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崇開
(富川瑤族自治縣麥嶺木材檢查站,廣西 賀州 542700)
1.1.1 采種
楠木的種子在冬初開始成熟,種子皮的顏色逐漸變深,當種子表皮顏色全部變?yōu)樗{黑色時說明種子已經完全成熟。此時便可開展采種工作,選擇樹齡較長的楠木采種,確保楠木種子更為優(yōu)質。在采種過程中,要先在楠木樹下鋪一塊塑料布,之后使用相關工具將楠木果實敲下并收集,也可以清除楠木樹旁的落葉和雜草等,待果實自然掉落再收集。收集果實后需要選擇優(yōu)質果實,以便確保楠木樹健康生長,為種子栽培工作奠定基礎。
1.1.2 種子處理
采種后要及時處理種子。收集果實后,可以在果實表面噴灑少量水,以便果肉更快腐爛,露出內里的種子。果肉完全腐爛后要去除薄膜,并將種子清洗干凈,之后開展種子處理工作。
首先,將種子放在水中浸泡24 h。
其次,揉搓掉外層的表皮,再放入清水中沖洗干凈,去除漂浮在水面的種子,將沉在水下的種子作為后續(xù)的楠木種植種。
再次,將種子散開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晾干,當種子的外殼完全干透后用有一定濕度的沙子埋藏貯存,也可以隨采隨播。貯存種子時環(huán)境不能過于干燥,要有一定濕度,過于干燥會影響楠木種子發(fā)芽,導致后期種植出現問題[1]。
1.2.1 苗圃的選擇
選擇圃地時,要選擇日照情況良好、排水性好、土壤肥力充足的沙壤地,滿足楠木生長的相關要求,避免因日照時間不夠出現生長問題或因排水不佳出現根部腐爛等情況。楠木生長對于土地質量有較高的要求,土壤需疏松濕潤、有機質充足。
1.2.2 苗圃的處理
確定好苗圃位置后,需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理,確保平整干凈。清除地塊中的雜物,如石塊、雜草、落葉、枯枝等,確保苗圃干凈,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生概率,為之后的苗床搭建工作奠定基礎。將地塊表面處理平整,根據地勢走向,由高到低開展苗床搭建工作,便于后期排水,保持較濕潤又不積水的土壤環(huán)境,避免因積水導致苗木生長出現問題。搭建苗床時,需將苗床的高度超過地面10 cm 左右,寬度要確定在1.5 m 以內,具體寬度可以根據種植的苗木數量確定,盡量不要超過2 m,避免苗床過大不好管理。
搭建苗床后需挖掘排水溝,確保后續(xù)排水效果良好??梢源罱ㄏ嚓P澆水工具,如噴灌裝置等,確保苗木生長中水分充足,促使其健康生長。此外,需深耕細耙地塊,使地塊更為疏松,同時為地塊撒施底肥,增強土壤肥力,滿足植株生長中的肥力需求。
1.3.1 播種時間
通常情況下在春季播種,具體時間為2 月20 日至3 月15 日,該時間段溫度有所上升,可以更好地促使種子發(fā)芽。溫度為15~20 ℃時可以開展播種工作,擇優(yōu)挑選貯存的種子,將其在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2 h,在濕度適宜的細沙中埋藏3 d,起到催芽作用,之后開展播種工作[2]。
1.3.2 播種方法
通常采取條播方式,根據行距20 cm、寬5 cm 的種植要求開展播種工作。種植人員可在種植區(qū)域挖出淺溝,方便播種工作順利開展。播種后需在種子上覆蓋一層細土,并在土上鋪稻草等保溫保濕物品,有效控制土壤的溫度和水分[3]。
1.4.1 澆水
楠木生長過程中對水分的要求較高,種植人員需及時觀察土壤的濕度變化,開展?jié)菜ぷ?,滿足楠木生長過程中對水分的需求。
1.4.2 除草
種子發(fā)芽后,需去除前期覆蓋的稻草,清除苗圃中的雜草,減少土壤養(yǎng)分、水分流失,避免其成為病蟲害的溫床。種植人員可以每間隔15 d,選擇陰天開展除草工作。剛發(fā)芽的幼苗較小,除草時需仔細耐心,不可損傷幼苗。
