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泛在學習依托現代教育技術不斷發(fā)展逐步從理論走向實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植入泛在學習理念,是順應教育對象變化、教育技術革新、教育模式轉換以及推進教育目的實現的必由之路。移動互聯網快速發(fā)展,為泛在學習理念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機,高校須及時主動構建和完善大學生移動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突破教育模式時空限制,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泛在學習;移動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技術迭代革新推動學習方式逐步從傳統(tǒng)課堂學習過渡到數字化學習再到泛在學習,其間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發(fā)生著深刻變革,泛在學習將成為教育技術領域未來發(fā)展的主要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必然要求順應時代發(fā)展,推進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將泛在學習理念有效根植于教育實踐。移動互聯網快速發(fā)展,其獨特優(yōu)勢與泛在學習有機契合,高校應遵循新時期大學生學習特點及規(guī)律,以先進學習理念促進教育模式轉換,構建和完善移動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平臺。
一、泛在學習及其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分析
泛在學習是教育技術發(fā)展后生成的一種嶄新學習模式,其含義、特點等仍處于不斷探索階段,但伴隨實踐推進和認識深化,關于泛在學習的理論探賾將不斷充實、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植入泛在學習理念,既是適應教育因素改變的應急選擇,也是推進教育目的實現的內在訴求。
(一)泛在學習的理論探賾
在國內,泛在學習理念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朱熹,他曾提出:“無一事而不學,無一時而不學,無一處而不學,成功之路也”。這一觀點闡明了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方式學習的重要性。關于泛在學習概念的起源學界已基本達成共識:“泛在學習是由‘泛在計算’衍生而來,是美國的馬克·威士重新審視了計算機和網絡應用后提出的概念”。1988年馬克·威士第一次提出泛在計算的概念,其意是指隨時隨地、無所不在的可以進行計算的一種方式,他在《The Computer for the 21st Century》中所說:“最深刻的技術是看似消失的,它們融入了每天的生活當中以至于不可分辨了”。伴隨泛在學習在實踐運用中的迅速推廣,學界對其理論探究也不斷深化,形成了關于泛在學習的多維理解。雖然學界對泛在學習的含義界定仍然眾說紛紜,但大多只是分析視角有所差異,并無本質分歧。綜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認為泛在學習是指“無時無刻的溝通,無處不在的學習,是一種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刻獲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就是利用信息技術提供學生一個可以在任何地方、隨時、使用手邊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來進行學習活動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學習”。挖掘泛在學習本質特點不難發(fā)現,已有多種教育思想、教育理論與之融通。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非正式學習理論提倡學生掌握學習活動主導權,不以教室為唯一課堂,不受固定學習時間束縛,學習實踐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等。泛在學習理論研究方心未艾,實踐發(fā)展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新的邊界,深化泛在學習理論探賾必須以實踐為基礎,積極借鑒相關理論有益成果,推動學習理念創(chuàng)新不斷走向科學化、現代化、生活化。
(二)泛在學習理念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分析
1.教育對象變化提出泛在學習現實訴求
分析并把握教育對象的行為特點和需求心理是有效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礎,當前大學生已經全面進入00后時代,在互聯網快速發(fā)展背景下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與80后、90后在性格特點、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性,他們極具求新意識,善于發(fā)掘和運用新鮮事物,信息獲取方式更加多元化、現代化。然而,處于社會轉型和多種矛盾凸顯的歷史時期,多元文化同主流價值觀念相互混雜,大學生價值認知呈現多面性和不穩(wěn)定性特點?;诮逃龑ο蟮男伦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愈加嚴峻的考驗和更加艱巨的任務,高校亟待推進教育方式和手段創(chuàng)新,擴寬教育時空覆蓋面,時時、處處為大學生進行知識解惑、思想引導,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教育對象學習、生活、工作的各個時間、空間節(jié)點。
