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4月3日,剛回國不久的王淦昌接到黨中央通知,希望他參加核武器的研制工作,這需要他放棄自己的研究方向,改做國家迫切需要的應用性研究,還要更改自己的姓名——核武器屬于國家最高機密,參與相關工作必須長期隱姓埋名,不得參加學術會議、發(fā)表學術論文,更要斷絕一切海外聯(lián)系、不隨便與人交往。王淦昌當場表態(tài):“我愿以身許國!”并在第二天就到新的工作崗位報到。
那時我國近代物理剛起步,參加核武器研究的人員雖說都是原各單位的技術尖子,但專業(yè)上并不對口。年過半百的王淦昌以前研究實驗物理,對當時所需的炸藥學、爆轟學、爆炸力學等并不熟悉,也只能從頭學起。但他知識面廣,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強,很快就能給手下的年輕人授課,提出了“炸藥透鏡法”“真空澆注法”等,解決了許多理論和工藝方面的問題。
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正式起爆前的那段時間,作為首次核試驗委員會的成員、冷實驗的總指揮,王淦昌一天不落地到各作業(yè)分隊檢查指導工作。 10月16日當天,他一直忙碌到“零時”前,才來到主控站和大家會合。當現(xiàn)場的高音喇叭讀秒結束,凝結了無數(shù)人心血的核爆炸火球噴薄而出,巨大的蘑菇云轟然升起,王淦昌激動萬分。
(摘自黨建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