1.4.3 間苗
楠木種子可能有多個胚胎,在生長過程中會出現種子雙苗現象,影響苗木正常生長。種植人員在管理時需及早對過密的苗木進行間苗處理,以便苗木更好地生長。
1.4.4 遮陽
楠木幼苗喜陰,幼苗出齊后需及時搭建遮陽網,確保遮陽率在50%以上,夏末秋初可去除遮陽網,讓苗木得到更多的日照,促使其更好地生長。
1.4.5 施肥
當苗木長至5 cm 左右時可開展施肥工作,6 月下旬可施撒復合肥或尿素。施肥時可先挖溝,將肥料倒入溝內后用土覆蓋,以便肥料更好地滲透到土壤中。施撒時需避免肥料接觸到葉面,避免苗木葉面被灼傷[4]。
1.4.6 防凍害
冬季溫度較低,幼苗抗寒能力較弱,因此需開展防凍害管理。種植人員可以在地表鋪稻草,達到保溫的目的,從而避免幼苗遭受凍害。
楠木喜濕、耐陰性好,選擇種植地時最好選擇陰坡、半陰坡等林地,土壤肥力較高、水分充足的中下坡地以及山谷河邊的林地也較為適宜。楠木種植密度需根據具體的林地情況確定,通常選擇冬末栽植,應盡量選擇陰天或小雨天栽植,降低苗木內在的水分蒸騰情況,最晚的栽植時間為2 月下旬。栽植時,需適當修剪苗木的枝丫、葉片等,有效保持苗木根部的水分,確保苗木成活率。此外,可在泥漿中加入一些營養(yǎng)物質,確保苗木養(yǎng)分充足。
2.1.1 根腐病
根腐病主要為害苗木的根莖部位,病害會在冬季通過菌核附在苗木上越冬,第二年春季溫度上升時開始生長,為害苗木。該病害多發(fā)生在每年6—9 月,具體表現為根莖部的顏色變深,根莖表皮出現小凹陷,不再平整光滑。該病的病原體全部擴散開會將整個苗木的根莖部包裹起來,導致根莖干枯而死。此外,苗木感染根腐病后會通過土壤傳染給其他健康苗木,造成大面積蔓延。
防治根腐病時,種植人員需在種植前選擇適宜楠木生長的地塊,確保地塊土壤肥力與通風條件良好。在育苗前將五氯硝基苯和土混合后施撒在苗木土壤周圍,檢查種植土壤的酸堿性。夏季要及時做好排水工作,定期對土壤進行消毒,一旦發(fā)現染病的苗木要及時清除,并處理土壤[5]。
2.1.2 炭疽病
炭疽病主要以孢子的形式越冬,會藏于樹葉或者樹梢中。溫度上升后開始為害,主要為害葉片部位。染病后,葉片上會出現白色小點,之后不斷擴大,進而使整個葉片掉落,影響苗木的光合作用,使其生長受到嚴重影響,最后導致整株枯死。該病害的發(fā)生時間為每年5—10 月,喜歡濕潤、高溫的環(huán)境,夏季多雨、溫度高的環(huán)境最容易發(fā)病,也是發(fā)病最為嚴重的階段。
防治炭疽病時,種植人員可以選擇土壤肥力較強的地塊,土壤肥力不足會提高該病害的發(fā)生率,所以需對土壤肥力不佳的地塊施肥,保證土壤肥力充足。同時,要選擇日照條件較好的地塊,確保陽光可以直射到種植區(qū)。此外,要降低種植密度,不能過于緊密,需保證通風性良好。需及時處理染病的苗木,剪掉并焚燒掩埋出現病害的葉片、枝條等。苗木發(fā)病初期可以使用炭疽福美、百菌清等進行防治,每間隔7 d 噴灑1 次,連續(xù)噴灑3 次即可取得良好的效果[6]。
2.1.3 藻斑病
藻斑病會通過風雨傳播,染病初期葉面上會出現不同顏色的尖頭橢圓小點,垂直交叉排列,中期排列形狀會不斷擴大分散,顏色逐漸加深,呈現凸起狀,后期凸起會逐漸變平,顏色更深。該病害出現的主要原因為土壤肥力不夠,地塊條件不佳,如日照不足、通風不暢、密度過大等,多發(fā)生在雨季。
防治藻斑病時,前期種植人員可使用可殺得、多菌靈等防治,后期可使用石硫合劑防治。在病害較為嚴重的地方要在秋末撒施多菌靈,避免該病害大面積傳播與蔓延。
2.2.1 麗綿蚜
麗綿蚜對植株影響的持續(xù)性較強,會在多個時間段出現。麗綿蚜為聚集性蟲害,群體集中吸食植株內的養(yǎng)分,多存在于樹皮的裂縫中,對有裂縫和表面不光滑的楠木進行為害。該蟲害會導致樹木的表皮受損,使得表皮變干裂開,長期為害會導致樹木整體枯死。冬初時期該蟲害會大量繁殖,對植株造成嚴重為害,種植人員需加以重視。
防治麗綿蚜時,種植人員可在夏季溫度較高、降水量較大的時期開展防治工作,可以用清水清除包裹住蚜蟲的棉絮,使用氧樂果、敵殺死等藥物進行防治,也可將樹皮切開涂抹樂果藥液等,之后用薄膜包裹[7]。