2.教育技術革新奠定泛在學習技術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談及教育技術革新時曾指出,要“推動教育變革和創(chuàng)新,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yǎng)大批創(chuàng)新人才”。當前,隨著移動終端逐步普及、移動網絡快速覆蓋、移動應用迅猛增長,教育技術已經普遍存在于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無論是傳統(tǒng)課堂還是遠程教育,也無論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是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諸如計算機、幻燈片投影儀等或多或少被采用。但是,當前廣泛運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教育技術,其作用發(fā)揮受制于教育者主觀意愿及媒介素養(yǎng),教育工具運用與學習功能開發(fā)未能有機統(tǒng)一。移動互聯網不僅兼具其教育技術優(yōu)勢,而且有助于教育對象主觀能動性發(fā)揮,變被動接受為主動選擇,強化學習時空靈活性,以碎片化學習填充大學生時間空白。
3.教育模式轉換營造泛在學習生長環(huán)境
教育模式即能夠使學習者達到最佳學習狀態(tài)的方式方法,在教育改革迅速推進的浪潮中,教育模式轉換成效顯著。近年來,基于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興科技的快速發(fā)展,移動學習模式在商業(yè)運用中取得成功實踐,并迅速在高校推廣。相較于西方發(fā)達國家,移動學習在我國發(fā)展較晚,但近年來已取得較大進展。同時,另一種相似學習模式MOOCS在中國引起越來越多關注,國內知名大學紛紛與國外高校建立合作關系,集聚社會優(yōu)質教育資源,組建“在線課程共享聯盟”。長期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嘗試創(chuàng)新教育載體、豐富教育方式,但囿于教學內容枯燥乏味、教師素質層次不齊等因素,教育模式轉換未能及時跟進教育改革整體步伐。順應教育模式轉換的時代潮流,借鑒已有實踐的成功經驗,搭建商業(yè)運用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嫁接橋梁,方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對象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學習理想。
4.教育目的要求引領泛在學習發(fā)展方向
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激勵人們?yōu)榻ㄔO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不僅需要掌握扎實過硬的專業(yè)技術知識,還需要堅定自身理想信念,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誕生30余年來,其在知識傳播、品格塑造、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發(fā)揮著無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奠定了青年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堅實基礎。然而,在市場經濟負面影響及多元價值觀念錯誤導向的復雜背景下,對于正處于價值迷茫期的大學生而言,極易受到不良社會思想觀念侵蝕,學校教育正向引導力量部分被消解,少數大學生德智體美勞發(fā)展畸形,成為有才無德的危險品。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大學生不僅需要接受良好的學校教育,還需形成覆蓋家庭、社會等多層次的教育體系,思想政治教育不應只是專職教師的獨角戲,而應是各個部門、各個單位、各個領域相互配合的交響團,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綜合作用力。泛在學習理念倡導教育走出校園,將教育融入生活,學習者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正確思想引導,實現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顯性教育與隱形教育同作用,構建全面、系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二、移動互聯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泛在學習理念的有機融合
移動互聯網是傳統(tǒng)固定網絡的延伸和發(fā)展,具有移動性、貼身性、交互性等特點,5G時代的迅速到來更加凸顯其獨特優(yōu)勢,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泛在學習理念的實踐轉化提供了廣闊的可為空間。
(一)移動時空環(huán)境強化學習靈活性
在市場需求刺激和行業(yè)競爭壓力雙重推動下,移動互聯網成為當下科技公司角逐的最重要平臺之一,其發(fā)展速度大大超出人們預期,移動終端更新換代周期越來越短,移動應用層出不窮,移動網絡熱點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大學生求新意識強,手機、平板電腦等成為其必不可少的工具,移動互聯網在大學生群體中泛化滲透,移動生活漸成常態(tài)。為使大學生方便、快捷享受校內網絡資源,當前大多數高校加快了校園無線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教室、宿舍、圖書館等公共場所成為WIFI覆蓋熱點,大學生可以在移動環(huán)境中閱讀學習材料、觀看學習視頻、下載課程資源、參與課堂討論、提交課堂作業(yè)等。同時,可穿戴設備引領移動互聯網不斷升級,為大學生提供更加強大的學習功能,無需掏手機,只用抬抬手腕就能看到未讀消息;不用開電腦,碰碰眼鏡框便可通過語音聽取收到郵件。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傳統(tǒng)課堂和固定網絡為主要學習方式,教育對象學習時空受到較大局限,不利于大學生學習主動性發(fā)揮。移動互聯網利用移動時空環(huán)境優(yōu)勢,緊跟數字化變革時代潮流,打造移動學習課堂,有助于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空范圍,強化大學生學習自主性、靈活性。
