
[4]耿暘.電影音樂中的視聽結合與情感體驗[D].西北師范大學,2016.
[5]王洋.音樂心理學研究探析[J].通俗歌曲,2017(01):155-157.
[6]孫麗君,胡理,任桂琴,楊玉芳.音樂層級結構的緊張感加工及其神經(jīng)機制[A].中國心理學會.第二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摘要集[C].中國心理學會:中國心理學會,2019:1.
[7]孫麗君,馬小龍,楊玉芳.聽覺線索與個體差異對音樂緊張感加工的影響[J].心理科學進展,2021,29(01):70-78.
355150190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