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瑩
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在臨床上發(fā)病率較高,中青年女性是高發(fā)人群,約半數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伴隨不孕癥,嚴重影響女性身心健康。此病發(fā)病機制復雜,可引起多種并發(fā)癥,主要臨床癥狀有月經過多、痛經、性交疼痛等,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4]。隨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成熟與發(fā)展,腹腔鏡及宮腔鏡技術廣泛應用于婦科疾病治療中,取得十分滿意的效果。為探討宮腔鏡聯合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并不孕癥的臨床療效,本院對近幾年收治的子宮內膜異位癥并不孕癥患者118 例開展了研究,現將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婦科2016 年10 月~2019 年6 月治療的子宮內膜異位癥并不孕癥患者118 例進行研究。納入標準:符合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標準,不孕時間達3~8 年的患者;無嚴重肝腎、心肺功能障礙,無惡性腫瘤的患者;收縮壓<140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張壓<90 mm Hg 的患者;無糖尿病的患者;無盆腔炎癥的患者。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將患者分為腹腔鏡組與聯合組,每組59 例。腹腔鏡組患者年齡21~39 歲,平均年齡(30.07±3.12)歲;子宮內膜異位癥分期標準(r-AFS)分期:Ⅰ期患者13 例,Ⅱ期患者18 例,Ⅲ期患者12 例,Ⅳ期患者16 例。聯合組患者年齡20~37 歲,平均年齡(29.73±3.25)歲;r-AFS 分期:Ⅰ期患者14 例,Ⅱ期患者17 例,Ⅲ期患者11 例,Ⅳ期患者17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腹腔鏡組 單純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患者取截石位,進行全身麻醉后,建立人工氣腹,注入CO2,壓力為14 mm Hg,于臍輪左側緣作一1 cm 切口,應用Trocar 穿刺10 mm,而后置腹腔鏡于患者體內,檢查盆腔、腹腔后進行手術治療,手術過程中應用亞甲藍通液檢查輸卵管通暢情況。
1.2.2 聯合組 采用宮腔鏡聯合腹腔鏡手術治療:全身麻醉后,應用穿刺針腹部穿刺,將腹腔鏡插入患者腹腔中,分離盆腔粘連部位,如有卵巢囊腫則行卵巢囊腫剝除術,如有輸卵管傘端閉鎖則行輸卵管疏通及輸卵管造口術,將宮腔鏡插入患者子宮內,觀察子宮后壁、前壁、側壁、子宮底、子宮角、輸卵管內口,應用亞甲藍在宮腔鏡直視下對輸卵管通暢情況進行檢查,宮腔鏡下清除子宮內膜上的息肉,分離宮腔粘連,應用生理鹽水沖洗腹腔、盆腔,縫合手術切口,應用諾雷得注射液治療,隔月注射1 次,連續(xù)應用3 個月。
1.3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及1、2 年妊娠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對比 聯合組患者的手術時間(75.01±11.45)min、術中出血量(60.02±4.12)ml、術后住院時間(7.56±1.03)d,與腹腔鏡組的(74.34±11.03)min、(62.15±7.96)ml、(7.61±1.02)d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對比()
注:兩組對比,P<0.05
2.2 兩組患者1、2 年妊娠率對比 聯合組患者術后1、2 年妊娠率分別為52.5%、74.6%,均明顯高于腹腔鏡組的33.9%、49.2%,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1、2 年妊娠率對比(%)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育齡女性常見疾病,隨著現代生活節(jié)奏加快,工作壓力加大以及晚婚晚育導致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患者子宮內膜種植在子宮以外不正確的位置,導致患者出現腹痛、月經過多、不孕等,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fā)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其是良性病變,但其并發(fā)癥不孕癥會嚴重損害患者身心健康[5-9]。據統(tǒng)計約有40%左右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并發(fā)不孕癥。其產生不孕癥的原因為子宮外的子宮內膜組織會導致出現慢性炎癥反應,形成瘢痕增生、粘連,導致患者盆腔結構發(fā)生改變,使輸卵管變硬變直,不能輸卵,不能運送受精卵至宮腔,進而導致不孕;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卵巢儲備功能下降,卵泡期延長,患者排卵前雌激素水平低,黃體早期雌激素、孕激素均減少,卵母細胞出現異常導致不孕;患者腹腔液對精子結構及功能產生影響使受精率降低導致不孕;患者子宮內缺陷使受精卵著床率降低導致不孕[10,11]。另外,子宮內膜異位癥可從根本上影響患者卵巢功能,使排卵、卵子及胚胎均受影響,最終導致不孕。隨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成熟及發(fā)展,微創(chuàng)技術在婦科疾病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癥患者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可有效清除異位病灶,解除粘連,剝離異位囊腫,可恢復盆腔器官正常生理狀態(tài)及解剖結構,恢復卵巢及輸卵管功能,提升患者妊娠率[12]。腹腔鏡手術治療具有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高、術后恢復快的特點,因此臨床上已廣泛應用腹腔鏡技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近年來將宮腔鏡聯合腹腔鏡應用于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中取得了更加滿意的效果,二者聯合應用大大提升病變診斷準確性,提高了治療的精準性,彌補了腹腔鏡手術的局限性,使治療更有效,更安全,更全面。為探討宮腔鏡聯合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并不孕癥的臨床效果,本次研究對118 例患者進行研究發(fā)現,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患者術后1、2 年妊娠率均高于腹腔鏡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二者聯合應用可提高治療效果,可有效治療不孕癥。
綜上所述,宮腔鏡聯合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并不孕癥患者,具有良好的術后療效,可提高患者妊娠率,促進患者健康,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建議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