(二)生活學習交織增添學習情境性
學校教育為人才培養(yǎng)打下堅實基礎,但在個人成長成才過程中,除了依靠學校有組織、有計劃、有安排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生活也是大學生學習的另一大課堂。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大學生進入一個新的存在空間,學習與生活相互孤立的傳統(tǒng)模式發(fā)生改變,貼身終端使得碎片化學習成為可能,學習與生活無縫銜接。移動互聯網不僅搭建起大學生學習新平臺,更提供了大學生學習新情境。在實際生活中,借助移動互聯網大學生可以隨時利用手邊終端進行學科知識搜索,幫助教育者實現課上教育與課下指導有效配合,以即時通訊應用軟件為紐帶構建平等、理解、共享的和諧師生關系。同時,特定情境刺激下的學習需求有助于強化學習者學習愿望,促進被動學習轉化為學習自覺,在親身體驗和實際問題解決中把握知識源頭、增強學習效果。學習需求貫穿于大學生移動生活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多樣化信息資源潛在刺激大學生刨根問底的求知欲望,渴求把握問題本真和全貌。移動互聯網碎片化學習模式實現了學習與生活無縫對接,有助于大學生在自我需求和實際感知中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認知,內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
(三)即時信息傳遞提升學習互動性
只要移動網絡能夠覆蓋,移動終端就可以隨時隨地不受限制地發(fā)送信息或接收信息,公眾便可以進行實時信息溝通和交流。移動互聯網不同于廣播、報紙、電視等傳統(tǒng)信息媒介,信息單向傳播,受眾被動接收,移動終端持有者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傳播者,受眾自主選擇、私人定制所需信息資源;同時,移動互聯網也不同于固定網絡信息傳遞,打破了時間、地域、設備限制,真正實現受眾與信息同步。推動泛在學習理念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實踐轉化,必然要求充分尊重教育對象主體地位,改變以教師為主導、以內容為中心、信息單向灌輸的傳統(tǒng)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構建以學生需求為導向的協(xié)同共享式學習模式。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師生的核心關系由過去較單純的教學關系逐漸轉變?yōu)榻虒W關系、人際關系、社會關系交織的新型師生關系復合體”。教育者與教育對象多元關系形成,教育者不應僅僅成為課堂上知識的傳授者,還應在良好溝通中成為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師生平等對話、教學相長、共享知識、共同進步。通過移動互聯網即時信息傳遞,有利于教育者及時了解大學生思想政治動態(tài),全面把握學習實效,有的放矢,針對性部署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安排,科學制定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計劃,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科學性。
三、基于泛在學習理念的大學生移動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構建
泛在學習理念有效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拓寬教育覆蓋面、加快教育生活化、提升教育針對性,是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的必然選擇。移動互聯網的獨特優(yōu)勢及其在商業(yè)運用中的成功實踐,為泛在學習理念有效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在條件,泛在學習方式發(fā)展?jié)摿薮?。學習方式與教育模式有機統(tǒng)一,學習方式變革必然要求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同步跟進。高校應以移動互聯網為創(chuàng)新契機,打造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滿足教育對象多樣學習需求,提供大學生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教育、管理和服務。
(一)構建移動互聯網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平臺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囿于主客觀因素限制,預期目的與實際效果存在一定差距。構建移動互聯網教育平臺,有助于優(yōu)化教育方式手段,真正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的重要作用。
1.革新移動互聯網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內容呈現
首先,適應主流終端加強版面設計。近年來,移動終端研發(fā)風起云涌,產品更新換代速度超出人們想象。鑒于不同類型產品外觀設計、操作系統(tǒng)有所不同,為了保證教育內容呈現更加清晰、條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須加強校企合作,根據當前大學生手邊主流終端對教育內容進行重新版面設計。其次,根據數據分析完善智能推薦。面對紛繁復雜、浩如煙海的移動互聯網信息,大學生囿于有限時間和精力,往往只能選擇部分信息瀏覽,甚至會遭受多元有害信息侵害。完善智能推薦,是指依據移動互聯網用戶在信息瀏覽中的數據分析,提供用戶切實需要的信息資源。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推薦,需積極引進已有技術手段,綜合分析大學生閱讀興趣與偏向,量身打造個人學習資源庫,正向引導信息選擇存在偏差的少數大學生。再次,關注受眾體驗促進學娛結合。調查發(fā)現,大學生使用移動互聯網在內容選擇上更愿意停留在輕松活潑的娛樂休閑信息上,在形式選擇上更傾向于圖片、視頻、音頻等直觀路徑表達上。因而,移動互聯網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應以大學生為中心,關注大學生行為特點,注重感受性和教育性結合,適應大學生的現實情感和心理反應,以鮮活生動、喜聞樂見、輕松活潑的教學內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2.創(chuàng)新移動互聯網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方式手段
