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博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fā)展工程”協(xié)同攻關創(chuàng)新平臺
《合集》21095有下揭辭句:
A1A2A3A4A5A6《》20075《》20076《》1777《》5011+①《》18259《》8687《》22104+①“+”。
(《合集》22104+)
A6所在辭句,《甲骨文合集釋文》《甲骨文校釋總集》《殷墟甲骨文摹釋全編》釋文均作“不涉,”,(9)參胡厚宣主編: 《甲骨文合集釋文》,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7冊;曹錦炎、沈建華編著: 《甲骨文校釋總集》,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第2528頁;陳年福撰: 《殷墟甲骨文摹釋全編》,北京: 線裝書局,2010年,第1980頁。并不正確?!逗霞?2104由《乙編》4581、8113拼綴而成,正反彩圖見于“中研院”史語所“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登錄號為R038291。細審清晰的《乙編》拓本及正面彩圖,“”字下部應是卜兆的兆枝而非筆畫,三家釋文誤將兆枝看作“涉()”字所從之“水”形,并把兆枝與“”下部的“止”形視作“涉”字,不過“涉()”字“水”旁兩側均應從“止”,此兆枝下部并沒有“止”形,且反面照片顯示的鉆鑿情況也能說明“”字下部確是卜兆,刻手為避兆,致使“”“”二字距離較遠??傊^“不涉”當屬誤釋,“”應為一完整字形,根據辭例分析,我們認為“”可釋作“遭”。卜辭數見“遭(憂)”一語,如:
(《合集》22293[婦女類子卜辭])
(《合集》13515+[賓三])
(《合集》4194[典賓])
(《合集》886[典賓])
(《英藏》1977[賓出])
(《合集》271正[典賓])
(《合集》15338[典賓])
(《合集》32181[歷一])
(《合集》21247[師小字])
BCDE、《》18353《》26846《》28237+《》18.2=36530《》2630+《》21882《》13514《》22405
B類形體在甲骨文中最為常見,從“自”從“魚”,其中《后》上18.2的形體,劉桓先生最早將之與“”認同;(15)劉桓: 《釋》,《甲骨集史》,北京: 中華書局,2008年,第240頁。C類形體“魚”形上有小點;D類形體目前僅見于《合集》13514版卜甲,“魚”形上部添加“屮”形;E類婦女類子卜辭的寫法頗為重要,其形體從“生”從“魚”,裘錫圭先生曾懷疑其與B、C、D類形體為一字,(16)裘錫圭: 《釋“勿”“發(fā)”》,《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第142頁。D類“”“”形,王宇信等先生釋為“腥”字,字形會鼻下聞魚意。(17)王宇信、張永山、楊升南: 《試論殷墟五號墓的“婦好”》,《考古學報》1977年第2期,第16頁?!靶取弊帧墩f文》作“鮏”,解釋為“魚臭也”,陳劍、張惟捷兩先生均贊同釋“腥”的說法,(18)參陳劍: 《以一些例子談談甲骨文字考釋可注意的問題》,深波甲骨學與殷商文明學術講座,2018年11月16日,“政大”開放式課程影音網;張惟捷: 《從殷卜辭“”字談到西周“”國》,第十一屆“黃河學”高層論壇暨“古文字與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2019年。二人都指出E類“”形從“生”得聲,是B、C類表意字轉化成的形聲字,應即“腥”字異體,而D類“”“”形體中,“魚”形上所從之“屮”形亦可表示“生”——甲骨文中“屮”“生”作偏旁時有通用的情況,裘錫圭先生《釋“木月”“林月”》一文已作了詳細的說解。(19)裘錫圭: 《釋“木月”“林月”》,《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第338—343頁。我們贊同釋“鮏”的說法,下文也統(tǒng)一用“鮏”表示上舉幾類形體。
甲骨文中的“鮏”一般被視作動詞,如《甲骨文字詁林》按語云“卜辭‘’多見用為動詞,其義不詳”。(20)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 《甲骨文字詁林》,第1752頁。將“鮏”視作動詞的主要原因是其常與否定詞“勿”或“”連用,如:
(《合集》2630+2262[典賓])(21)李愛輝: 《甲骨拼合第254則》,中國社會科學院先秦史研究室網,2014年2月26日;收入黃天樹主編: 《甲骨拼合四集》第960則,北京: 學苑出版社,2016年,第173頁。
陳劍先生曾論及“鮏”字的用法,并據此條卜辭指出“鮏”當與“御”相對,大致屬于“人事”類。
