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小青
2022年6月24日,騎扭扭車上學的“瓷娃娃”張亮通過不懈努力,高考成績535分,超理工科一本線44分。因為先天患有成骨不全癥(又稱“脆骨病”),來自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的少年張亮從小就如同“瓷娃娃”一般,一個擁抱、一次大笑、蹬蹬被子就可能讓他骨折。但他并未因此放棄學業(yè),相反,在成長過程中他展現(xiàn)出了更多的樂觀和堅韌?!八劝嗉壚锲渌瑢W還要開朗、樂觀,課堂上每次回答問題聲音都很響亮,笑聲也最響亮?!卑嘀魅螌埩恋脑u價,展現(xiàn)了“瓷娃娃”的“另一面”,令許多身體健全的人汗顏不已。
小小的“扭扭車”,給這個失去獨立行走能力的男孩打開了通往世界的窗戶,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三,十年的時間里張亮用壞過10輛顏色各異的“扭扭車”,他說“扭扭車”就是自己的“腿”,他還要騎著小小的“扭扭車”走向更遠的地方。張亮希望大學能夠?qū)W習計算機專業(yè),未來做一名工程IT男兼職攝影。
文本解讀
1.自強不息。生活有悲有喜,每個人都會在人生的旅途中遭受磨難。能夠在磨難中堅持不懈、敢于與命運作斗爭的,才是真正的猛士。正如先天就患有成骨不全癥(又稱“脆骨病”)的“瓷娃娃”張亮,一路走來,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這種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精神,令公眾敬佩不已。
2.調(diào)整心態(tài)。競爭異常激烈的當下,很多孩子因為受不了打擊,一時沖動做出傻事。其實,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所謂的“磨難”與“瓷娃娃”的遭遇相比,算不了什么。如果能明白這一點,應(yīng)該不難及時調(diào)整心態(tài)。這或許正是公眾推崇“瓷娃娃”等身殘志堅者的重要價值所在。
3.奮斗青春。青春是用來奮斗的,作為新時代青年,就應(yīng)該像張亮一樣樂觀向上,積極生活,要相信“上帝為你關(guān)上一扇門時,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在自我磨礪中實現(xiàn)價值并為社會或國家創(chuàng)造價值,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跡。
素材拓展
安徽自強少年周桐:努力做自己就好,不跟別人比較
2021年9月2日是清華大學2021級本科新生報到的日子,安徽“截肢少年”周桐一早就和媽媽進校辦理了報到手續(xù)。新宿舍讓周桐感到很新喜,周桐說,學??紤]到他的特殊情況,將他安排在一個位于二層的兩人間宿舍,“里面有常規(guī)的床,避免了上下鋪需要爬梯的問題”。
周桐畢業(yè)于安徽省霍邱縣第一中學。他高二時突遭車禍,導(dǎo)致左小腿被截肢,先后經(jīng)歷8次手術(shù),缺課7個月,但他憑著自強不息的精神,在高考中取得了總分684分的好成績,還獲得清華自強計劃降40分的優(yōu)惠錄取認定,最終被清華建筑類錄取。這位自強少年的事跡一經(jīng)媒體報道便受到社會廣泛關(guān)注,感動了很多人。
素材點撥:從青澀到成熟,從幼稚到老練,一代代年輕人都是這樣成長起來的。今天的年輕人或許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和缺陷,面對社會的復(fù)雜或許還有種種困惑和迷茫,但只要這股向上的力量始終都在,就不會懼怕任何挑戰(zhàn)和困難。無數(shù)個周桐正在向上攀登,他們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獨臂博士”袁鑫:渡過大難,將有大成
“獨臂博士”袁鑫的故事相繼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主流媒體報道,其身殘志堅的事跡令人感佩,堪稱社會楷模。
三歲那年,一場車禍讓袁鑫失去完整的右臂,一只手成為袁鑫的短板,但父母引導(dǎo)他:肢體不健全,但心理、智力應(yīng)當是健全的,必須用腦力來彌補。父母把他送進普通學校,接受和同齡人一樣的教育。從小學到初中,袁鑫的成績位居班級前三,到了高中穩(wěn)居班級前十。2014年8月,袁鑫憑借著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武漢科技大學。
在大學,袁鑫就讀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shù)專業(yè),上大學前,他連計算機都沒摸過,更別說單手打字。不會打字,他就泡在圖書館的機房,苦練了三個月,敲字速度才慢慢提升起來。大學期間,對袁鑫來說最難的是實驗課。大二學習C++語言時,袁鑫經(jīng)常一個人去圖書館敲代碼,由于單手敲鍵盤,他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幾倍的努力。最終,袁鑫在考試中獲得了94分的成績。
素材點撥:“渡過大難,將有大成,繼續(xù)努力,終成大器?!比缢呐笥讶灻鶎懀蔚膱皂g有力成就了其自強、自律、自我的精彩人生,未來還會更炫麗。袁鑫自強不息的精神贏得了社會的尊重,也應(yīng)當伴隨我們?nèi)?chuàng)造美好生活。
例文
大地不會辜負每一粒種子
□劉碩
將傷痕化作成長勛章,以疼痛提醒自己堅強。這個夏天,因為駕扭扭車參加高考,“扭扭車男孩”張亮的故事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guān)注。這個熱愛讀書、寫詩、攝影的男孩,通過自己的堅毅與勤奮,收獲了大學的入場券,奔赴新的人生征途。于張亮而言,盡管命運讓他陷于苦難,但他從未因此消沉,仍以豁達和無畏之心,勇敢追光,去探索屬于自己的詩和遠方。
于渺小中點亮微光,在角落里長成太陽。隨著張亮的故事在互聯(lián)網(wǎng)快速傳播,張亮對于生活的熱忱與樂觀、多元化的興趣愛好,不僅打破了大眾的一些固有偏見,更讓不少人因此增強了面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透過張亮的故事,很多網(wǎng)友表示,將以此作為激勵,鼓勵自己,即使面對困難,也要奮發(fā)向上。
如果說,張亮的故事是個體向社會進行正能量傳遞的體現(xiàn),那么深理工派出聯(lián)絡(luò)小組親赴安徽,則是以實際行動向社會傳遞出正能量。盡管今年深理工暫未開始本科招生,但聯(lián)絡(luò)小組還是來到張亮家中,在專業(yè)填報、學業(yè)規(guī)劃、后續(xù)生活等方面都提供了參考意見和支持。如此關(guān)懷,感人備至。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保護特殊群體權(quán)益的意識在不斷增強。平等對待特殊群體,為其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正逐漸成為社會共識。近些年來,很多如張亮一般身體條件特殊的考生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考入高等院校,獲得進入高等學府深度學習的機會。這背后,首先離不開學子們的刻苦奮斗,但高校及社會的努力與付出,同樣值得肯定。
期待未來,更多學校在校園設(shè)施建設(shè)、教材編寫設(shè)置、授課形式等方面能夠更加多元、全面,讓更多特殊學生獲得人生出彩的機會。(選摘自《廣州日報》)
評點:文章緊緊圍繞“大地不會辜負每一粒種子”這一論點,先簡明扼要地概述材料,提出觀點,然后結(jié)合張亮的故事展開分析,分析先進人物背后的價值和意義,最后從“怎么辦”的角度提出個人思考和建議,讓論述走向深入。全文行文一氣呵成,議論分析中透出作者嚴密的思維過程,且語言干練而于了無痕跡中顯示鋒利之思想,是一篇優(yōu)秀的時評佳作!
(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