2.2.2 皰瘤橫溝象
皰瘤橫溝象主要以蛹的方式在植株根莖部的土壤下越冬,第二年開春后蛹會變成幼蟲,之后破土而出。該蟲害在3 月產卵,主要啃食植株的主根和側根,較為成熟的幼蟲會在土壤下啃食植株,并在啃食部位寄生。幼蟲變?yōu)槌上x后會啃食樹根上部,將樹葉啃食完,使樹木光禿,進而枯死。
皰瘤橫溝象的蟲卵不會對植株產生影響,待羽化成蟲后會產生較大影響,因此需在成蟲前的卵期進行防治。種植人員可在這一時期挖掘植株根部周圍,將石灰漿抹在植株根部后覆蓋土壤,減少蟲卵出現。5 月前后需對表皮出現破損的植株涂抹敵敵畏并蓋土,殺死寄生在破損位置的害蟲。7 月前后可使用殺滅菊酯、樂斯本等防治。
2.2.3 大蟋蟀
大蟋蟀多出現在3 月,春末夏初較為常見,該蟲害一般在夜晚活動,白天會藏在疏松的土壤中啃咬植株的根莖部位,并帶走幼苗,導致缺苗嚴重,進而降低種植質量。
因大蟋蟀是夜間活動,在防治方面較為困難,很難對其開展精準的防治工作。種植人員可以使用毒餌防治,有效解決夜晚看不見等問題,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在具體開展中,可以將糧食或大蟋蟀所食的食物炒香,之后與敵百蟲混合制成毒餌,將毒餌放在大蟋蟀的洞口進行誘殺。此外,灌溉條件好的地塊可以使用水灌溉的方式滅殺大蟋蟀。
2.2.4 天牛
天牛多發(fā)生在夏季,成蟲會在根莖部位產卵,等卵化為幼蟲后進入植株內部吸食汁液,使樹枝缺少養(yǎng)分與水分,變干變脆,容易折斷,逐漸枯死。
防治天牛時,需及時清除受害植株,并帶出苗圃統(tǒng)一燒毀。如果樹干中出現新的木屑,說明天牛正在對其進行啃食,可以將敵百花叢滴入新啃食的空洞中,之后使用濕泥漿將洞口封住,防止蟲害跑出,滅殺洞內的幼蟲。同時,可在該蟲害多發(fā)的時間利用天敵防治,例如釋放管氏腫腿蜂,這種防治方法最為健康、安全。在該蟲害的成蟲產卵階段,可以在出現蟲卵的地方噴灑綠色威雷膠囊劑,這種防治方法最為直接高效,并且藥效時間較長,可以長時間保護植株[8]。
2.2.5 灰毛金花蟲
灰毛金花蟲主要啃食嫩葉、嫩梢等,導致嫩葉脫落、嫩梢枯萎。該害蟲多聚集于被害植株上,大約幾十頭。成蟲蟲體為黑色,有白毛,長度為5 mm 左右,有3 條隆脊。發(fā)生時間多在春末夏初時間,每年4 月是其盛發(fā)期,種植人員可以使用621 煙劑熏殺防治[9]。
2.2.6 蛀梢象鼻蟲
蛀梢象鼻蟲是楠木生長過程中較為常見的蟲害,主要為害嫩梢,導致嫩梢枯死。該蟲害的成蟲為圓柱形,黑色,前胸背板上有凸起,前足上有刺。幼蟲為白色,頭部黃褐色。蛹淺為褐色,腹部有小刺排列。蛀梢象鼻蟲是一年一代蟲害,會在春初抽梢時在嫩梢上排卵,卵化為成蟲后啃食嫩梢,形成較長的啃食道。春末幼蟲變?yōu)槌上x后會蛀食嫩梢的根部,之后在新梢中產卵,夏初成蟲會羽化,次年3 月死亡[10]。
防治蛀梢象鼻蟲時,種植人員可在蟲害成蟲時和盛發(fā)期使用621 煙劑熏殺,也可使用樂果乳劑進行噴灑防治,避免植株受到嚴重為害[11-12]。
楠木栽培和病蟲害防治技術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種植人員需了解楠木生長需求和管理要求,在滿足其需求的基礎上開展苗圃選擇、種子選擇、土壤處理、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工作。銜接好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及時處理出現問題的植株,在掌握病蟲害特點的前提下防治病蟲害,通過物理和藥物等多種措施避免病蟲害傳播與蔓延,在易出現病蟲害的時間段加強林間巡邏,堅持“早發(fā)現、早治療”原則,促進楠木更好地生長,提升種植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