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河,是杭州歷史最悠久、底蘊最深厚、居民最集中、特色最鮮明的市區(qū)河道。據(jù)史料記載,中河開鑿于唐代。今之中河為古時龍山河、鹽橋河、新橫河三河河段的總稱。宋時鳳山水城門以南稱龍山河,以北稱鹽橋河。清時合并,稱中河。清光緒五年(1879),在其北端又開新橫河,連接?xùn)|河。
現(xiàn)中河南起錢塘江邊閘口小橋的雙向泵房,沿復(fù)興街南側(cè)東流至美政橋,穿復(fù)興街沿北側(cè)東流至南星橋,沿中河路一路向北,穿越市區(qū)至體育場路梅登高橋北田家橋(水星閣小區(qū))折向東流,沿新橫河過新壩入東河。
中河的特色在于橋。昔日,河上的每一座橋都承載了杭州的歷史文化,河里的每一艘船都寄托著老底子杭州人生活的希望和憧憬。出生在中山北路貫橋的畫家,離中河只有一刨花兒遠的路程,從小就聽爺爺和鄰居阿明爺爺?shù)茸孑呏v老底子杭州的故事,所以他對老杭州有著深刻的印象,多年后,夙愿竟成,這條河上的許多珍貴古橋都被他畫了下來,成為向世界展現(xiàn)杭州的一扇窗。有海月橋、六部橋、上倉橋、嵇接骨橋、福德橋、通江橋、德壽橋、三圣橋、鐵佛寺橋、府橋、柴垛橋、薦橋、回回新橋、望仙橋、新橋、鹽橋(見畫作)、仙林橋、西橋、平安橋、梅登高橋……
杭州這座古老的江南水鄉(xiāng)城市在20世紀(jì)80年代舊城改造前,老城的基本格局沒變,百姓還保留著舊時的生活方式。盡管由于歷史遺留的種種因素,老城顯得有些破舊,有些擁擠不堪,但那時的老街巷、老墻門、老橋、老井經(jīng)過歷史歲月的積淀,呈現(xiàn)出了江南水鄉(xiāng)所特有的韻味。中河兩邊尤為突出,周邊有很多老式的沿街民房,雖陳舊簡陋但民風(fēng)依舊,從那些老舊的木板縫隙里,升騰出的平民生活氣息,淳樸、閑散,味道純正。就像近代詩人戴望舒《雨巷》和南宋詩人陸游《臨安春雨初霽》等詩中描繪出的杭州味道,是那么的寧靜幽深。即使像當(dāng)時杭州城最美的浣沙河在那特殊年代為了備戰(zhàn)備荒被填埋,舊時的遺址已很難尋找,仍有不少杭州人還在講述著他們曾經(jīng)走在河邊柳樹下的情景,并為此興奮不已。
中河是杭州人的母親河。二十年前,畫家出版的第一本書《錢塘里巷風(fēng)情》,就是反映杭州20世紀(jì)80年代以前老城舊韻的民俗畫。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填補了人們內(nèi)心的那種懷舊情感。