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008年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準備實施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艙外活動時,本來準備讓航天員身著俄羅斯艙外航天服出艙。此時,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站出來反對:“如果你們做不出來,我可以組織力量來做,保證按時完成!”最終,航天員翟志剛身著中國人自主研制生產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完成中國人第一次太空行走。這位站出來的老人名叫王希季,現(xiàn)在已是101歲的老人,也是健在的“兩彈一星”元勛中最年長的一位。
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及其后的氣象火箭、生物火箭、高空試驗火箭,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核試驗取樣火箭,第一顆返回式衛(wèi)星,神舟飛船……這些中國航天的響亮名字背后,都有王希季殫精竭慮的身影。
攻堅探空火箭
1958年11月,王希季被調到新成立的上海機電設計院,被任命擔任探空火箭技術負責人。為了積累研制運載火箭的經驗和鍛煉技術隊伍,該院決定先研制用于進行高空大氣結構探測的有控制的探空5號(T5)單級液體火箭。彼時,作為該項目技術負責人的王希季,帶領的團隊是一支平均年齡只有21歲、從未接觸過火箭技術的研制隊伍。但是整個研發(fā)團隊干勁十足,大家邊學邊干,開始了廢寢忘食的大膽嘗試。為了計算出完整的飛行彈道,三人一組,各小組輪班倒,夜以繼日地干,沒有電子計算機就用計算器,甚至干脆撥弄算盤進行計算,計算用的紙堆起來比桌子還高。
1959年12月,王希季團隊完成了一枚T5火箭的設計、制作和總裝,可到了試驗階段,大家卻發(fā)現(xiàn),相關設備不齊全、不配套,最終T5火箭“無疾而終”,只能淪為展覽品。
T5火箭的研制實踐讓王希季認識到,火箭研制必須以當前工業(yè)水平為基準,從易到難,以技術難度較小的無控制探空火箭為突破口。于是,王希季開始了T7無控制探空火箭的研制工作。當時研制條件非常簡陋,一些輔助設備用的都是代替品。將自行車打氣筒用作燃料加壓設備,把氣壓打上去;用手轉動天線當成遙測定向天線去跟蹤火箭……
1960年2月19日,我國第一顆液體推進劑探空火箭成功發(fā)射,當時飛行高度只有8千米,卻為后續(xù)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兩個月后,T7在發(fā)射場上發(fā)射成功,飛行高度從8千米發(fā)展成60千米,隨后發(fā)射的T7A更進一步將飛行高度提高到115千米……就這樣,從零起步的中國航天事業(yè)在王希季的帶領下逐步發(fā)展起來。
創(chuàng)新一直在路上
王希季在很多問題上都是“少數(shù)派”,甚至是“獨自派”。
當?shù)谝淮翁岢鲆诜祷厥叫l(wèi)星上試驗一種新型國產彩色膠片時,不少專家表示“太冒險”。而王希季認為,這個險值得冒,因為彩色膠片能夠獲取更大的信息量??吹阶畛踉囼灲Y果不理想,他就親自到廠里做分析,最終彩色膠片成功運用。
有一次,王希季主張在衛(wèi)星總裝測試完畢后,出廠前要進行整星振動試驗。有人認為這樣會把正樣衛(wèi)星振壞,王希季卻說,即便振壞,也未必是壞事,總比上天時振壞要強。后來,這個試驗被普遍運用。
他頂住壓力率先進行衛(wèi)星姿態(tài)控制數(shù)字化試用,實踐證實效果非常理想,自此數(shù)字化衛(wèi)星姿態(tài)控制系統(tǒng)得到普遍應用;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重新啟動之后,大部分人意見是緊跟世界潮流發(fā)展航天飛機,王希季根據(jù)國情,力排眾議建議不要發(fā)展航天飛機,最終我國放棄航天飛機的研制工作,只搞載人飛船,“神舟五號”令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飛船技術的國家。
王希季眼光也很長遠。90多歲時,王希季與多名兩院院士共同完成《空間太陽能電站發(fā)展預測和對策研究》,提到中國將在2040年建成商業(yè)性的空間太陽能電站。
他的目光,超越了人生的長度,投向了無盡的未來。
【速寫文段】
為了國家需求,王希季曾多次轉行,在探空火箭、返回式衛(wèi)星、載人航天等領域完成了多項首創(chuàng)工作,為祖國航天事業(yè)打好了地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如今,已經101歲高齡的王希季仍在為我國航天事業(yè)作貢獻,他用一生的奉獻,踐行了自己當初的誓言:我愿做太空的鋪路石!
【適用話題】突破;邁上新臺階;堅持自己;激起心中的那股勁;面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