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輝
中國人說話聲特別大,外國人的這種印象估計有兩個主要來源:一是去國外旅游的中國人;二是中國影視劇。對于第二點,我深有感觸。尤其國產家庭劇,劇中人只要一爭吵,必然大聲吼叫,繼而大哭大鬧。
中國幅員遼闊,其實并非所有地方的人說話聲都大,吳儂軟語就很輕柔。金宇澄小說《繁花》的題記“上帝不響,像一切全由我定”,整部小說出現(xiàn)“不響”達1 500多次。金宇澄解釋,上海人生活中常遇到不想應對的情況,便不予回應?!安豁憽币馕渡铋L,可以說是默認、妥協(xié),也代表有保留……
在我家,奶奶和父親就經常“不響”。無招勝有招,每每在家庭紛爭中占居上風。母親嗓門大,可以機關炮似的說上半天,父親在一旁不響,面無表情。最后母親往往泄了氣,父親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不響”在上海人的圈子里很有用,出了圈常常就失效了。父親所在的工廠當年內遷到湖北,四周都是農田。常有村民到廠區(qū)里放牛,遍地牛糞惡心得父親他們吃不下飯。附近那個村子男女老少加起來不到一千人,父親他們單位有兩千多名職工。然而面對民風剽悍的本地人,兩千多人都“不響”。牛糞問題直到后來廠里招收了不少本地人,終于得到了解決??梢姟安豁憽毙枰粋€特定的大環(huán)境,否則就像冰淇淋暴露在夏日陽光下,“不響”式的冷峻全無用處。我們這些第二代,后來都成了大嗓門,因為知道你“不響”,別人就會默認你很“慫”。
隨著時代變遷,地域差異漸漸模糊。我家的一些湖北姻親,發(fā)跡后住進了高檔小區(qū),日子久了,一口湖北味的普通話也有了些許吳儂軟語的輕柔。他們以前可都是大嗓門,或許社會地位的提高,使他們不必靠提高嗓門去引起別人重視。倒是我這樣童年在上海生活過的人,如今反而習慣于喧鬧。
我想隨著經濟不斷發(fā)展,“不響”終究會成為“主旋律”。要不了多久,應該沒有誰會覺得中國人說話聲特別大了。
(摘自《聯(lián)誼報》)
2760501186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