(《合集》13514[賓一])
陳先生指出此辭商王在后方顯然無法干預戰(zhàn)事,表明“鮏”不是真正的實際對應行動,其內容最可能與“巫術”相關,與后世的“祝詛”“厭勝”類性質相近,此外,“勿/鮏……”一語還見于下揭辭句:
3. 癸丑卜,貞,勿鮏羊,隹牛。
(《合集》15487[賓出])
(《合集》15485[賓三])
5. 勿鮏友曰若……
(《合集》26846[無名組])
(《合集》22405[婦女類子卜辭])
7. 庚戌卜□貞,勿鮏甫口方曰……
(《合集》40835[師小字])
(《合集》9731正[典賓])
9a. 辛卯卜,何貞,勿鮏,今歲受年。
9b. 辛卯卜,何貞,不其受年。
(《合補》9014+《合集》27255[何組])(22)李愛輝: 《甲骨拼合第429~433則》之第433則,中國社會科學院先秦史研究室網,2018年7月29日。
陳先生聯系古書相關用法,將上述“鮏”讀為“靖”。古書“靖”后所接對象,有“使……安靜、平定”之意。陳先生通過對卜辭的分析敏銳地指出“鮏”并非對應實際行動,并將“鮏”讀為“靖”,具體內容可能是對所“靖”之對象采用“巫術”類的方式使其安定。不過既然“靖”的含義是積極的,卜辭中卻總說“勿靖……”而不說“靖……”,如果能用巫術一類的方式平定所“靖”對象,商王何樂而不為呢?陳先生也已指出,下兩則卜辭中的“鮏”應讀為“眚”:
(《合集》27890[無名組])
(《合集》36530[黃組])
“眚”在古書中有過失、災害義,例不煩舉,“不乍鮏”即“不作眚”,可理解為“不會出現災過”。據此,我們認為上舉“勿鮏……”諸辭中,“鮏”字也應讀為“眚”,“勿鮏(眚)……”意即“不要以為……是災過”,類似的意動用法也見于其他卜辭中:
(《合集》22913[賓出])
13. 己亥卜,王,余弗其子帚侄子。
(《合集》21065[師小字])
14. 戊辰卜,帚鼠娩,余子。
(《合集》14115+[典賓])
12辭的“王吉茲卜”,意思是“王以此卜為吉”,“吉”作動詞,(23)陳夢家: 《殷虛卜辭綜述》,北京: 中華書局,1988年,第103頁。13、14兩辭意思可能分別是“余弗以帚侄所生之子為子”“帚鼠分娩了,我以帚鼠子為子”。(24)張玉金: 《甲骨文語法學》,上海: 學林出版社,2001年,第3頁;有關意動用法的介紹另參裘錫圭: 《殷墟甲骨文研究概況》,《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第25—26頁?;剡^頭來看“勿鮏(眚)”出現的諸例,可細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勿鮏(眚)”后省略致災的具體事件,如辭6、9a,9a可解釋為“不要以為……是災禍,今歲會‘受年’”。另一種是不省略致災的具體事件,如辭2b可解釋為“不要以為‘基*方缶乍’是災禍,子商會翦滅他們”;辭8即“不要以為不下雨(會帶來)災禍,上帝會‘受我年’”;有的應對致災事件提出了解決辦法,如辭1即“不要以為‘婦好不’是災禍,御于父乙十牢(或許會解決)”;辭3即“不要以為用羊(會帶來)過失,用牛(或許會解決)”;辭4即“不要以為‘歲卜咎’是災禍,采用‘用’的方式,就不會遭受災禍”??梢姡瑢ⅰ拔瘐S(眚)……”解釋為“不要以為……是災過”,上舉諸辭均可得到較為合理的解釋。
需要注意的是,“勿鮏(眚)……”之“鮏(眚)”屬名詞的意動用法,卜辭中意動用法的例子目前還不多見(如上舉),何以在“勿鮏(眚)……”句式中集中體現,卜辭中又是否還有尚未發(fā)現的意動用法,需要進一步研究。
附帶提一下下面這版卜辭:
15a. 庚申卜,賓貞,叀鮏。
15b. 庚申卜,賓貞,勿隹鮏。
(《合集》18353[典賓])
此版“鮏”或許為人名?!逗霞?8355有“貞,鮏……”,《合集》6583有“王叀洗;勿唯洗”,兩“洗”似乎省略了動詞,(25)據《合集》6486等辭可知,“洗”后省略的動詞當是“比”,此時占卜的焦點是“洗”?!逗涎a》5280反有“貞,叀令;勿唯”,“勿唯”句省略了動詞“令”,沈培先生指出由“惠”和“唯”提示的賓語前置句中,“惠O”與“勿唯O”一定是放在動詞之前的,且“惠OV”與“勿唯OV”結構平行的正反對貞多出現在第一期的賓組卜辭中,(26)沈培: 《殷墟甲骨卜辭語序研究》,臺北: 文津出版社,1992年,第30—56頁。似乎上引《合集》18353中的“鮏”后也省略了動詞,看來對貞卜辭中,“惠OV”與“勿唯OV”的“V”可以省略。
出處簡稱表:
《合集》——《甲骨文合集》
《合補》——《甲骨文合集補編》
《英藏》——《英國所藏甲骨集》
《鐵》——《鐵云藏龜》
《后》——《殷虛書契后編》
《甲編》——《殷虛文字甲編》
《乙編》——《殷虛文字乙編》
附記:拙文先后蒙劉釗師、蔣玉斌先生、謝明文先生、馬曉穩(wěn)先生審閱指正,又據匿名評審專家的意見修改,謹致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