一是打造高校移動學習“微課堂”。微課堂是以移動終端為載體,教師將微型課件適時上傳,學生隨時隨地開展課程學習的新興學習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創(chuàng)新中,固定網絡教育已經卓見成效,但學習時空限制仍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功能最大化。例如,上海市大眾工業(yè)學校利用移動互聯網開創(chuàng)了實習生管理新模式,通過移動終端開展“掌上”重修課程學習,各專業(yè)的老師登陸平臺的微課中心,上傳事先做好的課件,系統(tǒng)就在30秒內自動生成一個“微型課件”。二是完善高校移動圖書館訪問。圖書館作為傳統(tǒng)信息服務的中心,為大學生知識擴展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思想政治教育對象除了需要完成專業(yè)教育指定系列教材學習之外,還需夯實理論根基,捕捉學科前沿,擴展時代視野。在校園數字化建設快速推進中,完善移動圖書館訪問勢在必行。移動圖書館利用手機、PAD等移動終端設備,以無線方式接收圖書館服務,幫助大學生與圖書館進行適時信息資源交互,是傳統(tǒng)圖書館功能和服務的延伸與擴展,具有移動性、便攜性、及時性等比較優(yōu)勢。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移動圖書館,必須完善學科學習資料儲備,暢通并簡化訪問程序,做好學習方法創(chuàng)新普及宣傳,使其切實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的重要方式和途徑。
(二)構建移動互聯網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平臺
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高校必須主動占領并形成移動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打造移動互聯網學生管理平臺和信息服務平臺,加快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科技化、便捷化。
1.打造移動互聯網學生管理平臺
移動互聯網在推動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創(chuàng)新同時,也為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良好契機。在各級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者中,輔導員、班主任與大學生聯系最為緊密,管理者作為其傳統(tǒng)角色,如何根據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新工作模式,成為檢驗思想政治工作者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在管理對象變化及管理理念更新背景下,傳統(tǒng)學生管理模式的局限和缺點日益凸顯,其交互性、開放性、主動性等優(yōu)勢是對傳統(tǒng)管理模式的有力補充。高校必須發(fā)揮移動互聯網的比較優(yōu)勢,積極創(chuàng)建班級博客、微信群等現代管理平臺,將宿舍管理、綜合測評、勤工儉學等日常工作融入移動互聯網,時時、處處提供大學生無微不至的貼心服務,以管理平臺創(chuàng)新提升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質量。
2.完善移動互聯網信息服務平臺
微博、微信、二維碼、短視頻等新興移動應用軟件用戶規(guī)模不斷擴大、功能不斷延展,越來越多大學生利用手邊終端進行信息搜索、信息接收、信息發(fā)布、信息交流,移動互聯網功能逐步等同于傳統(tǒng)固定網絡。創(chuàng)新大學生信息服務體系,必然要求順應大學生信息需求方式變化,將最新移動應用(APP)運用于大學生信息服務平臺構建,以科技創(chuàng)新帶動信息服務工作方式創(chuàng)新。利用微信、微博、短視頻等即時通訊工具及時發(fā)布講座培訓信息、社團活動信息、就業(yè)招聘信息等;設置二維碼信息訪問新路徑,便利大學生運用移動終端掃描二維碼獲取校園信息;推進移動互聯網“紅網”工程建設,傳播主流聲音,搶占輿論宣傳新陣地和制高點,等等。移動互聯網信息傳播速度快、受眾范圍廣、滲透性強,與大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連,高校理應結合大學生信息需求狀況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特點,“注重移動互聯網信息服務潛在功能開發(fā),積極追蹤移動互聯網新興信息服務APP,打造多層次、全范圍、創(chuàng)新性移動互聯網信息服務體系”。
[1]潘基鑫等.泛在學習理論研究綜述[J].遠程教育雜志,2010(4):93-98.
[2]李煥亮.移動學習在高職院校中的應用現狀及對策[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2.
[3]習近平.習近平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N].人民日報,2015-05-24(02).
[4]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3.
[5]林華.移動互聯時代思想政治課的新機遇[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2(3):38.
[6]向宇森.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5.
3131500338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